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獨自等待>講的什麼
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之間的情感故事.他們不是戀人,但勝似朋友.在彼此的等待中去感悟青春.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人生觀.
⑵ 西洋鏡的劇情簡介
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招請譚老闆和任老闆等進宮獻藝,英國公使委託雷門為慈禧放電影祝壽,雷門和任老闆均需帶攝影師,劉京倫不知何去何從,只好向任老闆吐了真言。任老闆聽後,隨即將劉逐出店門。劉父得知,心痛不已,大罵雷門,並與小劉一刀兩斷。皇宮內,歌舞昇平,慈禧對譚老闆的表演,寵愛有嘉。慈禧又穿上戲裝,扮成觀音菩薩讓任老闆照相。在眾目睽睽之下,雷門和小劉緊張地裝上片盒。即刻,銀幕上出現的奇異無比的影像,使老佛爺極感興趣。正當小劉與雷門興高采烈播著放映機時,摩電機突然爆炸,炸毀「西洋鏡」。慈禧受驚震怒,下令處決小劉,並逐雷門出境。譚老闆等紛紛跪下,為小劉求情,李蓮英亦勸慈禧留下一中國人技工,等日後技術完善,再伺候她老人家,小劉死裡逃生,雷門被逐出國門。
小劉重回豐泰,當個小伙計,心灰意懶,直到他突然收到雷門自海外寄來的記錄了昔日他們一起拍攝的京城生活的膠片。小劉激動不已,舊愛重生,沖回家中,拿出過去放電影時的存款,買下零件,器材,敲敲打打。日夜不惜地修整放映機。其父目睹一切,悄悄把自己厚厚的眼鏡片,讓店裡換了一副可用的鏡頭上的鏡片。小劉的獨夜專場影戲吸引京城市民。黑朦朦中,一道白光撒上銀幕,觀眾歡呼叫好,他們在銀幕上找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國之壯觀風景。全場轟動。親人們對新片贊嘆不已,與小劉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譚小凌和小劉的愛情亦開花結果。
一九零五年,豐泰照相館的任景豐,劉仲倫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譚鑫培的拿手戲「定軍山」。譚老闆披掛整齊,演技精湛,無一不絕。此景掀開了中國電影史的第一頁。
⑶ 我要一篇觀後感<<西洋鏡>>
如果電影也像作文一般有起承轉合,分析〈西洋鏡〉這部片子便容易許多。
起:「異己」的入侵 起:「異己」的入侵
中國人有個習慣,對日常熟習的事物總有份特殊的情感,有些是保守念舊,有些便是食古不化了。中國人有個習慣,對日常熟習的事物總有份特殊的情感,有些是保守念舊,有些便是食古不化了。 本片鎖定「電影」這項新事物,來探討其對當時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沖擊。本片鎖定「電影」這項新事物,來探討其對當時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沖擊。
在電影之前,傳入中國的西方事物還有攝影術與留聲機。在電影之前,傳入中國的西方事物還有攝影術與留聲機。 有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也有人認為拍照「會把魂也攝去」,而留聲機「總不如我們的京戲」,前者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之情,後者便有些老王賣瓜的文化優越感了,這兩種情緒交纏在一起,在面對「西洋影戲」的傳入時會表現得更明顯。有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也有人認為拍照「會把魂也攝去」,而留聲機「總不如我們的京戲」,前者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之情,後者便有些老王賣瓜的文化優越感了,這兩種情緒交纏在一起,在面對「西洋影戲」的傳入時會表現得更明顯。
承:文化的碰撞 承:文化的碰撞
