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峽好人》屬於什麼類型的電影
[影片類型] 情感片
劇情簡介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後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導演闡述
有一天闖入一間無人的房間,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滿塵土的物品,似乎突然發現了靜物的秘密,那些長年不變的擺設,桌子上布滿灰塵的器物,窗檯上的酒瓶,牆上的飾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靜物代表著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現實,雖然它深深地留有時間的痕跡,但它依舊沉默,保守著生活的秘密。
這部電影拍攝於古老的奉節縣城,這里因為三峽水利工程的進行而發生著巨大的動盪: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無數家庭被遷往外地,兩千年歷史的舊縣城在兩年之內拆掉並將永遠沉沒於水底。
帶著攝影機闖入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看拆毀、爆炸、坍塌,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我慢慢感覺到即使在如此絕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鏡頭前一批又一批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我肅然起敬
影片簡評
三峽是一個江湖。來來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碼頭。」賈樟柯這樣說。也許正是這個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攝紀錄片《東》的同時,他還拍攝了故事片《三峽好人》。看《三峽好人》之前,擔心在同一個背景之下拍出的兩部影片會給人以重疊的影像,看過之後,才覺得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故事闡述觀點
《三峽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都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特別的行動能力。韓三明的身影也曾經出現在《東》中,但在紀錄片里,他只是三峽變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導演拍攝的一點素材,但在《三峽好人》里,他卻成了一個行動著的外來客,一個見證者。《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鏡頭展現內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譯成「靜物」,三峽在變化,房子街道被淹沒在水底,人們離開了舊居,四散到中國的各個地方,舊的生活被改變了,但新的生活還要繼續。那些尚未清除的廢墟、新居里的擺設、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經從最初的紛亂里安靜了下來,在三峽的陽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氣息,影片正是通過四處走動的韓三明的眼睛,表達出這樣一種意味。《東》雖然直接記錄了主人公的語言,但這樣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峽好人》里,主人公沒有向觀眾刻意說教,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內心,用韓三明的眼睛看三峽的人們面對新生活的自我調適,這個江湖風平浪靜。
風格流暢平實
影片流暢平實的風格頗為賞心悅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峽工程背景的外國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平靜流淌著的情緒。但導演似乎對這樣的平靜並不滿意,特意增加了兩處特別處理。每隔一段,導演就會將某一件物品單獨抽離出來,在銀幕右下方打出說明,並停頓數秒,比如「煙」「酒」「糖」「茶」。而韓三明和趙濤在尋找愛人的過程中,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飛過。影片最後,一幢廢舊建築突然變成了火箭,直沖而上消失不見。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種荒誕的感覺,與之前的平靜敘事完全不搭調,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煤礦工人被強行換上了朋克裝束,有些手足無措的茫然在裡面。(特派記者 夏琦)
《三峽好人》梗概
