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誰知道一個動畫片
《藍寶石之謎》
劇情簡介
1889年,世界正處於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代,國與國之間交往密切,距離一下子被拉近。然而貪婪仍是主流,歐洲列強在亞非地區展開掠奪,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世界的上空。當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酷愛發明的14少年讓(日高のり子 音)結識了來自馬戲團的女孩娜蒂婭(鷹森淑乃 音)。黑色的頭發、褐色的皮膚以及周身散發的神秘氣質另讓倍感好奇,而他很快便和娜蒂婭捲入一場紛爭之中。鍾愛寶石的格蘭蒂斯及其兩個手下湯姆和漢森對娜蒂婭胸前佩戴的藍寶石展開圍追堵截,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塊寶石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讓和娜蒂婭圍繞這顆寶石展開了一連串的大冒險……
本片根據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和《神秘之島》改編。[
⑵ 藍寶石之謎的作品評價
回味《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你是一位冒險家嗎?在尋找隱藏在危險瀑布深處的那些傳說的真像?如果是,請跟我來……
風輕雲淡之間,傳來大海的味道,一隻飄逸的白鳥翱翔在蔚藍而寧靜的海天之際,輕盈地穿過層層白雲,瀟灑地滑翔而過,劃出優雅的曲線,同時響起的是森川美穗那天籟般的歌聲,這歌聲與白鳥渾然一體,而讓人心馳神往的不僅是鳥兒的自由自在,更有那歌聲所繪出的悠遠的心靈軌跡……
GAINAX早期的傑作——《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出品於1990年,一晃眼,已經是21年前的事情了,而引進入我國,大約是在1992年的暑假,記得當時我正靠著牆坐在家裡的水泥地板上看漫畫,忽然聽見東視的廣告里說正式引進了一部日本動畫,名字叫《藍寶石之謎》,連簽約的畫面都播放了出來。此時的我壓根不知道庵野秀明、貞本義行、前田真弘、摩砂雪 、鷺巢詩郎是誰,這些人自己也還都沒聲名鵲起,由於那時引進的日本動畫水平基本上都很高,所以不由得關注起這部作品來。
該作在上海應該只播放過兩次,第二次是在我的高中時代,那時有線台所用片名已經是《海底兩萬里》。其實在我看來,最初《藍寶石之謎》的譯名過於直白(因為本作的英文名字是「The Secret Of Blue Water」,而故事的關鍵就是名為「Blue Water」的藍寶石),《海底兩萬里》的話實在有盜版儒勒·凡爾納同名作品之嫌,而且故事裡也有不少情節並非發生在海底,貌似不太合適,《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過於繁瑣,不好記憶,所以我個人還是最喜歡《The Secret Of Blue Water》這個清清爽爽的名字。
《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的片頭由白雲和飛鳥引出,既充滿了優雅和瀟灑,又不失和平、冒險和幻想的味道,再加上那首極為經典的主題曲,讓人對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印象。這部作品跟很多科幻故事一樣,在對科學頗為贊美和憧憬的同時,也充滿著懷疑、憂慮與批判的反科學精神,而這也正是人類永遠會反思的話題。
