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體》被拍成電影的最大阻礙是什麼
阻礙《三體》拍成電影的,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而是想法和尺度問題。
《三體》的內核,並不只是講一個外星人入侵,地球人抵抗的故事,如果有導演願接拍,我堅信他不會停留在如此淺薄的層面,而一旦要深挖,《三體》中關於人性的探討,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去展開,是否會得到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就成為了難題。
3、第3部中關於澳大利亞圈養人類的描述,這都已經不能用醜陋來形容了。
周圍的騷動劇烈起來,腳步聲、沖撞聲、槍聲、咒罵、驚叫、慘叫、哭號……已經開始吃人了嗎?應該不會這么快,程心相信,即使到了三個月後完全斷糧之際,大部分人也不會吃人。所以大部分人將被淘汰。剩下的那五千萬人無論仍然是人還是變成其他什麼東西都不重要,人類作為一個概念即將消失。還有從天空俯視,成千上萬人類光天化日之下行苟且之事的描述。
可以說,《三體》中很多關於人性的描述過於直白,真實到非常負能量的地步,扯掉了人類最後一塊遮羞布,這些內容不太適合製作成電影放映出來,而一旦失去了這些內容,《三體》就失去了直指人心的震撼感,容易變成一部地球人絕地求生打敗外星人的俗套電影。
2. 即將開拍的電影《三體》,會給中國科幻電影帶來什麼影響
著名作家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中國科幻取得歷史性的一刻之後,中國科幻知名獎項銀河獎(第26屆)也於前天在京進行頒獎。隨著以劉慈欣為代表的中國科幻作品國際影響和市場效應的擴大,《三體》背後商業價值的逐漸顯現,此次銀河獎頒獎中,也有更多的人不僅從科幻創作、而且從「潛力股」的市場角度對中國科幻進行探討。
頒獎禮 劉慈欣特別獲得「功勛獎」
據介紹,此次銀河獎由科幻世界雜志社與微像文化共同主辦,時隔十八年後,被譽為中國科幻最高獎的銀河獎第二次來到北京。頒獎現場,中國科幻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和科幻產業界人士近兩百名到會,更有五百餘名科幻迷從全國各地趕來,可見近日來科幻的熱度。
張冉、寶樹、吳岩、桂公梓、陳梓鈞、索何夫等人分獲銀河獎最佳中、短篇獎及科幻新人獎。在國內擁有超高人氣的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繼去年首獲最受歡迎外國作家獎之後,今年再度以最高票將此獎收入囊中。此外,鑒於劉慈欣的創作成就對中國科幻事業起到的推動作用和《三體》系列在國內外為科幻文學帶來的積極影響,本屆銀河獎還為劉慈欣特別頒發「科幻功勛獎」,使頒獎活動達到高潮。
娛樂性 市場關注度在增強
與往屆活動不同的是,本屆銀河獎頒獎典禮更具娛樂性,這也與大眾的逐漸關注和市場的相關態度密切相關。最受歡迎外國作家獎由微軟人工智慧小冰頒出,上海的音樂人馬海平和紀敏佳聯袂帶來一首為銀河獎量身打造的主題曲。此外,北京時光機魔術團隊為銀河獎定製科幻魔術《電子幻覺》,張冉、夏笳兩位高人氣年輕科幻作家也自彈自唱,首度獻聲科幻。
科幻與泛娛樂產業論壇則以「理性的詩意——釋放中國科幻生產力」為主題,與會者對科幻這一文化形態進行產業級梳理,就科幻產業發展進行深度對話。近來好萊塢科幻大片屢創國內票房新高,市場對國產電影的需求隨之空前高漲,這為科幻文學與電影產業的對接融合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影視和動漫、游戲等產業紛紛購入熱門科幻作品的改編權。此次論壇上,劉慈欣同製片人李亞平、製片人王東輝以及講談社、中清龍圖等機構的負責人面對面,就中國科幻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國外科幻產業的成功經驗、中國科幻的崛起路徑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碰撞。
■思考
中國電影缺乏科幻的情懷
