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火繩槍,線膛槍這些有什麼區別
火繩槍是以發火/激發方式區分和命名的槍支,對應隧發槍。一般都是滑膛槍,就是光溜溜的內管,使用丸型彈葯。彈丸出膛後不穩定,受風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射程近,穿透力小。但加工容易。
線膛槍是以槍管內的特徵命名的槍支,對應滑膛槍。一般都是燧發槍,在槍管內刻槽,讓子彈旋轉,使用圓頭/錐頭柱狀彈頭,彈頭在槍管內刻槽的引導下高速旋轉,穩定度好,射程遠精度高穿透力強。加工復雜。
B. 火繩槍為什麼可以替代弓箭
1.弓箭出現於原始社會時期,是人類第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的武器,盡管這種力量來源於人類自身.火槍(第一種具有現代槍械特徵的火槍是火繩槍)大概出現於16世紀早期,是第一種不依賴人類自身力量,而靠化學能量的單兵武器.顯而易見相對於弓箭,火槍是新生事物,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殺傷力(注意不是單純的射程或穿透力)肯定是大於弓箭的.
2、為什麼會出現弓箭和火槍孰優孰劣的爭論呢?原因是參與爭論的人對這兩種東西都不熟悉,或對其中的一種不熟悉.古代反對火槍的人是對火槍這種新事物、新武器不了解,現代的網友呢?恐怕是對二者都不了解吧,有些人恐怕連二者之一的實物都沒見過,靠尋章摘句做論據,純粹紙上談兵,對資料不分真偽,只能是越爭越糊塗.
3、對弓箭與火繩槍威力的比較,原始資料我認為戚繼光的兵書比較客觀.為什麼呢?戚繼光是一個實戰經驗非常豐富的將領,經他將日本的火繩槍在中國軍隊全面推廣,而且他靠著對這種新式武器的合理運用,不但打敗了倭寇(主要是裝備了火槍的輕步兵),而且還打敗了蒙古騎兵.他的兵書里對火繩槍的製造、保養、訓練、戰場使用等都有詳細的講解,可以說是手冊式的.
戚繼光說:在80步(120--130米)的距離,火繩槍對胸靶的射擊十有六、七中,而弓箭有二、三中就不錯了.至於穿透力呢?戚繼光曾經嘗試在鋼鐵外麵包棉花,即所謂綿里剛,但是也不能抵禦火槍的射擊.不要忘了,是火槍淘汰了鐵甲.為什麼?因為再厚的鐵甲(當然前提是能穿得動)也抵禦不了火槍的射擊,所以乾脆就不要算了.而弓箭的發展只是讓盔甲更堅固、更完備而已.可見二者在精度和穿透力方面是有本質區別的.
4、但是為什麼古人有的說弓箭的射程要超過火槍呢?因為二者穿透的原理不同.火槍彈丸是鉛的,圓的,能穿透堅硬的鐵甲(鋼甲)靠的是極高的速度.在火槍的有效射程之外,一顆從天上落下的鉛丸能有多大傷害呢?把腦袋打個包?而弓箭靠的是鋒銳的箭頭,對沒有裝甲防護的輕步兵來說,強弩之末的箭也可能會出血的.還有,由於弓箭的初速本身不高,空氣阻力小(阻力跟速度的立方成正比)曲射的箭從高空落下跟剛射出的箭相比能量損失並不多(相對於火槍子彈而言),因此在較遠的射程弓箭威脅比較大,這也是事實,當然前提是對方沒有防護.如果您有軍事常識,可能聽過打坦克的炮彈叫「長桿脫殼穿甲彈」,即炮彈越細長,穿透力越大,因此現代穿甲彈都做成箭形.這就是在較遠的距離弓箭還是有較強穿透力的原因.
5、關於長弓.不要以為只有英國人有長弓,古代印度有、中國有、日本也有,其它什麼國家也可能有.