「西元1889年,世界各國的許多船隻紛紛在大西洋中神秘遇難,傳聞是由古代倖存下來的海怪所為,各國因此互相譴責,一個個劍拔弩張,世界局勢動盪不安,而此時也正處於工業革命的進步時代,列強又都埋頭於亞非殖民地的爭奪,於是軍事沖突頻繁發生。這是19世紀的末期,在人類文明蓬勃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都生活在即將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之中……」
這就是《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的故事背景,如果沒有記錯,當年中文版的旁白是由瑪麗的配音演員訴說的,也就是用故事中這位最年幼的主要人物的視角和口氣來敘述故事,這樣非常有故事感,很容易把人帶入劇情,尤其是當故事最後,瑪麗以成人姿態登場並訴說最後的故事結局時,她自問自答道:「對了,你問我是誰?我呀……就是當年的瑪麗!」這時鏡頭移向一張張熟悉的照片,讓第一次看的觀眾有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之感,實在是回味無窮,這一點甚至比原作的男聲更合適,因為原作直到後期才開始使用瑪麗的配音來做旁白,未免有些缺憾。
原作的故事比較復雜,說來話長,看過的朋友不需要我啰嗦,沒看過的也需要保持新鮮感,所以復述已經沒多大意思,所以本文權且以幾位主要人物為主線來回味這部不可多得佳作。
《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中的人物一個個堪稱栩栩如生,而其中的許多對白也令我記憶頗深,比如最終回里卡格依嘲笑強因為愛娜蒂婭而不敢開槍的行為是人類愚蠢的表現,有機會而不去射殺他,是這個孩子最失敗的選擇,尼莫反對道:「你錯了,這恰恰是人類的力量,這是人類的仁慈,他們有時雖然會犯錯誤,但正因為有這樣的力量,他們才能生生不息!」還有強在了解了人類的種種愚蠢之後,依然多次表達了對人類前途的信心,雖然天真,卻也讓人肅然起敬。這些道理雖然淺顯,雖然並不稀奇,但是作為一部動畫,以這樣優秀的製作來表達,還是相當有感染力的。該作的許多畫面似乎也都有特別的寓意,片尾曲中高飛而去的小飛機和最終回瑪麗親手放飛的小飛機有一種呼應之感,似乎象徵著製作人員對人類未來的信心,盡管人類本身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故事的主角是兩個孩子,最後他們都能安然無恙,都能安居樂業,而最後連年幼的瑪麗都已長大成人當了母親,如果說片頭的白鳥象徵著和平,那麼這些已經出生和尚未出生的孩子不也代表著人類的未來嗎?
但願人類在不斷追逐夢想的同時,不要拋棄人性中的愛,但願人類能夠如森川美穗歌中所唱的那樣:「Don』t forget to try in mind,讓愛發出更勝寶石的光芒!」
⑶ 尋一部電影的名字
風暴突擊者 英國電影 被稱為少年版的007
介紹我是摘的:無父無母的亞歷克斯·賴德(亞歷克斯·佩蒂弗)本就與家庭幸福相去甚遠了,還好在略顯漫長的童年歲月里還有個非常親近的叔叔伊恩·賴德(伊萬·邁克格雷格)陪伴。身為銀行經理的叔叔伊恩·賴德雖然在經濟上給了小賴德頗為優良的生活環境,不過平日里對小賴德身心等各方面的鍛煉卻是明顯嚴格與每個平常家庭。一次頗為意外的事故之後,伊恩離
開了人世,也離開了亞歷克斯。此後不久,亞歷克斯才漸漸發現叔叔原來是一個間諜。執行任務中不幸被世界上最危險的殺手亞森·格雷格洛維奇(黛米安·劉易斯)陷害致死。這之後,無依無靠的亞歷克斯被布蘭特先生和瓊斯小姐招募進了M16的特別行動部隊,進而繼承了叔叔的特工職業。此時,亞歷克斯才恍然意識到叔叔以前鼓勵他全身心投入的那些業余愛好,那些對身心的雙重的嚴格考驗其實都是在為他日後的間諜生涯作著充分的准備。並且,亞歷克斯·賴德似乎從骨子裡就有成為一名超級間諜的品質。
