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謝謝
《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里描述的是一位城裡的女青年來到江西山區支教的故事,這女主角在影片中就姓支,叫支月英。通篇看完,也沒明白她為何要去山區支教。她在山區小學支教的過程中受到種種懷疑和山區孩子們的非難,吃盡了苦頭。當她實在忍受不了艱苦環境的困擾准備離開山區時,又被孩子們的真誠所打動,又回到了那簡陋的泥洋小學。
有關鄉村教師的事跡聽說過不少,過去也看過一部蘇聯的電影《鄉村女教師》,我至今還記得那個女教師的名字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這兩部電影里都有一個相似的情景:支老師親手種植一棵棵小松樹來紀念已經畢業的孩子們的人數。而《鄉村女教師》里,村邊有三棵松樹成長的過程,這些都揭示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刻道理。
由穆婷婷主演的支月英來到山區的泥洋小學時,看到那裡非常簡陋教學環境不由地感到非常的驚訝。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開始階段,她所表演的女青年的表情拿捏得不怎麼出彩。而當她表演中年以後及華發早生的姿態時還是比較到位的。王姬扮演支老師的媽媽似乎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觀眾很想知道她女兒為什麼一意孤行要來山區支教的緣由卻並沒有交代清楚。
電影里反映的是山區里孩子們在支老師精心培養下成長的過程,孩子們的表演各具特色。徐梓涵飾演的童年董大山,怎麼看也不像是個山村裡的孩子,完全是一個城市裡的熊孩子。而宋心鈺飾演的羅如意卻是充滿了山區小孩的純真,盡管她也有點野性。當她因為家裡窮而放棄了學業到城市裡的建築工地打工,讓人看了鼻子發酸!整片看完,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鞏漢林扮演村支書形象,而就是這個小如意!
這部電影里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但是一個城裡來的女教師能夠在山區紮根三十多年,為了那裡孩子們的未來獻出了她質朴的年華就足以讓人欽佩了!電影中支老師說過的「若是心裡存了條上山的道,那就什麼也擋不住我的路」以及「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這兩句話充滿了正能量。
在全國很多發達城市都有響應黨的號召去偏僻的山區和邊疆投身教育事業的動人故事,我市也有很多優秀教師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新疆、青海、西藏、貴州、雲南、河北等地區支教,其中就有海安赴滇支教團隊在雲南寧蒗支教也已經三十多年了。他們的事跡雖然也很平凡,但是他們給那些貧困地區送去了希望的火種,像支月英老師那樣,在貧瘠的山區堅守,從青春年華守到滿頭白發,他們就是了不起的大寫的人!
2.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中,得知城裡老師來支教,孩子們齊聲歡呼道:「老師,我們向你什麼」。
一部深受觀眾們特別喜歡的影視劇本,總會帶來非常多的話題,有些劇本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印象。說到影片《一生只為一事來》,這是一部感人深刻的影片,此部影片的故事情節,大多數小夥伴也是非常清楚。說到此部影片的故事情節是根據真實故事進行改編。影片主要講述了支月英,她到偏遠大山深處,在這樣一個艱苦的條件下,以最質朴的信念堅守初心,她用教育,幫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也實現自己的價值,每位觀眾看過此部影片都會被她深深感動。
3.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只要心中藏著一條下山的道,就誰都擋不住他。
好的電影總會給人帶來非同一般的震撼,給人非同一般啟發。讓人久久不能忘記,他會深入人心來回飄盪。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真實。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或者說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朴實而平淡的場景,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我找到了他們的影子。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是個有情懷的職業,他離不開道義也離不開愛的傳遞。從小到大都知道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會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這部電影後,支月英老師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腦海中散去。她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鄉村女教師。默默地教書,一代接一代,也熱愛自己的學生和事業,為此奉獻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為一事來》。她在一個看不到光明到處都是問題學生的鄉村小學支教,從一開始的她就選擇用真心真誠面對孩子,對待他們的錯誤,她選擇感化,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無疑,孩子們是幸運的,碰到這樣慈母般的老師。
鞏漢林老師演的董支書為人朴實、善良、樂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大山裡的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於深山的條件實在太差、太苦,苦於現狀卻無力改變是他的真實寫照,但是支月英老師的出現帶給了他希望,他成為支月英老師教學理念的堅定支持者。說到這里又讓我想起一個老套的問題,關於奉獻於收獲。有的人總是奉獻多,不在乎個人收獲。我們爸媽那輩人就是這樣。即使他們沒有高樓,沒有豪華的珠寶,但他們卻過得很滿足。有的人在追求收獲,現在的很多人都這樣。這也許是一種進步吧?不好說。
電影情節感人至深,回首我們當年上學那些快樂的時光,也許我們是問題小孩,也許我們並不完美,也許我們成績很爛,功課差勁,但是,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堅持熱愛,一直等待,就會有希望出現。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枕,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平凡的一生,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也許正是這樣一種平凡,在如今喧囂繁華、紙醉金迷的環境里,讓我們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們還年輕的時間里,學會愛,愛生活,愛身邊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後一個畫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我選擇一個特別的日子來看這部電影,因為今天是新中國第35個教師節,祝天下老師節日快樂!身體健康!你們辛苦了!
