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電影文化
電影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屏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既然影片反映的是生活,無論是對生活的寫實,回憶還是預測幻想,總是離不開特定的人文因素的.也就是說電影和文化有著很深的聯系.
關於電影與文化的聯系,我們比較一下三部影片:《哈姆雷特》《夜宴》和《喜瑪拉雅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的作品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特點, 《夜宴》是中國漢族文化的代表,而《喜瑪拉雅王子》則是中國藏族文化的代表.它們在電影的情節中同樣是王子的父親被叔叔害死,原本的皇後改嫁給了叔叔,王子要為父親復仇.同樣的復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復仇,是人類幾乎各民族都盛行過的歷史和文化現象。這種歷史文化現象同時也成為各民族文學的寵兒,我們在人類文學寶庫中可見人們以各種紛然雜呈的方式演繹著這個近乎永恆的主題.而現在它同樣成為了電影的寵兒.
《哈姆雷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這個復仇悲劇家族中的一員,同時也是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員。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把充滿鮮血與死亡的動態復仇行為拋在腦後,而中國古代的文化記載中復仇的故事多以堅定的復仇信念為引導,主要寫動態復仇行為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哈姆雷特》劇中王子的思考成為了主題,主要演繹了他的矛盾的思想。當然,這個矛盾也不是簡單的復仇與否,而是關於復仇的方式、手段及其目的的思考.哈姆雷特的復仇之志並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父死母嫁的突變使他震驚和悲傷.他的母親在父親去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嫁人了,而且她嫁的竟然是父親的弟弟,現在的皇帝, 他感到這一切太不應該了.他曾經抱怨: 「葬禮上的烤肉尚有餘溫就被端上了婚禮的宴席」.這個時候他像一個不接受後父的孩子.他憤怒他厭世他絕望:「但願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他想到了死,但並沒有仇恨;他沒有找到仇恨的依據,只是美好的生活被擊碎了。直到值班哨兵告訴哈姆雷特,已故國王的鬼魂一連幾個晚上在城堡出現,他親自去看,見到父親的鬼魂,聽到父王被害真相:「那毒害你父親的蛇,頭上戴著王冠呢」這時,他開始有了復仇的信念.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的最終形成是經過反復思考的.自從見到父親的亡魂,為父復仇的念頭就沒有離開過他.但是,這位丹麥王子在思索復仇計劃的過程中,並沒有單純地考慮殺仇凶雪父恥。按照中國文化的邏輯,在裝瘋試探、演戲證實後,哈姆雷特應該立即舉劍復仇,殺死奸王,而且他是有機會這么做的。但是哈姆雷特卻一再猶豫,放棄復仇良機.他將復仇同解救丹麥的責任結合起來,審慎地思索更適合的時機、更准確的途徑去實現既定的目標.「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從這句話來看就可以發現哈姆雷特的心中的矛盾與目的. 西方寫復仇,注重個體性格成熟的過程、人格的變化與完善;中國則偏好於倫理目標實現的社會效果.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價值觀念為內核,偏重個體尊嚴及其人格價值,異於中國文化以家族、社會為本位,復仇乃是行孝盡倫的社會使命。這種價值取向在復仇文學中直接表現為復仇者精神世界的沖突的不同,復仇時所採取的態度不同.
再看《夜宴》. 弒君的葛優深愛著搶來的嫂嫂章子怡,甚至願意為她去死;身為母後的章子怡愛王子更愛江山,她的目標是成為女皇、君臨天下;被父皇搶了戀人的王子重回宮中本該為了復仇,卻更像是來尋找失去的愛情,對幕後訴說著他的孤獨;最後,以當上女皇的章子怡被一把無名劍擊斃為結局,章子怡一臉困惑的表情在電影中別有深意. 《夜宴》說是《哈姆雷特》的中國版,但這個故事遠比我們熟悉的哈姆雷特要復雜得多.而且增添了中國特色的皇權之爭,把勾心鬥角的權利之爭,皇後在愛情與權利之間的取捨,各個人為自己所愛的人或權利所做的虛偽的醜陋表演做為影片的重點.而不像《哈姆雷特》中把王子做為影片的重心. 這個故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打鬥和場面上,也是做為中國現在一個階段的本土大片流行的一個表現. 中國自古以來皇室的感情就很淡漠,為了權利弒父弒兄殺自己的親人朋友眼睛都不眨一下.這也是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了. 比如「九人組合」暗殺太子未遂,在回來的途上被厲帝的人馬截住,要集體自殺謝罪。在這樣段落處理上,導演剪了很多慢鏡、大特寫,從另一個側面渲染出厲帝的殘暴.這也是皇室的特點與漢族文化的悲哀.
