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電影的起源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游戲之中。
近現代電影最早出現在1895年,電影發明一年以後,傳入上海。據說是盧米埃爾兄弟的一名攝影師兼放映員,在徐園的游藝會上放映了電影短劇;接著來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國的利卡爾頓,1897年他帶來愛迪生公司的電影在茶館和游樂場所放映。直到1949年,中國放映的大多片子為外國電影,放映場所先是在茶館後是在影戲院。外國影片占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90%,居於主導地位。
1905年,任景豐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館里拍攝了中國第一本電影《定軍山》,內容是著名演員譚鑫培所表演的京劇《定軍山》,其實是本京劇影片。
鄭正秋於1913年拍攝的家庭短劇《難夫難妻》,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故事片,不過它是由美國人布拉斯基在中國的製片廠、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的。
同年,黎民偉與布拉斯基拍攝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莊子試妻》。布拉斯基後來又把這部片子帶到美國,因此它成為最早在國外放映的中國電影。
『貳』 中國電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名是什麼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國電影的誕生。希望採納,謝謝。
『叄』 電影開始傳入中國是在什麼時候
二十世紀初,電影傳入中國。
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3)中國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2018年,中國電影年產量高達1082部,年總票房達到607億元人民幣,全國共有銀幕60079塊。
『肆』 中國電影誕生在哪裡
北京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拍攝了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電影正式誕生,而首映這部影片的北京大觀樓電影院由此成為中國電影的誕生地,並見證了中國電影創業、發展和繁榮的歷程。
『伍』 中國第一部電影什麼時候誕生的
百年前,電影傳入中國之初,放映的全是外國影片,直到1905年,中國人才嘗試自己拍電影。開山之作第一人,就是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字景豐,1850年生於遼寧法庫縣四檯子村一個縉紳之家。)
建造「大觀樓影戲園」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放映了首場電影,當時稱之為西洋影戲。一年後,電影成了北京民眾的新興娛樂,任慶泰也是看電影的常客。他發現放映電影很容易賺錢。那時電影放映尚無固定的場所,而是借用茶樓、酒肆、溜冰場等。任慶泰尋思:影戲前途無量,何不自家造個園子專放影戲?於是,他撥巨款,在前門外的大柵欄,購買了一塊土地,於1904年破土動工,建起了「大觀樓影戲園」。
爆竹聲中,大觀樓影戲園開業,租賃西洋影片放映。這是北京的第一家帶有專業性質的電影院。
購買攝影機嘗試拍電影
一天,任慶泰與劉仲昆、劉仲倫等幾個徒弟議論經營情況,發現大觀樓的生意不如以前了。他問大家這是什麼原因。
「盡是些西洋的影片,看得乏味了。」照相師劉仲昆說。
「一語中的。」任慶泰點頭說道,「時下放映的西洋影戲都是風景、戲法、滑稽笑料,而且時間甚短,觀眾的興趣消減在所難免。」其實,任慶泰已萌生了自己拍電影的念頭。而且他認為拍電影與拍照片的原理大致相同,堅信定然成功。對影片的內容,任慶泰主張:「時下京戲盛行,男女老少都愛看。若拍成影戲放映,必能吸引大批看客。」
說干就干,任慶泰帶著劉仲倫,去東交民巷德國人開設的祁羅孚洋行,購買了一架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和14卷膠片,向洋行職員請教了使用方法,又現場作了試驗,然後帶回家投入拍攝。
為祝壽譚鑫培拍戲《定軍山》
拍誰演的京戲呢?任慶泰把目光瞄準了有「伶界大王」美譽的譚鑫培。任慶泰是京劇名票友,與譚鑫培私交深厚,便與譚商量,拍他最拿手的《定軍山》,作為對他明年六十壽辰的壽禮。對譚鑫培來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祝壽方式,於是,欣然答應。
1905年夏秋之交,《定軍山》開拍。任慶泰挑選館里技術最好的照相師劉仲倫擔任攝影,自己則干起了相當於後來導演的工作,比如指點攝影機擺布的角度、演員表演的位置以及開拍叫停等。由於照明條件的限制,只能利用自然光拍攝。拍攝的地點放在照相館前後進之間的院子里,兩根廊柱上掛一大方白布幔,攝影機固定在後牆觀看效果最佳的位置上。
因是初次嘗試拍電影,條件簡陋,又無經驗,拍攝時常常會暫停一下,商量商量,遇有雲遮太陽時便只得叫停。就這樣拍拍停停,這出一共十來分鍾的戲,前後拍了3天,方才拍完。
《定軍山》在大觀樓影戲園首映。北京的另幾家茶樓、戲館也緊跟著映出。沒幾天,「譚老闆真功夫上影戲」的消息幾乎傳遍了北京城。大家呼朋喚友,紛至沓來,放映場一時人滿為患。一炮打響,任慶泰興致更高,當年下半年,為譚鑫培又拍攝了第二部戲曲片《長板坡》。至1908年,任慶泰共拍攝了八部影片,且質量步步攀升。
1930年,任慶泰因病不治辭世,享年80歲
『陸』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柒』 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樓上就是樓上,弄這么長呀,壓的下面的都喘不上氣來了……嘿嘿……
電影的發明:
盧米埃兄弟原來是攝影師。這哥倆兒將愛迪生的發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連續攝影機"進行綜合研究後,於1894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視鏡,終於把影像投到了銀幕上,使廣大的觀眾能夠共同欣賞這一新生的藝術。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人和創始人。
『捌』 中國電影最早產生什麼時候
1896年的時候就有美國人拍了內容是中國文化的電影。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玖』 第一部中國電影誕生於哪一年
1905年《定軍山》
中國人第一次放映電影
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國商人林祝三從歐美回國,攜帶放映機和影片,在打磨廠樂天茶園放映電影,這是中國人從國外自運電影在國內放映的開始。此後,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戲院、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里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
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選舉揭曉後,原本准備舉行一次盛大的電影皇後加冕典禮,因胡蝶本人一再謙詞,遂將典禮取消,將這一活動和「航空救國游藝茶舞大會」結合在一起進行。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拾』 中國的電影最早是在哪裡誕生的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中國。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