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電影評分一定要看豆瓣
你覺得好看的電影,豆瓣可能分很低,都是一堆自以為懂電影的人在上面指手畫腳,其實觀眾的體驗還是觀眾自己清楚。
⑵ 為什麼看電影就一定要看豆瓣評分
相對來說吧,大家都認為豆瓣評分比較公正,有一句話叫做,在豆瓣上高分的不一定是神作,但低分的絕對是爛片。我個人認為,看一下就行了,不要太多迷戀評分之類的,自己有自己的判斷才是最好的。
⑶ 為什麼所有電影都以豆瓣評分為標准
1.普世審美觀:大眾需要一套普遍適用的標准或者評分作為參考,國外一般以有爛番茄為准,中國則是豆瓣。
2.豆瓣起步早,文青多,用戶黏度大,特色鮮明,用戶基數大,因此評分相對而言比較公正。
⑷ 為什麼所有電影的品質都要看豆瓣的評分
這兩年豆瓣也有點變味了,不過整體來說,變得還不是太狠。很簡單。林子大了設么鳥都有,著就包括很多惡意刷貼的人,有些不錯的片子分值很低,導致人們錯過可很多好電影。
⑸ 為什麼多數電影,要以豆瓣分為標准呢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豆瓣還是IMDB或爛番茄,單一一個評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義一部電影的好壞。不過豆瓣代表了大眾偏專業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大家都公認的評分平台。
豆瓣電影評分是一個相對被認可,相對公正的評分系統。電影剛剛上映時,為了給電影造勢極可能會出現水軍刷分的現象,但隨著觀影人數的增加,豆瓣的評分也會逐漸描摹出於電影的真實輪廓。電影的欣賞是需要慢慢沉澱的,每個時間段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對豆瓣評分的贊同或者不贊同,也是一個自主的過程。
⑹ 為什麼很多電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評分
豆瓣成立於2005年,素雅色調、極簡線條、大片留白、疏朗模塊……在這個網站也講究顏值的年代,素麵朝天的小清新之風豆瓣很容易讓人一眼愛上。
阿北是豆瓣的創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號用戶。
他最初始的動機很簡單,想為自己喜歡的讀書、旅遊、看展覽、聽音樂會等愛好,搭建一個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冊用戶便突破了萬人,日點擊量超過20萬。
開辦後僅僅9個月的時間,豆瓣擁有五千多萬注冊用戶。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正式員工。
如今已經過去了近12年的時間,你可在以書影音起家的豆瓣,通過搜索電影名、書名進來看到喜歡的電影,評個分,寫個短評,和問答區的人探討一下劇情,因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聯網上流行風尚的發起者和推動者,豆瓣已漸漸成為都市青年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也讓豆瓣的優勢在內容方面,其在文藝、影音、學術、心理、亞文化上有著巨大優勢
2013年之後豆瓣的電影、圖書和音樂三大塊業務都迎來巨頭級玩家,豆瓣只做評價,而貓眼、閱文集團、騰訊們則讓用戶可以直接消費文化內容,再進行評價討論,無論怎樣,豆瓣那些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始終沒有改變,這是難能可貴的。
豆瓣網
⑺ 為什麼談到電影評價都會總是說到豆瓣評分豆瓣評分是什麼意義
因為大眾需要一套普遍適用的標准或者評分作為參考。豆瓣評分中的「豆瓣」是指「豆瓣電影」這個網站,評分是指這個網站對於各個電影的評分。豆瓣電影這個網站提供最新的電影介紹及評論,包括上映影片的影訊查詢及購票服務。
豆瓣常見的統計方法。
公式:總分=分a*分a佔百分比+分b*分b佔百分比+分c*分c佔百分比+…
如:100個人打了分,35個人(35%)打2分,65個人(65%)打4分,總分=2*35%+4*65%=3.3分。
豆瓣評分不同的原因:
1、每部作品的作者、內容、題材都有自己的受眾群體,換句話說,書本身已經對讀者做了篩選。首先你往往是通過各種渠道,對這本書的題材內容作者有了初步的認同,才會選擇閱讀。
其次,如果不喜歡這本書,讀了幾頁就放棄了,沒讀完的書一般不會去評分。所以讀完本身,已經把大部分不認同這本書的讀者給篩選掉了,留下的往往是評分高的。
2、大多數人並沒有鑒賞能力。
⑻ 為什麼大家對於電影,電視劇的評價都要看豆瓣的評分
我一般不看豆瓣,一般都是別人推薦。以前豆瓣評分還比較公正客觀,現在……呵呵
⑼ 為什麼所有的電影要以豆瓣分為標准呢
好影視不怕黑,觀眾會慢慢發現他的好
⑽ 為什麼大家評價一部影視劇的好壞都是依據豆瓣評分
很多人在觀看電影之前,都會在豆瓣上去尋找相關的評價討論以及很多影評人對他的點評,從而去思考這部影片真正的意義,以及是否能引起自己觀看的慾望,在我看來大家之所以評價一部影視劇的好壞,會根據豆瓣的打分來評論,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豆瓣的評分更為客觀少了,更多的人為參與,具有借鑒性。豆瓣的創始人曾經說過,豆瓣的評分主要是依靠程序進行換算,這個評分會自動的出現在豆瓣的各處中間,沒有人工的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看經過若干分鍾程序自動的運行一遍,就能夠把最新打分的人意見包括進來。這樣的一種模式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人為的參與,更加的具有客觀性通過可觀可感的具體分數,能夠讓我們在各個方面,去對這一部影片形成一個非常好的整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