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華執導謝添於藍等人主演的電影是什麼
《林家鋪子》。
《林家鋪子》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水華執導、夏衍編劇、謝添主演的劇情片,於1959年上映。
該片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以1931年的中國江南某小鎮為背景,通過小工商業者的掙扎生存、最終倒閉,和林老闆一家的命運,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爾虞我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黑暗現實。
(1)電影什麼由水華導演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林家鋪子》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理想精神與文藝熱忱的時代凝聚,編導以極其凝煉雋永的筆觸,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沖擊的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中國社會的縮影——林家鋪子的命運變化圖 。
與將社會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相比,該片更出色的地方在於角色細致的刻畫和人與人相處時基本人性的展現,個中流露的人文精神,有一股傳統中國讀書人的悲憫。
在片中,謝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闆這個既是被壓迫、被剝削者,又是壓迫、剝削者的舊社會小商人的藝術形象,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這個人物的雙重性格,准確地把握了這一特定人物的復雜心態。
B.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是什麼
電影和文學是沒有關系的。
中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周傳基周傳基老師在《電影鏡頭的曖昧性》一課中舉到這樣的例子:
一次周教授在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和水華導演的一位攝影師聊天,聊到關於「文學劇本」的話題。
說到當時水華導演正准備拍攝一部電影,可劇本一打開,第一句話就是:「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水華導演看完這段話後就合上了劇本,並在劇本上附上了一張紙條:「另請高明」。說這個劇本不能拍電影。
最後周教授解釋到:就好比電影中,一個人物穿著一件黑衣服,我們不用再解釋他穿著一件黑衣服;有的人說某某人長得帥,但有的人不這么認為。
因為這是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只有在觀眾看完電影後才能感受「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所以電影是直觀的,它沒有形容詞,也不需要任何修飾。
歸根到底,是因為電影與文學的傳播方式恰好相反。
周教授又補充到:文學是先給你一個概念,就像你讀完《紅樓夢》之後,才知道林黛玉長什麼樣。但是每個人心中的林黛玉的模樣又是不一樣的,這是抽象轉化成具象的過程。
而電影正好相反,它是由具象變成抽象的過程,所以只有在你看完整個過程之後,才知道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所以說電影和文學是沒有關系的。
C. 水華的人物簡介
水華同志,原名張水華,1931年投身左翼戲劇活動,1934年為左翼戲劇聯盟南京分盟成員,1936年東渡日本留學,1937年回國。七七事變後,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四隊,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演出活動。1940年,他來到延安,在魯藝實驗劇團任導演工作,194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4年,他參加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他1949年任東北魯藝實驗劇團團長;1950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與人聯合導演《白毛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榮獲卡羅維·伐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他拍攝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林家鋪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傷逝》等,並多次獲獎。他導演的電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嚴謹細膩、深沉、含蓄,洋溢著強烈的革命激情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100周年暨中國電影90周年「世紀杯」評獎中,水華被評為中國電影最佳導演之一。
1933年入復旦大學法學系學習。1936年赴日留學。 1995年12月16日,新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的水華因病在京逝世,終年79歲。
D. 水華導演的老電影 林家鋪子 的主要取景地在哪兒
菱湖
E. 水華的介紹
水華(1916-1996),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水華17歲參加左翼戲劇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抗敵演劇隊。1949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次年,與人聯合執導了《白毛女》,並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榮譽獎。此後,水華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執導了影片《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影響極大的影片。文革後,水華繼續其電影創作,執導了著名影片《傷逝》,影片嚴謹、深沉、細膩、含蓄。被視為水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F. 中國電影導演可分為幾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麼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G. 我國五六十年代拍的電影有哪些
《白毛女》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攝制 編劇:水華、王濱、楊潤身導演:王濱、水華 主演:田華、張守維、趙路、李百萬、胡朋、陳強、李壬林
《南征北戰》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攝制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 主演:陳戈、馮喆、張瑞芳、項堃、湯化達、王力
《董存瑞》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編劇:丁洪、趙寰、董曉華導演:郭維 主演:張良、楊啟天、張瑩、周凋、任頤
《祝福》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桑弧 主演:白楊 、魏鶴齡、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導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
