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燈光在電影院裝修中起到什麼作用
起到裝飾與照明的功能。
每個電影院必不可少的就是燈光的映襯
『貳』 在電影裡面看到的有一種照片,將手電筒光穿過照片可以把照片裡面的影像應到牆上。是什麼黑科技啊
電影胡編亂造,違背科學的事兒多去了,這你也信?手電筒的光,照到照片上,相紙的紙基很厚,並且手電筒的光聚光也不是很好的點光源,而是較雜亂的匯聚光,透過照片後,光線弱,並且光線更散,根本就不能成像到牆上。如果在手電筒光透過照片的另一面,有一個凸透鏡,調整好透鏡和照片,牆之間的距離合適,這樣是可以在牆上成像的。電影鏡頭里有這個透鏡嗎?沒有就是導演是胡導不懂科學。
『叄』 誰知道這種電影鏡頭燈光是怎麼拍出來的
樓主想要知道的是光源的星星光斑的效果么? 這個可以通過光芒濾鏡(淘寶N 多,自己找找看,我就不打廣告了。)
『肆』 什麼電影的側面光,頂光,逆光,面光,側光
(一).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陰影被遮擋在人物後面,在畫面的構成上沒有明顯的明暗關系。順光使被攝體亮度均勻柔和,也更容易遮擋皮膚瑕疵,而與此同時也會缺乏立體感和塑形感,容易拍成俗話說的「大餅臉」。
優點:成像清晰,色彩、線條、形態、氣氛都能得到真實的還原。
缺點:呆板,立體感弱,缺少縱深。
(二).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是相反的。主體人物的邊緣有明顯的光線輪廓,畫面有明顯的明暗反差。逆光又被稱為「輪廓照明」, 是人像攝影中最講究的一種用光方式,畫面效果十分生動,且富有造型特點。
優點:逆光具有很強的塑形感,有利於勾勒輪郭,表現空間層次和營造氣氛。
缺點:因照度極其不均,所以在曝光上很難把握。
(三).側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90度的夾角關系。主體人物有明顯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光線的方向和明暗關系十分明確。側光使被攝人物有鮮明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被稱為「質感照明」。
優點:被攝主體一側受光便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形態、線條、質感得以突出。
缺點:側光運用在人像攝影中,容易暴露皮膚的瑕疵,形成明暗過渡不均的「陰陽臉」。
(四).側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銳角夾角關系。側順光兼具順光與側光兩種光線的特徵,它既保證了被攝主體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對比得當,有很好的塑形效果。側順光是最常見的外景婚紗用光,也是單光源補光較理想的光線。
優點:側順光拍攝出的畫面中有豐富的影調和層次,不僅有利於表現人物的造型,還可以突出立體感。
缺點:亮部和陰影部分的光比以及面積比例掌控很關鍵。
(五).側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鈍角夾角關系。側逆光兼具逆光與側光兩種光線的特徵,採用側逆光照明,被攝者面部和身體的受光面只佔小部分,陰影面佔大部分,人物的一側有明顯的輪廓光,能很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層次豐富。側逆光拍攝出的畫面易產生很好的光影效果。
優點:側逆光具有很強空間感,畫面層次豐富且生動活潑。
缺點:容易因測光不準確而使畫面曝光過度或不足。
(六).頂光、底光
頂光顧名思義就是從頭頂上照射下來的光線,又叫骷髏光。最具代表性的頂光就是正午的陽光,這種光線使凸出來的部分更明亮、凹進去的部分更陰暗,它會使人物的眼睛、鼻子下方出現難看的陰影。在外景婚紗拍攝中,應盡量避免使用頂光,如無法避免,則可以將反光板放置在人臉下放,消除陰影。
底光是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它往往會使被攝主體顯得殘暴,純粹的底光容易形成陰險、恐怖、刻板的效果。底光更多出現在舞台戲劇照明中,而在外景婚紗拍攝中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廣場的地燈、橋下水流的反光等也帶有底光的性質。
『伍』 生活中,90°側光適合拍什麼風格的照片。它有什麼優勢與弱點
如果是90度的測光的話,那麼光線就很強烈了這種情況下,不適合拍攝人像只適合拍攝一些綠植,或者是微距照片。
『陸』 在很多影片中或者MV中都會看到燈光在裡面有這樣的效果如圖,很想知道如何實現這樣的效果,謝謝了!
aftereffect軟體,可以裝個燈光工廠插件就可以製作。很多電影製作都能用到這個軟體,但是很難學
『柒』 拍攝電影 燈光的問題!