我不得不承認雖然這部電影不夠完美,但它確實打動我了,它把我拉回了90年代末的某個小鄉村,那時候我所在的小學只有3個老師,兩個60多歲還沒敢退休的老教師,還有一個沒有入編制的代課老師,一個老師教兩個年紀,在同一個教室,常常老師給另一個年級上課的時候,我們就上自習,我因此得以聽了別的年級的許多課,除此之外,教室甚至都不是固定的,我們的教室一直在變,從村裡的辦公處搬到別人剛蓋好的還沒來得及裝修的房子里。
那個時候我們像是躲避計劃生育的超生游擊隊,那個時候我並沒覺得苦,我以為全天下的鄉村學校都是這樣,兩個老老師嘴裡每天都會說馬上會調新老師過來,可是從來沒有出現過新老師,終於有一天,真的來了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其中一個穿著當時很流行的牛仔喇叭褲,搭配干凈整潔的藍白條紋襯衫,笑起來有兩顆虎牙,身高180以上,那個時候,這樣的形象我們以為只有電視上才能看到,這個老師後來教了我們,他來了以後我們班除了班長和副班長之外,還多了各科課代表,宣傳委員,文藝委員,體育委員,各個職位不再是老師直接任命而是通過選舉,之後我們每天還會有早操,每周還會有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
甚至,過節還有晚會,這些我們都以為只有城裡才有,我們感激遇到了這樣一個老師,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真的跟我們不一樣,它是有多精彩,我們每個同學都愛戴著這位老師,哪怕是之前調皮搗蛋的學生,我難以形容我們對他的感情,我在想大概這種感情就像狗狗對人的感情一樣,信任,愛戴,離不開,他給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在那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90年代。
可是不到一年,在我們五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有一天這個老師沒有來上課,老教師騙我們說他請假了,可是等了幾周他還是沒有來,最後老師告訴我們,這個老師托關系調走了,當時我覺得那個指引我們走向更好世界的人他走了,我當時對他有過諸多的抱怨,甚至想有一天見到他一定要當面質問他為什麼拋棄了一群這么愛戴他的孩子,一群等著他指引去往外面世界的孩子,多年後,我大學畢業了,我們班也成為了我們那個落後鄉村唯一一屆考上了10個大學生的一屆,在此之前,一個大學生都沒有,我現在想想,他做到了他該做的,告訴我們外面世界的精彩,雖然他沒有像支老師那樣一輩子呆在了深山裡,我沒資格要求他也一樣偉大,現在的我,尊重並支持他當初的選擇,像長大的大山想讓支老師離開一樣。
《一生只為一事來》里的那條山路,彷彿是一個象徵。
每個人的遇見、選擇和故事,都像是一條洞開歲月的路。「路」的意象,本身就帶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於泥洋村而言,一條路在腳下,溝通著山裡和山外;一條路在心裡,連接著歷史與未來。於支月英而言,還有什麼樣的人生大事勝於這樣一條「心路」?還有什麼樣的.使命擔當勝於千家萬戶的孩子的命運?