《鐵道游擊隊》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56年出品 編劇:劉知俠 導演:趙明 主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馮笑、鄧楠、仲星火、陳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電影製片廠1957年出品 編劇:石言、黃宗江 導演:王蘋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張璋、康天申、陳東崗
《永不消逝的電波》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8年出品 編劇:林金 導演:王蘋 主演:孫道臨、袁霞、王心剛、陸麗珠
《青春之歌》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楊沫 導演:崔嵬、陳懷皚 主演:謝芳、於洋、康泰、於是之
《林則徐》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呂宕、葉元導演:鄭君里、岑范 主演:趙丹、韓非、秦怡、藍谷、錢千里
《林家鋪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水華 主演:謝添、張亮、林彬、馬薇、韓韜、於藍
《五朵金花》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趙季康、王公浦 導演:王家乙 主演: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59年出品 編劇:李天濟 導演:魯韌主演:仲星火、上官雲珠、馬驥、李保羅
《戰火中的青春》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編劇:陸柱國 導演:王炎 主演:王蘇婭、龐學勤、林農
《紅旗譜》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胡蘇、凌子風、海默、吳堅 導演:凌子風 主演:崔嵬、蔡松齡、魯非、趙聯
《劉三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喬羽 導演:蘇里主演:黃婉秋、劉世龍、梁音、張巨克、賀汝瑜
《紅色娘子軍》 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梁信 導演:謝晉 主演:祝希娟、陳強、王心剛、向梅、金乃華
《革命家庭》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夏衍、水華 導演:水華 主演:於藍、孫道臨、於洋、田方、秦漢
《甲午風雲》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 編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 導演:林農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穎、李頡、龐學勤
《冰山上的來客》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烏·白辛導演:趙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張嘎》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徐光耀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主演:安吉斯、吳克勤、李小燕、李健、張平
《紅日》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瞿白音 導演:湯曉丹 主演: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里坡、楊在葆、舒適
《早春二月》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謝鐵驪 導演:謝鐵驪 主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
《野火春風斗古城》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李英儒、李天、嚴寄洲 導演:嚴寄洲 主演: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
《阿詩瑪》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葛炎、劉瓊導演:劉瓊 主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
《英雄兒女》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毛烽、武兆堤導演:武兆堤 主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周皓 導演:水華 主演:趙丹、於藍、張平、項堃、蔡松齡、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林谷、徐進、謝晉 導演:謝晉 主演:謝芳、曹銀娣、李緯、馮奇、上官雲珠
H. 水華執導謝添於藍等人主演的電視劇是什麼
電影《林家鋪子》由夏衍編劇,水華執導,謝添、林彬等主演。該片以1931年中國江南杭嘉湖地區某小鎮為背景,講述了小店鋪林源記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該片1959年上映後,曾掀起過觀影熱潮,之後。曾獲得過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中國電影90周年十大優秀影片等榮譽。
一部好的電影,既離不開好的故事,也離不開好的製作,更離不開優秀演員的傾力詮釋。
該片中,主要演員方面,謝添飾演林源記林老闆、林彬飾演林老闆妻子、馬薇飾演林老闆女兒林明秀、張亮飾演伙計壽生、於藍飾演張寡婦、韓濤飾演商會余會長。
I. 水華的人物經歷
1939年他在重慶育才學校當戲劇教員,1940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擔任導演,與王濱合作導演《帶槍的人》、《神手》等話劇及秧歌劇《周山子》。1949年他調到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任導演,開始了電影導演生涯。
水華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是中國影協第二、三屆理事,第四屆常務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水華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場景朴實而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色調變化豐富,導演處理上既注意了藝術上的整體性,細節處理又很講究。
他的代表作有:《白毛女》(與王濱合作)、《土地》、《林家鋪子》、《革命家庭》(與夏衍合作編劇)、《傷逝》、《烈火中永生》、《西沙兒女》等。
《白毛女》曾獲第六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林家鋪子》曾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革命家庭》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傷逝》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水華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 。
J. 誰有1961年水華導演電影《革命家庭》的劇本
電影《革命家庭》(1960年北影廠拍攝)
導演:水華
編劇:夏衍、水華
劇本(電子版,已經發您消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