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孟子全名叫什麼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Ⅱ 孟子叫什麼名字
孟子叫孟軻。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2)二孟子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弟子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
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魏敗於齊。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太子魏申被齊軍俘虜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國的商鞅領兵攻魏,俘魏大將公子卯。
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於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縣於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國昭陽領兵破魏軍於襄陵,取得魏國八邑之地。
Ⅲ 孟子什麼時期
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
Ⅳ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
1、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
2、仁政思想:主張統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道德修養論:以「大丈夫」作為理想人格,主張捨生取義的義利觀。
教育主張: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
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Ⅳ 有那些電影反應了孟子的思想
《葉問》反映了孟子的儒家思想 《葉問》系列電影深受中國大陸觀眾喜歡,創造了商業價值,更創造了較高的文化價值。《葉問》系列電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悲情心理、英雄崇拜和君子風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葉問》系列電影也體現了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 葉問作為中國武術流派「詠春拳」的知名_人,為中國武術的傳承和發揚做出重要貢獻,根據葉問先生傳奇經歷改編的系列電影《葉問》一經推出,就備受海內外華人的推崇和熱捧,葉問儼然成為中國武術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精神的一個象徵。《葉問·4》作為終結篇逐漸退出熱映,觀眾對葉問的崇拜達到極致,而同時也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間和期待。 作為終結篇的《葉問·4》帶給觀眾巨大視覺享受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作為電影的《葉問·4》終結在美國軍事部門,電影改編與歷史題材,屬於文學創造,問題在於當前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各領域的競爭處於白熱化狀態,電影《葉問·4》故事發生地是美國,且在美國軍方,這一場景對海內外中國人是極大的鼓舞。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整個《葉問》系列電影產生了三層的審視。 悲情心理。整個《葉問》系列電影情感基調是灰色的、沉重的。這是因為近代中國遭遇西方列強的欺凌,民不聊生,百業凋敝,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危險境地。由於國力衰微,國家無法維護正常的秩序和保護人民的安全,人民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自救。中國武術向來作為民族強身健體的體育形式,這時候派上了用場。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的濃縮,滲透了中華民族生存哲學——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協和萬邦、民吾胞與等。這種悲情的色彩主要表現在:生存環境的惡劣。國將不國,生靈塗炭,人民就像風中之燭,生活在苦難的深淵。沒有尊嚴的恥辱。人民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毫無尊嚴,毫無地位,生與死、存與亡無足輕重。用血肉之軀面對現代武器。當人民只能用自己的拳頭和身體來謀生、保護自己的時候,基本是在死亡的邊緣上掙扎。四部《葉問》電影都是這個殘酷的場面,一方面說明近代中國人民生活的處境悲慘,另一方面為了強化中華民族悲情心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程,充滿了艱辛和痛苦,無數的自然災害、邊疆戰爭、民族矛盾等,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生於憂患、殷憂啟聖、多難興邦的文化警示。民族悲情心理是對民族歷史的記憶,也是對民族未來發展的激勵。 英雄情結。中國自古就崇拜英雄,近代中國國力式微,民族精神不振,被西方列強污衊為「東亞病夫」。民族需要英雄承擔責任,時代呼喚英雄引領方向。歷史的葉問,恰怡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向無數仁人志士一樣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雖不能勝,但是對於國人的士氣和鬥志都是鼓舞和提振。作為影視的葉問,恰逢中華民族轉危為安,偉大復興,這個時代更需要英雄。尤其是當下中美兩國在各個領域進行白熱化競爭,在新興科技領域,中國的優勢還沒有完全展現,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蘊和特長的武術,能攻能守,在當今世界各種搏擊術中屬於領先水平。影視中的葉問總是在國人受苦受難的時候勇於站出來犧牲自己,為國人的命運奮力一搏,雖千萬人吾往也。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一個為民請命的人物最終寡不敵眾,成為英雄的同時,也成為了悲劇。但是中華民族寧死不屈、誓死不退的精神,一直成為每個中國人骨子裡的信仰。因此《葉問》系列電影,葉問的每次勝利最後都是亡命天涯,然而每一次又都會挺身而出,這種英雄式的活法深刻鐫刻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子裡,綿延流傳。當代中國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中,中國的發展仍然需要英雄人物激勵大眾和團結大眾,《葉問》系列電影喚醒了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對歷史的緬懷和對前途的關懷,激發了新時代的鬥志,凝聚了新時代國人的精神。 君子風范。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修養的標桿,是中國人格建構的旗幟,也是中國古人為人處世理想的典範。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成為「君子」不僅僅文人雅士的道德標尺,也是武術同道、各行各業道德修為的規范和准則。君子以不爭為規范,不爭名奪利,不強人所難,不好高騖遠等等。君子謙遜有禮,先禮後兵,不卑不亢。君子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處順境不驕不躁,處逆境不氣不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道德優劣以三種品質論,聖人、君子、小人,其餘則為大眾,不論及優劣。聖人很少,往往難以企及;小人為人所厭惡。因此大眾人格修養的目標就是君子。在《葉問》系列電影中,「葉問」則是武學君子,恪守武道,以強身健體為目的,以低調涵養為守則,以濟世救民為宗旨。君子的品格在葉問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助人為樂、不計前嫌、能忍則忍、擔當重任。影視《葉問》系列是對處於現代化大潮中的國人一個深刻的教育,君子風范在當今時代仍需重提重建,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當代中國影響很大,為了捍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構君子文化的時代風范成為當務之急。 《葉問》系列電影在彰顯了悲情心理、英雄崇拜、君子風范的三層文化內涵之後,也凸顯了文化自信的內在邏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葉問》系列電影的文化價值遠遠超出它的票房價值。從另外的角度揭示了傳統文化生存和發展的邏輯和途徑,也創新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和方法。 來源:海風
Ⅵ 孟子是什麼一部書
解答: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Ⅶ 孟子是什麼樣人
孟子是一個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堅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維度,堅持道不同不相為謀,充分彰顯出其人格魅力。
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
1、正直篤行。孟子周遊列國,以「王道」「仁政」等學說游說諸侯針砭世事,在手握大權的國君面前,沒有絲毫奴顏媚骨,而是正直篤行,氣宇軒昂,與君主對論,論辯滔滔,宏大深刻。
2、仁政為民。戰國時期群雄相爭,孟子主張統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統治天下,實行仁政,提倡貴民、愛民、保民、養民、教民、樂民等民本思想,強調「法先王」「與民同樂」「推恩」「輕徭薄賦」「養民施教」,然後才可以為民父母。
這也是孟子獨特人格所在。這不僅為後世有為的統治者提供了治國的基本方略,其中所蘊含的民主思想更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而為後人所稱道。
3、捨生取義。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他不僅用這條標准來要求自己,還以之教化君王。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擔當,向梁惠王闡述了國君應以「義」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
同時,告訴人們,無論是君王,還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時候遵守「義」的原則,尤其是在「義利沖突」時,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而喪失了人的尊嚴與道義。應該說,孟子的這種「捨生取義」,正是其大我人格的真實寫照。
(7)二孟子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關於孟子的故事: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Ⅷ 有那些電影反應了孟子的思想
那就是儒家思想了
我的大學畢業論文就寫的是這方面,代表影片有:《花木蘭》《葉問》《黃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