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八佰》最後守軍為什麼沖橋
1、這是上級的命令,謝晉元將軍作為一名軍官,選擇服從並無不妥。
謝晉元服從命令撤退,只是盡到了軍人的本分——更何況作為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謝晉元將軍的思維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預判到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確,所以,要客觀評價他的行為。
2、選擇沖橋撤退也需要勇氣,因為這場撤退對我們是不公正的,需要冒著赴死的風險。
沖橋撤退是需要冒著死亡風險的。試想在戰斗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八百壯士選擇背著敵人從水路分批偷偷撤退到租界才是明智之舉,但英租界卻出於政治考慮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強迫八百壯士必須裝備整齊從橋上撤退;
這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日軍襲擊的大好機會——一群士兵明著往前跑,敵人只要開槍掃射就能打倒一大片,這不是送死是什麼?能活下來純拼概率。所以,別以為撤退是好事兒,選擇撤退的士兵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1)為什麼八百電影沖橋不能防禦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老葫蘆
演員黃志忠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團成員。因為看到租界的光明燦爛而嚮往,卻因穿軍服被租界拒絕進入。最終被日軍俘虜,繼而在侄兒視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殺害,激發端午抗日熱情。
2、端午
演員歐豪
老葫蘆的侄子,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斗,從一個畏戰想家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他眼睜睜看著老葫蘆被殺,那些捨生赴死的戰友讓他徹底明白,如果現在退縮,必定無家可歸。
❷ 電影八佰最後為什麼過橋時日本人開槍
在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比如當時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沖橋?日本人為何要在那個時候開槍?
(一)撤離四行倉庫
和之前在四行倉庫的戰斗相比,在最後離開倉庫過橋的過程中,四行倉庫守軍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出現了部分人員傷亡,其中就包括實際的戰場指揮官楊瑞符營長,確實是比較憋屈的,可能很多觀眾都會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繼續在四行倉庫堅持戰斗,像死守寶山的姚子青營一樣,戰斗到最後一個人,打死一個夠本兒,打死兩個賺一個。
所以說,和在四行倉庫的堅決戰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實並不是日本人給予他們的,而是在撤離四行倉庫之後,進入租界才開始的,而且是當時中國的所謂的友邦給予他們的。這也是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國人不怕死,尤其是為了抵抗侵略,都願意捐軀報國,但列強卻不允許中國抵抗,要制止中國人抵抗。這才是更大的屈辱。
❸ 八佰電影中,最後為什麼要過橋與其過橋被打死,不如繼續跟日本人死磕啊,這樣還能多殺幾個日本人!!!
正確解釋,自日本侵略開始,國民黨就節節敗退,撤退成了國民黨的口頭禪。所以影片前期的拚死抵抗最後的大翻轉很有戲劇性。
❹ 《八佰》的情節與史實不符,電影為什麼要這樣拍
《八佰》的情節雖然與史實不符,電影這樣拍另有深意。
先從《八佰》真實的歷史背景說起。
一、電影《八佰》的歷史背景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的是一臉倉皇與疲憊的士兵在荒野中行進,遠方是可見的硝煙和滿目瘡痍的大上海,配上幾聲鴉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涼凄慘的格調。
事實上故事確實很悲涼。
老蔣消極抗日,國軍節節敗退。
所以電影後來請願的刀子、不知戰爭殘酷要參軍的中二學生、獨自游過河送旗的楊惠敏(唐藝昕飾)、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喚醒家國意識的國人。
❺ 德國電影 最後的橋 是真實的故事嗎 我看的老版,那群坐在車上德國兵為什麼全部往回跑 二
二戰後期,德國曾經出現過一支震驚世界的陸軍少年師,其傷亡之慘重、結局之凄涼,在兒童士兵參與戰爭的歷史上絕無僅有。這就是黨衛軍第12裝甲師,正式名稱為「希特勒青年團「武裝黨衛軍第12裝甲師,別名為「嬰兒師」,於1944年4月正式投入戰場。在德軍系列中,他們服裝上的標志是一支奶瓶。 然而,當時的盟軍已強大起來,開始了大反攻。1944年4月30日,參戰僅10天,部隊傷亡已極為慘重,半數以上的連、排長陣亡,全師4 000人戰死,8 000人負傷和失蹤。前師長維特被炮彈炸死,由麥爾繼任師長。最終,在盟軍猛烈的復仇炮火下,1944年8月21日,組建僅一年、參戰剛剛3個月的少年師全軍覆沒,成為又一批納粹德國的陪葬品。
❻ 八百壯士為什麼要過橋
《八佰》最後之所以要沖橋是因為歷史上就是從橋、撤退的,而且因為靠著租界沒有受到日軍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時損失很小,電影刻意加強沖突的。
他們之所以退出四行倉庫,並不是因為他們支持不下去了,而是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終選擇奉命放棄戰斗,撤離四行倉庫,進入租界。也就是說,他們在四行倉庫繼續戰斗沒有任何問題。
