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死亡實驗》(2009)這部電影
首先得說,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但另一方面,他的廣泛接受度並不是很高,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影片中的記者和軍人扮演了獄警的角色會不會變得同樣暴力,而當身邊志同道合的人開始受利益驅使而分化時誰能夠抵抗住沉默螺旋帶來的壓力?這些問題沒有誰敢拍著胸脯給出肯定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可能爆發也可能屈從變為懦夫」的惡魔。所以在無法根除這個惡魔時,只能期望被固化的情境中能永遠脫離黑暗了……
『貳』 電影死亡實驗體現了那些心理學原理
一、 社會學的原因論
1. 社會異常論,又稱壓力論、緊張狀態論或激發論,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的一種犯罪原因論。該理論認為犯罪是行為人由於不能通過合法手段取得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而產生的沮喪和氣憤的產物。影片中作為「獄警」的伯瑞斯,當他拿不出女兒照片,同伴就嘲笑他是個不稱職的父親並且還拿他的狐臭嘲笑他。在現實中,很可能他是個沒有地位、沒有親人子女的人,他不斷的在現實中受到刺激,此時他的自卑心理再次被刺激,進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他用作為「獄警」擁有的權力來懲罰那些不遵守規則的「囚犯」,甚至把不合作的同伴貶為「囚犯」,自己逐漸成為獄警的領導者,以此來彌補他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滿足的地位和自尊心。
2.標簽理論,這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一種理論。代表人物是貝克爾和利莫特。該理論認為,個體變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給其貼上了某種標簽,將貼標簽看成是個體犯罪的原因。影片中,社會(具體的說,應該是杜恩教授和助手等研究者)冠以被試或「獄警」或「罪犯」的標簽後,他們便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作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影片中的「獄警」和「囚犯」很快就進入角色,「囚犯」不敢反抗,認為自己就是真正的囚犯,應該服從獄警的管理,「囚犯」們無意識中形成了服從意識。
二、 學習理論的原因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攻擊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獲得的。獲得的途徑有觀察學習和直接經驗的強化學習等。影片中「獄警」的暴力行為和舉動是怎樣獲得的?無疑是根據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習得的,否則, 「獄警」們利用槍和警棍攻擊囚犯,命令「囚犯」必須服從的行為難道是先天獲得的?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三、 群體壓力和從眾心理
當個體發現其他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而只有他一個人不做時,個體往往擔心被孤立或者被認為在反對同伴,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可,個體會加入同伴,和他們一起做一些即使正常情況下認為是錯誤的事。影片中有些「獄警」無疑沒有擺脫這種心理,在伯瑞斯的領導下,每個「獄警」都以懲罰「囚犯」為樂,還積極發明新的方法來折磨「囚犯」,當有人懷有仁慈之心的「獄警」不合作時,他就被同伴貶為「囚犯」。
另外,影片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杜恩教授有著部分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有「囚犯」提出退出實驗時,他為了他的研究而不顧被試的身心利益要求其繼續參加實驗,他的女助理要求終止試驗時他卻置之不理,最終,他自己也深受其害,中槍倒下。作為研究者,他沒有為被試利益考慮,只是一味的想得到自己的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得受到了道德譴責。
「囚犯」77號在矛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他多次故意惹怒伯瑞斯,事情也許就不會壞到這種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自己總是不斷製造矛盾,為了出去後得到更多的報酬,這對其他人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他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有幽閉恐懼症的他被關在黑屋子裡、被罰擦廁所、穿很臟的囚服……
『叄』 死亡實驗的心理學簡單分析
——淺談《死亡實驗》中的心理學概念
做民謠就得裝痛苦 做朋克就得裝憤怒
