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不是五蘊皆空
不是五蘊皆空,而是是四念處。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門方法。所謂四念處,就是對四種境界觀察思維,安住心念,從而引發定慧的修行方法。按照修行,目的是五蘊皆空,但是不一定達到五蘊皆空。
而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象。
一、色蘊,「色」是指物質。色蘊是指一切有形態、有質礙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相當於現在人們所說的物質現象。色蘊又具體包括地、水、火、風等四大物質因素。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就說的是這四大。
二、受蘊,是指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蘊,通過對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表象。
四、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
五、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比如,區分與認識事物等。
五蘊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蘊之外不存在獨立的「我」或永恆不變的主體,世間所謂的「我」僅是五蘊暫時的和合,「我」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五蘊認做實在的「我」或不變的主體來執著。
(1)不念戒空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四念處和五蘊的關系。
四念處包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它是以五蘊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維觀察。簡單地說,身就是色蘊,受就是受蘊,心就是識蘊,法就是想、行二蘊。
四念處與五蘊的關系,是運用「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循序漸進地達到「五蘊皆空」。因此,"四年處"是達到"五蘊皆空"的方法,"五蘊皆空"是修行"四念處"的最終目的。
另外,應當明確地是,「空性」是以「定慧」為基礎的,沒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開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學(戒、定、慧)」為宗旨,以四念處等為方便。
② 千嬌百媚皆空念,雲歸深林不知處 是什麼意思
就如和尚一般,外在的一切都無法影響我內心的真知,一切皆為空!但是在追尋自我的內心中,又有些迷失,無心何去何從?!!想找一位智者的引路,走向真理的追求!!!亦如王陽明先生悟道經歷與過程!!!一切在吾心,時時自省循真理!!
③ 「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摘要 「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出處:《佛經》。字面的意思大致如下:萬法皆空,就是一切法都是空。
④ 愛恨情仇,鏡花水月,不念塵緣,四大皆空什麼意思什麼意思
那些愛情仇恨就和鏡中花水中月一樣縹緲無定,從此斬斷情絲,遠離塵緣,做一個四大皆空的人。
就是看破紅塵的意思
⑤ 山與風,水與柔,念與不念皆空愁什麼意思
山、風、水還有「誰對誰的溫柔」都與你無關,你惦念與否都不能解除你自己的惆悵,有那閑心還是多想想你自己吧!
⑥ 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五蘊皆空」的意思是:意思是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讀音:wǔ yùn jiē kōng
詞性:佛家用語。
出處:《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皆空」的近義詞介紹:四大皆空
讀音:sì dà jiē kōng
表達意思:四大的觀念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
⑦ 萬物皆空是什麼意思
萬物皆空——指的是世間萬物都有它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明明白白放在那裡,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來干擾,所以是萬物皆空。推及世間萬物,我們人類給它們的名稱、看法、觀點、價值觀、期望,也都是不存在的,世間萬物本身,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都是空的。
這個萬物也可以指的是人們對事物某一方面的理解、片面理解,一種妄想,所以,都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是空的。指的是我們的各種想法,其實都是有片面的成分在,某種想法,或者某個觀點都是一時一地一人的觀點。
總體上說,萬物皆空,唯心所致,指的就是其實什麼都明明白白放在那兒,本來就不用有什麼煩惱來思考結果是什麼。同樣說明,世間各種想法都是人心的妄想,如果建立在這種妄想上,最後一切都是落空。
(7)不念戒空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佛學大辭典
「空」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凈、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
空,是佛法重要的般若智慧,是佛法的覺悟解脫智慧。
空,不是悲觀,而是對自身,對世間萬物的實觀,是直觀。空,能讓自己看到真實的自我,能讓自己看到真實的世界。空,不是虛無縹緲,而是要去除附著在一切上面的虛無縹緲,使自己有能力,有機緣,觸碰到真實的世界,擁有真實的世界,擁有真實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空(佛教詞語)
⑧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中赫敏念的一切皆空的咒語的英文是什麼
Obliviate 發音是: oh-BLIV-ee-AH-tay (IPA: [əʊ.ˌblɪ.vi.'a.teɪ])
⑨ 什麼叫一切皆空
字面意義是:世上的一切都是虛無的,人死後便什麼也不復存在。
一切皆空的「空」字,在佛教的思想里,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相反,佛教所說的「空」是指自然界中無邊無垠的有形的和無形的事物的總稱。
所以說,一切皆空理解錯了,認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所以才肆意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糊里糊塗地過完一生。
因此,一切皆空是看透事物的本質後,仍要努力發現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才是有智慧的行為。
(9)不念戒空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詞語:四大皆空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
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
但是不論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參考資料
網路-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