那就用高色溫燈。
最合適的是阿萊燈,通常1K、2K的就可以了。
但這個比較貴,便宜的可以用太陽燈,確定就是功率低。
你也可以用紅頭燈,加一個濾紙改變色溫就可以了。
也可以用LED燈,便宜但色溫不穩,畫面效果會有些問題。
關於拍攝、燈光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我的網路空間。有這個方面的資料。
『捌』 電影照明與舞台照明有哪些區別
像舞台照明很注重色彩效果,要跟著情景轉變發出不一樣的燈光而電影照明就需要亮度性好了。
『玖』 燈光都有什麼作用
1、舞台燈光
(1)照明演出,使觀眾看清演員表演和景物形象.
(2)導引觀眾視線。
(3)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現舞台幻覺。
(4)創造劇中需要的空間環境。
(5)渲染劇中氣氛。
(6)顯示時、空轉換,突出戲劇矛盾沖突和加強舞台節奏,豐富藝術感染力。有時也配合舞台特技。
2、家庭使用
(1)室內燈光除了照明外,還要讓房間感覺舒適,溫馨,放鬆和安全。當然燈光的裝飾作用,也是顯示居住者風格的好東西,這一點在後來參觀的最後樣板間里太展示出來了。
(2)燈光設計中所要避免的明與暗或者暗與明之間過度的變化,產生眩光,讓眼睛很舒服.燈光不足,給人的昏暗、恐怖與陰涼的感覺。燈光過強,直射眼睛,讓人產生眩光。
3、行車作用
(1)前大燈
主要用途是照明車前的道路和物體,確保行車安全,包括遠光燈和近光燈。按規定,在照明路燈亮起以後,所有汽車都必須打開前大燈。通常情況下,近光燈的照射距離約30-40米,照射范圍大約160°。
(2)位燈
位燈是在傍晚行駛時,讓別的車輛看見。位燈的作用是表示車的寬度以提示對方和後車,便於其他汽車判斷本車的寬度、長度。前位燈還可供夜間近距離照明用。有的汽車專門在側面安裝示廓燈,指示車的寬度。夜間行車即停車過程中都有使用。
(3)霧燈
由於防霧燈亮度高、穿透性強,不會因霧氣而產生漫反射,所以正確使用能夠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在有霧的天氣,前後霧燈通常是一起使用的。
(3)轉向信號燈
汽車的前後都有轉向信號燈,有些汽車的側面、後窗玻璃或後視鏡上也裝轉向信號燈。轉向信號燈打開後,該側前、後及側面轉向信號燈會同時閃爍,提示周邊的汽車和行人注意。
(4)制動燈
又稱剎車燈,為紅色,位於汽車後部的兩側,有些汽車還在後風擋玻璃的正下方或正上方安裝了高位制動燈。制動燈起給後車顯示前車已經制動的作用,應該經常檢查其是否正常工作。
(5)倒車燈
倒車燈位於汽車後部兩側,一旦掛入倒檔,該燈亮,並警告車後的車輛和行人,表示該車正在倒車,倒車燈全部是白色的。
發明歷史: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直到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發明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並且獲得英國專利。斯旺自己的屋子是英國用電照明的第一所私人住宅。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
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不過,美國專利局判愛迪生的碳絲白熾燈發明落於人後,專利無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後,亨利·戈培爾贏得專利,最後愛迪生從戈培爾貧困的遺孀手上買下專利。
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後來他們在法庭之外和解,於1883年在英國建立一家聯合公司。斯旺後來把他的股權及專利都賣給了愛迪生。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1938年,熒光燈誕生。1998年白光LED燈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