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介紹一下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片名:春夏秋冬又一春
英文片名: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國家/地區:韓國
區域:亞洲
類型:劇情
導演:金基德
編劇:金基德
主演:金永敏 何麗珍 金浩授
分級:美國R
上映時間:2003-
劇情:荷花池邊的寺廟里住著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小和尚把蛇、青蛙和魚綁在石頭上,看到這些動物痛苦扭曲的身體小和尚哈哈大笑,面對小和尚的殘酷老和尚並沒有制止,而是無奈地搖頭,這是發生在春天的故事。過了很多年,小和尚已經長成17歲的大人,這個偏僻的寺廟忽然出現了一個少女,少女是到寺廟療養的,小和尚對少女產生了情愫,於是在少女離開後不久也離開了從小長大的寺廟。
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10年之久,這時的小和尚已經變成了一個殺人犯,因為妻子的不忠與背叛,他親手結束了妻子的生命,從此他也背上了痛苦與折磨的包袱。回到寺廟的小和尚無法忍受良心的不安與折磨,他決定在佛像前自刎,就在他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之際,老和尚解開了他的心結,他平靜的走下山,而他不知道的是老和尚已經圓寂在寺廟中。
過了很多年,小和尚已經變成了一個中年男人,這時的他已經刑滿釋放,再次回到寺廟中潛心佛學。直到他看到了一個女子將自己的孩子放在寺廟門口……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多年,又是一個春天,這時的小和尚已經到了人生的暮年,就像當年的老和尚領著他一樣,他和當年的棄嬰在寺廟中生活,棄嬰如何當年的他一樣,把石頭塞入青蛙和蛇的身體里,像當年的他一樣笑得那麼開心……
看點:《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大師金德基的又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廟為背景,將人生中應該經歷的痛苦、煩惱、解脫、愛與恨等都融入其中,是一部深刻復雜的影片。
影片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里,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慾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里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在這部表現人生思考與意義的影片里,具有濃郁的佛學色彩,導演將人生凝結為宇宙的四季,生生不息,循環不息,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影片主要表現了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小和尚的童年、少年、青年與中年,走後步入老年,這個僧人的人生軌跡與經歷,在金德基的細膩的筆觸中娓娓道來,充滿安靜、祥和與寧靜,客觀真實,如同一幕幕美好的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理解與揣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金德基的電影作品一向以灰暗的基調與黑暗的社會現象為表現對象,這如他自己所言:「我的電影,滲透了黑暗的人生經歷和對世界的憎惡,同時又是對世界慢慢理解的過程。」同樣,本片與金德基以往作品的風格一脈相承,所不同的是整部影片都滲透著對佛的認可與肯定,影片處處體現了「人性本惡」的事實與只有佛才能洗脫與拯救靈魂,同時也體現了佛學的思想——輪回。從開始中小和尚所製造的罪惡,到最後他為此進行的救贖與罪惡的結束,處處體現了輪回與救贖的主題。只有通過修行才能進行救贖,人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受苦贖罪,同時影片也暗示了小和尚的將來也會和老和尚一樣,這正是佛學的思想。
⑵ 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面的動物所指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用南搜nan.so在豆瓣找到了相關的影評。
春——狗——純真
春季,小和尚尚且不識愁滋味,睡覺玩樂采葯,生活簡單而又充滿了樂趣,但是孩子終究是孩子,圖一時貪歡,人的劣根性充分展露,我想導演在這個片中是信奉人之初,性本惡。所以小和尚的所作所為都得的了應有的果報,這里就體現了一個小循環,他對魚,青蛙,蛇所做的最後也在他自己身上應驗,芸芸眾生都在重蹈覆轍。同時也給下面的劇情埋下伏筆。劇中小和尚采完草葯和師傅回到寺廟,有隻小狗迎接他們,歡快的叫聲代表著小和尚的童年如這只小狗般純真無憂。春中就再也沒有交代小狗了。
夏——公雞——慾念
夏一開始青春期的小和尚就看到一條脫皮的蛇,他會心的笑了,這條蛇和當年被他折磨致死的蛇是一個品種,蛇的脫皮表示著他對當年殺戮之心的愧疚終於減輕,同時也暗示著他自己生理上的某些變化。然後女孩出現了,青春期的小和尚終究還是陷入了情慾的海洋並且沉落不起。第一次小和尚偷偷摸女孩身體的時候,女孩甩了他一巴掌,他懊惱羞愧的念經,過後鏡頭了就出現了一隻啄食的大公雞,只要是出現大公雞的鏡頭,它都在啄食,電影里反應的是一個動物吃的慾望,卻是暗示著小和尚「吃」女孩的慾望,小和尚把船劃到湖心轉圈圈,一番激烈的思想掙扎之後,他跳入水中,也將女孩拖下水,兩人劃船至山裡,小和尚終於有了他的吃食。食色,性也。小和尚離開的時候,帶走了大公雞和佛像,他帶走了他的慾念卻留下了佛心。