做金屬就得裝冷酷 做美聲就得裝深沉
做農民就得裝淳樸 做領導就得裝關心
做導演就得裝文化 做老闆就得裝有錢
做情人就得裝寬容 做醫生就得裝善良
做律師就的裝正義 做殘疾就得裝可憐
做兄弟就得裝義氣 做波霸就得裝走光
…… ……
這是我最近看過的一個很有趣額帖子,叫《做什麼就得裝什麼》。原本只是玩音樂的樓主發的幾句牢騷,結果被後來的網友追加,使得短短的幾句話越來越有意思,最後變成了一個發人深思的龐大排比群體。
之所以提到這篇帖子,是因為今天的游戲心理學課上,老師放映了一部叫《死亡實驗》的片子——二十個人於兩星期內接受一項科學實驗,實驗完畢後,每人可獲二千美金酬勞。實驗以虛擬的監獄為背景,目的是研究在封閉的空間下,人類攻擊行為的模式。二十個參與者中,八人被選為獄卒,十二人被選為監犯。開始時,各人沿著規則進行實驗;但隨著日子過去,實驗迅速變質,獄卒發現了掌管權力的威力與快感,監犯卻發現尊嚴與肉體同被折磨與摧殘。兩幫人的對立引發不可收拾的恐怖後果。 故事源於一則心理學業內非常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志願者。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囚犯被關押在狹小的囚室里,寂寞無助,他們開始表現得抑鬱和煩躁. 獄卒感受著命令指揮別人的快感,至高的權力讓他們著迷. 事實上我覺得,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的血腥暴力不同,與媒體評論說深刻反應人性的黑暗和丑惡不同,本片其實只是著重講了一個心理學概念:角色的扮演對心理影響與行為控制。
何為角色扮演: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並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去活動時,就稱為角色扮演。而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則稱為心理暗示。
我國民間有句老話叫將心比心,社會近年來在推廣一種概念叫換位思考,也就是說,有些事情大家並不是很心甘情願去做,而是這個角色被人們在心裡賦予了一種獨有的形象,每個形象附帶一套完整的行為准則。也就是說電影里獄卒的所有行為,例如暴打囚犯,強制囚犯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是完全基於這個角色的角度出發的,他本人並沒有虐待他人的傾向,但從他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起,他就會不自覺地向腦海中認為的獄卒的樣子去做,而那些除77號以外完全不反抗的囚犯們,他們也不是天生的受虐狂,只是囚犯的角色讓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反抗的權利。
眾口鑠金的意思是,如果所有人都這樣認為你錯的話,最終自己也不會相信自己對了。
這場實驗最終演變成一場血腥的屠殺,是太過投入進行角色扮演的真實感,
而這部片子則將這種心理強制性扮演的影響放大,最終導致人性丑惡面的暴露。
除了電腦上虛擬的RPG游戲以外,現在流行的種種真人角色扮演類游戲,比如風靡日本動漫界的cosplay ,制服誘惑,以及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的異裝癖,
其實心理學上也常用其來治療一些輕度精神疾病。而對於小孩子來說,角色游戲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孩子通過模擬各種角色,會逐漸表現出所扮演角色的行為模式。如果他們經常扮演較自己年齡大的哥哥、姐姐、爸爸、媽媽等角色,自然會有更為成熟的思想和言行了。這就是角色游戲的教育功能。
『肆』 如何評價《死亡實驗》這部電影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an沅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31143488/answer/58776231
來源:知乎
首先,我個人覺得一個電影如果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特別是引起對於我們選擇性忽視的地方進行反思,這步電影的拍攝是值得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步電影是成功的,它直擊我們身上最丑惡的地方,而這些丑惡骯臟是我們平時所願意正視的。劇中,得到權利的黑人,最初內心還懷著一種恐懼,這種恐懼電影也給出了解釋————家庭創傷,未自我治癒的家庭創傷,也就造成了他的變態的心理,當一個成年人帶著這種變態來到社會,他會帶著恐懼接觸所以新鮮的事物,最初他的怯畏的眼神將他的內心表現的淋漓盡致,就是對事物的恐懼,隨著他變成了獄警,得到了權利,成為那個生物圈的強者,他的眼神漸漸地有怯畏變成了自大,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腳下,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服從我的權威,對於稍有反抗,便惴惴不安,做出反應。我們看到權利並沒有讓一個內心不夠強大的人變的更加自信,所以對於某些如何克服自卑那個問題,很多回答讓自己變強大的答案,並不能認同。劇中,權利讓我們嗜血的暴力的恃強凌弱的本性一絲不掛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僅僅是一隻進化了的猴子嗎?