表面看起來,本片要談的只是物質層面的,西方戲劇(電影)與中國戲劇(京劇)之間的沖突,細究之下,便不難發現片中所意突顯的中西文化層面的差異性。表面看起來,本片要談的只是物質層面的,西方戲劇(電影)與中國戲劇(京劇)之間的沖突,細究之下,便不難發現片中所意突顯的中西文化層面的差異性。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職業是下對上有忠,上對下有義的主僕關系,社會結構是階級的、門戶觀念嚴謹的。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職業是下對上有忠,上對下有義的主僕關系,社會結構是階級的、門戶觀念嚴謹的。 透過這位洋人之口,本片的主角劉京侖認識了一個新世界,在那裡,婚姻是自由戀愛的結果,職業是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系,社會是人人機會平等的……在與這位洋人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他逐漸地改變,並企圖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文化處境。透過這位洋人之口,本片的主角劉京侖認識了一個新世界,在那裡,婚姻是自由戀愛的結果,職業是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系,社會是人人機會平等的……在與這位洋人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他逐漸地改變,並企圖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文化處境。
轉:沖突與對立 轉:沖突與對立
沖突點是由電影開始。沖突點是由電影開始。 如同對攝影術與留聲機的接納程度,有人呼朋引伴去觀賞西洋影戲,也有人認為那是洋人的魔法幻術,也不如京劇精緻,這是第一波的沖突;接著沖擊的是主僕關系,相館老闆之所以解僱他,到洋人那裡兼差只是導火線,主因還是他欺騙了老闆,犯了不忠不信的大忌;接下來更由於他不願娶江寡婦,導致父子關系的失和,這是第三波;最後,則是他跟洋人朋友間的沖突,這場沖突正象徵著個人在面對「傳統」與「西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如同對攝影術與留聲機的接納程度,有人呼朋引伴去觀賞西洋影戲,也有人認為那是洋人的魔法幻術,也不如京劇精緻,這是第一波的沖突;接著沖擊的是主僕關系,相館老闆之所以解僱他,到洋人那裡兼差只是導火線,主因還是他欺騙了老闆,犯了不忠不信的大忌;接下來更由於他不願娶江寡婦,導致父子關系的失和,這是第三波;最後,則是他跟洋人朋友間的沖突,這場沖突正象徵著個人在面對「傳統」與「西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這些沖突止息在進入紫禁城為老佛爺放影戲這件事上,彷佛暴風雨前的寧靜。這些沖突止息在進入紫禁城為老佛爺放影戲這件事上,彷彿暴風雨前的寧靜。
合:認同與和解 合:認同與和解
西洋影戲放映到一半突然燒了起來,無疑是場災難,但對劉京侖而言,未嘗不是因禍得福。西洋影戲放映到一半突然燒了起來,無疑是場災難,但對劉京侖而言,未嘗不是因禍得福。 女主角的父親肯為他求情,可以說是一種了解之後和解的表現,而父親愛子心切,為了他放映電影的鏡頭沒有著落,連自己的眼鏡都賣了,也是一種認同之後的和解。女主角的父親肯為他求情,可以說是一種了解之後和解的表現,而父親愛子心切,為了他放映電影的鏡頭沒有著落,連自己的眼鏡都賣了,也是一種認同之後的和解。 在北京民眾方面,則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透過電影對洋人進一步地認識,一位穿旗服的奶奶說到「以前見到的洋人都是兵,沒想到他們也有妻有子,言行舉止倒也通情合理」,另一層面,透過他們拍攝的中國影片,皇城下老百姓們的視野得以開展,對中國遠方的風物也才得以親見,不由得發出「這是我們的大清國啊!」如此歡喜贊嘆的聲音。在北京民眾方面,則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透過電影對洋人進一步地認識,一位穿旗服的奶奶說到「以前見到的洋人都是兵,沒想到他們也有妻有子,言行舉止倒也通情合理」,另一層面,透過他們拍攝的中國影片,皇城下老百姓們的視野得以開展,對中國遠方的風物也才得以親見,不由得發出「這是我們的大清國啊!」如此歡喜贊嘆的聲音。
從沖突對立到和解認同,除了有認知上從「不了解」到「了解」的原因,也有守舊懼外的情感因素,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中,許多接受西方新事物的例子,亦可做如是觀。從沖突對立到和解認同,除了有認知上從「不了解」到「了解」的原因,也有守舊懼外的情感因素,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中,許多接受西方新事物的例子,亦可做如是觀。
⑷ 誰能寫篇《西洋鏡》的影評給我