據製片人李亞平在當天的論壇上介紹:「我大概看了一下,科幻電影2013年有二十幾部立項,2014年是四十幾部,2015年到現在已經有八十幾部了,假設到今年年底有可能立項一百部。」在關注度提高很快之時,李亞平還談到:「美國是一個跟科幻元素有關的影視以及相關後續產業的大國,從1995年到現在的20年間,整個科幻電影的發展以及科幻電影票房的產出,在全國一年所有票房產出中的比例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它的影響力不僅在美國也在全世界,也培育了中國這樣的一片市場。從電影技術角度講,雖然我們也在技術方面要有很大的學習空間,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最難的,我們其實也很關注大劉的電影最後呈現的樣貌和品質。但是,最難的東西在於我們這樣一片土地可否誕生像今天說的這樣『理性的詩意』這樣的作品。」
劉慈欣則談到,科幻產業中兩大塊,一塊是科幻文學,另一塊是科幻影視。國內的科幻產業最有希望的一個增長點是在影視方面。「據我所知,可能2016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爆發年,至少數量會有很多部。」但劉慈欣同時說道:「如果我們以科幻迷的科幻取向去拍電影,因為他們很懂科幻,懂科幻很有可能沿著科幻文學圈子這個欣賞取向去拍科幻電影。可是全國科幻迷大概一二百萬人的樣子,你不能靠他們支持幾個億的電影票房,這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不得不做出一點妥協,我們是面向一般的電影觀眾的。反過來,現在科幻電影缺的並不是技術,錢也不缺,我們缺的是科幻的情懷,就是『理性的詩意』。通過我這四五年和主流電影界的接觸,我深深感覺到,他們根本不認同科幻的感覺,不認同科幻的詩意。可能你拍出一部科幻電影很成功,但是你不是成功在科幻上,你可能成功在別的方面,比如成功在它的一些傳統電影的因素上,即便你這樣的成功的科幻電影出來很多,又叫好又叫座,科幻電影本身的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作為一個產業還是沒有一個產業基礎性的東西。」
3. 為什麼都說三體電影不好拍
1.特效不好做;
2.三體要拍一定是需要拍成系列電影,不然書上的內容拍不完,即便勉強拍完也會流於表面;
3.第一部地球往事涉及敏感年代。
4. 三體電影為什麼叫停
《三體》是根據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其重要程度在國際市場上完全有分量能代表中國科幻的未來。從劇本的幾次推翻重改,到創作開拍,大約將近四年的時間,可就在臨期上映的時候,突然被叫停了?那麼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重要因素
2、出乎意料地,社會學教授羅輯被選出作為四位「面壁者」之一,展開對三體人的秘密反擊。雖然三體人自身無法識破人類的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進行智慧博弈。
3、在地球人類接近滅亡之際,只有程心和艾AA兩個倖存者乘坐光速飛船離開。羅輯成為設置於冥王星的地球文明博物館的「守墓人」,她們在冥王星帶走人類文明的精華。在雲天明送的恆星的一顆行星上,程心遇到關一帆且探討了宇宙降維的真相。
5. 《三體》被拍成電影,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其實我認為最大的阻礙就是小說裡面宏大的場景非常的多,這些場景是非常能實現的,再加上有非常多的地方都沒有很明確的描述,對於電影的製作,也是有著非常大的阻礙。
如果你對於科幻小說有著非常深厚的喜愛的話,想必你肯定是看過劉慈欣所寫的《三體》這一部科幻小說,可謂是我們國家科幻小說界的巔峰之作,但就我個人的看法來說,我還沒有見到比《三體》這部小說更加好的科幻小說了。
綜合以上,我們就應該可以知道《三體》這樣一部非常好的小說,如果想要拍成電影,還是存在著非常大的阻礙,我們也相信在未來的不久《三體》一定能夠搬上電視熒屏,成為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就讓我們靜待時間,給我們答案吧!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了,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沒有些其他的看法呢?或者是你認為《三體》被拍成電影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呢?