經過了短暫的適應性訓練,亞歷克斯·賴德很快便接到了自己生平的第一個特工任務——調查億萬富翁達硫士·塞勒(米基·洛克)近來頻繁活動的真相。達硫士·塞勒日前向英國國內的大部分都免費捐贈了一台名為「暴風突擊者」的超級電腦,但這慷慨舉動的背後顯然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亞歷克斯假扮一次計算機競賽的優勝者而潛入塞勒那座戒備森嚴的老巢。在接觸了這位大亨的左膀右臂格林(安迪·瑟金斯)和娜蒂婭·沃爾(米茜·派爾)之後,有幸目睹了「暴風突擊者」計算機。於是賴德在是夜便偷偷溜出卧室欲查個究竟。然而,目睹了一次神秘的交易之後不幸的被惡人們發現行蹤。不過在他逃生的途中有幸得知了「暴風突擊者」計算機上的重大秘密。平日里叔叔教授的各種逃生搏鬥技巧此時終於得到了施展,一個未來的超級特工,在這場生死一線的爭斗中漸漸誕生了……
給你找個視頻地址吧 :http://v.ku6.com/show/eoJ-TIJ3TSfCN-Lr.html
⑷ 求一部1997年前的動畫片,裡面的人找w寶石,有一個好像叫丹萍
藍寶石之謎
由Gainax出品,根據凡爾納《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改編的39集動畫片,直譯《不可思議的海之娜蒂亞》。劇情:西歷1889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會場喜歡發明的少年Jean和馬戲團的少女Nadia偶然相遇。遭到意圖搶奪Nadia胸前所佩的謎之藍寶石的格蘭蒂斯一夥人的襲擊。在格蘭蒂斯一夥人的追擊中Jean與Nadia出乎意外的冒險旅程開始了。
集數
39
播放期間
1990年4月13日-1991年4月12日
1889年,世界正處於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代,國與國之間交往密切,距離一下子被拉近。然而貪婪仍是主流,歐洲列強在亞非地區展開掠奪,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世界的上空。當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酷愛發明的14少年讓(日高のり子 音)結識了來自馬戲團的女孩娜蒂婭(鷹森淑乃 音)。黑色的頭發、褐色的皮膚以及周身散發的神秘氣質令讓倍感好奇,而他很快便和娜蒂婭捲入一場紛爭之中。鍾愛寶石的格蘭蒂斯及其兩個手下湯姆和漢森對娜蒂婭胸前佩戴的藍寶石展開圍追堵截,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塊寶石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讓和娜蒂婭圍繞這顆寶石展開了一連串的大冒險……
⑸ 求一部動畫片,好像是日本的說的是一個少年研究飛機,後來認識了一個叫雷默船長的人,可雷默死了。
藍寶石之謎
【原 片 名】不思議の海のナディア
【出品年代】1990年
【出品公司】GAINAX
【首播電台】NHK
【劇集總數】39集
【內容簡介】褐色的皮膚,閃耀著的藍寶石,少女名叫Nadia。西歷1889年,巴黎的街角,John與Nadia相遇了,故事由此展開……
舞台是1889 年的巴黎。在萬國博覽會會場喜歡發明的少年John和馬戲團的少女Nadia偶然相遇了。這時,以Nadia胸前所佩的謎之藍寶石為目標的格蘭蒂斯一夥登場了。在格蘭蒂斯一夥的追擊中John與Nadia出乎意外的冒險旅程開始了。
《藍寶石之謎》,《海底兩萬里》,又名《不可思議之海的娜迪婭》。根據儒勒·凡爾納小說《海底兩萬里》改編
文原名:《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
日文注音:《Fushigi no Umi no Nadia》
英文譯名1:《Nadia: The Secret of Blue Water》