秋——貓——罪孽
秋第一個出場的是師傅和貓,師傅帶了一隻貓回到寺廟,但是前面春夏包括後面的冬出現的動物,導演都沒有交代來源,鏡頭一轉很自然的就出現在了四面環水的廟里。為什麼導演要單獨交代貓是被師傅帶回來的呢?因為貓代表罪孽,因外界誘因而引發心的變質,所以貓一進入寺廟,就爬上了曾經放佛像(夏中小和尚把佛像帶走了)的位置,後來貓又爬上寺廟門口石籠上,罪孽深深盤踞在心頭而壓抑了佛性。其他的動物,狗的純真,公雞的慾念,後面冬蛇的蛻變都是心性自發而起,如若把寺廟本身當做一個內心來看,這些都是從心底無需外界的刺激而生出的本能情感,唯獨罪孽那是心被六塵所染而生。罪孽被師傅帶進來了,小和尚要回來了。師傅拿貓尾巴當毛筆寫心經,廟里這沒有毛筆了嗎?顯然不是,夏中師傅拿毛筆在石瓦上寫字,心經刻好後警察和師傅還用毛筆將心經塗顏色。因為貓是罪孽,師傅想通過罪孽書寫心經而化解怨氣,就像是要小和尚將心境刻在心裡一樣,刻完了,怨氣也就散了。最後警察帶小和尚走時,貓已經在船上了,罪孽被帶出了廟里,帶出了小和尚的心裡。最後師傅圓寂了,一條細細的小蛇緩緩朝廟的方向游去。
冬——蛇——蛻變
小和尚回來了,在此修行的蛇退居一旁了,生活就是一場修行,小和尚經過生活與內心的碰撞終於看淡事態退居廟中,某天一個蒙面的女人帶來一個啼哭的孩子。為什麼要是蒙面的女人,我想過或許是他曾經妻子並沒有死,甚至還有個孩子所以給他帶了過來?亦或是他曾經妻子的母親將她女兒的孩子帶過來給他?後來我發現,其實蒙面的原因跟這些均無關系,包括夏中的女孩都是一個隱喻,代表著任何一種誘惑,任何一種可能性。不是淫慾就是食慾,亦或是貪欲,六塵的各種慾望。同理這個蒙面的女人,可以是任何人,任何有生命的物種,她給小和尚帶來一個新的循環,一個孩子以及她的死,她間接因為小和尚而死,所以小和尚又給自己拴上厚重的石頭,就像小時候一樣,帶著佛像爬上山頂,他要贖罪。他在這場贖罪旅途中也正見了佛,脫胎換骨。
⑶ 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什麼深層含義
一年又一年
⑷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劇情簡介
故事按季節分成五個部分:春天——老僧與童僧生活在孤寺中。老僧出去采買,童僧頑皮地將石頭綁到小魚小蛇身上,倒頭睡在一邊。老僧看到他的作為,依樣畫葫蘆將石頭綁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夏天——童僧已經成長為年輕僧人。一天寺里來了養病的少女。青年僧人佛心搖擺,最終和少女成就魚水之歡。老僧發覺了兩人的事情,將少女送走,年輕僧人追隨著愛人,偷偷離開的孤寺。秋天——寺中這天來了不速之客。警察追逐著殺妻犯來到寺內——正是出走的年輕僧人。老僧將其點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經,凈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後,殺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帶走。冬天——出獄的殺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修行,老僧已經圓寂。一晚,一女人將嬰兒遺棄在寺門口。中年僧收養了他。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著與如出一轍的惡作劇,已經成為老僧的殺人犯用他師傅的方法教育了童僧。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代表著正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從一個虐待小動物而被老僧懲罰的小和尚(春),到荷爾蒙旺盛,禁不住誘惑的少年(夏),成長到因嫉妒而犯下謀殺大罪的成年僧侶(秋),最終是走到人生盡頭的垂垂老僧(冬),想一圓深居簡出的生活,卻不能如願。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再重演下去。
電影按四季畫分四個章節,描寫孩童和尚隨歲月成為老僧人所經歷的種種七情六慾:小時候貪玩殺生,年青時初嘗愛情,中年時殺人,以及歸老時在寺院收留孤兒。導演金基德更首次參演電影,飾演片中老和尚一角。
春:一個童僧拿著石頭,壓著河邊的一條魚的尾部,又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一隻青蛙和一條蛇。結果,老僧懲罰童僧,要他尋回已飄到海邊被他虐待的魚和青蛙。
夏:一個十七歲的少僧,感到深居簡出的日子頗為苦悶。突然間,一名少女病癒後來到寺廟療養。少僧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和溫暖……
秋:一個三十歲的青年在寺廟內自殺。老僧發現他死在大佛像面前。老僧帶領著一個剛到訪寺廟的少年念經,希望死者安息。
冬:一個老僧已走到人生盡頭,正當他想脫離多年深居簡出的生活時,一個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自己的男嬰。結果,老僧與這名男嬰在寺廟繼續他們平靜的生活,仿如重新開始人生的循環。
⑸ 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各個季節講述鍀是什麼呢
講人一生經歷的4個階段 結尾有點輪回宿命的味道 這電影風景真的很美
⑹ 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要詮釋什麼道理
生命就是一種輪回
誰也逃不開宿命的安排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天來了,不是結束,故事還將繼續
