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評《鋼的琴》主題分析
在真正接觸到影片的主題之前,我一直以為《鋼的琴》是一部關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勵志電影,一個普通工人為了滿足女兒的音樂夢想,用工廠廢料做了一架鋼琴,這個一個多麼《生活空間》的情感奇觀故事啊,類似的題材還有農民造飛機、村民拍電視劇等等。但是電影演到最後,這架鋼琴能否造出來,圓圓是否能夠留在父親身邊,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他們暗淡生活中的一抹夢幻曙光,這架鋼琴如一台時光機,引領他們重溫往日的溫暖和榮耀,這是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已經忘卻很久的感覺了。
《鋼的琴》是在遼寧鞍山拍的,我的整個青春期也是在一個類似的東北重工業城市度過的,因此我曾親眼看著這些產業工人幾乎是一夜之間褪去了身上的榮光而變成歧路亡羊,他們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陣痛,卻不得不接受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鋼的琴》就是為他們拍的電影,與影片導演張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樣,這里彌漫著一種頹廢的反勵志主題,但這反而讓我覺得熨帖。因為對於這些由社會主人翁淪為弱勢群體的人來說,下崗再就業的成功事跡離他們很遙遠,「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歌聲聽上去有點刺耳,只有觸手可及的困窘磨礪著他們的精神和肉體……《鋼的琴》沒有《耳朵大有福》那麼絕望,於是更像是一場有抑有揚的春夢,這樣的精神撫慰更能體現出一種實際的人文關懷,其功能就相當於伴著苦哈哈的哥幾個喝一頓大酒,遙望一下當年的意氣風發和志得意滿,然後回家睡個舒坦的囫圇覺,第二天起來各自繼續面對糟爛的生活……只有這些真正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人才知道這片刻的超脫對自己有多麼重要,知道了這些才能真正讀懂當他們高唱《懷念戰友》時臉上的忘我和陶醉,才會知道那兩個面臨拆毀的煙囪對於他們到底意味著什麼,電影就是在為我們再造和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真實。
《鋼的琴》讓我想起了一些優秀的東歐電影,如捷克的《柯利亞》、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時》、《我與鐵托》等,都是用一個溫情的故事來折射社會巨變之下心理動盪,而且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更是突出了這種語境。可貴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關懷舊的惆悵和現實的無奈這些情緒處理時,避免了廉價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來化解掉影片本應有的沉重和感傷,這一方面有利於觀眾始終以較為興奮的狀態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於讓黑暗和消極內容影響到影片過審,面對目前的觀眾趣味和審查體制,《鋼的琴》體現出一種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兩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現出人物所應有的極精準的生活狀態。
2. 電影《鋼的琴》為什麼評分如此高
《鋼的琴》之所以評分高,是因為它骨子裡流露出的浪漫主義。
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是破敗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主人公是下崗的鋼廠工人,按說這樣的背景和人物是與浪漫無緣的。可是,影片偏偏就利用一架貨真價實的「鋼」琴讓老工廠與浪漫之間產生了化學反應。
首先,導演利用了舞台表現手法體現這種浪漫情調。
例如,像這樣:
人們圍觀煙囪的倒掉,也是在圍觀一個時代的結束。偉大的時代結束得有些草率,煙塵散去,人們各自回家,繼續在無望的生活中掙扎。
影片的最後,主人公還是失敗了,就像浪漫主義的失敗早已註定。心存浪漫的人們為本片打高分,就是想祭奠一下雖然敗局已定,但是至少曾經為之努力過的浪漫吧。
3. 有什麼好看的東北題材的老電影值得推薦
據說東北的《鄉村愛情》已經排到了十幾部了,從年輕的人,排到了年老,也是很不容易的。
並且這部劇,反映了東北農村的生活狀態,人民朴實的生活,挺能體現當下的東北夥伴的幸福狀態的。
4. 如何評價鋼的琴值得一看嗎
是一部很好看的小成本電影,看到這部電影有種兒時的回憶和父輩時代的逝去,也是一種工業時代逝去的輓歌,令人嗟嘆不已,值得一看。在看完這部後,才發現黑暗中不知不覺流下了眼淚。有一種深深的代入感,場景的布置,有種舞台劇的藝術美感,很真,色彩對比、拍攝角度恰到好處,充滿了懷舊的情緒。
再回來說這部電影,這里追逐夢想的角色是一位父親,這樣的角色設定讓我想起威爾史密斯的《當幸福來敲門》,如果一定要比較一下兩部電影,那麼我覺得《鋼的琴》是火鍋,熱辣辣的刺激,或許辣得你涕泗橫流,然而回味卻是挺爽;《當幸福來敲門》更像一盤苦瓜,入喉不適,苦,吃著吃著習慣之後,便喜歡那種回味悠長。
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激情的父親,為了女兒一個——對於不富有的他來說——昂貴的夢想而召集工廠的兄弟朋友,做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幾近狂熱的執著,很是感人,這種草根力量所帶來的心靈撼動是讓人很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