❶ 為什麼電影24幀如60幀一樣流暢而相機錄制24幀卻看起來沒那麼流暢
你自己錄的感覺沒24幀的電影流暢有可能是你的
快門速度
沒控制好,太高了。
❷ 為什麼電腦看4k60幀的電影,cpu溫度會跳的很大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4K60赫茲的解析度特別高,CPU熱量特別大,而每一幅畫面的認證量又是不一樣的,所以劇烈抖動。這樣就導致CPU的風扇忽停忽轉,用量忽大忽小,溫度忽高忽低。
❸ 電影的清晰度是由什麼決定的
120幀+4K+3D裡面的「4K」指的就是清晰度啊。我只能說現在你去電影院看電影,絕大多數時候你看到的清晰度都是一樣的。現在絕大部分電影放映時都是2K的解析度,也就是2560×1440。雖然現在大部分電影級的攝像機都能拍攝4K解析度的素材,有的甚至能拍6K或者8K。但是大部分電影後期製作完成後輸出的成片都會壓縮到2K解析度。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4K版本是專門另外輸出的,需要特殊的放映機才能放,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影院才能看到。
❹ 電影清晰度問題!
其實,文件越大越清晰這個沒有錯,1280X544與1280X720這個只是像素差別而已,換句話來講就是你看片子的時候,顯示的出在屏幕的大小而已。
還有就是,文件相差那麼多,還有一個要素你要去看一看,那個就是碼率問題,一般碼率越大,文件就越大,碼率越大視頻就越清晰
給個表格你:1、40 Mbit/s(最高) – 藍光光碟(Blu-ray Disc) 質量(使用MPEG2、H.264或VC-1壓縮)
2、29.4 Mbit/s(最高) – HD DVD 質量
3、8 – 15 Mbit/s — 高清晰度電視(HDTV) 質量(使用H.264壓縮)
4、5 Mbit/s — DVD 質量(使用MPEG2壓縮)
5、1.25 Mbit/s – VCD 質量(使用MPEG1壓縮)
計算公式如下:【碼率】(kbps)=【文件大小(位元組)】X8/【時間(秒)】/1024
單位換算:1 Kilobyte(K/KB)=2^10 bytes=1,024 bytes 千位元組
1 Megabyte(M/MB)=2^20 bytes=1,048,576 bytes 兆位元組;
❺ 為什麼60幀/秒比120幀/秒清晰
多數情況下,清晰度和幀數是沒關系的,特別是高於60幀的視頻。不清晰,是其它方面影響的。
1、兩段視頻,所有的參數一致的情況下,只有幀率不同才能比清晰度。如果不一樣,是不能比的。
2、即使解析度一樣也毫無作用。因為畫面的清晰度是由解析度和碼率以及色彩、壓縮演算法等多個因素決定的。特別是碼率,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網上的1080P,一個電影才1G,藍光也是1080P,一個電影要40G,解析度是完全一樣的,碼率大不相同。藍光的原版要比網上的電影清晰得多。
3、高幀率的視頻,在觀看高速運動的畫面的時候,比低幀率的清晰。比如體育運動,比如動物世界獵豹奔跑等。但在普通的低速運動的場景中,清晰度的表現是一樣的。
❻ 為什麼電影都是30幀,不是60幀呢,60幀不是看起來更爽一些嗎
影片的大小相應也要翻倍,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眼不需要這么高的幀數來識別運動。
可追問。
❼ 為什麼我的電腦做出的pr60幀視頻不是高清的呢
首先60針的話是指流暢度,並不是清晰度。想要做出來的視頻高清的話,那你拍的視頻首先要高清,不然的話,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❽ 為什麼現在的電影沒有達到60幀
因為現在的電影很少用60幀拍攝。通常來講,肉眼的識別也就是24~29幀/秒左右,太低了會明顯有卡頓卡感,高了也看不出所以然,所以一般不會提高幀速的當然了,某些人可以適應高幀速播放,但一般不會為了少數人做大改動。
電影是25幀,因為25幀已經完全足夠克服電影裡面的視覺延遲,一般超過20幀人眼就會覺得是連續畫面了,至於游戲之所以需要更高的幀數是因為現在FPS或者第一人稱的游戲比較多。
電影是作品視覺藝術來,通過使用移動圖像的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美女,或大氣模擬體驗。這些圖像通常伴隨著聲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的縮寫,通常用於指代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膜的運動圖像被用創建拍攝具有實際場景運動畫面相機,通過拍攝使用傳統的圖紙或微縮模型動畫技術,藉助於CGI和計算機動畫,或通過一些或所有這些技術的組合,和其他視覺效果。
❾ 為什麼電影的解析度是1080的,但是畫面不清楚
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mpeg格式本來就是有損壓縮,會丟失畫面細節,這是先天問題。在還原暗場運動畫面的時候尤其突出這個劣勢。電影畫面主要就是暗場運動畫面,所以用這種壓縮格式看電影本來就很難受。
其次,和畫面碼率有關。碼率越大,保留細節越多,文件越大。你一個1080的畫面,一部電影才3G。你要知道藍光1080一部電影大概40G左右。所以壓縮比大,碼率小,丟的細節多,必然畫面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