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怎麼樣
楊德昌的一生註定是不平凡的。他在大陸出生,台灣長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畫文化的影響,年輕時曾前往美國學習,並成為工程師,確在33歲時,懷著一種對電影的狂熱愛好,......
2. 楊德昌電影一一的創作風格是什麼
《一一》(2001年)將近三個小時的影像細膩而漫長,其間沒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溫和的訴說,講述那些我們日夜重復的事情。喜悅或悲傷,皆是內斂而剋制,無論是NJ,婷婷,還是洋洋。影片還原的是本來的生活,然而正因這樣的真實,看片的過程始終籠罩在一種夾在著傷感與無奈的氛圍當中。看那些情愛起伏,我們或許反而不曾動情;可看這平淡的真實,卻叫人沉重起來。生活正像NJ的妻子所說的,她發現她每天給中風的母親講的一天之中發生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她的生活,每天都是重復。她淚流滿面的時候,我想,平凡如我,人至中年怕是亦會碌碌如此。於是想來,悲涼之至!此刻韶華,十年,怕已是庸人一個了!影片由婚禮開始,葬禮結束,表現了一個人生的兩個極點——生與死。人性的錯落與道德的靜觀,統統都在洋洋那不斷閃現的快門中得到記錄,在體驗到這些看得見、摸不到,卻也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瑣事之後,八歲的洋洋居然意味深長嘆息道:「我已經老了……」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表現?是悲?是喜?是哀?是怒?都未曾有過交代,只是一種宛如旁觀者的靜靜介入其間,在一段段誰都可能走過的人生道路上合影留念罷了。這是一個沒有道德包袱與文化壓抑的影像寫真,是九十年代以來台灣電影中最具人文魅力的「醒世恆言」。
《一一》以一種非常細致、有條不紊的步調講述了一個關於人生的故事,它的題旨是生命,意味著對一生命途的反思。
這是一則很普通但很美麗的寓言故事,同時也是一篇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它以一種溫柔的筆觸將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常態與變調「一一」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權威的《巴黎世界報》對《一一》相當推崇,贊揚導演楊德昌以社會寫真的手法,忠誠地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及無奈孤獨,認為影片「以敏銳而溫熱的鏡頭進行社會心理分析,為社會百態及人性的枷鎖做見證」。
楊德昌以往的電影經常表現一種個人和社會的沖突,以及理想必然破滅的痛苦,而在《一一》里,這種痛苦轉變成一種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個人從純真到懷疑再到睿智的過程,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部電影講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或許這也是楊德昌自己心路歷程的一種寫照。
3. 如何評價楊德昌的電影《獨立時代》
我們提起電影,一定會看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世界上比較出名的導演有諾蘭,希區柯克等等。每個導演的風格迥異,拍出來的作品都是自己的一個派別。楊德昌的電影在台灣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另類,《一一》的主演,也是台灣電影的著名編劇吳念真曾說楊德昌的電影思維是以理念為主要出發點來衍生故事的架構,從而推動情節的發展,這一點和當時很多的台灣電影導演很不一樣,因此他的劇本有著理工科的嚴密邏輯,拿另外一個同樣在西方受過教育的導演來說,李安的電影則是深深地植根於戲劇及故事情節的沖突,同樣是從台灣去美國留學出身,楊德昌和李安對電影的理解大相徑庭,李安更擅長的是將中西文化的融合,楊德昌則專注於都市文明,兩者的共同點都在於將東方哲學和西方文化完美地結合,其中楊德昌更加偏重於理性,而李安相對感性一些。
希望對你有用。
4. 如何評價楊德昌導演
