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漢殺妻》這一出戲造成的最直接的後果是什麼
殺妻是為了求將
說的是 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起有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攻齊,大破之。」
漢朝潼關總兵吳漢,娶了王莽的女兒為妻。王莽篡位以後,下令捉拿漢宗室劉秀。吳漢守關時捉住了劉秀,正要送去報功,他的母親告訴他說,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親是被王莽殺害了的,那時他年紀太小,不懂事,現在應該為父報仇,並且命令他殺死王莽的女兒,扶助劉秀恢復漢室的江山。吳漢持劍去殺妻,正好其妻在經堂念佛。吳漢不忍殺她,就將實情告訴她。於是,王莽的女兒就自刎而死;吳漢的母親為了促使吳漢下決心,也上吊自殺了。這樣,吳漢果然死心塌地隨劉秀去打天下,後來成為所謂中興名將之一。
2. 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為什麼可以打得大秦節節敗退
魏武卒之起源:魏國名將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訓練的精銳步兵。當時魏的國王是魏文侯,後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變法為藍本的,所以魏武卒是步兵的兵祖。
如此強悍的一支軍隊,入選要求自然極其嚴苛:「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議兵篇)」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這體魄,即便是放到現代,也是百里挑一的標准。因而在當時,動輒幾十上百萬的士兵數量中,魏武卒鼎盛時期也不過區區五萬。
正是這么一群當世最為精銳剽悍的軍隊,在吳起的帶領下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即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其中,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能夠進入選這么精銳的部隊中,自然會有相對應的待遇。首先,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其次,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當然,一山更有一山高,即便是強悍如斯的魏武卒,遇上秦銳士也是難以招架。戰國第一的大秦銳士又是怎樣一群人?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
3. 吳起入楚講述的是
吳起入楚
吳起為魏國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但在魏不能繼續呆下去了。魏斯(文侯)一死,其子魏擊(武侯)繼位,對變法革新人員逐漸疏遠。吳起被大夫王錯排擠,棄魏入楚。吳起曾經有受人議論、指責的話柄。他是衛國人(戰國時衛已魏兼並),曾就學於曾參,奉事於魯君。正逢齊國攻魯,魯君知道吳起對兵學有研究,想用吳起為將。可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女子,魯國人就懷疑他,不敢用他。吳起很想當將軍,帶兵打仗成名,就殺了妻子,表明和齊國沒有什麼關聯。魯君最後用他為將,攻齊獲勝。但魯國還是厭惡吳起,數說他許多壞品行。說他是個殘忍的人,少年時家累千金,到處游盪把家業敗光;鄉黨的人取笑他,他殺了三十多個誹謗者,才跑出衛國城門來到魯國。他在同母親告別時,咬破手臂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後來他母親死,他確實沒回去。曾參因為這個事,才看不起吳起,和吳起絕交。議論他「殺妻求將」的事,說:「魯是小國,即使有戰勝齊國之名,各諸侯國都將圖並魯國;況且魯、衛是兄弟國,魯重用吳起,是拋棄衛國。」這樣,魯君遂懷疑吳起,拒絕吳起了。
