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樣的電影才算好電影
服化道,劇本好,演員演的好
道是道具,一定要符合電影劇情,而不是一味的鋪張浪費,舉例典型的爛電影就是黃金甲,滿屏的菊花,不曉得有什麼用,一不能襯托情景,二不能推動情節發展,不該有的不要有,沒什麼用。
化是化妝,人物妝容應該與電影設置場景符合,不能劇情明明比較喪,結果男女主還畫著美美的妝,這很讓人出戲,另外也要尊重一定的歷史。
服就是服裝,像甄嬛傳就是服裝精美華麗,適合宮廷這種戲碼,如果你要拍底層小人物,服裝還是這樣,就是一種失敗,而且服裝的新舊程度,設計花樣都要跟電影場景有關,這樣才算過關。
劇本是最重要的,你這個電影拍了之後要能引起觀眾共鳴,能引起觀眾深思,而不是像現在大多數國產喜劇電影一樣,惡搞兩個小時,進去看兩個小時感覺眼都要瞎啦,看完拍拍屁股走人,也不知道有什麼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應該能夠起到洗滌心靈的作用,不可否認喜劇電影可以釋放觀眾心理壓力,但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做一些無節操的情節挑戰觀眾極限,沒有一點內涵,這些電影就是垃圾電影,例子太多,近期國產喜劇電影大部分都是.
演員演的好就是演員會用心琢磨劇本,在細節處感動觀眾,傳遞出劇本想要傳達出得精神,如果一個劇本很好,但是卻找一個沒有演技的人來演,這就是災難,明明要哭的撕心裂肺,但是你去發現找的演員連哭都要滴眼葯水,你想著這電影能好嗎?但是有的好演員也會接爛電影,比如鞏俐,章子怡。。。。,所以呢想選一個好電影,還是綜合考慮吧。
個人見解,望採納,謝謝
Ⅱ 什麼樣的電影算是好電影
有人在評論里提到「電影是大眾藝術,不是精英文化」——我的觀點:電影是大眾娛樂,同時也是通俗藝術,也是精英文化,大家各取所需而已。
我為什麼上來就先說「製作層面」?這就是電影作為大眾娛樂的基礎。製作技術不僅僅只是那些大機器,編劇和導演技巧,尤其是類型片的編劇和導演技巧,更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因素之一。
「如何娛樂觀眾?」其實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和復雜的問題,它需要有多年的市場體驗和傳承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體系。而中國電影,甚至整個中國娛樂界,都還沒來得及摸索出屬於中國市場的最基本規律呢。
先滿足了基本觀眾的娛樂需求,然後我們再來討論「內容層面」。但是現在大多數中國觀眾好像就滿足於基本的娛樂和感官需求了。我們可以說觀眾的需求要滿足要考慮,但不能就此把「電影」的標准就給定到這里了。「電影」是什麼?「好電影」是什麼?這些問題早有答案,不能眼界就只盯著這兩年的中國電影和票房數字。
當一部花了很多錢製作出來的電影,滿足了大多數觀眾的娛樂需求後(你要說大家是來看熱鬧的也對),我們就要照顧到觀眾中另外一些有更多需求的群體了。於是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內容層面」是否有情懷,如果再高級一點,就是靈魂的問題了。
總有一些觀眾,他們對娛樂的需求會相對較為復雜和多層次。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娛樂,肯定是想盡可能多地滿足觀眾的需求。那麼,當電影完成了簡單的娛樂需求之後,作為一種相對復雜的藝術形式,它就可以承載更多的,屬於藝術層面的功能了。
大多數觀眾可能都會有過看一部電影之後獲得強烈情感共鳴的體驗,這種強烈的情感共鳴就很難用最基礎的娛樂方式來達到了,它必須要能有「情懷」或「靈魂」,或者隨便什麼說法,總之它要能完成移情,並和你的內心體驗獲得最大限度的共鳴,從而讓你體驗到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體驗。