關於楊德昌這個人,其實沒有接觸過可能沒有辦法去給他做什麼評價,所以推薦一套紀錄片《十年再見楊德昌》,今年桃園電影節做的策劃,由吳乙峰導演(《我們這樣拍電影》)采訪楊導生前的合作者,包括小野、余為彥、柯一正、杜篤之、張震、陳湘琪等,一共15位。最先看的魏德聖那一段。他講自己到楊德昌公司做助理,給楊導開車,做案頭工作,參與劇本,再從助理導演做到副導演。
不可否認的是,他帶給我們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的。
5. 在你心中,《一一》屬於哪種類型的電影
看了這么多年的電影,楊德昌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他早年的代表作、以影像手段實驗性著稱的《恐怖分子》已令我驚為天人,但看過了《一一》這部集大成的巔峰之作,才認識到後者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楊德昌以往電影里各種招牌式的表現手法在《一一》里展現無遺,幾乎每一個鏡頭,甚至每一個畫面都體現了楊導的苦心孤詣,他以此片獲得戛納最佳導演名至實歸。這些精心設計的細節為片中都市三代人的生存狀態做出了無與倫比的精彩詮釋。
楊德昌電影的重要母題是都市人的壓抑與疏離。他表現這一母題的電影語言可稱作「畫框中的畫框「,即通過銀幕上的框架和線條來壓縮和束縛人的活動空間,從而揭示現代人普遍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在《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等片中楊導已頻繁使用這一手法,到了《一一》,框中框的應用已經登峰造極。這些「框架」元素可以是牆壁、門窗和屏風,狹窄逼仄的走廊,大大小小的招貼畫,縱橫交錯的鐵路網與高壓電線,甚至是擁擠的人群和比較淺的景深。在多次表現NJ(簡南峻)家裡的段落,在布置得很擁擠的房間里,畫面還是被牆壁、門框和走廊分割,這種封閉、局促和分裂的空間是這個成員迷茫、掙扎、交流困難的大家庭最好的環境注腳。
6. 誰能介紹一下楊德昌的電影<<一一>> 並且告訴我一下片名<<一一>>代表的含義
劇情 中年電腦公司老闆簡南峻、妻子敏敏與兩個孩子是典型的台灣中產階級家庭,跟著敏敏年邁的母親,一家五口居住於市中心的大廈公寓。 曾經因為高科技產業的高利潤賺過不少錢的簡南峻,面臨公司轉型造成的財務危機,計劃改做電腦軟體發展增資,因而認識了來自日本的電腦游戲工程師大田。大田的赤誠與天真喚醒了南峻體內潛藏的藝術家本能與熱情。 自敏敏的弟弟「阿弟」宣布結婚那天開始,所有的事情就開始不對了。敏敏的母親在那一天突然中風倒地,而南峻也在同一天遇到了二十多年不見的初戀情人「阿瑞」。 接下來的數個星期,敏敏疲累到有些精神崩潰,因此避居山上的宗教庇護所靜養;她的女兒婷婷則受到人生里頭一次戀愛的煎熬;兒子洋洋在學校的麻煩不斷;阿弟掙扎逃避於他的新娘與他遺棄的前任女友之間的感情糾葛;同時間的南峻則因出差日本會晤大田而有了與阿瑞再度約會的可能… 《一一》(2001年)將近三個小時的影像細膩而漫長,其間沒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溫和的訴說,講述那些我們日夜重復的事情。喜悅或悲傷,皆是內斂而剋制,無論是NJ,婷婷,還是洋洋。影片還原的是本來的生活,然而正因這樣的真實,看片的過程始終籠罩在一種夾在著傷感與無奈的氛圍當中。看那些情愛起伏,我們或許反而不曾動情;可看這平淡的真實,卻叫人沉重起來。生活正像NJ的妻子所說的,她發現她每天給中風的母親講的一天之中發生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她的生活,每天都是重復。她淚流滿面的時候,我想,平凡如我,人至中年怕是亦會碌碌如此。於是想來,悲涼之至!此刻韶華,十年,怕已是庸人一個了!影片由婚禮開始,葬禮結束,表現了一個人生的兩個極點——生與死。人性的錯落與道德的靜觀,統統都在洋洋那不斷閃現的快門中得到記錄,在體驗到這些看得見、摸不到,卻也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瑣事之後,八歲的洋洋居然意味深長嘆息道:「我已經老了……」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表現?是悲?是喜?是哀?是怒?都未曾有過交代,只是一種宛如旁觀者的靜靜介入其間,在一段段誰都可能走過的人生道路上合影留念罷了。這是一個沒有道德包袱與文化壓抑的影像寫真,是九十年代以來台灣電影中最具人文魅力的「醒世恆言」。
7. 楊德昌,侯孝賢電影的比較