『伍』 死亡實驗的劇情簡介
規則和人的行為之間,好的規則,會讓人們從事好的行為;壞的規則,則會為個人惡的行為提供平台;當一個反自然法的規則在控制人們行為的時候,必然造成矛盾的加劇,最終被推翻,就像此部電影的最後,「囚犯」沖擊「獄警」一樣。更深層次反映的是,制度和人性的關系:一個良好的制度,會引導人性向善,雖然也會有一些小小的惡;但惡的制度,必然把人性中的惡表現出來,但人性中對善的追求必然會將這種制度推翻,這也是導演在最後讓「囚犯」得到自由,也讓觀眾得到了心靈的解放。這並非電影的套路所致,也無關人性本身為善為惡,因為人性本來就不是非善即惡的,此種安排乃是人性向善使然。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結果似乎更加殘酷了一些,至少在各種介紹中,還沒有出現兩死三傷的慘劇。
『陸』 影片《死亡實驗》嚇人嗎
我覺得還是美國版的好看很多,再怎麼說美國版是德國版的升級版。個人覺得德國版比較老套,各方面都沒美國版的好。
『柒』 有誰看過《死亡實驗》電影到底告訴我們什麼呀
規則和人的行為之間,好的規則,會讓人們從事好的行為;壞的規則,則會為個人惡的行為提供平台;當一個反自然法的規則在控制人們行為的時候,必然造成矛盾的加劇,最終被推翻,就像此部電影的最後,「囚犯」沖擊「獄警」一樣。更深層次反映的是,制度和人性的關系:一個良好的制度,會引導人性向善,雖然也會有一些小小的惡;但惡的制度,必然把人性中的惡表現出來,但人性中對善的追求必然會將這種制度推翻,這也是導演在最後讓「囚犯」得到自由,也讓觀眾得到了心靈的解放。這並非電影的套路所致,也無關人性本身為善為惡,因為人性本來就不是非善即惡的,此種安排乃是人性向善使然。
『捌』 電影死亡實驗中對男主的分析及評論
尼古拉斯·凱奇拿過奧斯卡小金人,但也被稱過逗票房毒葯地。他長相並不英俊,卻是個充滿英雄主義的男子。
尼古拉斯·凱奇就像是個特色鮮明,卻不怎麼穩定的足球運動員, 狀態時好時壞。他習慣性地在這部電影中演得極好,然後又在下一部電影中演得極爛,甚至有時在同一部影片里,他的表演水平也有很大的波動。
『玖』 電影《死亡實驗》可以給人帶來什麼啟發
向世人展示了人們在權力分配下的行為舉動,以及在實驗過程中這些參與者心理上發生的與原人格迥異的超預設變化甚至扭曲,環境、人員、權力等,一切皆人為預設,參與者都清楚實驗的模擬性,然而,實驗的模擬還是朝著與現實幾乎一致的軌跡發展,以強凌弱。
參與者在進行實驗之前,都與那位設計實驗的教授有過交談,從對話中看出,這些人的心智都沒有很明顯的極端傾向。
簡介
而實驗的進行,環境的因素也許就開始起作用了。如一開始「囚犯」們對「獄警」的不以為意,礙於這種群體的壓力,「獄警」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來體現對自己身份的意義以及兩個群體間的差異。縱然這種「身份」和「差異」只是短期性的模擬,然而這種模擬的過程,也就是實驗本身這計劃的14天,是具有現實性的,是參與者生命歷程中的一部分。
因此,它也沒辦法逃脫現實法則的作用。也許,「獄警」對「囚犯」不以為意的反應,正是基於馬斯洛的「尊重需求」而產生。畢竟,這幫「獄警」本身的標簽以及實驗賦予它的特權就和「囚犯」劃清了界限,這就意味著等級秩序的產生。
『拾』 《死亡實驗》觀後感
個人覺得~在這樣的1個環境下,不管是獄警還是囚犯~
身份的本身就是沖突的~管理與被管理本來就是矛盾的~
在那樣的1個環境里~有那幾條規則~為什麼不能放在桌面上~
好好的談談一談~反觀自身的社會形態~
我們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被管理者~
電影本身不去多說~其實就是人的一個劣根性~
就像俗話說的:學好學不來,學壞一下子~
我們看到電影的一開始~為什麼會有分歧~
因為囚犯感覺自己被管理了~人都會有逆反心裡~
我們都有青春期,都坐過無意義的逆反~成熟了這種逆反還會存在,只是不表達出來而已~
而獄警然1個老頭做俯卧撐,老頭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的尊重~為什麼不給他~WHY~
我憤怒了,憤怒這個被實驗者的人品!
人在遇到沖動時候!總會做出一些內心深處想做想說的~
同志們~平時多關注下自己領導是怎麼對待下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