吳起到魏國謀事,魏文侯問大夫李兌:「吳起這個人怎麼樣?」李兌說:「他貪而好色,但要講用兵的事,司馬瓖苴還不及他。」司馬瓖苴是春秋時著名的深通兵法的齊國大夫。魏文侯聽了李兌的介紹,就任吳起為將。吳起也確實盡心盡力為魏國整治、訓練軍隊,和士卒同甘苦,共勞累。士卒中有患爛瘡的,吳起親吮瘡毒;這士兵的母親聽說這事,痛苦起來,鄰人問她:「你兒子是個兵,將軍那樣關心他,你怎麼還哭呢?」兵的母親說:「不是你說的。前年吳公為孩子父親吮過瘡,他父親在作戰中只是往前,不知後退,結果死在敵人手裡。吳公今又吮我兒,我不知我兒將要死在哪裡了。我才哭哩!」吳起盡得兵心,替魏抗秦拒韓,功勞顯著,使秦國吃過敗仗,收復河西五城。魏文侯死後,魏武侯還任用他為河西太守,但沒有任用他為相,卻用個對變法搖擺搞倒退的魏相為相,吳起氣不過,對魏相說:「我和你擺擺功勞可以嗎?」魏相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使士卒樂於死,敵國不敢來犯,你能和我比嗎?」魏相說:「我不如你。」吳起又說:「治理百姓,親善萬民,使府庫充實,你能比得上我嗎?」魏相說:「我比不上你。」吳起又問:「守河西,而秦國兵不敢東向,韓趙都來賓服魏國,你能比得上我嗎?」魏相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這三方面,你都在我之下,而官位卻加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魏相只得勉強地說:「因為主上年少,大國還沒有歸附,百姓也還沒有信心,在這種時候,是把權位交給你好呢,還是交給我好呢?」吳起默想了許久,只得說:「那就交給你吧!」
接著,魏侯又以公孫痤為相,娶了魏侯的女兒;有些人想殺害吳起。公孫痤的僕人幫著出壞主意,說:「去掉吳起很容易。」公孫痤問:「怎麼辦呢?」僕人說:「吳起為人節廉而好名氣,您不妨先和武侯說通,就說吳起很賢能,魏國小,又與強秦接壤,恐怕吳起無心留在這里。要是武侯問怎麼辦,您便對武侯說試嫁公主給他。吳起如果有留下的心意,就必然接受,要是沒有留下的心意,就一定推辭。用這辦法『測試』他,您還可以召來吳起,說給他婦人。這時候使公主發怒而輕視您。吳起看到公主瞧不起您,就必定辭絕了。」果然,吳起看公主很鄙賤魏相,就辭卻武侯。吳起明知魏相、王錯等在排擠陷害他,在魏國當卿相是不可能了,甚至會遭到禍患,竟不辭而去,逃到楚國。
這時楚國是熊疑(悼王)當政。楚悼王也聽說吳起很有才能,先讓他當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官(苑守),不到一年便任用為令尹(相當於其他諸侯國的宰相),主持變法。在這之前,楚國發生多次內亂,國勢大大削弱,內外矛盾突出,接連被三晉和秦國打敗。楚悼王繼位,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下令求賢,招攬人才,立志改革。正在這時候吳起來了。吳起說楚王:「楚有地方千里,兵卒百餘萬,應該成為強盛之國。現在卻如此貧弱,主要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針對這種情況,吳起提出「損不急之枝官」的政策,把無能的官吏和冗員一律裁減掉,把分封已傳三代的舊貴族的爵祿統統收回;把一些貴族遷徙到曠虛的地方去。這樣,國家節省下來的錢,用於訓練士卒、選賢任能。他還說:國家的要務,「在強兵,破游說,言縱橫者」。可見當時吳起對那些縱橫家和游說之士,已很厭惡,他勸楚王不要聽信託名,而要抓住「強兵」自強這一要害。楚悼王支持和實行吳起的變法,使楚國南平百越,北並稱、蔡,三晉和西秦都有些畏懼楚國了,但是以屈宜為代表的楚國舊貴族勢力,頑固地反對吳起的變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宗室大臣們群起作亂,圍攻吳起;吳起急促到王屍前,伏抱著王屍,攻擊之徒因射殺吳起,刀箭多中在王屍上。悼王既葬,太子熊臧立(楚肅王)。肅王盡誅射殺吳起並中王屍的人,坐罪夷滅宗室者七十餘家。
吳起留下的「兵法」書,流傳很廣。這里不去說它了。他在魏、楚實行的改革,是適應時代潮流的,沉重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但他為人刻暴少恩,以致身亡。他曾勸誡魏王「山河形勢不如德重要」,而他自己只能講到卻不能做到,也算是可悲的了。