古印度的長弓長達2.5米,拉弓時用腳蹬弓背,不然哪有臂長那麼大的人?日本的長弓直到它的戰國時代還在用.同樣的弓臂材料,弓越長,箭可以獲得的速度就越大,即射程越遠;弓越硬,射出的箭質量越大,殺傷力也就越大.中國人早就發明了復合弓,因此淘汰了攜帶不便的長弓.
英國長弓曾經創造了神話,原因是英國的統帥能合理利用這種武器.比如選擇有利地形、天氣,設置障礙物阻滯騎兵等,這些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長弓製造費用很低.當時的英國是落後國家,冶金技術落後,裝備不起大量的裝甲騎兵,所以選擇用「木頭」對抗「鋼鐵」.這是屬於軍事經濟學研究的范疇,換一個歷史時期,換一位統帥,長弓的神話可能就不會出現了.
6、在火槍裝備的初期,由於這是一種「高技術」的武器,製造很不容易,並且很貴.要知道,歐洲直到14世紀才學會冶煉鑄鐵,類似現代煉鋼的方法到19世紀才出現.相對而言弓箭製作工藝成熟,造價低廉,很多反對火槍的人往往拿製作不良的火槍跟製作精良的弓箭比較,當然是弓箭好啦.不良的火槍會炸膛,傷自己人,不良的弓箭呢?把弦拉斷?
7、說點題外話.很多人說火槍技術是由歐洲傳到日本,再由日本傳到中國,因此當時明朝的火器技術落後於歐洲甚至日本.其實當時中國沒能發明出火槍恰恰是因為技術先進.中國從戰國時期就有了鑄鐵技術,因此中國能很容易地鑄造大量的火炮.而歐洲呢?兵器靠鍛造,鍛造出個小型火炮(火槍)還湊合,大型的火炮就難了.因此歐洲先有火槍.
8、我有一張30公斤的大弓,標准射程是60米.慚愧的是我這個身高180,體重180的大漢把它拉滿很難.美國的「探索」節目,找了幾個奧運選手模擬古代戰士,得出的結論是弓的有效射程是100米左右,標槍是30米.我想這是比較科學的.我小時候玩過火銃,即「擊發式前裝火槍」,有效射程大約50米,裝獨頭彈應該有100米.但是古代火槍也有很多型號,比如所說的「滑膛槍」口徑很大,在200米的距離也能穿透騎士的重甲,這是弓箭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9、看看武器發展史,每一種新武器出來後都會遭到反對.好像荷蘭人吧,他們反對使用後裝槍,說「我們用嘴吃飯的騎士決不用從屁股裝彈的步槍」,結果當然是被打敗.火繩槍、遂發槍、後膛槍、彈艙槍、連發槍、半自動槍,每一
C. 火繩槍有什麼特點
火繩槍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里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葯,繼續點燃發射葯。這樣,射手可以一邊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火繩槍使用了滑膛技術。不過,由於其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葯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約為30秒一發,而且是經過訓練的高級火槍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後的重新射擊也非常的麻煩。
D. 世上最簡陋的槍械是什麼
看怎麼說了……最早的老式前裝火繩滑膛槍算是最原始的了
如果說是現代槍械的話,最簡單的應該是二戰時期的斯登沖鋒槍
E. 話說日本鐵炮內部和歐洲火繩槍有什麼不同
明朝鳥嘴銃仿製於日本鐵炮,日本火繩槍源於種子島,種子島鐵炮又源於葡萄牙商人,而且不知道葡萄牙的樣槍是不是當時在歐洲最囂張的西班牙帝國的穆什克特火繩槍(有人說是葡萄牙火繩槍,以發火龍頭(火繩夾子)對的方向為證據,也有可能,但還是證據不足),因為畢竟當時全歐各國都有不同型號的火繩槍被發明使用,葡萄牙離西班牙比較近,可能是那種槍,但是後來,日本、明朝系統的火繩槍的發展沒有歐洲強了,日本、明朝戰事一打完,就固步自封,明朝基本上算是仿製鐵炮的水平。而西歐之後打了個三十年戰爭,打得不可開交、損失慘重,火器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後世很多資料里,西方已經開始裝備燧發槍了,戰爭前期的火繩槍口徑與威力射程也遠超明朝、日本系統仿製的早期型的西班牙火繩槍。日本仿製的鐵炮各國諸侯標准不一,並沒有怎麼科學,所以很難看出原型了,有短粗的大口徑鐵炮,也有常見的細長型鐵炮,比起接近早期西班牙火繩槍的鐵炮以外,日本有的地方鑄造的鐵炮,還特別細,不知道會不會炸膛。看上去就像是明朝、日本的火槍在追求單兵化,而西方的大口徑火繩槍在追求威力與穿透力,這就導致了機動能力差,所以西方側重於發展陣型,在這方面超過了明朝跟日本,同樣,也促進了他們火炮火槍的發展。可能日本戰國火繩槍里最好用的,還是工匠給大名武將專門製造的鐵炮。傳說日本的火繩槍注重精準,其實完全是把二戰日軍的單兵槍擊訓練疊加到古代去了,當時火繩槍系統整體上都不怎麼精準,西方人就靠排隊射擊解決,然後慢慢改進火槍系統。當時明朝跟日本又不搞研發工作,基本上只管仿造,是不可能把火繩槍搞得有多麼精準的,早期火繩槍不擺陣型用,就只有用來嚇人。