教育的庄嚴和神聖,可能在時過境遷的歲月回眸中更能凸顯。面對生命中不可想像的生命蝶變和人生可能,教育的意義才在「溫故」之後而「知新」。當電影將閉塞、貧窮、破敗、簡陋的種種情境與細節一層層展開的時候,我的淚水不止一次盈滿眼眶。――為群山阻隔的泥洋村,更為自己的當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的小學條件會略勝泥洋村。不過,一年級教室里確實也是在泥磚砌起的土墩上搭起一塊塊烏黑的舊木板,據說那曾是攔豬的木板。
那地方叫雲灣。校舍是當年貧下中農沒收了那些大戶家留下的祖宗家業。營構有制,冬暖夏涼。其外,白牆黑瓦,青樹相擁。其內則迴廊轉曲,天井四合。特別是,學校有一個很大的禮堂,地上鋪了小小的青磚,那是我們全校集會的地方。
當年我還有一篇題為《我為四化刻苦學習》的四年級作文以墨筆抄了,貼在禮堂的那個宣傳欄里。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八十多歲的母親依然還清晰地記得此事。
學校之於村莊,就是一束文化的亮光。童年裡,我們曾在校園里流連。黃昏的時候,老師們在球場上打球,長發飄飄的年輕女老師蹲在冬天的花壇邊洗頭發,那種淡雅的芬芳彷彿還飄浮在空氣里。至今我還記得校長湯楚健先生穿著灰色棉襖站在廊下敲鍾的樣子,記得鍾聲的急促和同學們跑進教室的氣喘吁吁;我還記得李茹曼老師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給我們講漢語拼音,她寫在黑板上的字真漂亮。我還記得楊廣雄老師教我們圖畫,他在黑板上畫一個孩子坐在木盆里,並取名為《沐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洗澡的文雅說法叫「沐浴」,還有帥氣的屈正樂老師講水籠頭放水或注水之類的數學應用題……
幾十年過去,村小的老師們已是久違不遇。坐在電影院的那一刻,關於他們的記憶卻全都蘇醒了。他們,就是我走出故鄉的那條「路」,那條開滿了野花的「路」。
即使是今天依然在故鄉謀食的同齡人,他們日後的生活里或許也遇到了種種自私與貪婪、愚昧和暴躁、怨憤及其臟污,有無數冷漠的灰色曾給過他們人生的奚落,然而,在學校的那些年,在大樟樹下的那些日子,在鈴聲敲響的午後,他們都曾和我一起看見過文字里的光亮,看見過最純的笑容。在昔日少年的柔軟內心,曾種下過美與善的種子。那裡有人間最浩盪的豐沛,最溫暖的干凈。他們至少都曾被開示過。
《一生只為一事來》里的那條山路,彷彿是一個象徵。
每個人的遇見、選擇和故事,都像是一條洞開歲月的路。「路」的意象,本身就帶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於泥洋村而言,一條路在腳下,溝通著山裡和山外;一條路在心裡,連接著歷史與未來。於支月英而言,還有什麼樣的人生大事勝於這樣一條「心路」?還有什麼樣的使命擔當勝於千家萬戶的孩子的命運?
