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嘉年華》的主要情節是怎樣的
《嘉年華》是由喀什嘉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文晏執導,文淇、周美君、史可、耿樂聯合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7年11月2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小米離開母親去和離婚的父親住在了一起。因為缺乏證據,看上去這個官員就要逃之夭夭了,而兩位女孩兒的律師郝潔女士(史可飾)不肯放棄,而且本能地認為小米是在撒謊。
Ⅱ 電影《嘉年華》結局什麼意思
《嘉年華》結局:最後,夢露垂垂老矣,再不能給這里增色,被工人拆掉。又印證了幾位女性的遭遇,小文二人被劉會長想用金錢打掃了事,最後不惜動用陰招;莉莉流產之後,再也不化妝了;小米想要一個身份的計劃失敗,無路可走地去接客了。
小米最終決定離開,但她將要闖入的是一個她無法掌控的世她沒有身份證,她將電動車騎在機動車道中央,這都暗示著巨大的錯位。前方拉著夢露的死屍,也許是被修繕,也許是被打碎,沒人知道,電影用夢露的遭遇來更直白地講述女性的命運。到最後,仍然很難看到小米會生活的更好的跡象,但正因為這種迷茫,夢露的倒下,更證明這種覺醒的萬分可貴。
(2)電影嘉年華講了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嘉年華》劇情簡介——
小米是一位在廉價旅館上班的清潔工,而前台接線員莉莉總想找她幫忙。在一個充滿命數的夜晚,莉莉說服了小米替她在前台上一晚上班,這樣莉莉就能溜出去見男朋友了。而一位當地的高級官員劉會長帶了兩個年輕姑娘小文和小新入住。小米瞬間就產生了懷疑,在劉會長入住房間之後,她看到兩個姑娘住進了隔壁房間。小米在旅館的監視系統上觀察著過道,還用手機給錄了下來。
第二天一早,兩個姑娘明顯看上去萎靡不振,她們回學校之後,老師覺得事態不對,給兩人的家長打了電話,還通知了警方。她們在醫院做了檢查,得到確認,兩人都被性侵了。以警探王隊長為首的警察們搜查了旅館,發現可以將劉會長定罪的監控錄像,可是顯示劉會長進入了兩個女孩房間的那一段,卻被刪了。警察質詢了聲稱自己當晚值班的莉莉,而怕自己丟掉工作、那一晚替莉莉值班的小米卻一直噤聲,對自己拿手機把一切都錄了下來這件事隻字不提。
小米離開母親去和離婚的父親住在了一起。因為缺乏證據,看上去這個官員就要逃之夭夭了,而兩位女孩兒的律師郝潔女士不肯放棄,而且本能地認為小米是在撒謊。
Ⅲ 「嘉年華」是什麼意思
嘉年華是香港人對狂歡節的音譯,並在香港的文化中對狂歡節作了本地化,形成了「嘉年華」。
「嘉年華」音譯自英文「Carnival」,是起源於歐洲的一種民間狂歡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294年的威尼斯。後來傳到香港,香港人做了音譯,「嘉年華」。
多年以來,「嘉年華」逐漸成為包括大型游樂設施在內,輔以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形式的公眾娛樂盛會。全世界各地有著花樣繁多的嘉年華會,並成為很多城市的標志。
(3)電影嘉年華講了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與起源:
嘉年華源於《聖經》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魔鬼把耶穌困在曠野里,40天沒有給耶穌吃東西,耶穌雖然飢餓,卻沒有接受魔鬼的誘惑。後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復活節前的40天時間作為自己齋戒及懺悔的日子。
所以在齋期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而嘉年華最初的含義就是「告別肉食」。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一個重要節日。
Ⅳ 《嘉年華》想表達什麼主題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是不被這個世界改變
眾所周知,《嘉年華》是一部兒童性侵題材的電影,本片的導演文宴正是憑著《嘉年華》斬獲第54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嘉年華》也同時成為唯一一部入選威尼斯電影節的華語電影。這部電影究竟有何魅力,作為在國內難得的能上映在熒幕上的如此題材影片,文宴導演想表達的僅僅是對於兒童性侵的痛斥和思考嗎?當然沒有那麼簡單。
電影始於沙灘上巨型夢露雕像的裙下。12歲的女孩小文和小新被當地商會會長強暴,而15歲的女服務員小米目睹了這一切。故事由此展開。影片中夢露的巨大雕像貫穿始終。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道德的涌動下,被人們追捧。但在我國小鎮中,甚至很多看似發達的城市裡,夢露掀起的過高的裙擺,被視作盪婦。在小米的眼裡,夢露是如天使般美麗純潔的,可是她卻被貼滿了廣告和臟東西,女性形象受到肆意的玷污和踐踏。
影片中少女們無助的眼光中,折射了現代社會物化女性、對女性畸形對待的冰山一角。最讓人揪心的一幕恐怕就是本應給予小文最大關懷的母親,竟遷怒於小文。看似戲劇化的情節其實是真實的。在同一個道德污點下,男性受到的譴責和非議遠不如女性,相比之下,女人可能會萬劫不復,這是極度不公平的。
我想,影片真正要表達的有二。一是揭露了現代社會對女性的畸形對待和物化,性壓抑下對性觀念的不成熟認知;二是抗爭,像小米一樣,打開枷鎖,在人間煉獄里,做好自己,保持本心。正如電影《熔爐》里所言: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