山西的一個普通煤礦工人,16年前買回了一個四川媳婦,媳婦剛懷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後,煤礦工人去三峽地區尋找他的女兒,而因三峽工程的緣故,前妻家所在的縣城早已被淹沒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對他也不怎麼友善,幾次三番折騰之後,他終於見到了前妻,兩人決定結婚。另外一個尋找的故事,結局沒那麼皆大歡喜,趙濤演的護士雖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終於還是黯然分手。
❷ 以下哪一部電影屬於紀實感很強的電影A《杜拉拉升職記》B《英雄》C《三峽好人》D《小時代》
選C《三峽好人》。
《三峽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賈樟柯執導,趙濤、韓三明等人主演。影片於2006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
豆瓣熱門影評:
這看起來就像是兩個真實的故事,破落的三峽洪流下卑微的人民,在痛苦掙扎之下仍然堅持最初的執著.這個國家的人民多麼善良和易欺啊,他們的付出是如此之多,而要求是如此之少,又如此容易滿足,也甘心被鎮壓和欺騙,擁有這樣人民的國家被驕縱得跋扈,這種慣性是幸運抑或不幸呢。
(2)三峽好人屬於什麼電影題材擴展閱讀:
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重慶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男人韓三明(韓三明飾)來自汾陽,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前妻是他當年用錢買來的,生完孩子後跑回了奉節。尋前妻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
女人沈紅(趙濤飾)來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系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的夫妻關系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
趙紅的找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丈夫在有意無意地躲著她。韓三明和沈紅雖不認識,卻因為要做相對意義上的「拿起」與「舍棄」抉擇,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系。
參考資料:網路《三峽好人》
❸ 影片《三峽好人》哪些部分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為什麼,並談談你對這部影片的主題理解,謝謝
我想你可以考慮一下把這部影片和法國的詩意現實主義影片和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影片比較一下就可以了。
比如題材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三峽移民),主要表現下層人民生活,在真實的外景中拍攝,盡可能的以生活的日常性,取代戲劇效果,採用非職業的演員
技術上的採用大量的長鏡頭和深景鏡頭等
應該還有好多我只是簡單列舉一下
❹ 電影《三峽好人》觀後感 主要表達什麼
開誠布公的說,這部電影的超現實因素是我不喜歡的。但是排除這點不喜歡的東西,整部電影所帶給我的震撼力還是很強烈的。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上,人們都為金錢、娛樂所沉醉,抬眼看到的就是成功人物的形象、閉眼去享受物質的生活。有誰還在意我們身邊那些平常、細微、略顯悲涼的人呢?好在賈樟柯來了,在「黃金」的掩映下,帶來了中國平凡人的生活。他將這個正快速行進中的國家與這個國家中處於底層的人,納入自己的鏡頭中,然後自然的展示給我們這些能在電影院中消費的人群,給你強烈的精神震撼。
男主角韓三明來了,他可以說代表了相當多的一部分在農村的中國人,但是這批人,卻是我們離我們最近卻最陌生、每天看見卻總是被忽視的人群。他們的生活真如螻蟻一般,但是他們的精神呢?我感覺自己象是一個瞎子、聾子、啞巴。最後韓三明帶著一群農民工回家鄉挖黑煤了,走的時候卻不能帶給觀眾一絲希望的感覺,而充滿在熒屏上的只有悲涼的氣氛、感傷的心情。女主角趙濤來了,她與斌斌應該說是代表了相當多的城市中的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但是他們卻深深的陷入了這社會慾望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當面對慾望的誘惑時,誰也不會去珍惜過去,所以兩個人在江邊平淡的分手成了必然的結果。多少年後,當人們在物慾中能夠幡然省悟的時候,是不是會痛悔自己當年所犯的錯誤、所忽視的感情呢?影片沒有告訴我們,也許只有時間才可以告訴我們。
這是一部沒有豪華場景、沒有大腕明星、沒有華麗台詞的電影,有的是斷垣殘壁、普通人生、平白對話。賈樟柯用兩個人,描述了中國兩類現實中的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困惑、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傷心。。。。。。就這么自然的展示在我們面前。不知道賈樟柯以後會拍攝什麼類型電影,會不會也像張藝謀那樣來個「成功轉型」呢?這不得而知。但是至少現在,他帶給了我們震撼,知道還有人去關心中國的人文,這個國家還沒有墮落到唯娛樂獨尊的荒唐境界。在這里,我希望:賈樟柯,一路走好!