教育的庄嚴和神聖,可能在時過境遷的歲月回眸中更能凸顯。面對生命中不可想像的生命蝶變和人生可能,教育的意義才在「溫故」之後而「知新」。當電影將閉塞、貧窮、破敗、簡陋的種種情境與細節一層層展開的時候,我的淚水不止一次盈滿眼眶。――為群山阻隔的泥洋村,更為自己的當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的小學條件會略勝泥洋村。不過,一年級教室里確實也是在泥磚砌起的土墩上搭起一塊塊烏黑的舊木板,據說那曾是攔豬的木板。
那地方叫雲灣。校舍是當年貧下中農沒收了那些大戶家留下的祖宗家業。營構有制,冬暖夏涼。其外,白牆黑瓦,青樹相擁。其內則迴廊轉曲,天井四合。特別是,學校有一個很大的禮堂,地上鋪了小小的青磚,那是我們全校集會的地方。
當年我還有一篇題為《我為四化刻苦學習》的四年級作文以墨筆抄了,貼在禮堂的那個宣傳欄里。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八十多歲的母親依然還清晰地記得此事。
學校之於村莊,就是一束文化的亮光。童年裡,我們曾在校園里流連。黃昏的時候,老師們在球場上打球,長發飄飄的年輕女老師蹲在冬天的花壇邊洗頭發,那種淡雅的芬芳彷彿還飄浮在空氣里。至今我還記得校長湯楚健先生穿著灰色棉襖站在廊下敲鍾的樣子,記得鍾聲的急促和同學們跑進教室的氣喘吁吁;我還記得李茹曼老師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給我們講漢語拼音,她寫在黑板上的字真漂亮。我還記得楊廣雄老師教我們圖畫,他在黑板上畫一個孩子坐在木盆里,並取名為《沐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洗澡的文雅說法叫「沐浴」,還有帥氣的屈正樂老師講水籠頭放水或注水之類的數學應用題……
幾十年過去,村小的老師們已是久違不遇。坐在電影院的那一刻,關於他們的記憶卻全都蘇醒了。他們,就是我走出故鄉的那條「路」,那條開滿了野花的「路」。
即使是今天依然在故鄉謀食的同齡人,他們日後的生活里或許也遇到了種種自私與貪婪、愚昧和暴躁、怨憤及其臟污,有無數冷漠的灰色曾給過他們人生的奚落,然而,在學校的那些年,在大樟樹下的那些日子,在鈴聲敲響的午後,他們都曾和我一起看見過文字里的光亮,看見過最純的笑容。在昔日少年的柔軟內心,曾種下過美與善的種子。那裡有人間最浩盪的豐沛,最溫暖的干凈。他們至少都曾被開示過。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由張亞海導演,穆婷婷、譚凱、鞏漢林主演,影片根據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支月英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影片以成功商人董大山為視角展開。影片是講述八十年代初以來,幾個農村孩子坎坷不幸卻自強不棄的
成長歷程,來詮釋支月英老師為山裡孩子們帶來重大命運變革的時代情懷大片。整部電影溫暖人心、感人至深,同時由有著讓人忍俊不禁的笑點,穆婷婷、譚凱、鞏漢林、王姬等多位明星藝人的加盟,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的看點。
最勵志女老師紮根大山年度暖心師生情催淚來襲
在影片中,穆婷婷飾演的女主人公19歲來到大山深處支教,在面對以董大山為首的學生們的搗蛋以及村民的誤解,年僅19歲的她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這不禁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這是女主角的信仰和人生格言,在影片早前發布的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影片中處處都充滿了這種韌勁兒。這位不服輸的老師用自己的堅持,告訴董大山他們什麼叫作希望,而在當她失落迷茫時,孩子們又成為了支撐她走下去的動力。
展現教育事業改革堪稱活教學典範
作為一部校園題材優秀影片,《一生只為一事來》深刻反應了新中國教育改革進程,用動人的情感演繹來詮釋怎樣的老師才是優秀老師這一深刻話題。
影片引發人們對教育的思考。相對於城市社會精英教育而言,不少人表示:當代社會太需要這樣的好影片,太需要像支月英這樣的老師。可以說支月英的支教故事堪稱中國當代社會的活教學典範。
笑點與淚點齊飛年度最感人教育題材影片
在本片中,穆婷婷首次出演角色年齡跨度從19歲一直55歲,極富挑戰。譚凱飾演了成年董大山定位是一位霸道總裁似的成功企業家,他與穆婷婷在影片中演繹的師生情令人動容。而鞏漢林和王姬等演員的加盟,也給影片增添了許多看點。
鞏漢林生動演繹了一位善良、朴實的村支書。他和少年董大山之間發生的故事情節充滿生活氣息,鞏漢林的表演詼諧幽默,讓人忍俊不禁。王姬飾演了支月英老師的母親,她和穆婷婷之間既感人又生活化的對手戲,相信一定能感動觀眾。
另外,以少年董大山為代表的等孩子們的惡作劇也會讓觀眾朋友們會心一笑,會讓我們回憶起孩時的自己。影片有笑有淚,真情大愛,片中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是以情節帶動情感層層遞進,滲透你的內心防線,點燃你的淚腺。
影片立志打造本年度最真摯感人教育題材影片,這種深厚的師生情,定會讓觀眾感同身受。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
4. 巜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中孩子向老師歡呼喊了什麼話
呼喊了:老師,我們向你學文化。