不過,明朝與日本的火繩槍,明顯有單兵化、輕型化的改造趨勢,但是科技點又不夠,無法加強威力跟射程,明朝與火器相關的書里,還記載有竹製鳥嘴銃……書中還說「鳥銃本利器……更裝葯不及(說一大堆缺點),今以竹造,取其輕便,一人可持三四門,裝成御敵無不及之……」,而且書中還說「較其鐵造半其費」,說白了明朝、日本火繩槍越來越細、越來越輕型化,一方面是因為追求單兵化,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經費……所以後來的清朝點了一個抬槍科技。明朝之後,可能還是清朝因為前期的戰事不停,發展了一下東亞系統的火繩槍。日本在豐臣秀吉死後,經歷了一些小波動,就長期進入了消停的時期。而清朝,打敗南明主力之後,並未消停,還不斷跟西北割據勢力開戰,同時與東南南明鄭成功開戰,後期又出兵東北跟沙俄小股雇傭兵非正規軍打。戰事不斷,導致了清朝初期火器不斷發展,鳥嘴銃發展成了抬槍(清朝傻,不知道給槍配架子,讓兩個操作,一個人抬,一個人瞄準擊發,西班牙、奧斯曼用大口徑重火繩槍就搭配一個架子使用),其他國家的火槍也有類似的系統,普通野戰滑膛炮方面有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大部分參數跟M1857型12磅野戰炮差不多,還算是不錯,因為是野戰炮,打准格爾跟沙俄小股雇傭兵還是很給力。其次,清朝的威遠將軍炮相當於西歐用的臼炮,比起明朝的虎蹲炮,各方面都有發展,而且跑車架子跟歐洲的很像。日本此時火器的發展遠不如清朝。但是清朝又比歐洲差,甚至比奧斯曼土耳其還差,清朝沒有鑄造太多超大口徑的攻城炮與要塞炮,可能也就是因為沒有那種威脅與用武之地,另外,清朝沒有列裝燧發槍,火繩槍、抬槍也不過是專門的火器兵種裝備,其他的部隊還是單獨拿冷兵器,不像西方,已經從長矛兵組合火槍手的陣型發展到了以裝備火槍為核心的軍隊裝備模式,野戰炮沒有標准化,空有炮車,因為長期不打仗,把康熙重用的科技人員趕走了,軍官炮兵均不會用大炮,導致了鴉片戰事一發,本來有裝備前裝火繩滑膛槍、與接近M1857型12磅拿破崙炮的前裝野戰滑膛炮(但是不知道那種有威力的裝備了多少,可能也不太多,尤其是康熙之後多年不打仗),但是還是以一支冷兵器素質都不如的破爛軍隊對抗英軍,最後與其說是敗給了英軍的前裝滑膛燧發槍槍與口徑與重量都遠超清朝野戰炮的重型滑膛炮,還不如說是軍紀渙散,輸給了英軍的刺刀……
F. 滇西1944裡面馬成龍拿的是什麼槍
火繩鳥槍
G. 火繩槍的火繩槍的歷史
眾所周知,火葯的發明是中國人為世界所作出的一項傑出貢獻。自火葯從唐朝的煉丹爐中誕生時起就和戰神結下了不解之緣。
公元10世紀末期,我國北宋的軍事技術家和統兵將領根據以往煉丹家們在煉制丹葯的過程中曾經使用過的火葯配方,經過調整和修正後,配製成最初的火葯並製成初級的火葯武器用於作戰,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使用火器的新時代。到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火器研製者發明突火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單兵手持式竹製火槍。突火槍的創制,受到後世各國火器研製者的重視,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堪稱世界槍炮的鼻祖。公元1206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在斡難河被擁立為蒙古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人崛起後不但在短時間內滅西夏、破西遼、亡金,還南下覆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得到了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而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極力擴大對外用兵,東征西討,南下南洋西攻歐陸,把初級管形火器輻射到歐亞兩洲諸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1252年旭列兀所率之蒙古軍攻入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使當時初級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傳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直到100 多年後,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才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在歐洲得到長足的發展。 