6. 《三體》電影還不上映!難道真的被禁播了嗎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是系列小說,是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在之前,06年5月第一部曾在《科幻世界》上進行連載,有過了幾年的時間,第二部第三部相繼出版。
《三體》系列無論是書還是電影,在我看來我覺得是真的值得一看,人類的渺小,宇宙的浩瀚,我們對這個世紀有太多的一無所知,可以開拓眼界,也可以讓我們的認知有所提升。
7. 絕大多數人對於三體電影的失望甚至冷嘲熱諷的態度,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三體》是由馮紹峰,張靜初等人演的科幻片,《三體》得到太多人的冷嘲熱諷,我覺得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三體》著實讓人覺得荒唐,技術問題就是大家的一大吐槽的點,後期的特效簡直都撐不起來整個影片啊。
還有就是三體的原著已經在那裡放著了,大家看完之後對《三體》的期待很高,然而電影的三體不光達不到小說里的畫面,反而最基本的音效,特效,甚至連劇本都要改了又改。《三體》大量的特效沒有達到預期,就連結尾也是爛尾中的爛尾。
所以,這就是《三體》得到冷嘲熱諷的原因吧。
大家覺得呢。
8. 《流浪地球》創作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流浪地球》遇到的困難太多了,接下來我們從頭到尾細說一遍。
最開始在選劇本的時候,考慮過劉慈欣的三本小說,分別是《流浪地球》,《微紀元》和《超新星紀元》,最終導演郭帆選擇了《流浪地球》,因為拍攝這么艱難的小破球已經是當中最好拍的了。
拍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四點:預算,時間,文化和製片管理。拍科幻片要很大的預算,拍攝時間不足,文化都是好萊塢的,國人無法有共鳴,製片管理更難,國內根本就沒有科幻班子。
製片管理更是超出了郭導想像,屏幕效果需要UI組製作,但國內哪來的UI組呢?於是副導演不得不臨時轉為UI總監,導演助理變成了UI執行。
製作宇航服時還沒有確定主演,導致服裝問題出了不少,零件脫落很常見,都是用膠水黏上的,不僅如此,服裝的重量高達80公斤,每次穿衣服就要耗時1個小時。
就在這些個種種難題之下,小破球橫空出世,雖然某些方面可能不盡如意,但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小破球的一小步,是華語科幻的一大步。
9. 拍三體大電影會遇到什麼技術困難
從劇本設定上為分析幾個例子,為什麼那麼難拍。除了技術局限,,畢竟是對宇宙的物理想像,很多都超越了我們的認知,連拍動畫都有難度,何況真人。首先,《三體》故事剛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一種「脫水人」。
一、「脫水人 」生活在一個亂紀元的星球上。這個星球忽而炎熱,忽而冰凍,沒有規律,於是「脫水人」進化出一種「脫水」功能,保持休眠模式,到了氣候穩定的恆紀元,再泡水復活。
如果保存不當,被啃咬,摔跌,復活都缺胳膊斷腿都很正常, 這樣的畫面,太難想像。
二、其次是四維空間,三維空間就是我們生活的空間,但是四維空間到底什麼樣,我覺得除了愛因斯坦這種科學家和頂級想像力的藝術家,大部分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反正是想像不到,也很理解導演也想像不到。
10. 三體電影是不是又成為一個大坑
《三體》是一個大「坑」
《三體》小說改編成電影,說了不是一天兩天了。可是「狼」真的來了,偽科幻迷的心裡還真有些說不上來的感覺。消息一出,網友們一邊喜大普奔,同時也紛紛表示「放過《三體》」、「求不渣」,這很能說明問題。
《三體》是神作,寫得NB,嚴峰老師非常嚴肅地評價大劉(劉慈欣),說「他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在內地,《三體》形成了龐大的粉絲群體,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彷彿成了現象級的文化產品。就連互聯網大佬也手捧《三體》反復研讀,陷入了沉思,「感悟更深」,說它是「哲學書」,還要在戰略會上分享體會。這,這,這是一種什麼境界?一手拿《三體》,一手拿iPhone,肯定無敵於江湖啦。
製片公司投拍《三體》,自然是看上了它無與倫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用多炒作,自然能得到媒體追捧。不過現在問題來了,學挖掘機……不是開玩笑,《三體》有那麼好拍嗎?創作者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在跳進去之前,還是先看看《三體》這個坑有多大,現學挖掘機還來得及嗎?
話說2.1億年前,一枚直徑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大量物種滅絕,也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加拿大曼尼古根隕石坑。它直徑100公里……不過《三體》的坑可比它大多了。
《三體》的世界太龐大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三部曲,分別叫《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本書共80多萬字,創造了一個極為龐大的世界。這是它改編成電影的第一個挑戰。
