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電影《撞車》
你直接在網路裡面搜索吧!
不用提問了!
麻煩!
2. 介紹一下電影《撞車》
美國彩色劇情電影。由導演保羅·哈吉斯 Paul Haggis傾力打造,馬特·狄龍、桑迪·牛頓、萊恩·菲利普等主演。分別在2004年開始全球上映。該片曾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故事是發生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影片的開始就是一起看似普通的撞車事件,以及幾個與這個事件有關的人。然後,鏡頭將我們帶到這次撞車事件發生的前一天,並分別向我們展示了這幾個主要人物在這幾十個小時中所發生的事情。 那個洛杉磯警察局的警察,希望能給自己患病的老父親找到更好的醫療救助,但是,在HMO,任憑他如何的請求,負責處理這件事情的黑人職員就是不簽署文件,以允許他父親去找別的醫生。隨後,這名警察在處理交通堵塞的時候,將自己心中的怨氣通通的爆發在一位黑人和他的白人妻子身上。地區檢察官與地位顯赫的妻子簡被兩個年輕的黑人用槍指著頭,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搶走自己的領肯領航員suv。回到家之後,心中的恐懼仍未消退的簡,無緣無故地對上門為他們換鎖的墨西哥裔修鎖匠丹尼爾大發光火。可憐老實的丹尼爾在當天的晚上,又一次讓一名波斯裔的商店店主奪去了他的尊嚴。 黑人偵探格雷厄姆焦急地在尋找著他走失的弟弟,但又不得不受上司的威脅,去面對黑洞洞的槍口……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在觀眾吃驚的目光地注視下,由正義到邪惡、由被傷害者到施暴者不斷的轉換著。
《撞車》一劇要告訴我們的是:生活在社會的人,就像大海里的水滴,不斷運動也不斷發生關聯。就像我們的命運,其實是緊緊相連的,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是思想觀念,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為何不多些寬容,努力做到相互去理解,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哈吉斯沒有採取說教的口吻,也沒有刻意引導觀眾往哪個方向思考,正因如此,《撞車》才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隨著時間的洗禮,《撞車》這部結構精巧,內容寫實的的電影,其內在價值必將不斷被人們發現並審視。
3. 電影撞車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如今身處的美國,到處充滿了恐懼,總統習慣用恐懼來控制他的人民,媒體則喜歡用恐懼來應付大眾。導演創作和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尋有關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話題,讓人們重新去認識已被歪曲了的恐懼定義,再次用心去觀察我們的世界。導演和編劇並無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麼爭端,只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出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工具,它能夠讓觀眾體味到陌生人的心路歷程。她希望觀眾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並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民眾去分享你們的愛心。
幕後花絮
1.《撞車》的預算僅為700萬美元,卻將桑德拉·布洛克、唐·錢德爾、馬特·狄龍、布蘭登·弗雷瑟等一干星力十足的演員們招至麾下。
2.桑德拉·布洛克在確定出演本片後,居然自己掏腰包買機票趕到了拍攝現場。
在瑞恩·菲利普簽約出演影片中漢森這一角色之前,希斯·萊傑也曾就這一角色與製片方進行過會談。
3.影片創作靈感之一就是導演保羅·哈吉斯就曾經撞過車。
4影片中卡伯特家的房子其實就是本片導演保羅·哈吉斯自己的。
5.由於本片的預算只有600萬美元,為了節約開支,導演保羅·哈吉斯在一些場景中甚至動用了自己家的房子和自己的愛車。
6.盡管這部影片最早上映是在2004年(加拿大),但是由於沒有在洛杉磯上映(奧斯卡評選規則要求參與評選的影片必須在洛杉磯上映至少1周),所以本片不能參與2004年奧斯卡評選;因此當本片於2005年在洛杉磯上映後,就完全符合2005年奧斯卡的評選,並最終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7.這是唯一的一次本年度最佳影片上映發行在上屆最佳影片之前的情況(2004年最佳影片《百萬美元寶貝》上映發行於2004年12月15日,而本片作為2005年影片,卻上映發行於2004年9月10日)。
8.阿諾·施瓦辛格也曾在本片中出現;不過不是作為演員,而是他作為加州州長的畫像掛在狄克遜辦公室的牆上。
9.影片中地區檢察官瑞克·卡伯特一角的最初選擇本來是約翰·庫薩克,不過最終的選擇是布蘭登·費舍爾。
10.在2004年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獅門電影公司以400萬美元買下這部電影的發行權。
11.威廉·菲德內爾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他所有戲份的拍攝。