❺ 影片《三峽好人》為什麼片名要叫三峽好人
這部《三峽好人》被譽為秉承了賈樟柯一貫堅持的現實主義風格。不過在影片結尾,該片加上了些許荒誕的意味。這也給影片帶來了些許爭議。不過,不論風格還是題材,《三峽好人》都是威尼斯非常欣賞的一類影片。
故事闡述觀點
《三峽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都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特別的行動能力。韓三明的身影也曾經出現在《東》中,但在紀錄片里,他只是三峽變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導演拍攝的一點素材,但在《三峽好人》里,他卻成了一個行動著的外來客,一個見證者。《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鏡頭展現內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譯成「靜物」,三峽在變化,房子街道被淹沒在水底,人們離開了舊居,四散到中國的各個地方,舊的生活被改變了,但新的生活還要繼續。那些尚未清除的廢墟、新居里的擺設、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經從最初的紛亂里安靜了下來,在三峽的陽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氣息,影片正是通過四處走動的韓三明的眼睛,表達出這樣一種意味。《東》雖然直接記錄了主人公的語言,但這樣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峽好人》里,主人公沒有向觀眾刻意說教,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內心,用韓三明的眼睛看三峽的人們面對新生活的自我調適,這個江湖風平浪靜。
風格流暢平實
影片流暢平實的風格頗為賞心悅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峽工程背景的外國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平靜流淌著的情緒。但導演似乎對這樣的平靜並不滿意,特意增加了兩處特別處理。每隔一段,導演就會將某一件物品單獨抽離出來,在銀幕右下方打出說明,並停頓數秒,比如「煙」「酒」「糖」「茶」。而韓三明和趙濤在尋找愛人的過程中,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飛過。影片最後,一幢廢舊建築突然變成了火箭,直沖而上消失不見。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種荒誕的感覺,與之前的平靜敘事完全不搭調,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煤礦工人被強行換上了朋克裝束,有些手足無措的茫然在裡面。
❻ 四部感人的經典電影,《三峽好人》在列,你喜歡哪部
「我確實很想看看,在這個崇拜黃金的社會里,到底還有多少人關注好人!」
當賈樟柯以這么一句包含暗示的話結束他在北大百年講堂的演講之後,我們發現除了看到的《三峽好人》,聽到的創作初衷之外,還有一股壓制不住的硬氣和沖動從這個個子不高,貌不驚人,語氣平緩的導演身上散發出來。對於即將到來的14號,製片人的評價完整的概括了他的心理:這是要拿大陸的票房來殉情。一個十年來一直把鏡頭對准他熱愛的人群的導演,此時像個倔強的孩子,在這個幾乎沒有勝算的決斗面前,依然昂著頭。
在這個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忘掉那個就放在離他幾米遠的威尼斯金獅獎,再好好的看看賈樟柯,普通的裝束,謙虛的態度,就像是剛剛在銀幕上放的三峽好人,朴實無華;他說,在拍攝紀錄片《東》的過程中,看到奉節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承受家鄉變遷的苦楚之後,心裡那種潮濕的感覺慢慢的發展成了一種不吐不快的創作沖動,所以就有了這部《三峽好人》。
在中國電影大片風潮正濃的今天, 《三峽好人》卻用簡單的故事,質朴的人物,甚至有些粗糙的畫面讓整個禮堂的觀眾深深的感動.賈彰柯在講述使用他的表弟韓三明擔任主角的時候,兩次哽咽,他說,他們表兄弟小時候關系很好,但是長大了見面時卻常常相對默然.這種無言的情感在《三峽好人》中成了主要的表達方式:幕布上,一群普通的人在那裡分分合合,艱難卻又不失尊嚴的生活,雖然他們時常表露出一些世故的小聰明,來應對這個變化無常的社會,但是他們的情感,卻在沉默中緩緩地流了出來.