《一生只為一事來》影片根據「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以商人董大山的視角,講述了支月英在偏遠大山深處的艱苦條件下,以最質朴的信念堅守初心,為大山裡三代孩子帶來重大命運變革的感人故事。
(4)一生只辦一事電影好看嗎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剛滿十九歲的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鄉村女教師。
剛到此地,支月英就被大山深處難以想像的艱苦條件深深震撼,但是一腔熱血懷揣支教理想的支月英並沒有退縮,她時刻記著「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這句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善環境,幫助每一個孩子。
38年來她用教育幫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實現自己的價值,支月英還在以最質朴的信念堅守著初心與大山的希望。
主要人物簡介:
1、支月英
1980年,19歲的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隻身來到離家鄉進賢縣兩百多公里外的大山深處泥洋村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在艱苦的環境下,成為了孩子們的指路明燈,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與堅韌,成功讓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通過教育走出大山。
2、中年董大山
成功企業家,支月英老師的學生,支月英剛來到泥洋小學的時候,董大山處處和支老師作對,但是時間久了以後,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慢慢被支老師感化,變成了一個懂事好學的孩子。
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為了報答支老師,幫助支老師保住了原本要拆除的,愛國華僑捐獻的陳舊小學。
5. 《一生只為一事來》上映兩天票房僅百萬,投資人慾哭無淚,為何一群老戲骨帶不動票房
我認為《一生只為一事來》這部影片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但故事說教味太重。隨著暑期檔的結束,票房回歸沉寂,今天的票房大盤只有三千多萬。最近今天又有幾部新的電影上映,表現比較突出的是《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上映12天票房比較13億。而《羅小黑戰記》表現的也不錯,上映4天票房破億,這是繼哪吒之後又一部動畫電影,評分也不錯,值得一看。
出演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穆婷婷,其他演員還有鞏漢林,王姬等老戲骨,她們都演過非常多知名的熱播電視劇,演技自然是沒得說。然而這沒有帶來票房的提升。這部影片雖然講述了動人的人民教師紮根大山的故事,但是在情節方面處理的不是很好,越到後面說教味越重,沒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因此處理的技巧沒有拿捏好。
6.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中,得知城裡老師來支教,孩子們說了什麼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中,得知城裡老師來支教,孩子們深情喊話:「老師,我們向你學文化。」
正是這質朴的語言和艱苦的環境,讓主人公堅定了信念,用「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來鞭策自己,用自己的雙手改造環境,幫助每一個孩子。
一生只為一事來,教師為教育而來,你,為何事而來?
7. 《一生只為一事來》上映兩天票房僅百萬,投資人慾哭無淚,為何一群老戲骨帶不動票房
大家都知道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票房的保證不僅僅是演員,同時也是前期的宣傳,只要演員演得好了,宣傳到位了,就能夠得到比較高的票房。不過在9月9日上映的《一生只為一事來》,這部影片是有張亞海執導,穆婷婷,譚凱,鞏漢林,王姬等聯合主演的。其實對於這部影片的題材也是非常好的,主要是根據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故事進行改變,對於這樣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來說,應該獲得的票房是比較高的。
而且我們要知道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其實除了鞏漢林真正算得上是老演員之外,對於其他的演員來說都是沒有什麼流量或者是沒有什麼話題的。要知道對於現在的電影來說,動不動可都是全明星陣容,然而對於這樣的明星陣容來說,自然也就吸引不了多少人了。
8. 2019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優秀5篇
從此片藝術角度出發,此片就是書寫式的散文。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它就是一個事跡,從80年代到現代,用一部電影來表達本來就很繁瑣很艱難!以下是我整理了關於2019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優秀5篇,希望你喜歡。
