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主義電影有哪些
現代主義電影是由表現傳統的戲劇化
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現人物
內心更細微、更隱秘的情緒變化, 探
索人性中最本原的東西(張揚個人直
覺和情緒),橫向再現社會生活、人
物情緒,注重人物情緒的自然流動
(意識流)、使電影由視覺藝術升華
為表現內心感受的藝術影片。
特點
一、現代主義文藝的基本特點就是在拒絕理性的前提下,造型藝術走向抽象化。 即強調藝術家要紀錄下自己對現實事物的內心感受,並且主要是要反映出在觀察事物對象時本人的主觀情緒狀態;
二、敘事藝術則走向意識化,即強調創作家要紀錄下人物的意識的自然流動。這樣,文藝作品就不再是客觀存在事物的如實再現,而成為個人化的情緒反應的原始紀錄。因此,在現代派文藝思潮的影響下,這個時期的文藝創作多以人的精神為探索對象,從對外部世界的精細描繪轉向對人本身的關注。
三、在題材上,主要表現人的異化,包括社會對人的異化,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人與現代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異化關系,以及自我的異化。
四、現代派採用的藝術手法是極具革新精神的。陳舊的傳統藝術手段已無法表現現代文藝的哲學思想,因此在藝術家的努力下,紛紜繁復的藝術手法層出不窮。而其中,幾種主要的藝術手法已融入到後時代的藝術家們的創作中去了:如象徵、怪誕、意識流與作品結構的反傳統,運用歪曲、扭曲、變形、時空錯亂等手法來造成震盪性的強烈效果。
《奪帥》《江山美人》《長江7號》《大灌籃》 《集結號》《投名狀》《大電影數百億2》《色戒》 《命運呼叫轉移》《龍過雞年》《赤壁》《寶葫蘆的秘密》《不能說的秘密》《親親老爸》 《老年無所依》《權力風暴》《耳朵大有福》《十全九美》《刺馬》《一年到頭》 《蘋果》 《彩票也瘋狂》 《天下第二》《我叫劉躍進》《錯愛》《蝴蝶飛》《棒棒老虎雞》《功夫之王》《赤壁》《三國志之見龍卸甲》《奇幻精靈事件簿》《決勝21點》《蝙蝠俠:黑暗騎士》《全民超人》《天災》《奪寶奇兵4:印第安納?瓊斯與水晶頭骨王國》《第一滴血4》《侏羅紀公園4》《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木乃伊3:龍的詛咒》《蝙蝠俠:黑夜之神》
3. 反映現代社會民生的電影
毛焰電影《小東西》首映活動在民生現代美術
張藝謀早期被禁影片《活著》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泥鰍也是魚》
反映民生工程題材電影《社區故事》
《站台》、《小武》、《任逍遙》 《三峽好人》都是民生類電影!
4. 有哪些描述現代人的生活困境的好電影
《盲山》,2007年根據真實案例改編,拐賣婦女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盲山》,8.4分,票房只有14萬,因為這部影片只在小范圍內上映。雖然獲得好評,但是票房卻不理想。
5. 介紹幾部怪獸類的電影要現代社會的
下水道美人魚 惡心的你吃不下飯
漢江怪物
6. 當今這個時代什麼樣的電影才能打動人
自從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以來,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已經陪伴人們走過了一百多年的里程。在這一百年見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但是質量低劣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隨著電影創作的不斷開展,有關電影的相關理論也得到不斷的完善,人們對於電影的需求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而日新月異,那麼在現如今的時代當中,到底什麼樣的電影作品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呢?