這個層面仍然還可以算做技術層面。電影作為一種成熟的藝術產品,如何在限定條件下讓觀眾最大限度地獲得情感沖擊和共鳴,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只要通過特定條件下的學習和實踐,具有藝術天份的少數人,是可以熟練掌握和運用的。
一般能做到這個地步,就可以算是「好電影」了。例如,《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眾都基本公認是好電影,《沖出寧靜號》在特定群體里也是公認的好電影,《僵屍世界大戰》在類型片愛好者中也會被認為是好電影。總之,只要能超越電影觀眾的基本娛樂需求,展示出電影特定魅力,都有機會進入好電影的行列。
關於「內心隱秘慾望」,想拿東尼大木做例子的同學都可以出去了。
「慾望」這個詞是中性的,它不好也不壞,它是你內心世界(即使你可能沒意識到但它一定存在)在外部世界的投射,但它超越了普通的感官娛樂需求,以及通過後天教育得到的藝術需求,所以如果一部電影能夠打動或激發某人內心慾望,這部電影一般都會是藝術精品或影史經典了。
但是沒法和陌生人聊「慾望」這種話題。它太私密了,就如同你看某部電影被感動到流淚,但你不會想和誰去討論這種感受,因為那種感受幾乎是無法交流的——如果你能找到和你交流這種層面話題的人,女的你就娶了,男的你就嫁了,同性就只好斬雞燒黃紙結拜了。
Ⅲ 究竟什麼樣的電影稱得上好電影什麼樣的電影是爛電影
好電影與爛電影的界限其實相當簡單。
需要分清楚的是,電影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著重場面特效的商業片,另一類是著重劇情的文藝片。但都是可以直接用最簡單明了的方法來鑒別的。
過於著重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的電影,不管它優秀的一面有多好,最多也只能說是「及格」而不是「優秀」。
Ⅳ 什麼樣的電影是好電影
我覺得票房不是衡量電影好壞的標准,很多紀錄片也很好。有時候商業大片未必就是好電影。不過這也是各花入各眼的問題,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自然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也不同。我個人按照導演來區分電影,導演才是電影的主導。如果要我說,我就推薦波蘭的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Ⅳ 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好電影呢
說起電影不得不說藝術,電影到底是不是藝術,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什麼樣的電影是好電影,票房高的電影,口碑好的電影,就一定就是好電影嗎?看不懂的電影,票房差的電影,就一定不是好電影嗎?這些問題用姜文的《邪不壓正》和徐崢的《我不是葯神》來對比,似乎還真就是那麼回事。
那麼一部大多數人都欣賞不了的作品,就一定不是好作品嗎?其實不然,藝術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如果大多數人都能欣賞,都能看得懂,或許藝術這個東西就不值錢了。《邪不壓正》電影的票房,雖然沒有《我不是葯神》高,但是不得不承認,姜文的藝術造詣確實很高,可以看出《邪不壓正》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經過精雕細刻出來的,要不然這個電影也不可能光拍攝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電影對姜文來說,並不是用來賺錢的工具,更多的想是姜文內心對電影的一種理解和展示,還記得姜文最初的電影《鬼子來了》,這部電影可不僅僅是一般的電影,真的就是一件藝術品,當然追求藝術是要付出代價的,咱們就不用說票房不票房了,姜文因為《鬼子來了》這部電影,被封殺了五年時間,五年時間內不能做導演,這樣的姜文做電影難道還會在乎票房嗎?