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1
我是鄉下長大的,我的父母都是鄉村教師,來看這個片子後感覺心裡挺不舒服的。中國有很多很多村校好老師,卻因為缺好的編劇和導演沒辦法把故事說出來。
1.細節處理不夠真實。一處是河邊狗一下在對面,一下在這一面。還有一處是小馬過河,我是村裡長大的,我們村裡孩子沒有過不了河的。更何況有大石頭。支老師落水,水很淺,只要站起來就可以了。學生都在救老師,老師卻躺著不動。八十年代的城裡人再脆弱也不至於掉淺水裡站不起來。狗是游泳好手,不會淹死。村裡孩子不會說自己村的醫生是赤腳醫生。這個概念我們鄉下孩子不懂,我們和尊重老師一樣尊重醫生。
種的樹,太密了,長不大的。
羅如意媽媽一個農村大媽,紋眉很精緻。
2.刻意煽情。很多地方沒有尊重觀眾的感情脈絡,逐步鋪墊。支老師離開,就靠女同學的一次咆哮流淚,就讓大山覺悟了。浪費了一個非常好的煽情點。
說下我童年的幾個片段吧。
我表哥是在山頂教書的老師,只有三個年級,大概二十個不到的學生,春天筍會從教室里長出來,冬天孩子手上都是凍瘡。學校沒有自來水,水要靠老師自己挑。學生覺得我哥工作辛苦還要挑水太累,三年級的學生就每天早上起來主動幫哥哥挑水,這個傳統一直延續。
山上沒有完整的操場,城裡人捐的足球不能踢,一踢就沒了,哥哥就帶著孩子們縫沙包,上課的時候就丟沙包,丟沒了也不可惜。
四年級,孩子們就要去山下讀書,我爸媽的學校里。山高路遠,得住校。因為還小,會尿床,我媽媽每天下課時候就跑宿捨去摸床鋪,把尿濕的被子悄悄拿出來曬。
村裡人感謝老師,每次到了季節都會送一些自己家種的菜阿水果阿來,每次都和我爸媽說,孩子不聽話,就打,我不心疼,只要肯讀書,怎麼打都沒關系!
所以,我們小時候讀書不認真,是要被打手心的,並沒有覺得老師是什麼體罰。
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2
只要心中藏著一條下山的道,就誰都擋不住他。
好的電影總會給人帶來非同一般的震撼,給人非同一般啟發。讓人久久不能忘記,他會深入人心來回飄盪。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真實。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或者說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朴實而平淡的場景,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我找到了他們的影子。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是個有情懷的職業,他離不開道義也離不開愛的傳遞。從小到大都知道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會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這部電影後,支月英老師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腦海中散去。她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鄉村女教師。默默地教書,一代接一代,也熱愛自己的學生和事業,為此奉獻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為一事來》。她在一個看不到光明到處都是問題學生的鄉村小學支教,從一開始的她就選擇用真心真誠面對孩子,對待他們的錯誤,她選擇感化,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無疑,孩子們是幸運的,碰到這樣慈母般的老師。
鞏漢林老師演的董支書為人朴實、善良、樂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大山裡的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於深山的條件實在太差、太苦,苦於現狀卻無力改變是他的真實寫照,但是支月英老師的出現帶給了他希望,他成為支月英老師教學理念的堅定支持者。說到這里又讓我想起一個老套的問題,關於奉獻於收獲。有的人總是奉獻多,不在乎個人收獲。我們爸媽那輩人就是這樣。即使他們沒有高樓,沒有豪華的珠寶,但他們卻過得很滿足。有的人在追求收獲,現在的很多人都這樣。這也許是一種進步吧?不好說。
電影情節感人至深,回首我們當年上學那些快樂的時光,也許我們是問題小孩,也許我們並不完美,也許我們成績很爛,功課差勁,但是,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堅持熱愛,一直等待,就會有希望出現。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枕,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平凡的一生,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也許正是這樣一種平凡,在如今喧囂繁華、紙醉金迷的環境里,讓我們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們還年輕的時間里,學會愛,愛生活,愛身邊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後一個畫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我選擇一個特別的日子來看這部電影,因為今天是新中國第35個教師節,祝天下老師節日快樂!身體健康!你們辛苦了!