相比《夜宴》中的陰謀、角斗,《喜瑪拉雅王子》中卻充滿了親情與愛情。 《喜瑪拉雅王子》中王子的矛盾同樣的並沒有用太多的時間來演繹.《喜瑪拉雅王子》中包含很多藏族的文化特色.例如他們特別尊敬的人所得到的葬禮是在很高的地方讓禿鷲吃掉死者的身體,讓他更接近自然接近天空.例如王子與他的愛人的哥哥決斗時,兩個人都不肯先動手,甚至在無法再拖延下去的時候他們採取了先用刀背砍對方的方法.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先用刀傷人皮膚的是得不到他們的神明的認可的,他們的靈魂將受到懲罰.王子所愛的女人的死同樣也是一種對信仰的尊敬,她選擇的死法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清洗.而影片中與其他兩部最大的區別在於王子並不是王的兒子,他所謂的叔叔才是他的父親.而他父親弒兄是為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女人,即王子的母親.這里在藏族的文化中不貞的女人受到的懲罰是很嚴重的,例如將腿骨抽出做鼓錘,或者用皮膚做骨面.影片中幾乎所有人的作為都是為了愛.叔叔弒兄為了保護最愛的女人,後面叔叔登基是為了保護自己親生的兒子不遭受戰亂.甚至原本的王要懲罰王後也是因愛生的嫉恨.當然,在以愛和殺戮為主題的本片中,有著另外兩部電影所沒有的主題: 「不要以愛為借口而進行殺戮.」
相比《夜宴》在布景、美工上的做作,《喜瑪拉雅王子》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讓人感受到了民族性的東西。 在音樂上《喜瑪拉雅王子》的音樂可以用絕美來評價,而《夜宴》中譚盾的音樂則略嫌西洋化了.(除了《越人歌》我國古代的)這也表明現在我國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具有東方的特色和西方的特點.
三個影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在同樣的復仇的主題上演繹了西方文化,漢族文化,藏族文化的不同.電影以它獨特的手法記錄著我們的文化並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看外國的電影是對外國文化的學習與了解,而看本國的電影同樣是對本國文化的學習與感受.當然不同的時期電影所表達的文化也是不相同的,它可以代表一個時期,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夢想.
『貳』 電影體裁有哪些具體些啊
有音樂體裁,舞蹈體裁,演講體裁,記錄體裁,劇情體裁,動作體裁,愛情體裁,科幻體裁,奇幻體裁,喜劇體裁。我所知道的大概就這幾類了。
『叄』 電影的類型與體裁有哪些
電影的類型是指適應不同欣賞需要而產生差異的創作模式、范疇和形式,包括大至片
種的類型、中至內容的類型、小到表現的類型等。
(1)片種的類型指故事片(劇情片)、紀錄片、戲曲片、科教片、美術片(動畫片)等
相對類型的劃分。
(2)內容的類型指注重內容表現性質和題材差異的類型劃分。包括喜劇、悲劇、正劇
的表現內容的類型區別,歷史劇、現代劇的對象內容的區別,農村、都市、兒童、軍事等題
材的區別,等等。
(3)表現的類型指體裁性質的類型範疇,如西部片、歌舞片、強盜片、科幻片等。
『肆』 什麼是介紹類文體
屬於說明文,只是偏重介紹
『伍』 劇本屬於什麼體裁
體裁的門類眾多,-般包括文章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應該是屬於戲劇
說實話,如果是考試的話,還是寫記敘文 或者議論文更保險啊。雖然不容易出彩得超高分,但是也不容易得超低分啊。
文章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繪畫體裁:風景畫、肖像畫、靜物畫、風俗畫、戰事畫、主題畫等;
雕塑體裁:肖像、動物像、風俗、歷史、花紋圖案、紀念性雕塑等;
舞蹈體裁:民間舞、古典舞、民族舞、技巧運動舞、節奏造型舞等;
電影體裁:故事片、新聞片、戲劇片、喜劇片、音樂戲劇片、藝術文獻片等;
音樂體裁:交響樂、奏鳴曲、頌歌、浪漫曲、歌曲等;
建築體裁:宮殿、文化設施、住宅、廠房等。
狹義的「體裁」,有時是文體的同義詞。
『陸』 文體形式有哪些
文體知識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四個方面的常識。
(一)、記敘文
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1、記敘文的分類
(1)從內容及表達方式分:
①簡單記敘文
②復雜記敘文
(2)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分:
①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
②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
③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
④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
(二)、說明文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能、製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的成因、功過的一種文體。
1、說明文的分類
從說明對象(內容)分
①實體事物說明文
②事理說明文
③科學小品文
從語言表達方式分
①平實說明文
②文藝性說明文
2、說明文的特點
(1)內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2)結構上具有清晰的條理性
(3)語言上具有嚴密的准確性
(三)、應用文
應用文是一種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實際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簡明通俗的實用文體。
1、應用文的種類
(1)書信類
一般書信、專用書信(感謝信、表揚信、慰問信、介紹信、公開信、證明信、申請書、建議書、倡議書、聘請書)、電報、匯款
(2)筆記類
日記、讀書筆記
(3)公文類
通知、通報、報告(調查報告、科學報告)、請示、計劃、總結、會議記錄
(4)宣傳類
廣告稿、演講稿、板報、新聞、通信、產品說明書
(5)告示類
啟示、海報
(6)禮儀類