4. 吳起殺妻求將是怎麼回事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到處求仕不遂,將家產用光,受到鄉黨的嘲笑,吳起一氣之下,殺死嘲笑他的三十多人,隨即離開家鄉。他與母親告別時說:「我吳起當不上卿相,就不再回家。」他先投奔孔子的弟子曾參,學習儒學。不久,其母逝世,吳起竟不回家奔喪,曾參遂與其斷交。吳起轉而學習兵法,演慣用兵,三年學成,求仕於魯國。魯相國公儀休,常與論兵,知其才能,向魯穆公推薦,用為大夫。當時,齊國相國田和謀篡其國,恐魯國干預,便興師伐魯,欲以武力征服魯國。魯相國公儀休向魯穆公進言:「欲卻齊兵吳起,非吳起不可。」穆公口雖答應,但因吳起的妻子是齊國田氏,終不肯用。吳起為了求將,竟殺了妻子,以表明自己與齊國勢不兩立。穆公遂拜吳起為大將軍,使泄柳、申詳副之,率兵二萬,以拒齊師。
吳起治軍有道,他在受命之後,在軍中與士卒同衣食,卧不設席,行不騎乘,見士卒攜糧負重,就分而攜之,士卒有病,吳起親自調葯,以口吸其膿血,士卒感吳起之恩,如同父子,因而士氣高昂,皆摩拳擦掌,願為決戰。
齊國田和引大將田忌、段朋,長驅而入,直犯南鄙。齊、魯兩軍對壘,齊軍不見吳起挑戰,就暗使人察看,見吳起與軍士中之最賤者席地而坐,分羹同食,使者還報,田和笑道:「將尊則士畏,士畏則戰力。吳起舉動如此,安能用眾?吾無患矣。」再派愛將張丑,假稱願與講和,特至魯軍,探吳起戰守之意。吳起將精銳之士藏於後軍,悉以老弱見客,假裝恭敬,延入禮待。丑曰:「將軍若不棄田宗之好,願與將軍結盟通和。」吳起說:「某為書生,豈敢與田氏作戰呢!若獲結盟,此乃某之至願也。」吳起留張丑於軍中,歡飲三日,方才遣歸,絕不談及兵事。臨行,再三致意,求其申好。丑辭去,吳起即調兵將,分作三路,尾其後而行。田和得張丑回報,以為吳起兵弱,又無戰志,全不掛意。忽然轅門外鼓聲大振,魯兵突然殺至。田和大驚,馬不及甲,車不及駕,軍中大亂。齊軍田忌、段朋慌忙應戰,不提防魯軍泄柳、申詳二軍分為左右,一齊殺入,乘亂夾攻,齊軍大敗,殺得屍橫滿路,直追過平陸方向。魯軍大獲全勝,魯侯大悅,進吳起為上卿。
吳起在此次戰役中,先採取對敵示弱的辦法,用以麻痹敵人,然後乘敵不防,採取突然襲擊,大敗齊軍。齊相田和嘆曰:「吳起用兵,孫武、穰苴之流也。」田和恐吳起為魯重用,對齊不利,便設反間之計。田和派張丑作為賈客,攜帶美女二人、黃金千鎰至魯,私饋吳起。吳起貪財好色,即受之,並對張丑說:「致意齊相國,使齊不侵魯,魯何敢加齊哉?」張丑出魯城,故意泄其事於行人。遂沸沸揚揚,傳說吳起受賄通齊之事。魯侯聞之,欲對吳起罷官治罪。吳起聞而懼,棄家逃奔魏國。
吳起至魏,居於翟璜之家。此時,魏文侯正與翟璜謀求守西河之人,璜遂薦吳起可用,文侯乃拜吳起為西河守。吳起至西河,修城治地,練兵訓武,其愛恤士卒,一如在魯之時,與士卒同甘苦。吳起築城以拒秦,名曰吳城(今陝北的吳起鎮)。吳起乘秦國多事之日,興兵襲秦,攻取河西五城。魏武侯繼位後,曾由吳起陪同,沿西河(黃河由北向南流河段)而下。魏武感嘆道:「美哉,山河之險固,這是魏國之寶。」吳起說:「國寶在於道德,而不在於險要。如果國君不修德,就連這條船上的人都會成為你的敵人。」後來,吳起在魏受到排擠,便又去魏至楚。吳起在楚受到重用,作了許多改革。經過改革,楚國日漸強大起來,南邊平定百越,北邊兼並了陳國和蔡國,西邊討伐秦國,在諸侯中引起震驚。
5. 歷史中的吳起究竟是怎樣練成魏武卒的
談及戰國強兵,人們第一印象是趙國鐵騎和大秦精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鐵騎縱橫天下,大秦精銳也要避其鋒芒;大秦精銳最終摧枯拉朽一掃六國,統一華夏,證明了這支軍隊的強悍。然而,真正的戰國第一強兵,並非這兩支軍隊中的某一支,而是來自一個“弱國”——魏國的精銳步兵魏武卒。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09年至孫臏出手之前,魏武卒幾乎保持不敗戰績,其中最開始三十餘年內“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
”,包括5萬大敗50萬秦軍,強悍的一塌糊塗,半個多世紀之內無敵於天下。那麼,魏武卒到底如何煉成的,又如何衰落的呢?
