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狗十三 為什麼被禁
因為這是張雪迎的黑歷史,這裡面她滿嘴鋼牙,還長了豆豆
② 如何評價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
電影《狗十三》作為口碑導演曹保平的又一力作,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水晶熊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以及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電影最後,李玩遇到了丟失的愛因斯坦,可是為了不讓它跟著自己受苦,李玩說認錯了,這不是自己的狗。也許從那個時候,李玩就已經明白,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她要舍棄的不僅僅是一隻叫愛因斯坦的狗,還有更多她不得已要失去的東西。這其中的無奈,怕也是有同樣成長環境的人,一生無法清除的隱痛吧。
③ 《狗十三》電影很黑暗嗎
說到最近熱火的電影,那麼必須要提一下剛剛上映的狗十三,這部影片和中國從前的那些風花雪月愛情片不一樣。因為裡面無關愛情,只有社會現象。也讓我們漸漸的看到了一些屈打成招,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父母是怎樣真正實現了棍棒下出孝子的社會現象。
但是,那句爸爸打你是愛你其實也徹底地改變了李玩,她開始長大,開始學會成長。最後也漸漸認定了,父親給她的那隻狗就是丟失的那條,可是,電影中的黑暗卻也刺痛了每一個中國人,因為這樣的事情,這樣的經歷幾乎是會引起反響的。
④ 如何評價電影《狗十三》
一個孩子痛苦的成長過程
⑤ 狗十三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成長是什麼,怎麼才算真正的成熟,是我們個性里被世俗磨去的稜角。還是變得世故而實際,咽下本不屬於自己委屈。又或是如愛因斯坦般有口莫辨,又或還是我變成了你們希望的那個模樣!人生也許沒有答案,有的只有像李玩的弟弟一樣在冰場上跌倒爬起,而且還只能靠自己!
⑥ 如何評價電影《狗十三》
前兩天去電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後發現這部電影當中有很多小伏筆,再結合豆瓣上的影評跟大家說一下我對於這部電影的想法。
1. "狗十三 = 狗13 = 狗B"。網友們解讀的角度讓我很驚異,我真的沒想到竟然可以這樣理解這個題目。但確實也有道理,因為導演就是表達出他對社會中男尊女卑現象的態度。如果的確是這樣的話,那我還是很佩服這個人的,膽子太大了。
2. 在李玩狗丟了之後瘋狂尋找,後來家人為了彌補過錯而重新買了一條狗想要矇混過關。但李玩執意尋找,導致爺爺前來勸阻結果被推倒受傷,而奶奶為了尋找不見的李玩差點走丟。因為這兩件事是惹怒了爸爸結果遭致暴打,最終李玩也妥協了。
這件事給我的思考是應該把孩子當做一個」幼稚的」成年人來看待,幼稚的話是因為社會經歷比較少,心智上很不成熟。而成年人則是指對方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對事物正確與否的判斷,如果的確是我們做錯了,那麼承認錯誤賠禮道歉即好。
3. 在李玩成績考了高分,父親帶她外出慶祝的時候讓李玩去喝酒敬客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一貫不要喝酒,因為生怕喝多了會出現什麼難以彌補的錯誤,但是卻出現了這樣一種心態,有自己在身邊的話就算喝點也不會有關系。那麼其實這兩種想法就會給孩子的判斷造成困擾,不知道哪一種價值觀才是正確的,所以在教育後代的時候應該用一致性的原則。
4. 父親在打完李玩之後向其道歉,並且承諾不久後帶他去看天文展覽。但是因為生意上的事情,導致自己沒能走開,錯過了這次展覽,也是違背了對李玩的約定。
當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像吳軍老師說的一樣,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覺得自己可能異於常人有同時處理幾種事情的能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下一秒會有什麼意外發生,所以拿出一整塊兒的時間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這其實就是人的加分項之一所在。
4. 父親為了哄李玩的弟弟騙他吃完飯後,帶他去公園玩,李玩當時指出不要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以及在弟弟失手打傷奶奶之後,李玩要求父親讓弟弟向奶奶道歉,但是遭到父親的拒絕,原因是孩子小不懂事。
我把這兩件事兒放在一起講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性,不要把年齡小做為借口去欺騙或者是孩子惡劣的行為。我時常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人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作為孩子當他們犯了錯誤之後,我們可以輕微的懲罰,但是堅決不能不懲罰。因為這樣做的話,會給他們傳遞一個價值觀 : 做錯了事情就要承擔後果。
包括在影片最後弟弟滑冰的片段正好是與前文相呼應的,因為家庭一昧的寵慣,導致孩子不能獨立的面對困難,總是希望逃避或者希求他人的幫助。換言之也是警惕我們當今的父母,一眛寵愛的最終結果是一無是處。
5. 神經病人
李玩在屋裡學習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鳥叫,以為是樓上鄰居養的鳥。但在後來無意中發現聲音的來源是一位精神病人,更可笑的地方在於他穿著校服,肩膀上有著大隊長的徽章,這已經算是最輝煌的榮譽了。
導演故意把這一段加上,何嘗又不是在諷刺當今的教育,強大的教育應試體制和學習壓力,把孩子們最終都逼瘋了。
6. 在外出聚餐的時候,父親的朋友夾了一塊狗肉給李玩,但最終李玩吃了。
當時看到這一幕我很心疼,因為不難發現她是一個非常喜歡狗的人,最後因為社會的種種影響變得妥協,抹去了年輕人該有的銳氣和鋒芒,成為了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豆瓣上有句影評很有共鳴 : 你看那個孩子真懂事,可你怎麼知道她不是在害怕呢?