這三部小說,描寫的東西越來越龐大。第一部《三體》還停留在地球上,講了一個三顆恆星不停做三體運動(這也是整部小說的名字來源)的故事。三體運動是不規則的,一顆行星因為引力變換,不斷被某顆恆星捕獲,離得太近,於是行星上的「三體人」都被燒死了,文明一次次慘遭毀滅。這個文明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還發現了地球。好吧,這是一個外星人的故事。
《黑暗森林》講了三體人要入侵地球,最終失敗的事兒。三體人的文明可比地球NB多了,他們派出了邪惡的艦隊,要征服地球。但是地球人發現,三體人不會說謊,於是挑選了4個人當「面壁者」,琢磨怎麼騙三體人。最後,一個吊兒郎當的中國大學老師面壁成功,發現了宇宙社會學的真理,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則」,阻止了三體人的入侵。好吧,這是兩個星系文明對決的故事。
《死神永生》講了宇宙的真相。根據「黑暗森林法則」,一個文明要隱藏自己,然後清理任何其他文明。不過,三體人趁著地球人的一時恍惚,佔領了地球,人類展開報復,把三體人星系的坐標發到了宇宙里,然後三體人的星系就被更高級的文明消滅了。更高級的文明還發動了維度打擊,整個太陽系也毀滅了。人類這才發現了宇宙的真相,原來宇宙本來是11維的,現在正在從3維降到2維。好吧,這是整個宇宙毀滅的故事。
從時間跨度上說,《三體》三部曲的故事從公元1453年開始,到公元約10018906416(宇宙誕生270億年後,汗)結束。當然,主要的故事集中在公元1971年到2400年左右,也就400多年。這期間,人類的命運一波三折,時間也被分成了「危機紀元、威懾紀元、廣播紀元、掩體紀年」4大部分,每個時代都截然不同。想拍成電影,除非是《富春山居圖》導演重出江湖,不然故事肯定會七零八落。
《三體》這么龐大的世界,拍成電影很難,拍電視劇倒還成。而且可以學習美劇,每季23集,連續拍上N多年,最終超越《星際迷航》,這樣多靠譜。
《三體》小說插畫:「紅岸」工程
《三體》的情節太復雜
《三體》好看、過癮,而且bigger than bigger,從地球、到星際、最後到全宇宙,三部曲的內容完全不成比例。之前介紹的只是主線,此外還有無數副線、支線劇情,各自獨立。除了第一部比較簡單,剩下兩部,就算是主線故事,都難以用一部電影的時長講完。
不過,劉慈欣曾明確表示,不直接參與《三體》電影的製作。「我也不知道這個電影該怎麼拍,我能參與的也就是劇本策劃,但我也不知道這個劇本該怎麼策劃。」大劉如是說。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
在《三體》的三部曲中,最有看點的無疑是「黑暗森林法則」,這涉及到兩個「公理」、還有「猜疑鏈」、「技術爆炸」,最後得出結論: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在這里,每個文明都是潛行的獵人,發現另外的文明,就必須把它消滅掉。
在小說里,可以用簡單的文字,把這個推理過程寫出來。但是到了電影里,想把這玩意兒說明白、說透,肯定要有對應的視覺元素。而且,這些元素必須是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不能放一個星圖比劃著,那不是電影。如果直接拍「黑暗的森林」,一群人自相殘殺也不成,一是掉價,二來也難以表現宏觀的宇宙系統。要是這個問題不解決,《黑暗森林》怎麼拍?
在《黑暗森林》中,「面壁計劃」一共有4位面壁人,也就是4個計劃:量子艦隊、毀滅太陽系、思想鋼印、黑暗森林。這4個計劃都各自獨立,又跟其他支線劇情(如章北海的逃亡主義)交織在一起,揉成一團,而且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要在120分鍾里說得既完整清楚,又乾脆利落,那編劇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可以和諾蘭導演談笑風生!
跟小說相比,電影是完全不同的媒介,想把《三體》的故事講好,可得有不一般的功力。哪些戲份保留,哪些東西刪掉,再加入什麼東西,都非常難把握。低級編劇把簡單變得復雜,高手才能化繁為簡。很有可能,在主創們掰扯劇情的時候,越來越偏,越走越遠,最後整出一個面目全非的東西出來。那時,《三體》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噱頭,一個空殼兒,跟所謂「高度還原」不沾邊了。
其實在《三體》里,有不少文字有高度的畫面感,只要技術過硬,直接拿來拍就成。可惜啊可惜,這又是一個大坑。
《三體》插畫:遭到納米技術武器打擊
《三體》的場面太恢弘
作為科幻作家,劉慈欣之所以被高度推崇(他曾經連續八年拿下中國科幻銀河獎),不只是他的文筆,還因為他堅持「硬科幻」(Hardcore SF),也就是直接描寫「科學幻想」本身,不迴避理論問題,注重技術細節。雖然bug挺多,但劉慈欣的科幻是實打實的,甚至建立了完整的體系。比如《球狀閃電》里的宏原子,《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維度打擊」,都是完整的體系。
科幻片《來自地球的男人》的成本號稱只有10000美金,《三體》可沒法這么拍。在小說里,到處都是大場面,不只調度極為困難,也會讓做特效的人們夜不能寐。怎樣還原小說中的宏大場面,也是網友們最擔心、討論最多的部分。
醒醒吧,如果特效、技術不靠譜,小說里的精彩文字,變成了慘不忍睹的畫面,充滿山寨手機的氣質,那《三體》電影就完全毀了。下面選幾個小說中的場面,看看《三體》有多難拍:
(1)三體人製造「智子」
在《三體》第一部里,三體人製造了智子,鎖死了地球的科技。三體人把一個質子從11維不斷展開,最後變成了2維。展開後的質子是一個平面,這個平麵包裹住了整個星球,然後科學家們就在星球表面刻下電路,最後2維的這個電路板又回到了11維,「智子」就出現了。現在問題來了,除了刻電路時,能用到挖掘機,其他的怎麼拍?