❼ 《三峽好人》之前,有一部關於三峽的紀錄片在國際上很受歡迎,那位大俠知道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記錄片《東》的一個「衍生產品」。
《東》:賈樟柯和劉曉東聯合的藝術行動
Dong
片名:東
出品人:淡 勃 周 強
監制:餘力為 朱 炯
策劃:劉小東 宋 靖
藝術顧問:林旭東 淡 勃
導演:賈樟柯
攝像:賈樟柯 餘力為 周智生 田 荔
錄音指導:張 陽
作曲:林 強
剪輯:孔勁蕾
製片主任:王 彧 張 冬
類型:紀錄片 片長:70分鍾
首映時間:2006年9月5日(威尼斯電影節)
劇情簡介
2005年,中國奉節。
畫家劉小東前往三峽地區創作油畫《溫床》,十二名拆遷工人成為他寫生的模特,這座有兩千年歷史的城市因三峽工程的建設而即將消逝,畫家也在與模特的相處中被現實征服。
2006年,泰國曼谷。
《溫床》的第二部分在曼谷進行,劉小東請來十二位熱帶女性為她們寫生, 炎熱的城市讓女人們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果鮮艷依舊。畫家因體力的付出而漸感勞累,女人們卻掙開眼合唱一曲歡快的歌。
兩個城市都有河流經過,奔騰向前絕不回頭。
製作簡介
2002年年底,劉小東去三峽旅遊,看到正在搬遷的三峽縣城,即萌發了創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發的時候,劉小東創作了第一幅關於三峽的油畫作品——《三峽大移民》(200cm×800cm)。
2005年下半年,劉小東和賈樟柯相約共赴三峽,分別創作了油畫《溫床》和以劉小東為主角的紀錄片《東》。
賈樟柯談《東》
一、為何拍《東》
拍這個片子首先不是因為三峽,而是小東要去畫畫,於是邀我去拍紀錄片。本來我就好奇他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他到那裡是如何展開工作的,他是如何面對他畫里的人的。我從來沒有去過三峽,但是第一次看到他關於三峽的畫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對那個地方也產生了興趣,於是就與他一起去了。這個紀錄片就是圍繞他畫畫這一事件來表達對這個地方的感受的。小東選擇這個地方有他的理由,它正在消失,一切都是變化著的,今天這個人在,明天這個人可能就不在了,他可能就離開了,或者去世了。所有這些都在流動變化著。小東創作的時候基本上是在奔跑,比如說與光線比賽,他選擇畫畫的地方的後面有一個樓,如果不快畫,陽光很快就被遮擋住了。在工作現場的時候,我逐漸地進入到所謂畫家的世界裡了。
他讓我感動的不是他選擇三峽這樣一個巨變的地方,而是對生命本身、對人本身的愛。在小東那裡,他所面對的,是同一個身份的人——搬遷工人。他表達的,是一種只可以在這個特定人群身上呈現的美感。你會感覺到他心裡裝滿了對自己畫筆下人物的感情。這是這次三峽之行最令我感動的地方。
二、為何以《東》為片名
我也算一個美術的發燒友吧,我一直想發現他繪畫世界裡的「秘密」。現在回過頭來看他以前的一些畫,會發現他有一個延續不變的閃光點,那就是每一個畫面里的人都有著只屬於自己的生命之美。用「寫實」啊、「現實主義」啊等等這些詞彙都不能概括他作品的意義。他有著一份最直接的對對象本身和對生命的愛在裡面,非常自然,非常原始。在今天這樣一個被包裝得失去本色的社會里是非常難得的。我的紀錄片叫《東》,用的是他名字里的一個字。也暗喻我們所處的一個位置,一種態度。
三、為何和劉小東合作
非常自然就合作了,基礎也就是所謂藝術觀點,所謂對作品的感受相當一致。我電影中的人,都是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小東畫里的人也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們有他們的美,那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美。為什麼喜歡這些人?面對這些人應該用怎麼樣的方式去表現他們的生活狀態,這都是我們要想的問題。生活在三峽的人們,經濟、生活條件都比較差。人們依靠那條江生活,搬遷後,以後的生活也許就沒有著落了,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他們會讓我們發現幸福不能完全用錢來衡量。我們接觸一些人,他們生活還是很主動,他們沒有太多的憂郁、痛苦、彷徨,人家活得也好,掙一塊錢高興,掙兩塊錢也高興,真的挺好。
我們整個攝制組回來以後,很很多人非常懷念在三峽時的感覺。找到最初始的快樂,這個過程最重要。比如將來這個片子發行如何,多少人喜歡它,能在多大范圍里傳播,我不會最在意。因為主要的快樂已經過去,就像生孩子,一個生命你很珍惜,你看著他自己長大很高興,但是最初的愛情,生產過程是最懷念的。我回來以後,發現自己變得很穩健,覺得生活其實對你夠好的了!