馬陵之戰後,為何魏國不重建魏武卒,再現昔日輝煌呢?原因很簡單,魏武卒練兵是一方面,另外還需要明君支持,更需要經濟支撐。馬陵之戰後,魏國衰落,已經沒有經濟能力支撐魏武卒了。在魏國最強的時候,也只能建立5-7萬的魏武卒,可見其消耗之大,衰落之後的魏國根本沒辦法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從魏武卒身上,也可以看到為什麼說吳起比白起厲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沒有吳起,不是吳起不行,而是吳起已經超越了戰國四大名將!
6. 吳起有沒有漢武卒這種軍隊
應該是魏武卒,是魏國的軍隊,吳起訓練的。是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部隊,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
7. 練兵要求非常的高,吳起是怎麼樣練成魏武卒的
談及戰國強兵,人們第一印象是趙國鐵騎和大秦精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鐵騎縱橫天下,大秦精銳也要避其鋒芒;大秦精銳最終摧枯拉朽一掃六國,統一華夏,證明了這支軍隊的強悍。然而,真正的戰國第一強兵,並非這兩支軍隊中的某一支,而是來自一個“弱國”——魏國的精銳步兵魏武卒。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09年至孫臏出手之前,魏武卒幾乎保持不敗戰績,其中最開始三十餘年內“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包括5萬大敗50萬秦軍,強悍的一塌糊塗,半個多世紀之內無敵於天下。那麼,魏武卒到底如何煉成的,又如何衰落的呢?
馬陵之戰後,為何魏國不重建魏武卒,再現昔日輝煌呢?原因很簡單,魏武卒練兵是一方面,另外還需要明君支持,更需要經濟支撐。馬陵之戰後,魏國衰落,已經沒有經濟能力支撐魏武卒了。在魏國最強的時候,也只能建立5-7萬的魏武卒,可見其消耗之大,衰落之後的魏國根本沒辦法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從魏武卒身上,也可以看到為什麼說吳起比白起厲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沒有吳起,不是吳起不行,而是吳起已經超越了戰國四大名將!