14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了第一種管形金屬制火器,稱之為火門槍。歐洲最早的關於手持槍炮的記載是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軍火庫的一份清單上記有「500門炮,一紮長,可持於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說明德國大約在14世紀70~80年代也已經製成了具有相當水平的金屬管形火器。坦奈堡位於德國礦藏比較豐富的黑森州境內,規模不大,1399年被毀。1849年,有人在廢墟中發掘出一支銅制手持槍。槍身長 330mm,口徑17mm,質量1.24kg,現存於紐綸堡的日耳曼博物館中。它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件元代至正11年(公元1351年)火槍,在形制結構上基本相似:都由前膛、葯室和屋函構成,但木製手柄均已腐爛不存。 「至正11年」火槍槍身長430.5mm,口徑30mm,質量4.75kg。兩相比較,「至正11年」火槍的製作比較精緻。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是中國金屬手持槍經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的最有利的證據。但這種簡單的手持火槍,既沒有照門也沒有準星,而且沒有可以抵肩的槍托,僅能進行概略射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恐怕僅僅是造成敵軍的混亂而讓己方步兵和騎兵有機可乘。
中國的火槍、阿拉伯的馬達法、歐洲的火門槍都是用手持點火物引火發射,在戰場上使用非常不便。大約在1450年左右,歐洲火器研究者便將其改進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桿,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槍管的後端裝有一個火葯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葯盤點燃火葯,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並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
到15世紀後半期,歐洲的火繩槍又有了相當的進步,下面試舉2例說明。
——1499年,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市的一份清單上,記載了一種被稱為 「滑膛槍」(Musket)的火繩槍。此名稱來自義大利語「Moschetto」(一種雀鷹),意思是此槍與「隼」和「鷹」一樣威猛。其槍身較重,附有腳架。此槍在1521年的義大利恰拉比戰役中首次使用。
——德國一名叫布萊爾的收藏家收藏了一支製作於1493~1519年的火繩槍,槍身長550mm,口徑30mm、柄長880mm,全長1 430mm,槍管為八棱形,護木前端裝有一個固定用的卡筍,可以與三腳架連接,由2名射手進行發射。
16世紀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先進水平。該槍口徑23mm、質量10~11kg,全彈質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 100m,採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鍾可發射2發。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只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但射出的鉛制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m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當時大多數武器在80m 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西班牙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後的印加帝國。 同為16世紀,火槍傳入日本,火槍在日本稱為「鐵炮」日本在歐洲火槍的基礎上研發了「國友筒」與「三連筒」「堺筒」、「薩摩筒」等等。比較有效的火槍,由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對武田勝賴的戰役中得到充分運用,使得日本真正認識了「鐵炮」的威力,並且開始大批量生產「鐵炮」。由於日本資源缺乏,所以豐臣秀吉下令,大規模開展和周圍國家的貿易。資源問題也是豐臣秀吉侵朝的一個原因。
