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團圓飯電視劇是哪部小說改編的
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
導演:徐紀周
編劇:王力扶
滿意請採納,謝謝
㈡ 巴金《團圓》收錄在他的哪個作品集了
《團圓》是巴金上個世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60年代初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後來長影把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改名為《英雄兒女》。影片公映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向我開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深深銘刻在我們心中。
巴金一直主張作家要下去,創作要上去。《團圓》就是巴老實踐著自己的創作原則。因為他作為志願軍慰問團的成員,在朝鮮戰場呆過很長時間,冒著極大的危險,終日在戰壕里與志願軍指戰員同甘共苦,可以這樣說,「英雄兒女」是作家用生命寫出來的。
面對影片的成功,巴金說,小說寫得並不好,是編劇編得好,導演導得好,演員演得好。謙虛的話語更映襯出這位文學大師的人格魅力。
好人走好,這是人們對巴老的深切懷念。巴老除了為世人留下了皇皇巨著,更留下了人們對這位人民作家的尊敬,而這種尊敬是發自內心的。
談到改編,現在的影視作品的劇本,許多都來自於小說。進入市場經濟後,改編也出現了版權一說,因為二度創作,有了小說一度創作打下的扎實基礎,成活率也相當高。按理說,出賣了版權後,改編的成功與否應該是改編者的事情了,與原創者沒有什麼關系,文責自負,板子也打不到原著身上。但是,現實生活中,為了改編一事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吵上法庭的例子卻時有所聞。
巴金的《團圓》搬上銀幕後改名為《英雄兒女》。巴金不但沒有任何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贊賞;現在的一些作家,名氣不是很大,脾氣卻不小。有一位作家,寫了許多反腐敗的小說,為了一個片名的改動與合作者發生了爭執,因為改編者堅持自己的意見,兩家不歡而散。現在,這位作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改編自己的作品了。
有一種說法,叫小說搭乘影視的快車,意思是說畫面語言擴大了文字語言的影響。這倒是一句大實話。熱播的《亮劍》、《歷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等,都是影視帶動了小說的閱讀。其實,沒有哪一個改編者會去做「減法」的,只會發揮影視創作改編的「加法」效應。
從對待改編的這一態度上,我們的作家倒是需要向巴金學習的。對巴金這樣一位大師來說,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往往是這些小事才構成了大師的偉大人格。追思巴金,學習大師,首先應該從為人做起。
㈢ 求根據老舍魯迅巴金等人作品改編的電影..
老舍:
《二馬》——有電視連續劇,陳道明主演;
《離婚》——有電影,也有電視連續劇;
《駱駝樣子》——有電影(張豐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電視連續劇(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電視連續劇(鄭邦玉、李維康等主演);
《鼓書藝人》——電影,建國初拍的,侯寶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兒》——好像有電影,記不清了;
《我這一輩子》——電影(石揮主演),電視連續劇(張國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龍須溝》——電影,有電視連續劇嗎?記不清;
《茶館》——電影。
魯迅: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CCTV6還放過
還有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很老了
《葯》、《傷逝》、《祝福》、《祥林嫂》、《風雨故園》及紀錄片《魯迅傳》、《魯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一生,筆耕不輟,作品浩如煙海,卻很少直接參與電影的拍攝與製作,但他的幾部文學作品卻是電影界改編的熱門原著。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兒女》、《寒夜》、《故園春夢》等,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他的電影作品不僅激勵了幾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陳燕燕、孫道臨、張瑞芳、王丹鳳、潘虹等一代中國電影人。
鴻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學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銀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萬蒼、徐欣夫、周貽白等以嚴謹的態度改編了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轟動,由徐莘園(高老太爺)、梅熹(覺新)、劉群(覺民)、王引(覺慧)、袁美雲(梅表姐)、陳雲裳(琴表妹)、顧蘭君(瑞珏)、陳燕燕(鳴鳳)組成的明星陣容,使影片連映一個多月場場客滿,各家報紙好評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編是1953年1月,香港當時新成立的中聯電影公司把根據巴金小說《家》改編的同名電影作為創業作品。第三次則是195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第三次搬上銀幕的《家》演員陣容相當強大,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演瑞珏,王丹鳳演鳴鳳、黃宗英演梅表姐、魏鶴齡演高老爺子,影片的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博士陳西禾,這在當時可謂是超豪華的演員陣容。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這個版本的《家》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個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兩部作品,《春》與《秋》則分別於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聯攝制完成,由李晨風導演的《春》曾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在秦劍導演的《秋》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環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深入到志願軍中體驗生活,回國後巴金創作了這部作品。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後,讓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1964年,《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調———《故園春夢》
在「激流三部曲」之後,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園》也進入了電影人的視野之中。1964年,《憩園》由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搬上銀幕,夏衍擔任編劇,朱石麟執導、夏夢主演,片名改為《故園春夢》。影片表現了一個城市封建家族在社會動盪中的變遷衰落,塑造了幾個極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這部內地與香港電影人精誠合作的影片未能在兩地大規模公映,當時也未能引起轟動。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說《寒夜》寫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國民黨統治下重慶一個小職員汪文宣的生活。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華聯拍攝,仍是李晨風任編劇和導演,而198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版本則為廣大國內觀眾熟知。潘虹與許還山的表演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該片不僅獲得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而且還獲得了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以及法國第38屆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