8. 吳起吮疽卒承聞而哭之是什麼原因
吳起作為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騎馬乘車,親自背負著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士兵害著惡性毒瘡,吳起用嘴替他吸吮膿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膿液,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起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裡;如今他又給我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怎麼死,因此,我才哭他啊。」
【感想】
如果說個人自有個人性格特徵,那麼吳起總讓我感到濃濃的悲劇色彩。書上是這么說的:吳起,衛國人,少居里中,以擊劍無賴,為母所責。起自嚙其臂出血,與母誓曰:「其今辭母,游學他方,不為卿相,擁節旌,乘高車,不入衛城與母相見!」吳起就是這種突兀、尖銳的姿態,他應該,也絕對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實際上他就是這么做的,離家、留學、出將、入相,果然功成名就------且不論是美名、罵名還是其他;吳起也為此會出了異乎尋常的代價:母死,不去奔喪,仰天三號,旋即收淚,誦讀如故;孔子高徒曾參因此斥他為忘本之人,及至為當上魯國大將,親手殺掉齊國結發妻子;,忠孝仁義似乎只剩下一個忠字;卻也由於宿命色彩很濃的原因,在得意之時,被迫由魯國竄至魏國,再由魏國竄至楚國,一人而事三主------這個忠字怕也擔當不起。然而,吳起卻又是真正有本事的,魯國為將時,與士卒同食住,有病者,親自調葯,有長瘡的,用嘴吸膿血,可謂愛兵如子;魏國為西河守一官時,修城治池、練兵訓武,兢盡職守;楚國為相時,改革吏制,充實國庫,使楚遂以兵強雄視四方,可謂輔主興幫。用現在的話講:「個人能力極強!」吳起悲劇的一生尤以結局最為精彩,由於改革觸犯了權貴們的利益,在庇護他的楚悼王死後,馬上受到攻擊,他懷抱楚悼王屍體死於亂箭之下;新王即位後,誅殺了七十多家參與攻擊吳起之人,抱王屍以求報仇,這是吳起心機才智的最後一絲光亮。
真可惜他,辭母、游學、為卿相、擁節旌、剩高車,顯赫一時,威風一時------也只是一時而已。
縱觀中國歷史上眾多人物大致可分為三種;其一大多出身名門,天資過人,後來自然成就不凡業績;其二出身貧賤,奮力向上,功成名就,其三就是吳起這種,才情迥異於常人,經歷更是跌宕起仗,結局一般不會戚好,正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好像我國傳統上比較抵觸超常規、越常理的東西,要麼你老老實實做好人,要麼你死收踏地做壞人,吳起這樣少時無賴,青年雄起,叛母殺妻,三易其主,幾度沉浮的主兒,口碑一定不會好了。這輩子有多大能耐也算白混了。史書上一提起吳起,就是一股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味道,清朝了,龔自珍說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惜影響不夠深遠。我卻挺佩服吳起的,臨死還把害他的人給算計了,就是自個兒慘了點
吳起兩千年後泉下有知,當說一聲:「於我心有戚戚蔫!」
9. 戰國名將吳起有什麼厲害之處,被他訓練過的魏武卒實力怎麼樣
吳起是戰國時期的一員大將,只是吳起並不是一直以來效力於某一個國家,他原本在魏國的時,培訓出的魏武卒能夠說戰無不勝,天下無敵,打過許多大仗,可是當他走出魏國到了楚國以後,具體情況就徹底不同了,魏武卒一點兒也禁不住打,反倒是楚國的隊伍愈來愈強。
但是,老天爺不會給吳起如此的機遇了,楚悼王去世,楚國的皇室們對吳起清理,殺了吳起及其三族。之後繼位的楚肅王又為此殺了70多位皇室,名將地都劃入王室,提高了楚國的君主專制,可是楚國的發展速度,經此磨難,現已漸漸滯後了。
10. 吳起的兵制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吳起的兵制改革,首先是對士卒建立嚴格的選拔、訓練和考核制度。《荀子•議兵》記載當時魏國考核武卒的標准:「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羸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這樣的標準是很高的,不是十分矯健的人雖經過嚴格訓練也難以當選,但考核中選以後待遇也很優惠,可以免除一家的徭役,並獎給田地和房產,以鼓勵士卒鍛煉成為合格的戰士。其次是按士卒的體質和特長,實行一種新的軍隊編製法。即將身強體壯、能拚善搏的編為一隊;機智靈活、善於爬坡越溝的編為一隊:有耐力、能吃苦的又編為一隊。打起仗來,便根據戰爭的形勢和地形的特點,分別派遣不同的隊伍,使各隊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經過這樣嚴格的選拔、訓練、考核和精心編制,吳起在魏國建立起一支有強大戰鬥力的常備軍——「魏武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