(2)水滴
到了《黑暗森林》階段,各種高大上的科技都來了。三體人的遠征艦隊還好說,但小小的探測器「水滴」,可就難了。在小說中,水滴用強互作用力材料製造,「呈完美的水滴形狀,頭部渾圓,尾部很尖,表面是極其光滑的全反射鏡面」。水滴完美的形狀雖然不好把握,但「全反射鏡面」更復雜,因為它反射所有的光,所以水滴沒有自己的樣子,它的圖案是不停變動的,瘋了。
(3)人類艦隊毀滅
《黑暗森林》中,三體人的小小探測器水滴,用最簡單的撞擊,把人類2000艘戰艦的星際戰隊完全摧毀了。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視角不斷變化,節奏很快。如果拍成電影呢?宇宙的黑暗中,2000艘戰艦接連爆炸、燃燒,碎片四散,並且連鎖反應,形成了一大團燦爛的雲彩……想把這一場戲拍成功,還是挺難的。
(4)四維空間「魔戒」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看出,假如這是四維空間,那麼三維的人類拍不出來。不過,可以在電影里加上一行字幕:「這里其實是四維空間,因為你在三維空間,所以你看不出這是四維空間。」
(5)雲天明的童話故事
在《死神永生》中,雲天明被三體人復活,寫了一堆童話故事,並且在與程心會面時給他講了3個童話。實際上,3個童話包含了人類逃生的方法,但推理很復雜。小說寫得很明白,但電影就不好處理了。難道要拍成戲中戲嗎?
除了這些,《三體》里還有「光墓」、「二向箔」、黑洞、地下世界、完整的太空船內部結構、「冬眠」等等復雜的東西,做好任何一個都不容易。把這些東西都移植成畫面,需要優秀的特效團隊做大量的工作。先不管製作周期,特效都是錢堆出來的,這預算怎麼也得1億美元起吧,唉唉,瘋了瘋了。
《三體》小說作者劉慈欣
《三體》的態度太嚴肅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三體》主題的把握。劉慈欣在采訪中說:「《三體》最大的問題不是太長,涉及的概念太多,而是主題太復雜。對於科幻電影來說,背景可以復雜,故事可以復雜,但主題一定不能復雜。」
這個觀點雖然來自大神作者本人,但是值得商榷。首先,《三體》有那麼復雜主題么?它並沒有提出什麼新鮮的命題,在思辨層面很一般,很多(科幻)小說都比它復雜、深刻得多。《三體》的價值,還是在故事層面。當然啦,追求更高主題是作者的野心,值得肯定。其次,科幻電影就是用來表達復雜主題的。所謂科幻,就是科學外殼,人文內核,兩者缺一不可。既然是人文內核(人性),主題當然要復雜。
《三體》的主題不復雜,可是態度太嚴肅了。說的也是,地球都被三體人佔領了,「二向箔」也快到太陽系了,你們敢不嚴肅嗎?所以,《三體》里除了史強,還偶爾能輕松地開開玩笑,其他的角色,包括弧稱玩世不恭的羅輯在內,一個個都是眉頭緊鎖,苦大仇深的樣子。
嚴肅沒有什麼不好,特別是這樣的硬核作品。但是,在改編成一部商業電影後,這種嚴肅的態度就變得非常危險——就像一個充氣到極限的氣球,輕輕一碰就會爆炸。這不是《三體》的問題,而是因為電影。咱們中國還沒真正拍過這么大陣勢的科幻片,創作者、觀眾都沒做好准備。嚴肅的態度其實非常微妙,只要有一點兒細節(比如情節、台詞的漏洞)不到位,就會出戲,那麼這種「庄嚴感」就盪然無存了。比如聯合國召開面壁計劃大會這段兒,扮演查韋斯(忘了小說中的名字,原型是查韋斯)的哥們兒一走神,觀眾就會覺得,雖然電影中的人在忙著拯救地球,看著一本正經,其實挺別扭的。
從整體氣質上看,《三體》的調調偏灰色,這樣抓住這種氣質,營造影片的整體氣氛,難度其實也非常大。
結語
《三體》是科幻片,也可能是製片公司的恐怖片,還有災難片。對粉絲們來說,在更多的消息出來前,就當這事兒沒發生過,沒准兒是最好的選擇。說起來,也不用太擔心,說不定這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小步,三體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