(6)為什麼八百電影沖橋不能防禦擴展閱讀
四行孤軍僅僅只是當時中國軍隊一個普通的步兵營,人數不過400多人,但為了壯我軍勢,而對外宣稱八百人。就在四行孤軍已經准備全體戰死殉國之際,謝晉元突然接到了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的電話,命令他當晚撤退。
謝晉元聽後情緒非常激動,對著話筒大聲的喊道:「全體壯士早已立下遺囑,相誓與四行最後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請參謀長報告師長,轉請委員長成全我們!」但最終在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和副師長馮聖法的輪番命令下。
謝晉元和營長楊瑞符不得不接受了撤退命令,撤如了租界。在撤退的過程中楊瑞符和謝晉元均遭受傷。面對上級命令撤退,楊瑞符在後來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這次很遺憾,殲滅的敵人不多,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僅僅做到『絕對服從命令六個字』」。
謝晉元與表示:「我等之撤退,系因第三者要求維護中立地區之安全,請求我政府同意,而由我最高當局下令撤退者。
❼ 八佰最後為什麼要沖橋
這說來話長了,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當時死守四行倉庫是上峰的命令,而退走依然也是上峰的命令。當時奉命拖延時間的是八十八師的師長孫元良,但孫元良帶著部隊跑路了,最後謝晉元才帶著一個加強營的兵力死守四行倉庫,在達成戰略目的後,謝晉元接受上峰撤退命令,這才退到租界這邊。
在真正的歷史上,這些剩下的戰士,沖橋之後只活下來300多人,撤入英國租界後,被英國巡邏隊繳械羈押在軍營內長達四年之久。這四年裡,在謝晉元的帶領下,這些戰士還像從前一樣訓練。後來,謝晉元被叛徒們合理殺害了,最後這些士兵有些被日軍俘虜做了苦力,有一小部分逃走了。
所以,當時他們是軍人,不是他們想撤退,而是上面的人讓他們撤退。
❽ 八百最後為什麼一定要過橋
原因:
1、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2、緊挨著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讓租界里的民眾站在高樓上觀戰以外,中國軍隊還有炮兵陣地緊挨著租界,在中國軍隊為四行孤軍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時,日軍會顧慮炮彈落入租界,而不敢進行還擊。
3、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後,第524團團長韓憲元率領該團其他部隊撤離,在撤離前面對留下來的戰友十分難過和不舍,1營長楊瑞符當即胸膛一挺,敬禮表示:「請團長放心,我誓以最後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
(8)為什麼八百電影沖橋不能防禦擴展閱讀
事件事實:
從524團第1營進入四行倉庫陣地後,便開始了對整個倉庫的加固工作,在隨後的4天4夜裡,四行孤軍展開了悲壯的保衛戰,以良好的軍事素質和抗日精神,與侵犯的日軍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感天動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
因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南岸而士氣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軍的堅守而重新喚起了抗日鬥志。在上海的外國人也親眼目睹四行孤軍的英勇奮戰,通過報道將中國軍人寧死不屈,堅守到底的形象傳播到了全世界。
❾ 電影八百為什麼沖橋
當時日軍佔領上海已成既成事實,八百收到上級命令從英租界撤退,更主要原因是當時日軍失去耐心向英政府及國民政府照會如果不撤就會使用重武器,要知道之所以能守這么長時間一方面是抵抗意志堅決及完備的工事,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日軍使用重武器(重炮及轟炸機)要知道那個年代的投彈技術不是那麼準的,電影里那種戰斗機不具備投彈能力,轟炸機是飛的很高的。
然後離四行倉庫就幾百米的地方就是上海市的煤氣儲備罐,如果炮彈引發煤氣爆炸可以參考現在的天津爆炸及黎巴嫩爆炸產生的後果。
第二就是外在的國際政治條件已經沒有意義,弱國無外交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調停無果的情況下堅守已無意義。
為何沖橋是因為英軍為了方便管制以及政治原因和國民政府商談撤離條件時表示不接收零散的部隊進入租界,而當時唯一的道路就是那個橋,當時的時間也是日軍發動不計代價總攻的最後一晚。
❿ 八佰為什麼最後要沖橋
戰士們為啥沖橋?《八佰》之所以要沖橋就是為了存活下來。在電視劇中表明之所以允許其中數百人作為備用,是為了在另一邊的法租界向國際觀察員展示,這個國家希望通過這場戰斗表現出決心抵抗戰爭的心情,並且還希望贏得西方的同情,然後獲得在議會中發言的權利。
最後,不管是留下打掩護的士兵,還是最後沖橋撤退的士兵,他們都是值得歌頌的抗日英雄。他們都投入到了抗日中去,所以單憑這一點說沖橋撤退就不是真英雄的,這種思維本來就是一種問題。
一部好的戰爭片必須是可以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戰爭,所以對《八佰》的結局為什麼要沖橋並不是這部劇的敗筆,而是最貼近歷史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看了討論之後才恍然大悟,而後再去電影院欣賞一遍,這也讓這部電影得到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可見並不是導演的不用心,而是太用心讓人無法接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