城市和鄉村是對世界的簡單劃分,楊德昌和侯孝賢就站在這世界的兩側舉起了手中的鏡子。於是,在侯孝賢的沉鬱蒼涼中,在楊德昌的冷靜酷烈中,我們看到了台灣這塊變動不居的土地上曾被埋沒的悸動和痛楚。在他們的影像中,慢慢浸淫而出的楊儒侯禪使得他們互為映照。悠遠的鄉村場景,我們依稀能體察侯孝賢天人合一的胸懷;死寂的城市景象,我們也約略能知曉楊德昌儒者情懷的失落與困惑。當然,如此這般的簡單劃分未免顯得過於粗淺了,事實上,拍片之初,侯孝賢就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交叉跑動。只是過去式的鄉村情懷使得他在處理《尼羅河女兒》、《海上花》這樣的城市題材時也顯得悲涼如水。相比之下,楊德昌則簡單得多,他至今只拍過一個地方,或許也將窮盡畢生的精神和智慧描述在這里發生的故事――當然,對於犀利如楊德昌者,台北已足夠。
同為廣東省梅縣人的侯孝賢和楊德昌,都生於1947年,但他們的人生歷程卻迥然而異。候孝賢1948年隨父母遷入台灣,住在高雄附近的一個小島上。12歲時父親去世,18歲時母親又去世,躲在樹上看小說的無憂日子隨著母親的去世而結束,他不得不出去做事。1969年服兵役期滿後,侯孝賢進入國立藝專影劇科,1972年畢業。逐漸進入電影圈。相對於侯孝賢,楊德昌的青少年生活很順暢,而且學歷復雜。他1969年畢業於台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後赴美學電腦,獲碩士學位後,又入南加州大學電影科學電影。
1981年回台。那時候台灣新電影的風起雲涌已在醞釀之中。對於這一運動而言,侯、楊的相交相識可以說是一次歷史事件。 就在楊德昌回台不久,兩人相識,而當時天天與陳坤厚坐在咖啡館等著天上掉膠片的侯孝賢,還不完全明白這個戴大眼鏡的台北人給自己帶來了什麼。以後的一段時間,楊德昌給他看了一些從國外帶回來的西方大師的片子,其中就有被侯孝賢日後提到的帕索里尼。而這幫負笈而歸的電影青年所秉承的新的電影觀念和創作觀念對新電影運動的影響,更是自不待言。從此之後,侯孝賢的悲憫,楊德昌的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噴薄而出。他們在台灣、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電影史上互為映照,套用一位學者的話說便是:一面鏡子前面的另一面鏡子。
個人覺得《一一》挺好的
9. 如何評價楊德昌的電影《獨立時代》
《獨立時代》比《一一》更現實,如果《一一》說的是生活,那《獨立時代》說的就是社會。
這二者看起來一樣,前者含義性更多,後者更真實,有力量,社會意識強烈。
《獨立時代》講的是四個大學時期的同學在畢業後進入社會的各種瑣事過程,影片拍攝於1994年,正值整個台灣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時期,影片中的女主人公Melly的身份就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創業者。
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生存狀態一覽無余,處處都是生活的真理,和現實中的敏感。
比如影片中有一幕Melly在送走未婚夫的律師萊瑞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助手小鳳跟出去了一下,回來的時候臉上帶笑,二話不說就辭退了小鳳。
開始以為Melly太偏激,回頭一看,小鳳也不是純良女助理。
忽然鵜鶘灌頂。
呀,生活好像也這樣。
從來不會像電影一樣,把每一個因果都表明。
生活中沒有鏡頭會跟著每個人,告訴你「小鳳跟出去以後跟萊瑞說了什麼」,而小鳳的笑意就已經明明白白表明了這一切。這是影片超乎尋常的現實。
10. 楊德昌的電影有哪些
1981年
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
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鍾 導演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鍾 導演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鍾 導演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鍾 導演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鍾 導演∕編劇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鍾 導演∕編劇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