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無聲的電影是最考驗演技的
欣賞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不僅看演員動作的表演,同時也要看語言的表演。最早期的無聲電影,實際上很考驗演技的,因為沒有語言,沒有後期的製作,沒有音效,完全都在演員自身上,他的能力有多少,完全決定了是否能夠撐起這部作品。
越來越多的無聲電影的發燒友聚在一起,喜歡給這些無聲電影配音,他們的出現代表著對無聲電影的一種喜歡和追求。讓我們致敬那些兢兢業業做電影的前輩們吧,卓別林這個名字不能忘記。
B. 為什麼說電影在默片時代就已經近乎完美
無聲電影時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梅里愛、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弗朗茲郎、茂瑙等,他們在電影創作實踐中已經積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這些默片藝術大師對有聲電影的出現產生過強烈的貶斥和抵觸情緒。電影「蒙太奇本體論」把電影的全部藝術可能性都歸結為電影畫面(影像)之間的自由組接,即蒙太奇上,甚至對用來進行這種自由組接的畫面本身都認為是次要的。
在默片時代的末期,也就是上實際20年代末,默片幾乎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電影基本技法。比如梅里愛的「戲劇電影」,他把許多照像特技應用於電影,並發明使用了特技攝影,所有戲劇上的表現手法運用到電影當中;再比如說格里菲斯的傳世之作《一個國家的誕生》,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的藝術手段,並創造了創造了平行蒙太奇,在他後來拍攝的《黨同伐異》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運用。他打破了戲劇和文學的傳統手法,發揮了電影的特長,使全景、近景、特寫交替出現,創造了時空交錯的多元結構。還比如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影片以古典悲劇式的精巧結構和史詩般的格調,以寓意深刻的細節和畫面構圖,以及節奏鮮明的電影語言,以對稱、重復、隱喻和象徵等富有詩情畫意的蒙太奇技巧,表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重大鮮明的戰斗性主題,此片標志著世界電影藝術的長足進步和蒙太奇理論的進—步完善。
所以說電影在默片時代就已經近乎完美,就是說基本電影語言已形成,後來電影無論怎麼拍,也不能違背最基本的電影語言,基本上都沒有觸及電影藝術的本體構成,也就是說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藝術的發展進步是處於一種量變的積累過程中,真正給電影帶來一次新的本體性變革的是電視技術的出現和發展。 但是也許電影可以回到默片時期的黑白片,但是精彩度絕對不超過有聲電影。
C. 關於無聲電影的知識
1927年,美國著名的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給世界電影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這之前,電影(1895年12月28日為世界電影發明日)全是無聲電影,電影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默片時代」。
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H.勞埃德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C.B.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如F.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與魔》(1927)、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和K.維多的《大檢閱》(1925)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而中國電影默片的黃金時代如果從1913年的《難兄難弟》開始算起,到1934年的《神女》、《上海24小時》等為止,幾乎延續了整整20餘年。
但是,應該說,電影從來都不是無聲的。因為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前,人們藉助樂師給電影配樂;在日本,甚至有專門的說唱演員,當影片放映時,他們以說唱形式講解影片的內容。所配樂曲一般是由樂師根據銀幕展示的劇情即興演奏;但有些影片,例如1908年的法國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則由著名的作曲家聖-桑專門為它作曲。放映時,樂師根據作曲家提供的總譜演奏。不用說,演奏的規模視條件而定:大多數是由一位樂師獨奏(鋼琴或小提琴),有時由幾位樂師合奏,偶爾則出動交響樂隊。
到3O年代,聲音已成為電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默片時代已經出現的類型片,由於聲音的出現而更趨成熟,更多樣化;至於音樂喜劇片、警匪片,如果沒有聲音就無法出現和發展。聲音也為電影表現提供了更具寫實效果的條件。
D. 愛因漢姆關於無聲電影為什麼能成為一種藝術的看法
因為比較復雜,只是大概說一下,
愛因漢姆可以說是經典電影理論家中比較獨特的一位,他的論證不單單從實例中得來,我們一定要注意愛因漢姆論證「電影作為藝術的可能性」時的嚴密推理過程。大概是這樣:
一、論點:電影是一門藝術
二、辯論或理論特徵:現實感知與影像感知的本質性比較
三、部分幻覺理論:通過上述兩種感知的比較得出6大差異,繼而得出影像是對真實世界的經過選擇的某些方面的一次受限定的再現,從而將電影的照相特性與電影的戲劇特性結合在一起。中心點就是表明電影藝術來源於和現實的差異。
四、有意識的突出電影獨特手段的特性,發揮其潛力
1、具體影像和場景分析:從前4種差異,得出形式性表意影像的概念,即利用影像構圖的形式性潛力來描寫場景,可以說電影藝術的第一類可能性就與電影的照相特性有關。
2、蒙太奇:認為蒙太奇在賦予一個場景的意義方面是關鍵性的,但它只是手段之一(有別於普多夫金的唯一性觀念),電影藝術的第一類可能性是蒙太奇。
3、膠片:電影藝術的第三類可能性來自於膠片本身,如淡出淡入、疊印等等,他斷言膠片是重要的藝術材料,這點使其在眾多傳統理論大師中獨樹一幟。
3、無聲問題:從第6種差異得出無聲作為電影的一個與現實的差異可以藝術的加以利用。那麼無聲電影中通過何種表現方式去表達意旨呢?這就要提到其「間接表現」的理論(這一理論不僅是說明無聲的)
五、間接表現理論(我單提出這一條,表明其重要性)
1、聲音的間接表現
2、表演或行動的間接表現
3、在一個完整的場面結構中的間接表現(隱喻性表現法)
六、總結(並不充分,你自己多看看書)
愛氏的藝術理論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以電影攝影術的光學特徵為基礎的,這種電影理論是與默片的表意方式有聯系的。默片的表意方式就是一種間接表現的產物。
E. 求大神介紹一下默片(即無聲電影)的歷史。還有為什麼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興起: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就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
二、默片大師:
巴斯特·基頓創作出來的喜劇電影其實更符合銀幕美學,他完全靠動作挑動觀眾神經,不願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銀幕上做觀察者,引領觀眾的目光,觀察、等待、思索,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而他永遠平靜,無表情的臉,好似一張空白的銀幕,觀眾可以根據主角的境遇,將自己的希望與害怕敷上去。這個小人物不斷向我們宣示著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論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圍攏,人們總應找准方向,看過去,抓住跳躍的時機,將自己投向風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過去,最終迎接風平浪靜的勝利時刻。