西洋鏡是清代一種民俗雜藝拉洋片的表演裝置,被用來比喻故弄玄虛騙人的技巧或手法。導演胡安取此名,我認為一來是強調西洋鏡(即電影)落地中國之窘境,二來是要帶給國人一個發展著看問題的新視角:正如不論你接受與否,102年前,西洋鏡帶來了外來的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在成熟期面臨了巨大的挑戰,並最終在中國的文化全景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清末的中國,國人一邊保守著京劇的獨門藝術,一邊對外來的文化嗤之以鼻。而面對剛剛發明的西洋影戲——電影,有一個中國人對它充滿了無限的興趣,把它看作自己一生的夢想。伴隨著這個夢想,伴隨著背叛師門,伴隨著崇洋媚外,伴隨著愛情,伴隨著與雷蒙的友誼,劉京倫最終成為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攝影師。
同樣是開眼看世界,劉京倫走在了前頭。對於豐泰的任老闆來說,未嘗不想接受新的事物,因為我們看到,他的照相館,根本也是洋人的玩意兒。從照片到電影,從靜止到運動,既是技術發展,也是看世界的途徑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所看的世界更為真實,更為貼近。
西洋人把活生生的圖片和影像帶來中國,讓國人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劉京倫第一次看到了接吻,爺們看到了令人驚駭的火車進站,老太太看到了影像中的自己,百姓們看到了洋人的生活「原來也和我們一個樣」。如果不是影像,而僅僅是文字,便很難取得如此刻骨銘心的第一印象與千姿百態的視覺感受。當看到電影中的清朝國人看影戲一個個驚異的眼神時,我也不禁產生了一種感動、一種共鳴,那種共鳴不是因為看到了他們所看到的那種黑白影像,而是驚訝於他們看影像的那種姿態與神情。
看世界的途徑有很多種,影像雖不是直接途徑,卻往往使人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電影作為早期的藝術手段,或者說是不成熟的技術手段,已經使國人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渴望。開始極為厭惡西洋鏡的譚鑫培能夠拍攝《定軍山》,將自己的形象永久地傳下去,便是已經感受了電影的魅力。
另外,《西洋鏡》這部電影本身也具有影像的特殊魅力。淡黃的色調非常懷舊,畫面構圖簡約清晰,很難使人有「視覺疲勞」之感。全劇一氣呵成,魔幻般把人帶入到西洋鏡的傳奇世界之中……
⑸ 夏雨主演的電影《西洋鏡》,主演情節是什麼
一九零五年,豐泰照相館的任景豐,劉仲倫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譚鑫培的拿手戲"定軍山"。譚老闆披掛整齊,演技精湛,無一不絕。此景掀開了中國電影史的第一頁。
⑹ 西洋鏡的導演簡介
胡安是少數幾個在美國獨立製片界和好萊塢工作的華裔電影人,更一位非常個性化的女導演,她在北京長大,20歲的時候,她遠走美國,但是,她心中一直有著自己的電影夢。1992年她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在美籍華人圈裡引起了較大關注。而《西洋鏡》是她執導的第一部35毫米電影,也是第一部專業作品,投資達500萬美元,成功打入國內市場並為國人家喻戶曉。……
胡安、黃丹、唐婁彝、Kate Raisz、Bob McAndrew憑借《西洋鏡》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⑺ 什麼是西洋鏡什麼年代有的
西洋鏡是清代一種民俗雜藝拉洋片的表演裝置,被用來比喻故弄玄虛騙人的技巧或手法。導演胡安取此名,我認為一來是強調西洋鏡(即電影)落地中國之窘境,二來是要帶給國人一個發展著看問題的新視角:正如不論你接受與否,102年前,西洋鏡帶來了外來的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在成熟期面臨了巨大的挑戰,並最終在中國的文化全景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清末的中國,國人一邊保守著京劇的獨門藝術,一邊對外來的文化嗤之以鼻。而面對剛剛發明的西洋影戲——電影,有一個中國人對它充滿了無限的興趣,把它看作自己一生的夢想。伴隨著這個夢想,伴隨著背叛師門,伴隨著崇洋媚外,伴隨著愛情,伴隨著與雷蒙的友誼,劉京倫最終成為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攝影師。