劉小東談《東》
一、為何畫三峽
我總是害怕——自己覺得好像成了點事兒,然後就變得嬌氣起來。所以我總是願意往下面跑一跑,讓自己變得不重要一點,不那麼自以為是一點。藝術家只有跟當地的生活發生某種關聯,創作出來的東西才可能更新鮮,更有力量。假如不去三峽,我也許會去其他類似的地方。在北京被很多人關注著,身為畫家,自己感覺還有點用,展覽、采訪、出書……而當我面對三峽,面對那些即將被淹沒的小縣城時,你會感覺自己一點兒用都沒有,虛榮的東西沒有一點意義。這個時候你就會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如果藝術總是被當成神聖殿堂裡面的供品一樣被奉著,那人就會變得空虛。而在三峽那裡,藝術品還沒有一個床墊值錢呢!還不比一個床墊對人家更有用呢!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對人家形成不了任何影響。我想把自己往低處降一降,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了。我幾次去三峽創作,表達的無一不是我對三峽人命運的關注和感受,而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描繪和記錄。
二、與賈樟柯合作的感受
我覺得從事影視藝術的人都比較有趣。他們的思路普遍很活躍,總是會有一些新奇而且生動的想法,所以我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但是真正去拍電影實在是太辛苦了。賈樟柯拍電影從早上5點一直拍到凌晨3點。他確實是太喜歡這個職業了,換了是我早就崩潰了。因為他要處理的不僅僅是藝術的問題,有太多的主意需要他來決斷。
主創簡介
賈樟柯與紀錄片
2006年紀錄片《東》入圍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2005年出任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委
出任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
2002年 紀錄片《公共場所》獲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紀錄片《狗的狀況》入選嘎納電影節導演雙周
賈樟柯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0年 《站台》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4年 《世界》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2006年 《東》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劉小東與電影
1992年出演王小帥的首部電影《冬春的日子》
1992年擔任張元的電影《北京雜種》的美術指導
1995年他的畫作《兒子》取材於張元的同名電影
2000年他的畫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帥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2004年他與王小帥一起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中客串兩個新富人物
2006年紀錄片《東》
賈樟柯:
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
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鍾,故事片)
站台(2000,193分鍾/154分鍾,故事片)
公共場所(2001,31分鍾,紀錄片)
狗的狀況(2001,5分鍾,紀錄片)
任逍遙(2002,113分鍾,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鍾,故事片)
劉小東
1963 生於遼寧
1988 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士學位
1995 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學位
1994 今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至今
個展
1990 劉小東,中國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2000 劉小東1990-2000,中國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劉小東,美國 舊金山LIMN畫廊
2001 劉小東,法國 巴黎LOFT畫廊
2002 劉小東在東海,台灣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2003 生存狀態,台灣 誠品畫廊
2004 金門碉堡藝術展---18個個展,台灣 金門
三峽大移民和三峽新移民,環碧堂畫廊 藝術文件倉庫 北京 中國
2006 悉尼雙年展
公共收藏
1993 福岡美術館,日本
1995 中國美術館,中國
1997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
