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電影感的畫面,現在的攝像機拍攝追求電影感的畫面,具體是追求什麼謝謝
個人以為,電影感是淺景深、高寬容度、高對比度,以及些許的偏色的畫面。
Ⅱ 影視藝術中電影鏡頭是指什麼
電影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機到停機的過程中,一次性連續拍攝的影像畫面段落,是電影的基本單位。一個鏡頭一般包含若干不同的畫面,從而形成電影視覺感受的豐富性、運動性。由於不同的敘事功能和表現特徵,電影鏡頭分為不同性質的若干類別。
Ⅲ 什麼是表演
表演,著作權法術語,指演奏樂曲、上演劇本、朗誦詩詞等直接或者藉助技術設備以聲音、表情、動作公開再現作品。
電影表演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攝影機前表演情節的藝術。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表演藝術范疇,具有共同的基本規律。電影表演繼承了戲劇表演中許多適合於電影表演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又和戲劇表演不同。
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並直接與觀眾交流,演員的表演是觀眾接受的最後形象。而電影演員的表演是通過銀幕間接地與觀眾交流,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並不是觀眾感受到的最後形象。
銀幕上的最後形象須經攝影藝術處理和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段的藝術再創造才能完成。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紀實性、綜合性、時空觀、蒙太奇以及電影特有的生產過程,更為電影表演帶來了種種特點,既要求電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時還要求演員具有鏡頭感以及對於非連續創作的適應等。
(3)簡述什麼是電影表演的鏡頭感擴展閱讀:
關於表演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網路-表演
Ⅳ 什麼是影片的節奏感
到底什麼是節奏感哪?在鋼琴彈奏中怎麼表現出節奏感哪?現在總結了以下幾點。
(1)、能在彈奏中體現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拍強弱感。
(2)、能在彈奏中依據風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穩定、持續的均分律感,即速度、拍感的穩定、統一。
(3)、能夠令人信服、合乎邏輯地彈好各種非均分律節奏,如漸快、漸慢、突快,突慢、散漫、延長音等等。
(4)、能夠准確彈奏出非正常節拍的特殊強弱關系來。
也就是在彈奏時善於感受到、捕捉住、表現出樂曲節奏的韻律、韻味、趣味、情趣等等。 電影的節奏感類似吧,電影也有其格調,電影鏡頭的切換方式及其交替;有時指這些變化形成的韻律感,或緊張,或舒緩,或浪漫,而電影的音樂能很好的表現這些特點。而且電影要追求視覺與聽覺上統一,表演真實,畫面緊湊,邏輯清楚等,這些也應該在節奏感之列。 萬方資料庫上有關於電影節奏感方面的論文,可惜我們學校沒買下這方面的資源,不然可以給你下。你可以看看,下載得花3元錢
Ⅳ 什麼是鏡頭感
1、就是不同鏡頭之間的視覺差異。除去色彩、解析度、色散、通光量、焦外二線性、口徑蝕這些專業性的成像質量差異之外。
3、最重要的是透視感的差異。所以本文的重點在於為你分析何為透視感,不同焦段之間都有什麼差異。這個特別重要,直接影響你的拍攝手法。
4、相機和眼睛不同,相機是單眼成像,而眼睛是雙眼成像,外加人腦視覺糾正。所以眼睛看到處於一個平面方方正正的櫃子,但是相機里看到的卻是圓桶梯形。
1、對於表演者,對第一類來說,鏡頭感是指:演員表演生動、自然,眼睛餘光感受到鏡頭的位置,所作的表情、肢體語言能被鏡頭以最佳角度記錄。
2、對於拍攝者,鏡頭感通常是指攝影或是攝像師對於畫面構圖和運動的宏觀把握能力,對於機位的運動的掌控能力等。說某個人的作品鏡頭感好,就是說他的作品在構圖、節奏、調度等的把握上,做的很好。要做到這些,必然是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對藝術的感知達到一定境界的。
Ⅵ 簡答題什麼是電影的鏡頭藝術
太專業的東西,度娘比較懂
Ⅶ 電影創作中什麼叫作「段落(幕)要有鏡頭感」
問的太專業了!不會!
Ⅷ 電影表演有什麼特點
(1)反程序表演。演員不能像舞台劇的演員那樣,從拉幕起,就從頭到尾、程序井然地表演下來。拍攝電影往往在一日之內,先演一段老年的戲,再演一段人物的青年時代,接著又要拍一段這個人物在臨終前的表演。對一個角色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不但分割得很零碎,而且次序上亦安排得雜亂顛倒。這就要求演員能根據拍攝條件隨時「進入情況」。
(2)間斷表演。在電影攝制工作中,角色的生活被分割為很短很短的小動作,一般長度也就10~20秒左右。現代電影偏長了些,那也不過1分鍾一個小段落的樣子。演員不但要及時「進入情況」表演起來,而且要非常凝練。電影表演沒有時間讓你通過「感覺到,意識到,判斷,行動」這些動作的四個環節的普遍規律,而是常常要演員將這四個「環節」在一瞬間同時噴射出來。這一點,對長期習慣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說來,是要難以適應一些。當然也有例外,不少我國第一流的演員不但能迅速地適應這種創作的特點,而且能表演得光彩照人。
(3)要進行無對象交流。在戲劇中訓練演員,最忌演員和空氣交流。而在電影中,卻常常要求演員和空氣交流,其交流對象可能是遠方的一株樹,也可能是攝影機的某一個部件。人物的近景特寫常常如此。還可能要你假定鏡頭作為你的交流對手,有時鏡頭就推在你的鼻子前面,只拍你的一對眼睛,而要求在這一對眼睛中看到你和對手交流的「電光」。
(4)要在紛亂的環境中表演。電影演員的表演場地和舞台演員是完全不同的,以環境來說,有時在重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中,使你感到自己非常渺小與孤單;有時在很狹小的監獄與斗室之中,使你動彈不得。一般說,在表演時不像舞台或排練廳中有那種「神聖」的嚴肅氣氛,而是亂糟糟、鬧紛紛的。有時各個工作部門還同時發出不同的噪音,即使下達了開拍令之後,也還有攝影機馬達的轉動聲。
(5)這是一個最難克服的困難,即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是由數以百計的反程序、間斷拍攝下來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才能體觀出來。面對人物的完整形象和短小鏡頭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確是很難掌握的,要看到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意味著這個人物在影片中的發展變化都是合乎性格邏輯的。所有已拍攝下來組接好了的鏡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