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印度電影音樂有什麼特點
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哦~~具體特點就看它的電影裡面所要表達的情節是什麼,如果情節緊張則音樂急促。若是情節歡快,則音樂輕松哈,沒有特定的模式。倒是印度電影有個特點那就是「群舞」這樣很能拉動氣氛,也成了印度獨有的風格,一般印度當紅明星都懂歌舞。當然多數是在歡樂的時候才有。歌曲一般不是本人演唱,只是對口型的。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呢,不是印度的本土電影哈,是英國導演執導的,根據印度謀篇小說改編而來,裡面的語言也是英語,小孩子不會英語才講的本地語言。歌曲風格隨情節而定哈~
希望能幫到你~
2. 印度電影特點
那中國人又為什麼那麼偏愛武俠片 明明是不存在的東西 美其名武俠的世界 香港片里動不動就是武打 哪個香港明星沒拍過武俠片 中國人並非人人會武功 中國也不是好鬥尚武的民族 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喜歡看 他們和我們 或者大家以為自己喜歡看 不愛看武俠片的中國人不是真正的中國人 不愛看歌舞片的印度人不是真正的印度人
說到底 這就是一種文化 一種民族習慣
3. 中國印度電影有什麼相同點
印度電影動不動就唱歌跳舞。
中國電影動不動就主旋律。
4. 印度電影的特點
1、印度的電影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橋段。
2、營造華麗的氣氛,多以慶典為主,拍攝場景大多為棚內景。
3、各種不同的民族特色夾雜在電影片段中。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4)印度電影有什麼共同點擴展閱讀: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著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淡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5. 看完印度電影你都會有怎麼樣的感受
印度寶萊塢歌舞電影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特色:用電影里的世界充滿著希望、快樂、歌舞與沒心沒肺的理想主義,去對比真實世界的種種絕望、悲傷、離世與無法解決的現實矛盾。看上去的傻樂,其實是大智若愚。
6. 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的不同之處
《帶手榴彈的男孩》是另一部被看好的印度電影。一個月前,《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勇奪奧斯卡八項大獎的榮耀向世人展示了印度電影的魅力。也正因此,在含金量很高的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前夕,人們紛紛猜測此次是否又會颳起一股印度旋風。印度影片向來就不缺少話題性,人們無不驚訝於這個極端之國的韌性:一方面,大量粗製濫造的影片能在本土市場長時間呼風喚雨;另一方面,千里挑一的優秀電影又能在國際市場所向披靡,屢有斬獲。這讓《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原著作者維卡斯·斯瓦魯普感慨不已:「如果不把寶萊塢加進來,就沒有真正的印度。」未來票房大戶
3月23日晚,在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上,印度影片得到了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原創音樂等四項提名,可最終一無所獲,只有印度影後朴雅卡·喬普拉(PriyankaChopra)得到了一早就確定的「電影票房大獎」。《好萊塢報道》的出版人埃里克·米卡(EricMika)稱她是印度當之無愧的一號女星,這一獎項用來表彰她在「如此短的時間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喬普拉是獲得「電影票房大獎」的第二人,兩年前,同一獎項頒給了創造了17億票房收入的香港影星劉德華。如果說劉德華的獲獎是表彰其近三十年演藝事業成就的話,那麼把獎頒給26歲的喬普拉,則是對票房未來的期待。
喬普拉的故事絕佳地解讀了印度電影在新千年的崛起。喬普拉的成名之路與眾不同,2000年18歲的喬普拉在英國倫敦千禧年圓頂紀念館戴上了「世界小姐」的桂冠,那是第50年的世界小姐比賽,獲勝的喬普拉被稱為「千禧小姐」,甫一出道,便獲得世界范圍的關注。
同是2000年,被譽為「寶萊塢奧斯卡」的印度國際電影學院獎選擇進軍海外,將頒獎禮放在印度之外的國家舉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阿聯酋的迪拜、新加坡與英國第四大城市謝菲爾德都先後承辦過這一頒獎盛典,近距離感受了印度電影的熱度。這樣做不僅提升了寶萊塢電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更是為印度電影進軍海外市場提供了渠道上的便利。這樣的努力在今天的回報是,在中東、北非、東南亞地區印度電影站穩了腳跟,獲得了固定周期的播放,培養了當地市場與印度本土寶萊塢在電影營銷方面的互動,印度市場的人氣與海外市場票房都是對印度電影的雙重考量。