今天你被《我不是葯神》感動,可能多年後你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發現,咱們現實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英雄,電影里都是騙人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只要自己喜歡看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就這么簡單,我管它是不是藝術,我管它是不是騙人的,我喜歡看它就是好電影。
Ⅵ 你覺得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在我腦海里我比較喜歡感性的一些電影,就是家庭倫理劇這些,因為在裡面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能給到你一個啟發。
Ⅶ 什麼樣的電影才算好電影
好電影需要有很多元素,不是美術好攝影好就是好電影,不是故事好包袱好就是好電影,我們設想一下《燃情歲月》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戈壁灘塗還會是一個好電影嗎,如果《阿甘正傳》裡面的電影配樂換成嘴炫名族風,還會經典嗎?一個電影結束的時候背後有一堆堆的字幕,合作者不是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也不是一個單位,2個單位,而是眾多合作單位合作在一起而構成了一個90分鍾或者2個小時的好電影,濃縮才是精華,但是濃縮的不能是一盤散沙,要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動作,很復雜。那麼現在還是來一點點的分析吧。
Ⅷ 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會看電影的人並不一定會欣賞電影。假設有兩個人一道去看影片《紅樓夢》,一個說:「賈寶玉艷福不淺哪!另一個說:「賈寶玉愛在內閣廝混,表明他有一定的反封建意識!」那麼,後者是屬於會欣賞電影的。假設有兩個人一道去看日本影片《望鄉》,一個說:「這不就是講一個妓女的悲慘遭遇嗎?」另一個說:「影片給老年的阿崎婆那麼大的篇幅,這是為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無情。」那麼,後者也是屬於會欣賞電影的。假設有兩個人一道去看影片《黃土地》,一個說:「沒什麼故事,不好看。」另一個說:「黃土地是閉塞、落後的文化環境的象徵。」那麼,後者是屬於會欣賞電影的。
看來,看電影和欣賞電影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用 語中,我們通常把走進電影院去接受一部影片稱之為「看電影」,而很少稱之為「欣賞電影」。 在南斯拉夫影片《瓦爾待保衛薩拉熱窩》中有個游擊隊員叫謝特。當謝特知道德國軍隊已經埋伏在教堂里,准備全殲來這里集會的游擊隊員時,他孤身一人闖進教堂,誘使德軍士兵向自己開槍。槍聲為已走近教堂的瓦爾特和他的戰友們報警。槍聲也驚飛了一群鴿子。在一般看電影的人那裡,他們僅僅能意識到鴿子是被槍聲驚飛的。而在懂得欣賞的人那裡,鴿子是在謝特倒下的一瞬間驚起,並朝謝特的方向飛去。於是,鴿子的美好影像就成為贊美謝特英雄行為的一個象徵符號,並因此達到了修辭的目的。
在印度影片《流浪者》中有這么一場戲:拉茲搶了麗達的手提包,看見麗達追來了,又賊喊捉賊,假裝幫麗達去抓強盜。他從一個高牆上翻過去,把麗達撇在另一邊,就開始和一個看不見的「強盜」——也就是他自己打起來了。他狠狠卡自己的脖子,抬起腳把自己踢翻在地,嘴裡一個勁地亂罵。牆的這一面,是拉茲一個人在那裡擠眉弄眼,拳打腳踢;牆的那一面,是麗達因為幫不上忙而急得團團轉。而當觀眾看到拉茲帶著「得勝」歸來的神情,精疲力竭地重新翻過牆來,把從麗達那兒搶去的手提包重新歸還麗 達,而麗達則充滿了感激和欽佩時,總是不禁啞然失笑,並因為 情感的宣洩而獲得了審美的愉快。然而,會欣賞電影的人還能從影片給觀眾提供的種種規定情境中進一步發現,拉茲的打自己表面上是「假打」,實際上是「真打」。他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場合,找到了一個可以盡情發泄對自身不滿的機會。違背善良的天性,為了生存不得不一步步陷入罪惡的深淵,這種積蓄已久又無法解脫的痛苦,就是驅使他把自己痛打一頓的內心根據。理解了這一點,欣賞者便發現了創作者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也便獲得了另一種性質的審美愉快。這是發現的愉快,而不僅僅是情感宣洩的愉快。不管是看電影還是欣賞電影,都可能獲得情感宣洩的愉快;至於發現的愉快,則是只有會欣賞電影的人才可能獲得的。正因為這樣,欣賞才被看作一種接受的境界。它使欣賞者具有比一般看電影的人更良好的自我感覺,它又使欣賞者一再把欣賞的實踐當作自我陶醉的方式。