上河美術館,中國
1998 東寧美術館,中國
1999 上海美術館,中國
昆士蘭美術館,澳大利亞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
2001 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
劉小東畫作《溫床》介紹
《溫床》是藝術家劉小東2005年到2006年完成的一個繪畫項目。該項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經於2005年9月在三峽的夔山周圍完成。期間劉小東對從當地請來的12個農民模特進行現場鋪地寫生。第二部分將於2006年在泰國曼谷的唐人畫廊完成。期間藝術家將請12名泰國女性,在泰國唐人畫廊現場寫生並展覽。第三部分,兩件作品及其現場將參加悉尼雙年展。
《溫床》項目關注的是正在亞洲發生的都市化進程與移民浪潮。世界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以及來自農村的數以億計的移民,正在大地上創造著一個個超級大城市。在全球范圍內,城市化,也就是農村移民城市的過程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同時也造就了奇特的文化景觀。在中國自1993年開始計劃實施的三峽庫區移民,不僅屬於這一世界性移民浪潮,而且以其移民非主動的遷移方式區別於其他。並且,在移民庫區故土被淹的同時,一個全新的三峽水庫將誕生。這個21世紀的超級英雄不僅是中國這場跨世紀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它也將不遺餘力的捍衛正在都市化進程中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中國不同,泰國發生移民狀況是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主動性遷移。在這個項目中,劉小東以繪畫的方式一直延續他對於現代化進程中亞洲現實的人文關懷。藝術家試圖通過對稱的圖像來形成對於亞洲范圍內移民浪潮的思考。
《溫床》項目的作品總共2組,以每組5件,分成2組展示,尺寸均為250cm×250cm。作品的內容也由兩部分組成,一組是藝術家在三峽夔門對當地農民的現場寫生;另一組是藝術家在泰國曼谷對當地女性的現場寫生。這些作品和劉小東以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們的完成將不藉助任何攝影、攝像等圖像復制手段,而是完全的現場寫生。除了對移民浪潮的人文思考以外,《溫床》項目還將是一次手工繪畫與機械復制之間的較量。按藝術家自己的話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創作方式來關注都市化進程和移民浪潮,是為了「讓僵死的繪畫變得鮮活起來,拒絕攝影、錄像等科技手段,企圖回到過去用手工繪畫記錄世界的快樂時光。」
❽ 電影三峽好人中好人是怎麼表現出來的,電影的主題是什麼
《三峽好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呈現出來的一些東西都讓我想到我的老家。中國電影需要黃金甲,也需要三峽好人,因為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或者不記得這些帶有中國烙印的東西,《三峽好人》最起碼可以提醒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我們的國家還有這么這么多這樣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很喜歡人民幣的那個細節,還有最後一個鏡頭。喜歡開頭的那個長鏡頭,喜歡這部片子大部分的攝影構圖。
喜歡《三峽好人》中不造作的幽默,有時候最幽默的東西之所以幽默並不是因為它真的多好笑,而是它喚起了你心底的某個渴望或某段記憶,它本來就深刻地存在於你的腦海中,電影契合了你的神經,於是你覺得熟悉又陌生,再一想,原來我也經歷過,至少是看到過想到過,那電影不就是演我自己么,於是覺得這還蠻好笑的。
❾ 電影三峽好人的主題是什麼憑什麼得獎
《三峽好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呈現出來的一些東西都讓我想到我的老家。中國電影需要黃金甲,也需要三峽好人,因為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或者不記得這些帶有中國烙印的東西,《三峽好人》最起碼可以提醒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我們的國家還有這么這么多這樣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很喜歡人民幣的那個細節,還有最後一個鏡頭。喜歡開頭的那個長鏡頭,喜歡這部片子大部分的攝影構圖。
喜歡《三峽好人》中不造作的幽默,有時候最幽默的東西之所以幽默並不是因為它真的多好笑,而是它喚起了你心底的某個渴望或某段記憶,它本來就深刻地存在於你的腦海中,電影契合了你的神經,於是你覺得熟悉又陌生,再一想,原來我也經歷過,至少是看到過想到過,那電影不就是演我自己么,於是覺得這還蠻好笑的。
❿ 電影《三峽好人》的內容
還有書,我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