請柬、祝辭(賀信、賀電)、唁電、唁函、
(7)契據類
條據(收條、借條、領條、欠條、請假條、留言條等)、合同(協議書)、公約、
(8)傳志類
傳記、地方誌、家史(校史、村史)
(四)、議論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方式,通過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1)、議論文的分類
按內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論文
②評論
③雜文(隨筆、雜談、筆記)
④讀後感
按論證方式分:
①立論文
②駁論文
『柒』 電影屬於文學藝術形式的一種嗎
電影是文學藝術形式的一種
文學藝術形式按類別分,有兩大類:
文學形式: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哲言、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電影劇本 (主要四類: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劇本))
藝術形式: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 (主要四類:繪畫、雕塑、音樂、戲劇)
『捌』 觀後感是什麼文體
觀後感
開放分類: 文體、作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 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 「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玖』 誰告訴我,介紹一部電影作文 該怎麼寫,是寫觀後感還是寫什麼
你說的應該是「影評」
我下面給你影評的寫法
再給你一片範例
希望對你有用~
望採納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
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要點要寫好一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步驟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他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
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像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
好,6-7個字為宜。開端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
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
上添花。中間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結尾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範例: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
《辛德勒名單》 觀後感
本片通過一位二戰中波蘭經商人辛格勒靠自己力量努力下救猶太人的故事來反應出二戰德國人的殘酷及民族主義影響下的反人道主義罪惡行徑,《辛德勒的名單》影
評。導演斯皮爾伯格 本人也是一位猶太人,從他的親身經歷上更能公正客觀並真實的演繹出猶太人在種族滅絕政策下的迷茫和無助。
在敘事手法上,本片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對稱的手法,前後相呼
應,並通過前後對比譏諷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性戰勝獸性的過程。全片大部分運用了黑白膠片,以此反映當時的黑暗,更有一種紀實的感覺,開始與結束時的蠟燭
相呼相應,那是人性之
光,注視著希望,給人一種幸福終將來臨的感覺。同時又讓人想到二戰中遇難的所有人。像是一種祭奠,卻彷彿只有他們才話在光鮮燦爛的生活之中。通過對色彩的
運用,導演演繹出非凡的兩 個世界。其實每個人都
同時時存活在這兩個世界之中罷了。導演對光影的運用也十分到位,在明與暗、黑與白之間為觀者詮釋了
一組又一組的特色場面。暗光線下辛格勒的憂郁毫無保留的體
現出來,明亮的光線刺穿陰影,一次次為猶太人帶來希望。在這明與暗、黑與白的相交更迭下,顯出猶太人對命運的無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贖中,希望與失
望並肩,不知何處是歸 路,何時是歸期。
辛格勒的登場通過一組特寫鏡頭,交代了他的身份。簡潔大方的西裝,說明他是個中產階級,一塌紙幣表明他是為錢而來,納粹黨徽說明他是納粹黨員。鏡頭中的兩
次出現一個穿鮮 紅連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過客,卻反映了辛格勒對自己無能的責備和時代下個體的卑微無助。
在德國軍隊沖入城市抓捕猶太人的場面中,充分的反映出面對危
難時人們的不同選擇。被抓而又不順從的被捉到街角,隨意一槍,殺人不眨眼,人對自己命運沒有掌握權,而人對他人的靈魂沒有了敬畏感,渾濁了的世界叫世人不
敢相信,卻不得不承認,
這就是事實。人們慌張的去找藏身之處,卻總也不安全,但這一幕足以說明:活著,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絕望永遠不會出現。而無處藏身的婦人逃到街頭,被小士兵
發現卻意外的得到幫助,反
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沒有被污染的純潔的愛心,彷彿有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但又讓人感嘆他終將被同化的事實。在兵臨城下的危亡之時彈起的優美樂曲與戰爭的
殘酷格格不入,沒有一名軍
人為之震撼,他們是失去了對美的感悟的一群狼!這般凶惡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運抗爭,與時代格格不入,實則是一種逃避,他將
自己關在了自己虛構的 世界裡,忘卻了痛苦,而這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