欣賞電影既然意味著更深一步地對影片的介入,這種介入是否可能,便取決於欣賞者在知識、經驗和審美意識方面有沒有更充分的准備。他對一般的生活經驗和理論知識上的積累,他所具有的審美意識的修養,他對電影藝術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影響著他對一部影片的欣賞。所以,欣賞電影又要比一般的看電影具有更強的接受影片的能力。
對電影來說,不僅有一般的觀看和欣賞之分,而且欣賞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從不懂欣賞到懂得欣賞,從低水平的欣賞到高水平的欣賞,這是欣賞者普遍要經歷的不斷克服自己又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
為此,欣賞的實踐必然比一般的觀看在視聽認知上更細致,在感情上更投入,在思維上更活躍。這種狀態反過來要求欣賞者在觀賞電影之前要有相應的准備,在觀賞中不為故事情節所左右,在觀賞後又注意反復地品味、琢磨和思索。所以,提高欣賞電影的水平,首先便在於對這種狀態的訓練,在於從心理上改變一般看電影的人習見的那種惰性。它不應該是悠閑甚至懶散的。它不應該是買上一包瓜籽或者一包陳皮梅,半 躺半靠的,邊看邊扯著閑話。真正試圖去欣賞電影的人,自始至終都將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中。除了接受視聽的信息之外,他還要不斷地思考、辨析、聯想、推測、評判,甚至到走出了電影院還不能松一口氣。自覺而有意識地超越自己,更要注意電影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的積累。有的人也許不能理解理論知識和電影欣賞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然而恰恰是這種聯系成為提高電影欣賞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觀賞電影也像看日出一樣,不僅涉及眼睛和耳朵,更涉及整個心靈,涉及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和理論。一個人能從電影中看到什麼,和他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理論是直接而密切地相關的。他是在這些知識、經驗和理論的滲透中來組織和解釋所獲得的視聽信息的。當影片在英雄犧牲之後接上一棵青松的鏡頭時,一般人看到的是一棵青松,會欣賞的人卻看到了英雄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品格和精神。而當欣賞者掌握了蒙太奇比喻的有關電影知識之後,他自然也不難讀解一群鴿子向謝特倒下的地方飛去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義。由此看來,一個希望提高電影欣賞水平的人,除了重視欣賞的實踐之外,更要重視學習與電 影藝術相關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利於改變自己欣賞電影的准備狀態,有利於改造自己的「眼睛」。電影的形式規范、電影藝術的可能性、電影的表現手段和技巧……所有這一切,都是從更高層次上去欣賞電影的人必須事先掌握的。掌握了這一切,也就掌握了打開電影殿堂大門的那把鑰匙。
Ⅸ 究竟什麼樣的一部電影才算是好電影
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無疑是一件非常復雜而困難的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看來必然有不同的觀點,同一個人處在不同的生理或心理階段也會看出不同的滋味。如今社會上,有一大批專家、學者、知名影評人,他們對於電影的研究和評判無疑是權威的,可是不一定令人信服,也不一定令我信服,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心理狀態不同、知識構成不同、情感積淀不同,這諸多差異使得人們對於電影的評判標准難以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電影的種類,按地域可分為中國、日韓、歐美等,按題材可分為戰爭、歷史、科幻等,按風格可分為勵志、回憶、傷感等,電影的劃分標准紛繁復雜,若按這些標准來分析電影的內容,那未免太過繁瑣、無趣。因此,倒不如從電影與觀眾的關系這一角度來淺析電影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談談什麼才是好電影。
以電影《蝴蝶效應》為例,它就是根據一個科學現象作出思考,將該科學現象引入人的生活中,那將會是怎樣的情景呢?該電影雖未獲得世界三大電影節任何一個獎項,但這種創造性的、有深度的思維和想像力卻是令人拍案叫絕,看完電影後,更是留給觀眾一個更大的思維與想像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就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