英文譯名2:《Nadia of the Mysterious Seas》
(香港譯作:冒險少女娜汀亞)
TV全39話
日本首次放映時間
每周星期五夜晚7點30分~8點NHK台
1990年4月13日—1991年4月12日
日本第二次放映時間
2002年1月—2002年11月
日本第三次放映時間
2004年4月—2005年1月
在第三次放映期間還推出了原生紀念音樂《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Forever NADIA)》
我國於1992年左右引進,上海是由教育台播放目前約 20歲左右的人多是小學時看的中文配音版本。應該都有印象,當然,很久沒看過的話就一定要回顧一下了 (價值觀改變了,重看本片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就像各位如果小學時候看的EVA,現在再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沒看過此片,那更是應該排在各
位動畫觀看日程的首要位置了。
GAINAX的藝術巔峰時期作品。
初看是基於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的冒險動畫,但完全不拘泥於原本的框架,架空式的流暢的劇情發展,加以深遠的世界觀設定和半架空式的背景,貞本義行的人物設計,鷺巣詩郎絕佳的原創音樂……
本作品內涵不僅深厚,而且豐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愛情觀,戰爭與和平,科學的價值等等均一一涵蓋,動人的BGM,動畫界各知名聲優和製作人員早期的藝術結晶,由於故事完美的連續性,導致本片在商業上成為GAINAX的失敗之作,但是藝術上的成就是不可磨滅的,要真正了解日本動畫片,這部為必看作品之一。
聲優:
讓·洛克·羅狄克:日高のり子
娜蒂亞: 鷹森淑乃
瑪麗:水谷優子
小獅王:桜井敏治
格蘭蒂斯·格蘭巴: 滝沢久美子
山姆:堀內賢雄
漢森:桜井敏治
尼莫船長:大冢明夫
伊萊克特副船長:井上喜久子
卡格依Gargoyle:清川元夢
艾克(信號聲納員): 松本保典
鸚鵡螺號上的輪機長:島香裕
鸚鵡螺號上的成員:田原アルノ
鸚鵡螺號上的領航員:中原茂
鸚鵡螺號上的廚師:緒方賢一
鸚鵡螺號上的醫生:藤本讓
費特(鸚鵡螺號上的技師):關俊彥
艾通伯爵:山寺宏一
梅維爾艦長(美軍戰艦艦長):大宮悌二
哈馬哈馬:山口勝平
尼歐皇帝:鹽澤兼人
鯨魚 :高木均
動畫TV版目錄:
序號 TV版
TV版 01 埃菲爾鐵塔的少女
TV版 02 小小逃亡者
TV版 03 迷之大海獸
TV版 04 萬能潛水艇 鸚鵡螺號
TV版 05 瑪麗之島
TV版 06 孤島要塞
TV版 07 巴貝爾塔
TV版 08 娜蒂亞營救作戰
TV版 09 尼莫的秘密
TV版 10 格蘭特的活躍
TV版 11 鸚鵡螺號的新成員
TV版 12 格蘭蒂斯的初戀
TV版 13 快跑!瑪麗
TV版 14 海底里夫六四谷
TV版 15 鸚鵡螺號的最大危機
TV版 16 消失的陸地的秘密
TV版 17 讓的新發明
TV版 18 鸚鵡螺 對 鸚鵡螺號
TV版 19 尼莫的至友
TV版 20 讓的失敗
TV版 21 永別了鸚鵡螺號
TV版 22 判逆者伊萊克特
TV版 23 小漂流者
TV版 24 林肯島
TV版 25 初吻
TV版 26 孤獨的小獅王
TV版 27 魔女之島
TV版 28 漂流的島
TV版 29 小獅王 對 小獅王
TV版 30 地下迷宮
TV版 31 再見,紅諾亞
TV版 32 娜蒂亞的初戀
TV版 33 拯救小獅王的作戰
TV版 34 心愛的娜蒂亞
TV版 35 藍寶石的秘密
TV版 36 萬能戰艦 新鸚鵡螺號
TV版 37 尼歐皇帝
TV版 38 去太空
TV版 39 星球的繼承者
對藍寶石之謎的評價:
——回味《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