12.由於影片的預算很低,劇組在拍攝時只有6輛警車可供其支配。
13.影片中偵探康科林的扮演者馬丁·諾斯曼,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導演保羅·哈吉斯的鄰居。
14.影片中,在車庫中被盜的黃色Mini Cooper是導演保羅·哈吉斯的愛車。
15.兩名韓國人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對韓國夫婦。
16.影片的拍攝僅用時36天。
17.導演保羅·哈吉斯原本打算安排克里斯汀駕駛一輛雷克薩斯SUV或者類似的車以彰顯她的社會地位;但是由於劇本的安排,這輛車在後面的交通事故中要被撞毀,考慮到影片的低預算,因此後來使用的是一輛1992年的吉普車。
18.與《希爾街的布魯斯》(1981年)一樣,貝弗莉·托德與唐·錢德爾再次扮演一對母子。
19.泰倫斯·霍華德與唐·錢德爾都出演了本片;霍華德曾參與了《鋼鐵俠》(2008)演出,可是這一角色在續集中卻被錢德爾替代。
20.盡管桑德拉·布洛克在本片中的角色很出彩,但是其實她在整部影片中的戲份也不到6分鍾。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zUkI2r-___
4. 電影《撞車》
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通過幾個故事交叉獨立的反映了美國社會多種族之間的摩擦與並行。
簡單說一下其中的人物:
一個因為父親的遭遇而痛恨黑人的白人警察。
一個善良但最後因為害怕誤殺黑人的年輕警察。
一對檢察官夫婦,他們的車被黑人搶了。
一對男的是導演的黑人夫婦,他們被警察侮辱過,但後來都被那兩個警察不同程度的報答,算是一種救贖。
兩個以搶劫汽車為生的黑人小伙,其中一個堅持認為白人都是種族歧視者。
一個來自中東地區的家庭,父親在美國過著很恐懼的生活,以至於後來犯了錯誤,他心裡有些變態。
一個溫馨的墨西哥家庭,男的是個鎖匠,他很愛自己的女兒。
一個黑人警官,他的女朋友是白人,他的弟弟是那個偷車賊,還有他老邁的母親。
一個偷渡的亞洲團伙,接頭的人被黑人開的車撞了,偷渡過來的亞洲人最終得到了歸宿。
。。。
5. 求電影《撞車》結構分析
保羅•哈吉斯執導的《撞車》爆冷奪得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令行家大跌眼鏡。有人說它是歷史上最爛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之一,也有人說它從製作到故事都是當之無愧的奧斯卡級別。看完整部影片,感覺這是一部總是使人不斷思考的電影,首先你得費力地理清影片中大大小小的線索,各種各樣的登場人物以及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還有就是影片要表達的主題,若不花費一番工夫,根本無法看懂電影要說的是什麼。
因為它不像《斷臂山》那樣故事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故事雖然說的是一次撞車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圍繞著撞車出現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卻錯綜復雜,整部影片的線索多達九條,而且各條線索之間不分主次,彼此關聯交錯,為我們描畫的是一幅美國洛杉磯市民生活全景圖。
表面上影片反映的美國社會由來已久的種族問題,而它也不僅僅是將產生問題的根源簡單的歸咎於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每個故事的發生,每個人物作出的舉動和言論都有其各自的原因。比如說黑人導演卡姆隆從小受到高等教育,風度翩翩,習慣了上流社會的生活(身為一名黑人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是本人多年奮斗的結果)。一次和妻子克里斯蒂娜出席完一個頒獎典禮後,在驅車即將到家時,興之所至兩人在車上親熱。被白人警官雷恩(馬特•狄龍飾)執勤時小題大作地逮住,並當著丈夫卡姆隆的面侮辱克里斯蒂娜,面對卡屈辱卡姆隆卻無動於衷,致使其妻對他強烈不滿。而這一幕也被和雷恩共同執勤的新進警員漢森看在眼裡,他對雷恩的工作方式極為不滿,但作為下屬也只能把這種不滿藏在心底。
雷恩之所以羞辱克里斯蒂娜,是因其父重病,被主治醫生誤診。他希望能夠在有醫療保險保障的情況下把父親轉到更好的醫生那裡去醫治,但是診所的頭兒——黑人女子約翰遜卻不肯簽署放行單。在執行工作時不免遷怒於同是黑人的卡姆隆,雷恩的行為深深刺激了卡姆隆,加上妻子的冷嘲熱諷,他的情緒終於在一次撞車事件中爆發。他強烈抵觸前來處理事態的白人警察,千鈞一發之際,正巧也在執勤之列的警員漢森救了卡姆隆一命。然而後來,漢森卻開槍誤殺了一個搭便車的黑人,侮辱克里斯蒂娜的雷恩在前者發生車禍受傷時又奮不顧身地救了她……
一部《撞車》就是這樣,許多故事交錯回環,互為因果,它揭示的不僅僅是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還包括家庭、倫理、道德等等問題。一部不足兩個小時的影片,將千頭萬緒的故事逐一顯現在觀眾面前,卻雜而不亂,繁而不碎,哈吉斯的敘事功底確有過人之處。這部影片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它就是一幅美國城市洛杉磯的社會風情畫卷,故事情節真實可信,演員表演風格自然,沒有血腥暴力的場面,卻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嚴酷的現狀。故事與故事之間,故事中的人物之間,一個故事與另一個故事的人物之間,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發生碰撞。這些碰撞包含了信仰、親情、理念乃至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撞車在影片中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標志事件。人與人,人與社會發生矛盾勢必會碰撞,碰撞之後勢必引發各種後果,有的可以解決有的無法解決,但人們都要去認真面對。