同樣是開眼看世界,劉京倫走在了前頭。對於豐泰的任老闆來說,未嘗不想接受新的事物,因為我們看到,他的照相館,根本也是洋人的玩意兒。從照片到電影,從靜止到運動,既是技術發展,也是看世界的途徑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所看的世界更為真實,更為貼近。
西洋人把活生生的圖片和影像帶來中國,讓國人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劉京倫第一次看到了接吻,爺們看到了令人驚駭的火車進站,老太太看到了影像中的自己,百姓們看到了洋人的生活「原來也和我們一個樣」。如果不是影像,而僅僅是文字,便很難取得如此刻骨銘心的第一印象與千姿百態的視覺感受。當看到電影中的清朝國人看影戲一個個驚異的眼神時,我也不禁產生了一種感動、一種共鳴,那種共鳴不是因為看到了他們所看到的那種黑白影像,而是驚訝於他們看影像的那種姿態與神情。
看世界的途徑有很多種,影像雖不是直接途徑,卻往往使人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電影作為早期的藝術手段,或者說是不成熟的技術手段,已經使國人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渴望。開始極為厭惡西洋鏡的譚鑫培能夠拍攝《定軍山》,將自己的形象永久地傳下去,便是已經感受了電影的魅力。
另外,《西洋鏡》這部電影本身也具有影像的特殊魅力。淡黃的色調非常懷舊,畫面構圖簡約清晰,很難使人有「視覺疲勞」之感。全劇一氣呵成,魔幻般把人帶入到西洋鏡的傳奇世界之中……
⑻ 誰解釋一下,這句話什麼意思
編輯本段西洋鏡
一種民間的游戲器具,匣子裡面裝著畫片兒,匣子上放有放大鏡,可以看放大的畫面。 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叫西洋鏡。
因為西洋鏡根據光學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顯的有些神秘,而一旦打開後,裡面不過是幾張圖片而已,也就一點不稀奇了。
舊上海的弄堂口,經常有放西洋鏡人的身影。小孩們圍著一個大箱子,箱子的一邊有幾個小洞,供眼睛湊上去看。花二分錢,或用喝剩的葯水瓶替錢,就可以看十個之內的圖片了。這玩意比電影更早流入中國,而里邊又都是些外國的風俗人情,上海人就稱之為西洋鏡,在北方叫拉洋片, 又稱西洋景。
編輯本段延伸含義
比喻藉以騙人的拙劣可笑的偽裝。
「西洋鏡」在滬語里有兩個用處:「阿拉去看西洋鏡」指的是去看熱鬧和新鮮事物,而這是絕不花錢的。要花錢的就不是,如看戲、看電影、看丈母娘、甚至看病人。還有一個就是用來拆的,騙局被揭穿了就叫「拆穿西洋鏡」。
編輯本段電影《西洋鏡》
《西洋鏡》講述電影最初的故事
導演:胡安
主演:夏雨 劉佩琦 Jared Harris 李玉聲 邢宇飛
類型:歷史
片長:115分鍾
上映時間:1999年
出品人:韓三平 胡安
出品:北京電影製片廠
美國子安製片公司
發行單位:北京紫禁城三聯影視發行有限公司
推薦指數:★★★★
劇情簡介
一九零二年的某日,伶界大王「譚貝勒」,攜著養女譚小凌前來京城獨家豐泰照相館光顧生意。可是照相館攝影師劉京倫欲不見蹤影,任老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最終在暗房找到玩弄西洋留聲機的小劉,任老闆責怪其喜新厭舊,與傳統國粹相背。正在豐泰照相館忙亂之際,雷門-沃利斯帶著歐洲新發明--電影,來北京城弘揚「西洋影戲」,租下北京前門打磨廠的福壽堂,來經營「影戲」,把「影戲」。劉成了其第一個觀眾,對銀幕上神奇的活動影像一見鍾情,晝夜思慮,摸清活動影像之原理。
從此,小劉瞞著豐泰照相館,幫著雷門放「影戲」,不僅對影戲日趨著迷,還學了拍攝的絕活兒。小劉在豐泰的表現越來越差,並用謊言隱瞞真相。小劉在拍攝中,愛上譚小凌,由於「影戲」在京城引起轟動,使譚老闆的京戲受冷落,譚老闆深惡痛絕,嘆息「世風日下,國不將國」。使小劉與譚小凌之事更為困難。
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招請譚老闆和任老闆等進宮獻藝,英國公使委託雷門為慈禧放電影祝壽,雷門和任老闆均需帶攝影師,劉京倫不知何去何從,只好向任老闆吐了真言。任老闆聽後,隨即將劉逐出店門。劉父得知,心痛不已,大罵雷門,並與小劉一刀兩斷。皇宮內,歌舞昇平,慈禧對譚老闆的表演,寵愛有嘉。慈禧又穿上戲裝,扮成觀音菩薩讓任老闆照相。在眾目睽睽之下,雷門和小劉緊張地裝上片盒。即刻,銀幕上出現的奇異無比的影像,使老佛爺極感興趣。正當小劉與雷門興高采烈播著放映機時,摩電機突然爆炸,炸毀「西洋鏡」。慈禧受驚震怒,下令處決小劉,並逐雷門出境。譚老闆等紛紛跪下,為小劉求情,李蓮英亦勸慈禧留下一中國人技工,等日後技術完善,再伺候她老人家,小劉死裡逃生,雷門被逐出國門。