你是一位冒險家嗎?在尋找隱藏在危險瀑布深處的那些傳說的真像?如果是,請跟我來……
風輕雲淡之間,傳來大海的味道,一隻飄逸的白鳥翱翔在蔚藍而寧靜的海天之際,輕盈地穿過層層白雲,瀟灑地滑翔而過,劃出優雅的曲線,同時響起的是森川美穗那天籟般的歌聲,這歌聲與白鳥渾然一體,而讓人心馳神往的不僅是鳥兒的自由自在,更有那歌聲所繪出的悠遠的心靈軌跡……
GAINAX早期的傑作——《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出品於1990年,一晃眼,已經是19年前的事情了,而引進入我國,大約是在1992年的暑假,記得當時我正靠著牆坐在家裡的水泥地板上看漫畫,忽然聽見東視的廣告里說正式引進了一部日本動畫,名字叫《藍寶石之謎》,連簽約的畫面都播放了出來。此時的我壓根不知道庵野秀明、貞本義行、前田真弘、摩砂雪 、鷺巢詩郎是誰,這些人自己也還都沒聲名鵲起,由於那時引進的日本動畫水平基本上都很高,所以不由得關注起這部作品來。
該作在上海應該只播放過兩次,第二次是在我的高中時代,那時有線台所用片名已經是《海底兩萬里》。其實在我看來,最初《藍寶石之謎》的譯名過於直白(因為本作的英文名字是「The Secret Of Blue Water」,而故事的關鍵就是名為「Blue Water」的藍寶石),《海底兩萬里》的話實在有盜版儒勒•凡爾納同名作品之嫌,而且故事裡也有不少情節並非發生在海底,貌似不太合適,《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過於繁瑣,不好記憶,所以我個人還是最喜歡《The Secret Of Blue Water》這個清清爽爽的名字。
《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的片頭由白雲和飛鳥引出,既充滿了優雅和瀟灑,又不失和平、冒險和幻想的味道,再加上那首極為經典的主題曲,讓人對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印象。這部作品跟很多科幻故事一樣,在對科學頗為贊美和憧憬的同時,也充滿著懷疑、憂慮與批判的反科學精神,而這也正是人類永遠會反思的話題。
「西元1889年,世界各國的許多船隻紛紛在大西洋中神秘遇難,傳聞是由古代倖存下來的海怪所為,各國因此互相譴責,一個個劍拔弩張,世界局勢動盪不安,而此時也正處於工業革命的進步時代,列強又都埋頭於亞非殖民地的爭奪,於是軍事沖突頻繁發生。這是19世紀的末期,在人類文明蓬勃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都生活在即將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之中……」
這就是《不可思議海之娜蒂婭》的故事背景,如果沒有記錯,當年中文版的旁白是由瑪麗的配音演員訴說的,也就是用故事中這位最年幼的主要人物的視角和口氣來敘述故事,這樣非常有故事感,很容易把人帶入劇情,尤其是當故事最後,瑪麗以成人姿態登場並訴說最後的故事結局時,她自問自答道:「對了,你問我是誰?我呀……就是當年的瑪麗!」這時鏡頭移向一張張熟悉的照片,讓第一次看的觀眾有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之感,實在是回味無窮,這一點甚至比原作的男聲更合適,因為原作直到後期才開始使用瑪麗的配音來做旁白,未免有些缺憾。
原作的故事比較復雜,說來話長,看過的朋友不需要我羅嗦,沒看過的也需要保持新鮮感,所以復述已經沒多大意思,所以本文權且以幾位主要人物為主線來回味這部不可多得佳作
⑹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是電影<<暗流>>,你自己去找吧,一共有兩集,法國影片,讓.雷諾主演的.很好看.很多網站有下載.