《撞車》一劇要告訴我們的是:生活在社會的人,就像大海里的水滴,不斷運動也不斷發生關聯。就像我們的命運,其實是緊緊相連的,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是思想觀念,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為何不多些寬容,努力做到相互去理解,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哈吉斯沒有採取說教的口吻,也沒有刻意引導觀眾往哪個方向思考,正因如此,《撞車》才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隨著時間的洗禮,《撞車》這部結構精巧,內容寫實的的電影,其內在價值必將不斷被人們發現並審視。
6. 電影《撞車》講的什麼。最後沒看明白
<撞車>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打破了好萊塢對於人物道德分界的戒律,塑造了同時具有美德和惡德的人物。該片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或多或少有種族偏見,尤其是麥特·迪倫扮演的警察,是一個明顯的種族歧視者,但他光天化日下利用工作之便對桑迪·紐頓扮演的女子實施「咸豬手」,也有可信的鋪墊:一,他看到該女子在行駛的車里為駕車男子口交,產生慾火,而且那是違反交通法的行為,作為警察他有權處罰;二,因該女子皮膚白皙,他錯以為是白人,而她的男伴是黑人,因此有一種民族報復和邪惡慾望的微妙纏繞。但在後來的場景中,我們看到這個令人厭惡的警察見義勇為,奮力救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孝子,照顧著病魔纏身的父親。原來,他的種族偏見源自他目睹父親的不幸,因為政府實施一刀切的少數民族扶持政策,他父親的生意硬生生被分給了很可能遠沒他稱職的少數民族。他的極度不滿在一次為父親詢問病情時,向醫院的黑人服務人員爆發出來還有瑞安·菲利普扮演的那個警察,開始一直對黑人一直算很友好,可最後在車里還是錯手殺了那個黑人,竟爾拋屍。
7. 美國電影撞車中寫了哪幾個故事
撞車的劇情簡介:
一個黑人電視導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為莫須有的違章駕駛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該受到譴責的警察卻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婦女;老實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卻差點謀殺了有著刺青的墨西哥修鎖匠(邁克爾•佩納Michael Pena飾);地區檢察官(布蘭登•費舍爾Brendan Fraser 飾)和他的妻子(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飾)被搶吉普車後只能把怨氣發泄到無辜的修鎖匠身上;黑人警察(唐•錢德爾 Don Cheadle 飾)在承受著上司的威脅和焦急地尋找自己的弟弟。
這一切看似無關的瑣事,卻在36小時內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絞纏在一起,在這個以暴力,性,金錢聞名的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洛杉磯街頭一幕幕上演……
8. 關於電影撞車
因為那個警察正在為自己父親的醫療保險申請煩心,那個保險員恰恰是個黑人女的。巡邏時他看到一對黑人夫婦開著豪車很有錢樣子,而且女的還在為男的 「咬」,所以不爽了,就去羞辱了他們,但是最後那個女的遇到車禍,恰好又是這個百人警察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她。其實那個警察還是很忠於職守的,但是根深蒂固的種族思想無法根除。
引用一段網路的吧: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這部電影非常好的,還有個細節:就是那個黑人警察,弟弟是毒販。他和白人女朋友ooxx時,老媽打電話讓他去找弟弟,他回答:媽媽,我正在和一個白人xx呢。。。。其實可以看出美國黑人內心還是想往白人圈子裡進,自己覺得低一等。
題外話,別的影片中看到的:黑人女的最討厭什麼樣的男人?就是有了錢後,拋棄原配找個年輕漂亮的白妞。呵呵呵!
9. 電影撞車一個沒看懂的情節
一個黑人警察死了,那對警察情侶搭檔去調查,發現死者開的車里藏有30萬美元現金,而且是吸毒而死。檢察官為了拉攏黑人選票,打算給一個黑人頒獎,於是要將死者塑造成黑人英雄,而警察只需隱瞞死因和30萬元的事,還辯稱反正車子不是死者名下的,也許他不知道車里有錢,況且這件事只有幾個人知道。還說,民眾們要的是一個黑人英雄,而不是一個吸毒而死的黑人警察。
開始黑人警察拒絕了,但檢察官助理拿出了一沓他弟弟的犯罪記錄,提出可以把他弟弟的犯罪記錄抹去,黑人警察接受了這個交易,但對方提出要提拔他的時候,他拒絕了,說謝謝你能想起我。
因為不記得人名字,所以總是黑人來黑人去,希望樓主能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