㈣ 團圓改編的電影叫什麼
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電影是《英雄兒女》,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㈤ 有什麼回家過年看的團圓類電影推薦
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娛樂方式有很多,比如說打麻將,看綜藝,看電影等。我們家選擇看電影的時候比較多,而且大多時候選擇看團圓類的電影,因為團圓對於每個家庭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們家一起看過的電影有以下幾個:像影評很好的的《摔跤吧,爸爸》,還有2009年王全安導演執導的電影《團圓》,楊德昌導演執導的經典電影《一一》,李安導演執導的豆瓣評分高達9.1的《飲食男女》等。通過看這些電影 一家人在一起不僅充滿了歡聲笑語更感受到了到了團圓的珍貴。
㈥ 巴金《團圓》的內容簡介
巴金的《團圓》主要講述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導致五個兄弟姐妹失散流離,天各一方,歷盡人事滄桑,最終再次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團圓》是巴金上個世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60年代初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後來長影把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改名為《英雄兒女》。影片公映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向我開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深深銘刻在我們心中。
這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影片,它描寫了廣大志願軍戰士在朝鮮國土上的流血奮斗,並藉助父子、父女、老戰友之間的生死離別、劫後重逢來渲染氣氛、結構故事,表現了革命事業的艱難歷程。
影片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充實了王成的故事,以細膩的筆觸突出了這個英雄戰士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其他戰士的影響。人物關系的情感內容和炮火連天的戰場氣氛的營造,使影片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
(6)什麼電影根據團圓小說改編擴展閱讀
《團圓》創作背景
1950年,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開始了。1952年,曹禺受當時的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丁玲之託寫信給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大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與創作人員一同深入到志願軍中采訪生活。給巴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第二次赴朝期間了解到的志願軍某團六連的事跡。他在志願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多月。
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攻打「紅山包」主攻任務。在連長、指導員先後負傷後,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最後只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了。
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並大聲喊:「向我開炮!」陣地被奪回來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了。
戰斗勝利後,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後非常感動。巴金同創作組成員在朝鮮一待就是半年,回國後,當聽到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時,他決定再次赴朝體驗生活。
這次出行,他准備創作中、長篇小說的設想逐漸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訴夫人蕭珊:「要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還想在上海仔細地讀兩本蘇聯戰爭小說,看別人怎樣寫戰爭,好好學習一下……」
1961年,經過七八年的沉澱,巴金終於寫出了中篇小說《團圓》,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在這部小說中,巴金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用「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講述了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
㈦ 電視劇團圓飯是什麼小說改編的
《團圓飯》是改編自日劇《同一屋檐下》,即翻拍劇。
㈧ 有什麼回家過年看的團圓類的電影推薦
《西遊記女兒國》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一直是電影和電視創作的題材之一,郭富城,馮紹峰,小沈陽,趙麗穎在西遊的世界裡,開啟了一場不容尋常的西遊之路。以更加具象化的觀影,帶領大家近距離的感受西遊之路。
㈨ 巴金的《團圓》,以圖書的形式出版過么
《團圓》是巴金上個世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60年代初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後來長影把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改名為《英雄兒女》。影片公映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另有由余麗瓊、朱成梁共同完成的同名圖書作品《團圓》。這個才是作為圖書出版的。
㈩ 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團圓結局,實際上是個悲劇的影視作品有哪些
觀眾一般都喜歡看大團圓結局,往往那些影視劇的編劇們也是為了符合觀眾心中的意願走向,往往結局都很完美、大團圓。下面就來盤點一下,表面上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其實是悲劇收場的的影視劇作品:
《前任3:再見前任》這部電影是前任系列作品的第三部,由韓庚、鄭愷、於文文主演的愛情片。講述了孟雲和余飛都因為一點小事而與各自的戀人林佳、丁點分手,秒變單身的兩人不甘平庸,在久違的黃金單身期里放飛自我,卻又頻頻翻車引發爆笑的故事。
相信許多年輕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劇情選取了很接地氣的戀愛主題,其中的情節雖然看似普通,但又讓無數觀眾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戀愛情景,戳中了無數觀眾的淚點,最終有情人終究錯過的結局也不禁讓無數觀眾淚流滿面,是啊,再驕傲的一個人,也都有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這部電影讓無數觀眾回憶起了自己的前任,想起了自己曾經錯過的那段感情,這也正是這部電影得到了無數年輕觀眾喜歡的原因。
雖然結局孟雲和林佳都各自有了歸宿,看似圓滿,但每個人都知道,他們一直深愛著對方,可能正是像余飛說的那樣,「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結果只能遠走越遠了」,也許正是這不完美的結局才賦予了這部電影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