代表作:《將軍號》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於上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正值有聲電影興起,無聲電影開始衰落。進入30年代,有聲電影黃金時代漸入佳境,並於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達到最頂峰,從此,無聲電影只存在於人們的懷舊中。
四、恆久的魅力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助每個情節發展時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暢簡潔的無聲語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種重要的語言就是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編制各種風格的音樂,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和情節、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別林的早期配樂節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經心的情節主題下卻搭建著復雜的結構。在他的早期電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電影表現手法的不斷摸索。卓別林很早就注意到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並利用音樂來描繪場景,並進行時空的過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而且每個情節高潮的連接都產生了內在的關聯性,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有音樂的伴奏,不論是從兩名搶劫犯手中奪回錢包,還是眾人哄搶扭打成一團,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戰之中時的搞笑神態,以及流浪漢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凱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輕快節奏,那種跳躍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都在風格迥異的同時銜接流暢的音樂旋律,串聯在一起,整體上一氣呵成。
在卓別林的每一部經典影片中,都會有一個主題旋律,要麼詼諧,要麼歡暢,要麼舒緩到悲傷或者是激情到悲壯,每一個場景每一段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如同釘子,把電影的主題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那些主題旋律常常在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並貫穿始終,或結合許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樂段落,或改變配器,生動表現出畫面中的人物肢體語言和情緒變化。如《發薪日》中的主題曲由兩組管樂輪奏,在逐漸變調上升的行進中匯聚到一起,呈現出工地里忙碌的節奏。忽然,曲風在飄忽委婉的弦樂中發生改變,手執鮮花扭捏躲閃的夏爾洛登場了——這是一個卑微但富有生氣的建築工人。旋律繼而在工頭由困惑不解變為嚴厲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題,為人們展現出夏爾洛和工人們如雜技般緊湊而有序的工作場景。漂亮女人的出現,使得兩段不同風格的音樂開始交替更迭,並通過建築工地中的道具,描繪了一段令人驚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時光。
聲明:以上資料大多來源於網路搜索
F. 有聲與無聲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只知道無聲的。
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現今大部份的觀眾,或許會認為默片中對身體語言的倚重是膚淺和裝模作樣。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劇通常比戲劇受歡迎,因為過態的演出在喜劇中比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1、有畫面
2、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
3、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
4、拍攝和放映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播放默片幾乎時時都需要現場的音樂。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G. 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無聲電影,也稱「默片」,是對有聲電影發明之前所有電影的統稱。有聲電影即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和音響的一種影片。
電影誕生之後,由於聲音技術的局限,早期電影是有影像而無對白和聲效的電影。為了解決這一局限,無聲電影多採用單畫面的字幕來表現重要對白和音效,故也稱「默片」。有些院線在電影放映時,會在現場由音樂家根據劇情發展進行即興伴奏。無聲電影時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如梅里愛、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等。
到了1920年代末,隨著有聲電影技術的發明,《唐璜》、《爵士歌王》等影片開始在部分地採用有聲技術,使當時的觀眾非常震撼。剛開始有聲電影以蠟盤(即唱片)發音,後改進為片上發音。其製作方法為,拍攝時使用兩種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音。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使聲音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製成影片拷貝。放映時,放映機附有還音裝置,在映出畫面的同時,能使聲跡還原為聲音。第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有聲電影是1929年上映的《紐約之光》。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攝制過程中大部分工序已由磁性錄音取代感光錄音。
H. 1927年以前的無聲電影時代被稱為「默片時代」,這個時代電影的特點①聲音與畫面脫節②劇情具有即興性③多
A |
I. 無聲電影特點
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現今大部份的觀眾,或許會認為默片中對身體語言的倚重是膚淺和裝模作樣。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劇通常比戲劇受歡迎,因為過態的演出在喜劇中比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1、有畫面 2、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 3、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 4、拍攝和放映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播放默片幾乎時時都需要現場的音樂。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J. 為什麼默片時期的藝術家們極力反對有聲片的誕生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變革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問:因為當時的藝術家注重表演藝術。
第二問:內容更加豐富,情感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