16世紀的日本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對航海商業的發展採取支持態度,加之當時的歐洲探險家和商人想要在東方謀得最大利益,所以當時的日本就成了航海商業的發達國家,這也為外國火器傳入日本提供了機會。
日本火繩槍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發生於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 1543年)8月25日,當時一隻載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後稱靜海王王直的大倭寇頭目)。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其旁有一穴(即火門),系通火之路,裝上火葯與小鉛丸,用火繩點火,可將鉛丸射出,擊中目標,發射時發出火光與轟雷般的爆響。日本人時堯(地方軍閥)見後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為鐵炮。之後,又用重金將其購買,並派小臣條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學習火繩槍的使用及其火葯製作法,仿製了十幾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場便先後仿製出日本式的火繩槍。當時的倭寇還把這種火器用於對中國的掠奪活動中。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2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西洋火繩槍。1548年,又在繳捕侵擾我國沿海雙嶼的倭寇時,繳獲了日本的火繩槍(鐵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視仿製火繩槍,製成了鳥銃(鳥銃是明朝對新式火繩槍的稱呼,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下圖為明朝鳥銃手。
鳥銃的主要特點首先是銃管前端安有準心,後部裝有照門,構成瞄準裝置;其次是設計了彎形銃托,發射者可將臉部一側貼近銃托瞄準射擊;再次是銃管比較長,長度和口徑的比值約為50:1~70:1之間,細長的銃管使火葯在膛內燃燒充分,產生較大推力,彈丸出膛後的初速較大,獲得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最後則是發火機的不同,用火繩作為火源,扣動扳機點火,不但火源不易熄滅,而且提高了發射速度,增強了殺傷威力。據《大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製了第一批鳥銃1萬支,裝備明軍使用。 當時的鳥銃銃管用精鐵製作,此種精鐵要用10斤粗鐵才能煉出1斤,只有用這樣的精鐵製成的銃管,才能堅固耐用,射擊時不會炸裂。製作時通常先用精鐵捲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密貼實,然後用鋼鑽鑽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銃管。鑽銃工藝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鑽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才能鑽成一支。 銃管鑽成之後再於前端裝准心,後端裝照門。銃管尾部內壁刻有陰螺紋,以螺釘旋入旋出,旋入時起閉氣作用,旋出後便於清刷銃內壁。管口外呈正8邊形,後部有葯室,開有火門,並裝火門蓋。 完整的銃管製成之後,安於緻密堅硬的銃床上。銃床後部連接彎形槍托,銃床上安龍頭形扳機。 經過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製和改制,火繩槍得到廣泛的應用,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成為明軍裝備的主要單兵射擊武器。萬曆年間,火繩槍的研製又有許多進展。當時的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就曾仿製成攻嚕密銃(土耳其火繩槍),先後研製成各有特色的火繩槍10多種,其他火器及戰車10多種,並以多種文體撰寫《神器譜》等研製火器的論著多部。
馬憲、李槐等人整理和傳授的鳥銃製造工藝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沒有較大的變化,雖然歐洲的火繩槍在1575年左右就被簧輪槍淘汰,但在中國,火繩槍和火繩槍工藝卻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國初年。在此期間,明末畢懋康發明中國的簧輪槍,並被後來的清政府所採用,但是其延伸品卻被做成御制自來火槍一直被清朝貴族所佔有,決大多數的清軍依舊裝備大線槍與兵丁鳥槍等舊式火繩槍,甚至於依靠傳統的刀劍弓矢與裝備著先進燧發槍的外國侵略者戰斗。