只不過換了不同的人在演~
⑺ 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講是什麼
金基德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這種聰明絕對不是指他天生多麼多麼的對鏡頭敏感或者直接說他生而就是做導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層次的,他對人與人關系的思考上的,或許還有對社會與人性的沖突。乃至自己對更深層次的宗教以至於上升到哲學方面的思考上來。
我對他最迷戀的一部戲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實吸引我的還是他思想中對「輪回」的認識而具體的表現出來。
故事是直接展開的,老和尚與小和尚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來,老和尚也是曾經有故事的人。但從未提及過發生了什麼能讓他六根清凈的獨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卻是小,無憂無慮。與師傅服侍佛祖於孤燈之下。倒也是樂的快活。師傅不是多話的人,只是時常看著小和尚,默默不語。臉上盡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獨自玩耍的時候。給魚、蛇、青蛙各自綁了一塊石頭,樂呵呵的看著他們拖著一塊累贅蹣跚前行。臉上一副天真的笑臉。老和尚看見之後重重責罰了小和尚。但是為時已晚了。蛇與青蛙都已經被石頭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著青蛙與蛇的屍體只是一個勁的哭。老和尚嘆了口氣,說道「你給他們綁的石頭,未嘗也不是你自己心靈的石頭」。故事就在這句禪機中埋下了伏筆。
日子看著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著度過了。小和尚長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靜總會被打破,該來的總會來。一位進廟還願的都市女子最終吸引了小和尚,很輕而易舉的他們發生了關系。一切對於都市女子來說或許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對於小和尚來說,確實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從此他也不甘於寂寞了。想要從此逃離出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鏡台既然染了塵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終於有一天他走了出去,與其說是走更不如說是逃,逃離這個「世外桃源」。老和尚什麼都知道,卻只做不知道,不聞不問。只是嘆息一聲。也許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預兆。報是終究要是還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時間更多了,彷彿除了佛,世間再無一切了。
小和尚最終還是回來了,彼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殺了那位當初與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覺得世間再大卻彷彿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來了。老和尚什麼也沒說,望著小和尚,就像當初看著他用石頭綁在那些小動物身上。一切其實都是報應,心靈的石頭最終也拖垮了小和尚。
於是,一切彷彿都順理成章的。入獄,又出獄。彼時小和尚已過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廟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當年的苦衷,老和尚對著佛祖默默誦經時候那種悲愴。於是,他彷彿化為了當年的老和尚。
一切都彷彿輪回,深冬,一位女子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了廟里,什麼也沒說,老和尚接受了。他彷彿就一直在等這個孩子一樣。
故事最後的時候,小和尚獨自玩耍,將一塊小石頭塞進了魚、蛇、青蛙的嘴裡,笑嘻嘻的看著他們在艱難的跑開了。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後,老和尚默默的看著他做完了這一切,什麼也沒有說。思緒或已回到以前。
佛教中有輪回的說法,所謂種業因得業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輪回的哲學,在本片最為顯著。而在《收件人不詳》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掃而過,《收件人不詳》更著重講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矛盾。這里不表,而在《悲夢》之中,金基德彷彿將自己的宗教哲學一股腦的甩了出來,內容漸漸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鍾內要組織好講完即使金基德也覺得力不從心了。越來越有點「形而上學」。不過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歡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沒懂,看到了一些小細節,覺得很有意思。整個故事卻沉悶而乏味。