小劉重回豐泰,當個小伙計,心灰意懶,直到他突然收到雷門自海外寄來的記錄了昔日他們一起拍攝的京城生活的膠片。小劉激動不已,舊愛重生,沖回家中,拿出過去放電影時的存款,買下零件,器材,敲敲打打。日夜不惜地修整放映機。其父目睹一切,悄悄把自己厚厚的眼鏡片,讓店裡換了一副可用的鏡頭上的鏡片。
小劉的獨夜專場影戲吸引京城市民。黑朦朦中,一道白光撒上銀幕,觀眾歡呼叫好,他們在銀幕上找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國之壯觀風景。全場轟動。親人們對新片贊嘆不已,與小劉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譚小凌和小劉的愛情亦開花結果。
一九零五年,豐泰照相館的任景豐,劉仲倫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譚鑫培的拿手戲「定軍山」。譚老闆披掛整齊,演技精湛,無一不絕。此景掀開了中國電影史的第一頁。
導演簡介
胡安是少數幾個在美國獨立製片界和好萊塢工作的華裔電影人,更一位非常個性化的女導演,她在北京長大,20歲的時候,她遠走美國,但是,她心中一直有著自己的電影夢。1992年她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在美籍華人圈裡引起了較大關注。而《西洋鏡》是她執導的第一部35毫米電影,也是第一部專業作品,投資達500萬美元,成功打入國內市場並為國人家喻戶曉。……
胡安、黃丹、唐婁彝、Kate Raisz、Bob McAndrew憑借《西洋鏡》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幕後製作
《西洋鏡》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根據1905年任景豐、劉京倫拍攝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故事改編,藝術地再現了近百年前中國第一批電影人的生活,反映了電影初次傳入中國時被國人稱為「西洋鏡」的民情、民風,講述了中國電影誕生的歷史。該片故事起伏跌宕,對話詼諧、幽默、情節引人入勝,而含著眼淚的笑聲又極具感染人的力量。同時,該片在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上世紀初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瑣碎細小的平民生活和中西方文明矛盾與融合,並通過文化沖突中的尷尬表現喜劇因素,令人捧腹卻又意味深長。
⑼ 西洋鏡的介紹
一九零二年的某日,伶界大王「譚貝勒」,攜著養女譚小凌前來京城獨家豐泰照相館光顧生意。可是照相館攝影師劉京倫欲不見蹤影,任老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最終在暗房找到玩弄西洋留聲機的小劉,任老闆責怪其喜新厭舊,與傳統國粹相背。正在豐泰照相館忙亂之際,雷門-沃利斯帶著歐洲新發明--電影,來北京城弘揚「西洋影戲」,租下北京前門打磨廠的福壽堂,來經營「影戲」,把「影戲」。劉成了其第一個觀眾,對銀幕上神奇的活動影像一見鍾情,晝夜思慮,摸清活動影像之原理。從此,小劉瞞著豐泰照相館,幫著雷門放「影戲」,不僅對影戲日趨著迷,還學了拍攝的絕活兒。小劉在豐泰的表現越來越差,並用謊言隱瞞真相。小劉在拍攝中,愛上譚小凌,由於「影戲」在京城引起轟動,使譚老闆的京戲受冷落,譚老闆深惡痛絕,嘆息「世風日下,國不將國」。使小劉與譚小凌之事更為困難。
⑽ 西洋鏡指的是什麼
一種民間的游戲器具,匣子裡面裝著畫片兒,匣子上放有放大鏡,可以看放大的畫面。 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叫西洋鏡。
因為西洋鏡根據光學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顯的有些神秘,而一旦打開後,裡面不過是幾張圖片而已,也就一點不稀奇了。
舊上海的弄堂口,經常有放西洋鏡人的身影。小孩們圍著一個大箱子,箱子的一邊有幾個小洞,供眼睛湊上去看。花二分錢,或用喝剩的葯水瓶替錢,就可以看十個之內的圖片了。這玩意比電影更早流入中國,而里邊又都是些外國的風俗人情,上海人就稱之為西洋鏡,在北方叫拉洋片, 又稱西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