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第一部國產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和動畫電影事業的開創者。他們在20世紀初從南京來到上海,相繼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們的原名分別為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動畫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們為自己起的筆名。為研製動畫片,他們在自己位於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一間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花費數年時間,經歷了上百次試驗,才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的研製。
1935年,萬氏兄弟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又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它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電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後,除老四萬滌寰早已離開動畫創作外,萬氏四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人都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主創人員。從1960年起,他們開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開始嘗試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此後,歷時4年,至1963年,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120分鍾的鴻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並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志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此外,萬古蟾還於1957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製作專門的動畫片之外,萬氏兄弟還為許多故事片製作動畫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中那些斗劍施法的鏡頭,就是萬氏兄弟用動畫製作的。後來,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電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風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們繪制的動畫鏡頭,為影片增色不少。
㈡ 我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是什麼
《小蝌蚪找媽媽》,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 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製作工藝非常復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製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發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㈢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真的是從動畫片開始的嗎
說到上世紀中國動畫,有一個名詞叫「中國動畫學派」。當然這個詞不是所有人都認可,包括學術界也有爭議。2011年的時候,中國美術學院召開了一次中國動畫界老前輩的座談會,老藝術家們對這個稱呼也存在分歧,錢運達、凌紓認為把中國動畫這個群體稱為學派有點誇大,但是周克勤、林文肖等藝術家則認為這樣的稱呼是實至名歸。上世紀中國動畫無論是作品的數量,還是創作團隊的整體思想以及人員的構造,其實都夠得上稱之為「中國動畫學派」。
上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家的成績不菲,從1956年到1994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共有44部作品在各類國際電影節上獲獎76次。夏衍說過這樣一句話,新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是從動畫片開始的。所以,電影是從動畫片開始的,這應該是對的,從這兩方面看,我覺得中國動畫確實有它出色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上世紀中國動畫的成功,我們知道原因在於選擇了一條民族化的道路。
我把中國動畫民族化的探索過程用四部動畫片連接起來
1、《鐵扇公主》
2、《草原英雄小姐妹》
3、《山水情》
4、《哪吒鬧海》
㈣ 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出自哪國
第一部動畫片,最早誕生於法國。1877年。巴黎的光學家兼畫家愛米爾.雷諾根據「視覺暫留」的原理製成一種新的玩具活動視鏡。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獲獎。1879年他對活動視鏡又作了改進,根據動畫片的基本原理,利用一隻餅干筒,發明了活動視鏡影戲機。可以使連續畫的畫帶無限地延長,能夠表現更長的活動圖畫。雷諾繪制了《喂小雞》,《游泳女郎》,《猴子音樂家》等二十多個動畫小節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動畫片。
1888年,愛米爾 雷諾製成了「光學影碟機」,並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92年10月,雷諾將這些片子在巴黎格雷萬蠟像館公工演出,獲得成功。雷諾以他非凡的創造,成為世界動畫片的創始人。
1906年,美國的J.S.勃拉克頓攝制了第一部拍攝在膠片上的動畫電影《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
1928年沃爾特·迪斯尼推出世界第一部有音效卡通《汽船威利號》,1932年推出世界第一部彩色卡通《花與樹》。
1926年,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
世界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
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世界第一部三維電腦動畫片《玩具總動員》
㈤ 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獎項的影片(所有類型都包括)是什麼
《漁光曲》小學時候就學過
㈥ 我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大鬧畫室》。
《大鬧畫室》是1926年由萬古蟾執導,萬氏兄弟參與配音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
《大鬧畫室》是中國第一部獨創動畫片。影片表現一個畫家正在畫室作畫,突然,畫家畫出的一個身著中式服裝的小人兒從畫板上跳下來。他淘氣而滑稽,給畫家添了不少麻煩。最後,經過一番追逐打鬥,小人兒被趕回了畫中。
大多數網路和論文的配以改片的圖片是如圖的黑白貓,源自美國動畫《貓的鬧劇》,目前《大鬧畫室》並無真實圖像資料流傳。
(6)我國第一部美術動畫電影什麼走出國門擴展閱讀
《大鬧畫室》幕後製作:影片採用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方法,影片中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等用動畫繪制。在繪制中曾出現過許多毛病都被萬氏兄弟逐一解決。
如影片中有一段小紙人打鬥的戲,放映出來是小紙人打鬥的動作該動的不動,而牆上掛鍾、畫室里的桌子等不該動的東西反而動了。他們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想出了用賽璐璐復印片,即把該動的東西都畫在透明的賽璐璐上,把不該動的背景等畫在紙上,然後疊起來逐張拍攝,使影片獲得成功。
㈦ 中國第一部的多種動畫片和獲獎動畫片有哪些
1、《鐵扇公主》,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
《鐵扇公主》是由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 、萬滌寰執導,王干白編劇,白虹、嚴月玲、姜明、韓蘭根、殷秀岑參與配音的動畫電影,於1941年在中國上海上映。影片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受阻於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2、《哪吒鬧海》,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
《哪吒鬧海》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一部動畫電影,它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得過多個獎項,1980年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獎,1983年獲得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影片主要講述了陳塘關李靖之子李哪吒與東海龍宮之間的恩怨情仇。
3、《豬八戒吃西瓜》,中國第一部彩色剪紙片