◆原 名:The.Crimson.Rivers/Les Rivières pourpres
◆譯 名:血腥紅流/赤色追輯令/暗流
◆導 演:馬修·卡索維茲Mathieu Kassovitz
◆演 員:讓·雷諾Jean Reno
文森特·卡索Vincent Cassel
娜蒂婭·法兒Nadia Farès
Dominique Sanda
◆類 型:神秘/劇情/犯罪/驚悚
◆片 長:106 分鍾
◆上 映:2000年
◆國 家:法國
◆語 言:法語
◆字 幕:中文
◆文 件:2CD
◆鏈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228786/
◆評 分:6.7/10 (9,034 votes)
-----------------------------------------------------------------
◆視頻尺寸:800 x 336
◆壓縮格式:RMVB
-----------------------------------------------------------------
◆簡 介:
在法國阿爾卑斯山頂和300公里外的小教堂,同一時間發生了兩宗神秘的刑事案———被絞殺的屍體高懸在山崖上,而20年前神秘失蹤的少女資料同時被盜。皮耶,一個經驗豐富、具有非凡直覺而且從未出過差錯的警探,來到山腳下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里調查,卻發現這里隱藏著可怕的秘密。麥斯,一個性格火爆、喜歡向危險挑戰的年輕警探,到修道院追查一件塵封20年的懸案,卻發現了女孩神秘失蹤背後的驚天真相。命運的巧合,將這兩個從未謀面的警探聯系在一起。冷血兇殺案連環發生,他們聯手追擊,但死亡陰影如影隨形,他們只能有一次機會,在飛車、槍戰和雪崩中解開驚天秘密……
⑺ 《毒太陽》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看過後你有什麼感受
作為出生於藝術世家的俄羅斯當代最為著名的導演之一,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往往通過龐大的歷史場景交待普通人物的悲歡離合,從而將俄羅斯歷史的沉重感滲透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毒太陽》很顯然是他最為成功的代表作,在那部優美甜蜜和諧的田園生活中,特殊時代下無處不在的壓抑和絕望情緒在這種對比中呈現出一種強大的控訴力量,而結尾的點睛一筆讓電影頓時升華不少。
《毒太陽2 》時隔16年的卷土重來是導演米哈爾科夫企圖藉此再創自己當年的成就,但是毫無疑問今年戛納的主要競賽單元中,不管是電影的藝術成就還是觀賞價值,它都是最弱的一部,只餘一個龐大的「戰爭史詩片」的空架子而已。
⑻ 什麼是指揮
指揮
1.官名
明清沿元制於京城設五城兵馬司,置指揮、副指揮,掌坊巷有關治安之事,又明代各衛的指揮使亦簡稱指揮。
太平天國官名。在「檢點」之下,員七十二人,依「檢點」例,稱殿前左一(三、五、七、九)指揮、殿前右二(四、六、八、十)指揮,殿左十一(十三……)指揮、殿右(十二……七十二)指揮。常為大將領兵。也作為虛銜,有「殿前指揮」、「職同指揮」等,數目極多。又女官也有指揮。
2.指揮是從事樂隊指揮的藝術家。
一般交響樂隊、合唱團都設有指揮。
樂隊指揮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可謂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對樂隊的指揮也是音樂的一種詮釋和再創作。指揮家詹姆士·列文曾說:「指揮棒也是一種樂器。」有人說,聽音樂,就可以知道指揮的性情修養。
17,18世紀,大部分音樂作品都是以小合奏團的形式表演的。有樂團里的積極分子負責組織,沒有指揮,樂團也能演奏得非常好。指揮這種職業在19世紀開始成形。那時候,隨著音樂作品對樂隊規模不斷擴大,沒有指揮的樂隊演出變得非常困難。所以指揮這一職業應運而生。
中國最早的一位指揮家當是鄭志聲。
世界著名的女指揮家有娜蒂婭·寶蘭歌(Nadia Boulanger),中國的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香港女指揮家葉詠詩。
在古代法律中是「批狀指揮」的簡稱,是宋代的一種法律形式。它是尚書省、樞密院等中央官署就具體公事發給下級官署的指令,主要用以指導下級官署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審判。南宋秦檜專權,濫用指揮,指揮的法律地位提高,甚至與敕令並立。
指揮的作用,就像電影的導演,電影的導演掌握著他要拍攝的電影的效果、風格,電影所以表現的東西都在導演心裡。
指揮也是一樣的,一部音樂作品的效果、風格,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掌握在指揮的手裡。也許你會問,有樂譜在,大家看譜子就行了,要指揮做什麼?那我也會問,電影有劇本,大家照著本演就行了,要導演干什麼?