為了解鳥銃的做法,這得從明代的工藝說起。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介面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凈,則發葯無阻滯。」這就是延用了數百年的鳥銃製作工藝,雖然在中國火銃的點火技術經過了幾次改良,但是傳統銃體的製造工藝一直到晚清洋務運動興起時才被徹底拋棄,從第一支火繩槍起到二次大戰的數百年中一直採用,可謂淵源流長;明代早期採用鉚接,因製造不便,後期採用兩段銅箍固定,雖然清洗不便,卻縮短了鳥銃的製作時間,清代學習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銃管用細繩子扎,在一支銃上分成幾段紮上一種牢固的細棉繩,在清洗銃管時只要解開繩子就能取下銃管,只是繩子容易被射擊後熾熱的銃管烙斷。
自火器在中國推廣之後,民間即多有收藏,用以捕獵、防盜,清廷雖有例禁,但並未真正查懲,實際上是默許民間持槍的。
譬如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就曾頒發上諭,允許民間持槍:「曩因民間有火炮甲胄、弓箭、刀槍、馬匹,慮為賊資,戕害小民,故行禁止。近聞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茶毒。今思大炮甲胄,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鳥槍、弓箭、刀槍、馬匹等項,悉聽民間存留,不得禁止。其先後已交官者,給還原主。」
其中「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茶毒」一語,堪稱體察民情之論。
此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雍正二年(1724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分別有關於槍支管制的上諭,但主要針對軍隊人員私賣槍支、火葯,而非針對民間。
對於臣下禁槍的奏請,皇帝往往也不以為然。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建巡撫潘思榘以「閩省民風不靜,半在私藏軍器」為由,奏請禁槍,「將通省各府州縣鳥槍、腰刀、長槍、藤牌等類,勒限全數交官,永遠不許製造。」對潘的奏請,乾隆斥責說:「民間私藏軍器,原有例禁。但地方幅員遼闊,戶口繁眾,收藏兵器,為數必多。豈能一時查清?況有司奉行不善,授權胥吏,勢必逐戶搜索,藉端擾累。刁悍之區,轉以抗違滋事。且閩省山海交錯,匪類易於潛藏,人民聚族而居,不無賴軍器以資守御,此亦該省風俗使然。若慮其習熟技勇,動輒械鬥,亦只可先時詳為化導,臨時嚴加懲處。飭令追繳,如欲過為厲禁,不幾於吾丘壽王所雲『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者』乎?……著傳諭令其斟酌妥協,務期安靜無擾,毋得驚駭物聽,能發而不能收也。」
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一月,帝忽頒上諭,明令禁止民間鑄造私藏鳥槍、竹銃、鐵銃等火器。
H. 上映票房慘淡但卻成為經典電影,電影《新警察故事》怎麼樣
《新警察故事》是成龍主演的《警察故事》系列的第五部,個人認為是最有深度的一部。無論從劇情、人物、場景設計、表演,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這部電影業內風評也相當好,在當年金馬、金像、金雞三個華語電影界最重要的頒獎禮上獲得好幾項提名,作為系列商業動作片來說,能夠受到學院派如此肯定,是非常難得的。
故事講述了成龍主演的資深警官陳國榮,在某次案件中因為大意,帶領的警隊被吳彥祖飾演的關祖帶領的犯罪五人組殺到幾乎全滅,從此一蹶不振借酒消愁。後來陳國榮在熱心警務的普通青年鄭小鋒的幫助下重新振作,復職追查這幫兇手,並最終獲勝的故事。
吳彥祖飾演的關祖是本片最出彩的角色。吳彥祖一掃過去奶油小生的形象,扮演了一個從小被做警司的父親虐待因此心理扭曲、最終走上向警察報復之路的罪犯。無疑這個角色是心理變態的,他傷害人時毫無憐憫之心,即使對深愛自己的女友,也毫不猶豫將其打死。但他又是可悲的,結局時吳彥祖面對怒氣沖沖向自己走來的父親,一邊哭一邊用沒有子彈的槍指著對方,彷彿又是那個被虐待的、無助的小孩子。這一幕畫面的感染力是很強的。吳彥祖也憑借本片的出色表演,獲得了當年金馬獎的最佳男配,洗掉了花瓶名聲。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難得的劇情和動作都上佳的優質警匪片。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