《豬八戒吃西瓜》是由包蕾編劇,萬古蟾執導的一部剪紙動畫電影。該電影於195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劇情簡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途經荒山野地,唐僧派孫悟空去尋找瓜果食品,豬八戒也要同去。兩人沒走多遠,八戒就假裝肚子痛,悟空只得獨自前去。八戒剛要入睡,忽見前面山崖下有個大西瓜,連忙把它搬到樹蔭下,切成四塊。
先把屬於自己的一塊吃了,但覺得不過癮,便想了各種借口,相繼把屬於悟空、沙僧,以至師父的西瓜全吃了。為了教訓八戒,悟空變成一塊西瓜皮,一路跟隨八戒回去。西瓜皮故意捉弄八戒,使他摔了不少跟斗。最後,八戒只得在師父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4、《小蝌蚪找媽媽》,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
《小蝌蚪找媽媽》根據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材於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0年製作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由盛特偉、錢家駿、唐澄擔任導演,方慧珍、盛璐德擔任編劇。
該片講述了青蛙媽媽產下蝌蚪卵後離開了,蝌蚪卵們慢慢長出尾巴變成一群小蝌蚪,在蝦公公描述了它們母親的特徵後,它們決定去尋找媽媽。一路它們錯把金魚、螃蟹、烏龜、鯰魚當做了母親。最後,小蝌蚪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5、《小鯉魚跳龍門》,第一部獲「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獲獎影片
《小鯉魚跳龍門》是根據民間傳說「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58年攝制的一部國產彩色動畫片。短片由何玉門擔任導演,金近擔任編劇,段孝宣擔任攝影。
該片主要講述了鯉魚奶奶給小鯉魚們講了一個鯉魚祖先跳龍門的故事, 小鯉魚們聽了就想去跳龍門。於是在長得最大的黑鯉魚的帶領下,小鯉魚們瞞著奶奶,出發去找龍門了。
㈧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電影是什麼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和動畫電影事業的開創者。他們在20世紀初從南京來到上海,相繼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們的原名分別為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動畫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們為自己起的筆名。為研製動畫片,他們在自己位於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一間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花費數年時間,經歷了上百次試驗,才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的研製。
1935年,萬氏兄弟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又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它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電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後,除老四萬滌寰早已離開動畫創作外,萬氏四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人都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主創人員。從1960年起,他們開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開始嘗試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此後,歷時4年,至1963年,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120分鍾的鴻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並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志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此外,萬古蟾還於1957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製作專門的動畫片之外,萬氏兄弟還為許多故事片製作動畫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中那些斗劍施法的鏡頭,就是萬氏兄弟用動畫製作的。後來,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電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風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們繪制的動畫鏡頭,為影片增色不少。
㈨ 我國的第一部電影動畫片是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和動畫電影事業的開創者。他們在20世紀初從南京來到上海,相繼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們的原名分別為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動畫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們為自己起的筆名。為研製動畫片,他們在自己位於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一間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花費數年時間,經歷了上百次試驗,才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的研製。
1935年,萬氏兄弟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又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它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電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後,除老四萬滌寰早已離開動畫創作外,萬氏四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人都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主創人員。從1960年起,他們開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開始嘗試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此後,歷時4年,至1963年,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120分鍾的鴻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並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志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此外,萬古蟾還於1957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製作專門的動畫片之外,萬氏兄弟還為許多故事片製作動畫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中那些斗劍施法的鏡頭,就是萬氏兄弟用動畫製作的。後來,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電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風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們繪制的動畫鏡頭,為影片增色不少。
㈩ 我國引進第一部日本動畫片是什麼
1980年12月,中央電視台播出動畫版的《鐵臂阿童木》,1981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漫畫版《鐵臂阿童木》。
《鐵臂阿童木》(日語:鉄腕アトム,港譯:《無敵小飛俠》、《小戰士》)是一套科幻漫畫作品,也是日本漫畫界一代宗師手冢治蟲的首部連載作品,於 1952年至1968年首次於光文社的《少年》漫畫雜志連載。故事講述少年機器人阿童木在未來21世紀里為了人類的福祉而活躍。中國大陸及香港版主角名稱 「阿童木」是日語「アトム」的直譯,詞語源自英語「Atom」,意即「原子」。
本劇在1960年代以電視黑白動畫片形式首次出現,共193集,1963年至1966年於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並取得全日本平均30%的收視率佳績。其後此片被譯成英文版本,並銷往世界各地。
日本電視網在1980年重新繪制了同劇彩色版,共52集。1980年代在香港播放了此版本。同年12月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黑白版播放,成為最早引進中國大陸的日本動畫作品之一,播出後廣受歡迎。
富士電視台在2003年第三次重繪本劇,命名為《自動機器人·鐵臂阿童木》(《アストロボーイ�9�9鉄腕アトム》),日本截止到2004年3月28日為止,第三版播出了50集。香港的無線電視翡翠台從2004年初開始播放第三版。中國中央電視台於2004年12月28日至2005年2月13日期間在其中國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了4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