一樣的道理,藝術作品不是數學公式,寫在紙上的,永遠不是全部,它需要人的理解和表達。同樣的《射鵰》《天龍八部》等等,書都是同一部,可是拍出來的電視劇各個版本都不一樣,風格不同主要取決於導演。
音樂也是,譜子都是一樣的,但強弱、快慢等等表達上的差別譜子上寫得並不那麼完全,指揮有權利根據他的想法和理解來表現。如果有興趣,你可以仔細聽聽,同一部作品,不同指揮的錄音,肯定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不同的。這根源於音樂作品的抽象性,劇本小說再怎樣也是有情節的,音樂連故事都沒有,純粹是一種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如何表達,表達成什麼樣,譜子上就沒有了,這就全看指揮了。
形象地說,指揮是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他是音樂作品表達的決策者。樂隊是指揮的一面鏡子,指揮在台上總是背對觀眾的,他的想法,要通過樂隊這面鏡子照給觀眾。
或者,另一種不太完全的說法是,指揮就是在做那些譜子上沒寫的工作。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指揮絕對不是好像伴舞一樣的動動手那麼簡單,音樂都在他手上。
指揮是如何具體操作的呢?大多數情況下,指揮的工夫花在台下,一首音樂作品在台上只演幾分鍾,幾十分鍾,在台下要花費幾天,幾個月的時間去排練,排練的過程就是指揮向樂隊傳達他對作品的理解的過程,是樂隊按照指揮的理解來演習的過程。能過細致、反復的排練,指揮的想法被樂隊理解並實現,才能上台表演。
但是,這也並不是說指揮在台上就是沒有用的。指揮在台上的作用有以下幾點:一,提示演奏員。一部作品常常規模龐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譜的同時記住所有排練時要求的所有細節,這時,指揮在台上的手勢會起到提示作用。二、決定一些無法定量的處理。比如,演奏員記得某處指揮要求漸慢或漸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從哪裡開始慢,到哪裡回到原來的速度等等這些,是無法量化在譜面上的,只能看指揮臨場的表達,因為藝術是需要情緒的,不是寫下來就行了的。三,臨場發揮。演出,本身會讓人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中,指揮常常在演出中迸發出排練時沒有過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須注意指揮在台上的動作,並且要和指揮配合默契,一旦指揮出現了排練中沒有的處理,演奏者反應要快,要立即表現出來。這種臨場發揮常常是相當精彩且不可復得的。四,表現性,增強作品感染力。這一點並不是所有指揮都有,指揮各有各的風格,有的指揮看上去沉默,熱情都在心裡和手上,有的指揮則表演性很強,在音樂傳達感情的同時,指揮自己也在用形體動作給觀眾傳達著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有的指揮確實有指揮給觀眾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綜上所述,指揮的作用是重大的,無可替代的,千萬不要以為指揮沒有用,幾十人上百人的樂隊,都因為有了指揮才有音樂,如果沒有指揮,樂隊就沒有用了。
⑼ 怎麼指揮
對指揮的認識
1、指揮的意思
先看看「指揮」兩字的意思。從新華字典里了解,「指揮」是發令、調度的意思或指發令、調度的人,含有告訴別人如何行動的意思。所以在這里「指揮」應該是指演唱(演奏)的發令人。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告訴演唱者(演奏者)如何演唱(演奏),包括什麼時候開始演唱(演奏),什麼時候結束演唱(演奏),是強地唱(奏)還是弱地唱(奏)等等。可是,這些小指揮根本就沒有告訴師生們「如何行動」。
2、指揮的任務及應具備的條件
指揮的任務是組織合唱隊隊員(樂隊隊員)以集體的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音樂的再創造。有人以為指揮的工作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名堂,在空中一上一下打打拍子就是了,很簡單。其實有這種看法的人不明白,在用拍子打出來之前還有多少工作要做!