看完電影之後,我在思考如果電影當中傳遞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為很多場景在我看來都習以為常,但靜下心細細斟酌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
我覺得這也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並且引導大家反思,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九分。
說了那麼多,最後總結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個大問題,而父母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⑦ 狗十三為什麼禁播5年
就是關於影片對家庭教育問題的關注和批判。家庭教育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是非對錯很難一錘子定音。就像現在社會上都在批判孩子學習負擔重,在嚮往西方的開放式教育,說是要快樂學習。這個問題不多說,只是點到為止的聊一點,影評甲娛樂想說的是,教育教育是個很復雜的學問,不要僅憑導演自己的一點點見解就去拍成電影。
《狗十三》還有一把「雙刃劍」,那就是「真實」,但這個真實影評甲娛樂之所以稱之為雙刃劍,是因為這個真實是片面的。一部影片,完全真實的去記錄,去展現,大家都知道,那是紀錄片。真實自然有真實的力量,這是其有利的一面,有些有共鳴的人看後會感受到真實的力量,會讓人回憶到過去的那些時空,還可能會想很多。
《狗十三》還有一點最為添彩的地方那就是演員的表演,張雪迎那時候雖然只有14歲,但表演的確是很到位,很自然。包括果靖霖,演繹的很是真情流露。演員的到位表演,給影片添色增分非常多。外國的電影節都喜歡給中國灰色、負面內容的影片頒獎,這部《狗十三》也一樣,中國不讓上映,但在德國卻得了獎。
⑧ 《狗十三》這部電影主要講的什麼事情
《狗十三》恰恰就是這么一個例子,李玩離家出走,出去跟男孩子喝酒等叛逆行為不過是因為自己的狗丟了覺得家裡人不夠重視她的想法和感受,只要雙方溝通到位,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愛,這些問題都很容易化解。這部電影沒有選擇太過激烈的沖突情節,對女孩的感情鋪墊也不是很到位,只是用了好幾個不同的少女痛哭的鏡頭來表達青春期壓抑和難以取得父母長輩認同的個性訴求,非常難得的讓人看出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塑造孩子,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不是走你設定的路。爸媽可以從旁呵護給建議,讓孩子少走彎路,但不是霸權主導。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內心,反對暴力,和諧溝通。李玩並非單親,她媽媽給她打過電話。單親不是問題所在,如果孩子受到的關愛足夠,應也能健康成長。
⑨ 這部被封殺至今的國產禁片,我看了三遍,你怎麼評價《狗十三》這部電影
去年看了一部電視劇,整體素質乏善可陳,但是其中的一個女演員感覺很有靈性,但是一直不知道名字。直到看了這篇影評終於知道了,原來她叫張雪迎。這片子看的我心酸不止,尤其是最後狗肉煲端上桌,又想起小時候爺爺掐死並且吃了我的寵物荷蘭豬。生怕自己有一天也變成逼著孩子吃寵物的大人,更害怕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變成了那樣。
這個社會本來就沒為每個人准備好完全自由發展的空間。各位嘴裡的「父母皆禍害」只不過是讓你提前適應了這個現實。教育要科學發展,而不是唯心進化。父母一頓打,沒准打掉了一個堪比約翰列儂的音樂靈魂,也沒准把一個街邊落魄無人問津的歌手打到一家名企上班。
從中國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中國教育系統與父母教育水平,在世界上至少是排前面的。但肯定尚有巨大的進步空間。這大概是擺在各位滿腦子「自由思想,個性,自我」的小布爾喬亞們面前一道殘酷事實。有時對一件東西諷刺挖苦,並裝模作樣反思,說出讓人聽來很正確的話很簡單。就像摔掉一隻看來很破舊的碗,誰都會。可是要把它補起來就難了。
⑩ 被禁五年的電影一上映卻口碑炸裂,《狗十三》到底講述了什麼
《狗十三》(原名狗13)這部曹保平導演的作品,沉寂五年終於上映。
電影講述了少女李玩在成長過程中被父親、家庭和社會的聯手「暴政」下修剪,從黑白分明的天真少女,經過一次次的沖突和打壓,從橫沖直撞到麻木淡漠,最後適應了灰色的成人社會,同時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堅持和倔強。
就如同海報所描繪的一樣↓
這些大人出於一種難以言說的惡意和揶揄,玩味的看著少女會不會吃下去。
她面無表情的吃了。
第三次沒有沖突。
很多人認為李玩的妥協是一種服從,我想不是。
最後她認出了丟的小狗,卻沒有主動上前,她意識到了自己現在的處境連一個寵物都無法保護,而父母用「為你好」的名義就能抹殺自己所有的粗暴行徑。
在多年以後,李玩會長大離家,她會給自己撐起一片成長的空間,在過年回家的飯桌上,面帶職業性的笑容,心裡冷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