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電影為什麼97之後就開始沒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總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幹嘛,成龍拍《紅番區》《我是誰》打進美國,周潤發拍《和平飯店》
打進美國,李連傑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打進美國,吳宇森到美國拍《斷箭》《變臉》去了。
留下來的港星也是青黃不接,周星馳97過來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到是97以後新人中陳小春
鄭伊健,古天樂,謝霆鋒,馮德倫,吳彥祖等都上了位,他們的電影作品比較受歡迎。
可是後來回歸後幾年,港星在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國發展,而且都輾轉內地市場。
但是港片已經變了一個味了。
❷ 為什麼香港電影里總會說一句,1997就快要到了.啥意思
香港 回歸了 你看的是 97 年之前的電影 一般還會說 香港皇家警察 97年之前還在英國
❸ 為什麼那麼多電影說97之後怎麼怎麼樣
就我知道的,原來香港有私人電台,現在已經取締了,下面還要取締什麼,天知道,保持50年不變,過了50年怎麼樣,沒人知道
❹ 香港電影中為什麼總說97快到了
97香港回歸,就歸大陸管了,政策就變了
❺ 看很多香港電影說到97回歸好像都是用一種嘲諷的語氣,97以後不能乾的事情就多了。香港回歸對香港人意味著
確實很多事情都不能幹了,都被HX了。回歸也造就了香港電影的沒落,因為審片嚴格了,都按著大陸的規矩來,很多題材不能拍了,很多話也不能說了。
那時港人因為恐慌引發了移民潮,以為要被GC化了,很多當時的電影中都有體現。不過「一國兩制」確實起到了安撫作用。
❻ 為什麼97年的香港電影老聽演員們說道1997
這就是作為香港文藝工作者特有的97末世情懷。 首先,在現實政治經濟層面,大陸與香港政治與經濟環境的差異性導致港人對97存在著莫大的擔憂與疑懼,這種擔憂與疑懼的焦點在於回歸後不同的政治體制以及大陸與香港懸殊的經濟發展狀態,可能會因大陸的「貧」和「紅」而制約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香港的發展,則是關乎每個香港人的頭等大事。 其次,97除了關涉香港未來的政治與經濟命運之外,更為港人所心憂的是心態轉換的問題。回歸在我們內地人看來,應是歡欣雀躍之舉,但對於港人來說卻並不如此。在面對回歸大陸母體現實的時候,港人內心憂慮多餘喜悅。因為所有的港人都面臨著一個歷史的節點——認同感的轉移,也就是對於香港地區的認同感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的轉移。 最後,因為對政治歷史淡漠的香港人對於內地具體社會情況認識不夠,他們對於大陸的認識多受到「文革」史料的羈絆,從而懼怕「shehuizhuyi」時代的到來,認為回歸就是倒退。 關於此類電影很多,你可以根據我的論點對號入座,例如《聽候董建華發落》、《人在紐約》、《暗花》《胭脂扣》等等電影多有關於97情結赤裸裸的描述,片中人物對白多次提及97 的「變數」,甚至於《賭聖》《表姐,你好嘢!》這類喜劇片也都常拿大陸人開涮、戲謔,這些也都是對於97的一種自我安慰。 以上是我的理解,可能會比較片面,但希望能夠幫到你。
❼ 為什麼有些香港電影說到1997就想世界末日來臨一樣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你年紀應該不大,有些事情你不知道。這里我也不方便說。就說個大概吧,中英兩國在84年就簽署了香港回歸的協議,當時大部分香港人剛開始是開心,後來就越來越擔憂了。因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的壯大,聯合起來,並不斷宣揚社會主義不可行,使得人心惶惶。再加上當時世界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都基本上處於水深火熱中,全世界充滿了質疑聲,蘇聯解體後這種情況更甚。雖然中國領導人說了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但是基於當時中央一些強硬的手段和神秘的形象,導致香港人對這種承諾產生不信任,對回歸後的發展很不樂觀於是就出現了移民潮,移民潮把人心惶惶的民眾恐慌心態推到極點。從當時的電影和歌曲都可以反映出來
❽ 為什麼很多香港電影經常提到97,將故事發生背景定格在回歸前後該怎樣解讀
回歸之前是英國人統治的,文化背景不同
❾ 為什麼香港人對97回歸惶恐
那是當時小部分人針對大陸對97香港之後還未實施的政策
惡意歪曲、妖言惑眾,以達到促使大部分香港人「逃出」香港、社會動盪的狼子野心
回歸14年,始終貫徹了對香港50年不變的不幹涉政策
❿ 為什麼會說現在的香港影視作品反映了香港人的「九七心態」
香港,華語電影的重鎮,幾十年來出品了無數部經典的電影作品,成就了風靡全球的導演,也培養出許多國際巨星,而香港這個多文化的金融城市,也存在著多樣的電影養分,不論是英雄主義、愛情、友情以及社會現。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網站在月初的時候選出10大香港電影,內容非常廣泛多元,介紹了香港完整的風貌,值得一看!龍城歲月系列。
Jimmy:幫你老媽!(又打了一拳)
石廳長:謝謝,謝謝合作!
杜導在05年就意識到了終將會出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