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戲團的影片評價
《馬戲團》是卓別林試圖轉型的一部作品,從街頭流浪漢發展到了特定職業的小人物。盡管片中的馬戲節目的展現和卓別林的招牌表演,依舊是吸引觀眾的首要法寶,但從總體上看,《馬戲團》的突破並不顯著,尤其是小男人+美女的愛情套路,令當時的觀眾產生了一點審美疲勞。此外,《馬戲團》還是卓別林有史以來拍得最辛苦的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攝影棚失火造成了嚴重損失,致使卓別林精神崩潰,劇組停工。等到再次在紐約開工時,已是幾個月以後的事——若在以往,這段空出的時間足夠卓別林拍出三部電影了。
影片上映後反響一般,而更令卓別林心懷郁悶的,是該片在學院獎上的「遭遇」——那一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了第一屆學院獎,卓別林本可以憑此片入圍最佳男主角,卻因為學院獎創辦者——卓別林的好友瑪麗·璧克馥和小道格拉斯·范朋克,覺得表演獎不足以表達對卓別林的敬意,而為他頒發了不痛不癢的「特別榮譽獎」,使得卓別林一直熬到13年後的《大獨裁者》,才獲奧斯卡影帝提名的肯定。 (淘金漢 評)
❷ 如何評價卓別林
一個造詣很高的表演藝術家,
可惜他不會講故事。
有空可以看看「藝術家」這部片子。
-------------慢慢看----------
好像現在吃飯,吃東西好像是感受的一種氛圍和文化了。多年前不知道誰說的,演員只是電影的一道調料而已。當時覺得很對,可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每個演員都有自己演電影的風格,那種風格變了,好像就變的沒特色了。就像是你專門去一個餐廳吃它那裡的一道招牌菜,你去了後飯店才告訴你已經賣完了,不管你點了什麼,吃了什麼,或者換一家,但心裡總是會有些遺憾。
很多人都喜歡特別的東西和人,可是經典是特別的嗎。也許它是很平凡的一樣物件,但是陪你走過了那段歲月,照亮了那時的你,你就發現當時不在意的變的有些特別了。
像李小龍,哥哥,和周星馳,說到周星馳,好像以前看他演的每部片子都會有他的那種無厘頭的味道,後來才知道他是有配音的,他常常在洗澡的時候去想一些動作和想法,然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現實總跟理想不一樣,他生活中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嚴謹認真,不苟言笑,還好後來轉型去當導演開公司了。
可惜卓別林沒那麼好的命,在轉型的時候沒抓住重點,被別人抓住了痛點。看他的電影少,自傳貌似看過一本,可能因為那個時代和他本人的局限性吧。也可能太捨不得放棄堅持,放下了又感覺是力不從心了。
有的人看電影只是看劇情,和演員;
但有的人卻看到了那些人背後的故事,
才發現無不讓人動容和感傷的地方。結果大多是苦盡甘來,卻又一無所有,到不請自來,劇情通常是一波三折,現實會告訴你自暴自棄是沒用的,感情會讓你戒驕戒躁的,而最後就像電影里的那句台詞說的:「恭喜您,全賣掉了,你一無所剩了!」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讓我們飽食一頓之後,再好好的消化,就很難去品味其中的味道了,因為當時只知道餓,所有能吃的都是極好的。少食,多餐,這也是醫院給許多病人的一劑良方。
一首老歌勝似一瓶好酒,經得起時間的陳釀,喝下去才值得回味,才能稱得上是一計好葯,治癒那時間帶給我們的麻木。
最後用電影里的導演的一句台詞總結一下:「George是個默片演員,他現在默默無名了。」
一瞬間,感覺整個世界都清靜了。
還是來點正面的吧:
Ka,Perfect!
Good looking,can come to a 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