「指揮主要靠自學,有天賦、有樂感的人才能成功」,托斯卡尼尼如是說。指揮應具有良好的音樂聽覺、准確的節奏感和速度感、對音樂的豐富想像力和極大興趣以及基本的音樂知識。另外指揮主要是通過人體活動的各個部分如手、臂、頭、面部表情、眼、軀乾等工具來實現他的指揮意圖,所以健康的體魄、良好的肢體語言及形體都是必不可少的。
3、指揮的總體要求
指揮的動作要求簡明、准確、美觀,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省、准、美」三個字。
「省」是指指揮的動作要節省,要恰如其分,切忌多餘的動作。如不必要的翻繞、晃肘、抖身、隨音樂點頭聳肩等。要根據作品的內容來設計動作,動作的大小要適度,不能過分地誇張,但也不能沒有表現力。「指揮手法要簡潔、干練、樸素、坦率、表現力強」,托斯卡尼尼說。邵恩的解釋是「簡單是最好的!」。
「准」是指指揮的預示動作,如音樂的各種起拍、收拍動作要干凈准確,揮拍的動作準確地掐在音樂的拍點上。如果這一點沒有做到,那讓人看了實在難過。
「美」是指指揮的動作要求美觀大方,有感染力,要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欣賞指揮,境中之妙,足以一醉。聽指揮,聽得深,可聽出作品、樂隊、指揮的風格,也可聽出指揮的性格、靈感、修養、類型和理念;看指揮,看得深,可看出指揮與樂隊合作默契與否,也可看出指揮手上的功夫,千姿百態,各有所長。聽出心聲,看出風格」。這是指揮藝術的妙處!當然,要達到這一點那可不是三言兩語的事。
二、如何訓練小指揮
1、首先應該練習指揮的姿勢
要告訴學生兩眼平視前方、收腹、挺胸、自然、大方、美觀、穩重。兩腳分開,呈外八字,腳一前一後,不能跨得太開也不能並得太窄,差不多與兩肩同寬,要保持身體的平穩。練習的時候可對著鏡子練習,老師應該多做示範,防止形成不好的習慣。
2、練習雙手的揮拍動作
這里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放鬆以及揮拍時要有拍點。首先看看「放鬆」,學音樂的人恐怕對這兩字並不陌生,因為我們經常講、經常研究到底什麼是放鬆?可以說「放鬆」是音樂學習當中的口頭禪。其實放不松看手型就知道。我們知道走路時,雙手自然下垂,這時候的手型是手指自然彎曲、指關節自然突出、並呈弧形,應該說這是放鬆的最好的生活例子。所以要學生多揣摩這一生活情景,讓學生走幾步,然後保持走路時的手型提起手來,多練習幾遍就可以了。再來看看「拍點」,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桌子,讓手打下去時落在桌子上同時又從桌子上彈起來,要注意要有彈性。另外要注意兩個手的分工與合作,一般的來講左手是感情,右手是節拍,所以左手的位置比右手位置放高一點。
3、熟悉一些常用拍子的指揮圖式
對於指揮圖式,可以用口訣的方法把它掌握。比如,二拍子我們可以說成下、上;三拍子我們可以說成下、外、上;四拍子我們可以說成下、里、外、上。此處提到的「里」是指靠近身體的方向,「外」則是遠離我們身體的方向。然後就可以從二拍子開始練習,然後逐個的掌握。
4、掌握起拍、收拍、氣口的打法
起拍就是我們常說的預示拍,它是指預示將要進行的音樂的速度、力度、情緒等重要的動作。如果起拍沒有起好,那至少會造成音樂進入時不整齊等。起拍時,手臂自然放鬆,上臂自然下垂,前臂向前平伸並略向上傾,掌心朝前下方。打的時候有個反射線,這通常和起拍的拍子的運動方向相反。
收拍是指音樂即將終止時為了使音樂整齊結束而使用的收束暗示動作。通常在音樂結束的倒數第二拍上向上向外側平打,做一個有力的拳頭狀或大拇指與食指和中指做個圓圈狀等。這些最好是老師做正確示範。
氣口就是指為了使樂句與樂句之間的呼吸整齊劃一而做的一個突出的動作。這個一般要比其他動作明顯一些、突出一些。做的時候可以把前一句的最後一拍的動作線幅度縮小一些,然後加速上提,給人以吸氣之感。
⑽ 德國有哪些好看的動作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