金基德之於韓國,我認為是拔尖的一撥導演之一了。他對人性的思考,深刻嚴肅而發人深省。不止適用於韓國,在吾等國民身上也能發現那種病態,方能防範於未然。
拓展資料
金基德
編輯
1960年12月20日
慶尚北道奉化郡
韓國
金基德(Ki-k Kim),1960年12月20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韓國導演,編劇。
1993年,憑借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憑借劇本《二次曝光》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1995年,憑借劇本《非法穿越》再次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1996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 。2000年,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 。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4年2月,憑借《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 。9月,憑借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2年,憑借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3年6月,憑借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借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2015年3月,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評委 。
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網》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⑻ 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寓意是什麼
人生是重復的就像命中註定再來一次也一樣
⑼ 誰看過一部叫《春夏秋冬又一春》這部電影 誰給說說什麼意思
有朋友失戀,我勸她看金基德,因為金基德絕對是失戀患者的最佳伴侶。悶在家裡看悶片,會讓你從愛到恨,再從恨到愛,最後,放下那還懸在空中的手。
一旦失戀,你會恨。如果你不知道金基德的影片里,是如何殘忍的對待愛欲,那我先告訴你,啞女為了挽留男友,把魚鉤放進下體(《漂流欲室》);壞小子為了得到美麗純潔的大學生,不惜設局將她變成妓女(《壞小子》);為了和小新娘結婚,花甲老人將她十年禁錮在大海上(《弓》),而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面,愛瘋了的和尚,直接動手把出軌的妻子殺掉,然後阿彌陀佛:愛是我唯一的罪孽。
是的是的,我們的罪孽總是由愛而起,由欲而生,世間誘惑何其多,佔有之心何其大,只是忘了我們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為了保住既得魅惑,只得手持利器,洶涌的愛。而要用哪一種武器,奪回那快失去的愛,魚鉤?弓箭?匕首?金基德給了很多靈感,讓失戀的人認為,負心的男人就應該得到報復,這是初識金基德的人都會有的最直觀的感悟。可金基德「禪學大師」的名號不是蓋的,再進一步了解,他會讓你悟到第二層,那就是:每個人都是配得上寬恕的。
每一段戀情,既是緣,又是孽,我們一邊祈禱,一邊負罪,而人生如同春夏秋冬不斷更替,有了春的萌發,必有秋的悲涼,而春夏秋冬過去,當然又是另一春。只是這個過程,總有人被辜負,總有人負了誰,緣與孽不斷輪回,而每個人在不同的戀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沒有絕對負心漢,也沒有絕對的痴情女,誰敢拍著胸口說,這輩子我絕無負人,全是人負我?反正我不敢,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我們常說現實無奈,其實無奈的不是眼前困擾,而是在人生的輪回里,如果從不曾得到,也不會有失衡的機會,所以我們需要被辜負,需要眼睜睜看著愛從指間流走,然後無盡緬懷,得不到,放不下,這是生命中必須承受的犯賤!
既然不能左右命運,那隻能順應天意,於是乎,金基德告訴我們,或許可以換種方式來愛:《空房間》里,女主人和丈夫、情人生活在一個房間里,而丈夫看不見情敵;《弓》中的花甲老人註定是得不到女孩的,於是在死後化身神來之箭,擁有少女的貞操;《撒瑪利亞女孩》憐惜好友因賣淫而亡,便通過賣淫把錢通通還回去。。。。。。
多麼的標新立異,多麼的劍走偏鋒,人們感嘆命運弄人,但金基德偏要人弄命運。如果上帝一定要人命運多舛的話,那何不再舛一點。越是多舛的人生,越會讓人相信:關於慾望,適可而止是超渡之道;關於愛情,短暫的是激情,真正的考驗在於平淡的流年;而關於人生,便是一場春夏秋冬花開花敗的過程,沒有永遠的得意,也沒有永遠的失意,而我們要做的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
換一個角度講,如果受傷,那是你能力不夠,如果傷人,那是對方能力不夠,所謂追求幸福的權利,也包括不願就此了結殘生。
於是,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後,我們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