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拍微電影最好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這是玩可換鏡頭相機不變的原則,所以樓主不用想用什麼鏡頭了,玩過可換鏡頭相機,你自己就應該知道用什麼鏡頭。
按照一般玩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
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上面這兩個只是告訴樓主,如果想熟悉微電影的鏡頭應用,要先學會攝影,熟悉各個焦段的實際用途。然後結合在視頻拍攝中動態的鏡頭語言運用,才能知道用什麼鏡頭最好。當然,最後你要考慮好你的腰包,才能知道什麼最合適~
『貳』 拍人像一般用什麼焦段的鏡頭
每當有剛入門的新朋友在提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所謂的專業人士一開口就推薦85MM/1.4,105MM/2,135MM/2等,這類中長焦定焦鏡頭。
說是成像銳利,背景虛化好,而且非常排斥變焦,說攝影師拍照怕麻煩就不要拍了。
真的是如此嗎?本人不建議使用85以上的定焦鏡頭去拍人,因為在數碼機器上,85就等效於127~136MM的焦段了,再長的話,比如135MM,想要拍個全身就要退後十幾二十米,實在不方便與被攝人交流。
我認為新入門的朋友,對於焦段的概念很模糊,應該先使用標准變焦頭,焦段在28-85MM之間最好,(其實我拍人最常用的焦段是24-70MM之間的焦段,這樣構圖更方便靈活。也許這樣的說法跟國內勝傳的85-135MM焦段拍人的說法大相徑庭)等熟悉這些焦段後再為特定焦段買定焦鏡頭也不遲。
有人說定焦成像質量好,這個我不否認,但是區別能有多大呢?不放大到18寸能看得出來明顯區別嗎?如果不是專業的商業攝影,一般的個人愛好,或者影樓人像對於變焦鏡頭畫質上的損失都不會太計較。而且犧牲一點點的畫質換來構圖的靈活,和省去換鏡頭的煩瑣也是很值得的。
還有人說用定焦頭能讓人心靜下來,全心投入攝影,變焦,構圖都是走出來的,變焦頭會讓人浮躁,會死待在原地只靠變焦拉,構圖更呆板。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很不正確,如果一個浮躁的人,用定焦頭,他心也靜不下來,老想著換鏡頭,一天時間都浪費在換鏡頭上了,而且還會損傷機器,CCD進灰。如果一個心態平靜的人用變焦頭,也會來回走動取景,可以自由的根據每個場景選擇不同的焦段,不會老想著換鏡頭。
所以各位專業人士不要再給新人推薦中長焦定焦頭了,這個也許只是你個人的喜好,不要誤導了新人,讓別人覺得拍人就必須這些定焦頭。
『叄』 拍人文紀實類的照片用什麼焦段的鏡頭比較好
最好使用廣角鏡頭,11-20、12-24、18-35都是可以的。
『肆』 電影大師的評價標准,每人心中都有大師,談談你對電影大師的評判。謝謝
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和獨到的見解,場面不一定需要華麗,但一定要有思想,其思想能透過電影中的人物表現出來,讓人能在觀賞過後有所思,心中有一種不可言狀的感覺(馬丁斯科塞斯的《禁閉島》個人覺得在這點上做得很好);故事的敘述不拖沓冗長,不刻意營造玄妙之感也不無病呻吟,也不流於固有套路的限制,像那些解釋不清楚自己電影和內在就把一切歸於主角人物有嚴重精神疾患的導演,不用說都知道那是什麼等級的導演。就我個人而言,不贊成那種認為讓人無法看懂和理解的電影就是深奧的電影的說法,如果一部作品在那麼幾十億人中幾乎無法讓其中哪怕只是一個人明白的話,那隻能反映出連導演本人也無法理解該作品;然後就是對電影有自己的堅持,不趨從於短暫的市場需求,畢竟大師也不是由票房的多少來劃分的,市場是有盡的而電影是永恆的。我覺得大衛芬奇就很大師
我的理解大概就這些吧,可能比較亂
『伍』 人像攝影使用那個焦段最適應
這倆頭都不錯,前提是用在全幅膠片單反上。
D80上用85/1.4拍人像的話,焦長視角很尷尬的,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及其別扭,成像素質也沒有很多人傳說的那樣卓越,並且金屬頭,加工精度不夠,密封不好,容易進土。在各家85人像鏡頭里,NIKON 這支使最差的一隻,成像油潤不足犀利有餘,焦外干澀生硬,跟賓德77/1.8比較,差了一大截,價格卻在6500這個段位上,說不上便宜。
50/1.4 除了便宜,沒什麼特色可言,對焦前段旋轉,鏡頭小,手感差,綜合成像中等偏高,1.4光圈成像很軟,很松,結像不肯定,縮到2.8感覺效果還不錯,但是拍攝人像,50的焦距用2.8的光圈,何來背景虛化一說?
如果是F80要掛機人像鏡頭,我會毫不猶豫推薦85/1.8D,但是放在D80這個帶有1.5系數的機身上,還真有點難度,權衡一下,根據自己的使用頻度看,50-135/2.8可能就是最佳的選擇了。
現在 圖利50-135/2.8價格4200元,還算實惠吧。
『陸』 街拍大師都用什麼焦段鏡頭
廣角鏡頭居多。根據畫幅不同,選擇相當於全畫幅24mm或35mm焦距的鏡頭。
『柒』 拍微電影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換鏡頭相機不變。
一般拍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電影鏡頭即需要拍攝大視角的廣角鏡頭,也需要長焦拍攝淺景深的特寫鏡頭。所以說想做好微電影,鏡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需要精雕細刻的畫質那麼一套焦距齊全的定焦鏡百頭是少不了的,專業的可以選擇蔡司的CP2系列,或廉價的三陽電影鏡頭系列。如果是用單反也可用相機的度鏡頭。
如果為了方便也可考慮變焦鏡頭,畫質不妥協最起碼也得一套大三元,如果計較成本,普通變焦鏡頭也能應付。
(7)電影大師用什麼焦段擴展閱讀: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捌』 拍人文記實片用什麼鏡頭
人文紀實首選定焦鏡頭35焦段,光圈大於2.0即可。
如果是不適應定焦,可以選擇24-70的焦段,但是這個焦段肯定沒有2.0大光圈,基本都是2.8甚至更小。
可以上網搜搜,人文大師們最後用的都是一支35定焦鏡頭~
『玖』 為什麼很多電影大師鍾情於固定鏡頭
固定鏡頭其實就是攝影機的位置還有焦距都是固定不變的,其實這種固定鏡頭的拍攝方式是一種最古老的拍攝方式,在早期的電影中我們就能看見基本上運用的就是固定鏡頭,一直沿用到現在,其實看起來不起眼的鏡頭,去有很多導演都用的不亦樂乎,究竟是為什麼呢?
固定鏡頭看起來相對於別的拍攝手法來說會更加的真實,更加的自然一些,我們可以進入到電影裡面用客觀的態度去看電影里的人事情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固定鏡頭可以讓觀眾安靜的欣賞著周遭的每一件事情, 慢慢的就會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會在你的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