同時,這也是新時代受歡迎的電影所具備的一大特徵。很多非專業電影導演,比如吳京、徐崢、賈玲等,他們本不是導演出身,但是卻都憑借著包含真摯感情,“取悅”觀眾的情感來實現了叫好又叫座。
7. 有什麼好看的批判現實社會的電影
1。電影(國外)�0�0楚門的世界�0�3批判現代媒體的 2。小短片�0�0百花深處�0�3(中國)�0�0巴黎,我愛你�0�3(國外) 3。電影(中國)�0�0無人駕駛�0�3講述在現代物慾橫流的社會 中,各種人的迷茫 4。�0�0在雲端�0�3批判現代人的人際關系的疏遠
8. 妖女穿越到現代社會狂殺人類,沒想到現代社會也有能人是什麼電影
一瓢江湖~~~~~~~
9. 現代電影是什麼
圍繞著後現代主義概念在學界引發的爭論,使得我們在使用這個概念時必須要審慎而明確。在西方學界,利奧塔打著 「 觸發差異 」 、 「 向整體開戰 」 的旗號熱烈歡呼後現代主義時代的到來;哈貝馬斯認為文藝復興以來啟蒙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因而繼續堅持現代性並以之對抗後現代性;詹明信則把 「 後現代主義 」 稱作 「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 ,以皇皇巨著進行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奠基工作。後現代主義理論引入中國以來,圍繞它產生的爭論也成為近些年中國學界理論爭鳴的一個熱點:有拍手歡迎者,有堅決抵制者,有冷嘲熱諷者,有潛心研究者,還有不屑一顧者 —— 觀點立場可以不一致,但有一點確是可以肯定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已經進入的中國學界的學術視野。在這個學術視野中,同樣包括了電影理論工作者的審視目光,發表了一大批從後現代理論視角研究當代中國電影的論文,近幾年,還出現了以 「 後現代電影 」 為主題的理論著作。但問題隨之而來,這主要表現在對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概念的模糊界定以及隨之而來的概念誤用上。例如,在程青松先生的力作《國外後現代電影》中,由於對 「 後現代電影 」 在在概念外延上界定過於寬泛,以至於把許多與後現代無關的影片也包括其中,這使得對 「 後現代 」 在電影理論中的概念界定顯得尤為必要。
英國學者特里 - 伊格爾頓在《後現代主義的幻象》一書中曾對 「」 後現代主義 」 和 「 後現代性 」 作了區分。在他看來,後現代性是一種與啟蒙主義規范相對立的一種思想風格, 「 它懷疑關於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觀性的經典概念,懷疑關於普遍進步和解放的觀念,懷疑單一體系、大敘事或者解釋的最終根據。 」 而後現代主義則是一種文化風格,它以 「 一種無深度的、無中心的、無根據的、自我反思的、游戲的、模擬的、折衷主義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反映這個時代性變化的某些方面 」 。當然,這兩個概念也不是截然涇渭分明的,可以看出,他所謂的後現代主義正是作為哲學思想風格的後現代性在文化藝術上的具體體現。比起伊格爾頓的區分,中國學者尹鴻對 「 後現代性文化 」 和 「 後現代主義文化 」 的區分更具有實踐操作層面的意義。他提出: 「 如果說後現代性文化是一種大眾性的世俗文化的話,那麼後現代主義文化就是一種知識分子的哲學性的文化;如果說後現代文化是一種消費性文化的話,那麼後現代主義就是一種消解性的文化;如果說後現代性文化是後現代商品社會的表現形態的話,那麼後現代主義文化就是後現代社會的價值反思體系。 」 把伊格爾頓和尹鴻的幾個概念仔細比較,可以看出,伊格爾頓所謂的作為一種文化風格的 「 後現代主義 」 實際上包含了尹鴻的 「 後現代性文化 」 和 「 後現代主義文化 」 兩個概念,而伊格爾頓作為後現代社會思想風格概括的 「 後現代性 」 ,則為尹鴻區分的這兩個概念提供了哲學背景的支持。這樣我們就獲得了兩個層面上的 「 後現代主義 」 概念,一個是伊格爾頓廣義上的 「 後現代主義 」 ,這是對反映後現代社會時代特徵的文化藝術風格的總體理論概括;另一個是尹鴻狹義上的 「 後現代主義文化 」 ,這個概念只涉及廣義 「 後現代主義 」 的一部分,即具有價值反思性、消解性、哲學性和知識分子話語特徵的部分,而排斥了大眾的、世俗的、帶有強烈商品社會消費性的部分。
理清了這兩個層面上的 「 後現代主義 」 概念,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本文認為,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廣義上,對應伊格爾頓的 「 後現代主義 」 概念,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指帶有能反映後現代社會時代特徵的藝術風格的電影類型,這種藝術風格上是無中心的、無根據的、拼貼的、戲仿的、模擬的、多元主義的,它模糊了高雅與世俗、藝術與生活經驗的界限,往往是與消費社會的商業邏輯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媒介聯系在一起的;在狹義上,對應尹鴻的 「 後現代主義文化 」 概念,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指對後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徵進行反映和反思的電影類型,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在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在具體的電影攝制上,它往往把這種思想氣質融入到電影的表現內容、反映視角、框架結構和鏡象語言上,這使得電影往往能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立場。
本文所使用的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概念主要是狹義上的,涉及到的大部分電影文本也可歸於狹義 「「 後現代主義電影 」 中。這些電影大部分都具有上述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徵,但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又顯出了很大的不同,本文的分析重點就放在這些地域性差異上,並試圖在對具體電影文本的分析中,勾勒出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地域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