2003年喬普拉決心踏入寶萊塢,接拍的第二部電影就讓她在印度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印度電影觀眾獎」(FilmfareAwards)中摘得「最佳女新人」的獎項,一時贊譽無數。可隨後幾年,喬普拉的演藝事業幾經起伏,一度被影評者貼上「花瓶」演員的標簽。直到2008年她接拍《時尚》(Fashion)影片,在片中扮演頂級模特的喬普拉找回了8年前的風采,獲得「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女演員,通過5年不懈的努力從一名演藝新人晉身寶萊塢影後。下一個目標,中國
而這五年時間,寶萊塢同樣在向商業電影轉化,以喬普拉獲獎影片《時尚》為例,中國的聯想、世界知名運動品牌銳步等企業都在這部電影中開展了隱形廣告營銷,這使得電影尚未上映就已經收回了一半的製作成本。此外,寶萊塢通過積極改編好萊塢電影,積累電影創作經驗。2008年,4000萬美元創下印度電影工業票房記錄的《未知死亡》(Ghajini)就是改編自好萊塢2000年的驚悚電影《記憶碎片》(Memeoto),再加上《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獲獎後的國際影響力,印度電影在高端商業電影的成就不可小覷。
當奧斯卡大獎幫助印度電影在世界地圖上敲開了北美電影市場後,哪裡又會是印度電影的下一個目標?答案是,中國。而香港成熟的電影產業就是亞洲電影國際化成功與否的試金石。香港力圖將自身打造成「亞洲的世界城」,在700萬人口中,有近5萬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裔常駐居民,更有20萬菲律賓、印尼裔東南亞人口,這對亞洲各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有莫大的吸引力。
巧合的是,這次電影節上的一部印度電影名字就叫《從印度到中國》。這是部在印度都充滿話題爭論的電影,盡管在中國觀眾看來這部電影對中國認識膚淺,對中國的描述仍停留在「萬里長城、中國功夫、故宮」等中國景觀上,甚至片中的中文說得都不那麼地道,但這部電影背後卻是印度電影尋求國際化的探索。
7. 印度電影對我們有何影響
隨著中國觀眾越來越多接觸到域外電影文化,以及印度寶萊塢風格本身的流變,以往國人對印度電影「唱唱跳跳」的觀念正在改變。中國的老鄰居正在用電影改變它的國際形象,背後則是電影作為文化產品融入全球化後的必然結果。
可能很少人知道,現在在印度看電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國歌的,因此看到最後賽場響徹國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觀眾為了看場電影要起立兩次,笑場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國歌之後現場觀賽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聲「印度必勝」!大家或許不會忘記,帶她來看比賽的父親,正是一直低價給吉塔一家供應雞肉的人。一個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兒,吃著穆斯林養的雞贏得了國際摔跤比賽金牌。影片的民族訴求,一切盡在不言中。無論從商業成熟度還是社會議題開放度而言,印度電影都堪為中國電影的老師。
8. 印度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近幾年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印度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針砭時弊的現實意義。這里推薦幾部給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檔國內上映,最終收獲將近13億票房,評分也高達9.1,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影片本身的硬實力加上國內宣發精準助推,從阿米爾汗先瘦身後增重這個點為抓手,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電影營銷。本片由阿米爾汗親自操刀剪輯,最成功的莫過於憑借他對中國觀眾的了解,重新調整了電影時長和節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戲份。讓電影從」印度節奏「走向」中國節奏「,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優秀的印度電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階層固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國情類似,因此引發觀眾共鳴。電影最感人的地方莫過於貧民窟的鄰居為了給拉吉籌錢不惜通過自殘的方式,這種很明顯的碰瓷行為背後是印度窮人的淳樸和身為人父的責任感。
實際上父母的焦慮也並不是完全沒道理,為下一代爭取到一個盡可能好的教育資源,成人也好不承認也罷,環境會改變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