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3
這個其實更適合在CCTV播。
一向不喜歡歌功頌德的電影,尤其是歌頌個人犧牲的。不過我並反而不反感電影的立意。
相對於一味的歌頌,這里表現了感動中國的人,其實用是苦了自己,讓自己的母親心疼,讓自己的孩子少了關愛,讓丈夫半輩子遷就,不僅是個人,而是一家人的犧牲最後才成就出來的。
電影中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歌功頌德,反而是會有村民的不了解,會有下山了的學生的遺忘,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狀況貫穿於生活和工作。他們山裡的人一個個努力地就是要離開,但她偏偏要進去。
電影用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去回顧一位鄉村教師的一生,其實挺好的。他第一次回鄉的心酸,剛好就是我的感受。他已經見過城市的繁華,就更懂得從城市來到他們大山中意味著什麼。他沒有因為當初那個城裡來的姐姐變得跟家鄉的人一樣而感到親切,反而是陌生,因為這不是她應該有的樣子。他第二次回鄉是感動和心疼。講述者說希望他輸掉賭約,老師離開山村回到城市。甚至希望當初的自己能勸她走。為了陌生的山村孩子去犧牲自己和家人的一輩子,於個人而言是不值得的。但有些人就是偉大,偉大到我們心疼,於是我們只好歌頌他們,給予他們我們崇高的敬意。
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4
我不得不承認雖然這部電影不夠完美,但它確實打動我了,它把我拉回了90年代末的某個小鄉村,那時候我所在的小學只有3個老師,兩個60多歲還沒敢退休的老教師,還有一個沒有入編制的代課老師,一個老師教兩個年紀,在同一個教室,常常老師給另一個年級上課的時候,我們就上自習,我因此得以聽了別的年級的許多課,除此之外,教室甚至都不是固定的,我們的教室一直在變,從村裡的辦公處搬到別人剛蓋好的還沒來得及裝修的房子里,那個時候我們像是躲避計劃生育的超生游擊隊,那個時候我並沒覺得苦,我以為全天下的鄉村學校都是這樣,兩個老老師嘴裡每天都會說馬上會調新老師過來,可是從來沒有出現過新老師,終於有一天,真的來了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其中一個穿著當時很流行的牛仔喇叭褲,搭配干凈整潔的藍白條紋襯衫,笑起來有兩顆虎牙,身高180以上,那個時候,這樣的形象我們以為只有電視上才能看到,這個老師後來教了我們,他來了以後我們班除了班長和副班長之外,還多了各科課代表,宣傳委員,文藝委員,體育委員,各個職位不再是老師直接任命而是通過選舉,之後我們每天還會有早操,每周還會有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甚至,過節還有晚會,這些我們都以為只有城裡才有,我們感激遇到了這樣一個老師,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真的跟我們不一樣,它是有多精彩,我們每個同學都愛戴著這位老師,哪怕是之前調皮搗蛋的學生,我難以形容我們對他的感情,我在想大概這種感情就像狗狗對人的感情一樣,信任,愛戴,離不開,他給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在那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90年代,可是不到一年,在我們五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有一天這個老師沒有來上課,老教師騙我們說他請假了,可是等了幾周他還是沒有來,最後老師告訴我們,這個老師托關系調走了,當時我覺得那個指引我們走向更好世界的人他走了,我當時對他有過諸多的抱怨,甚至想有一天見到他一定要當面質問他為什麼拋棄了一群這么愛戴他的孩子,一群等著他指引去往外面世界的孩子,多年後,我大學畢業了,我們班也成為了我們那個落後鄉村唯一一屆考上了10個大學生的一屆,在此之前,一個大學生都沒有,我現在想想,他做到了他該做的,告訴我們外面世界的精彩,雖然他沒有像支老師那樣一輩子呆在了深山裡,我沒資格要求他也一樣偉大,現在的我,尊重並支持他當初的選擇,像長大的大山想讓支老師離開一樣。
回歸電影本身,雖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電影的多處地方都很打動人,扮演大山的小演員非常靈動,還有揮舞著棍子為妹妹抱不平的羅初九,都非常打動我,電影的色調我也很喜歡,場景布置的也很美,唯一的就是大山這個角色換了三個人演,有些回不過神,總之,於我而言,好片子跟技巧無關,只要它打動了我,並讓我有所思有所想,它便是一部好片子
教師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5
《一生只為一事來》這部電影的英文譯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點亮了這座大山」,這句翻譯文藝而又准確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師的奉獻。 十九歲的年輕老師支月英來到泥洋小學支教。可村裡頑劣的孩子大山得知這個消息後卻表示,即使來了新的老師,也會像之前的陳老師一樣受不了山裡的條件,哭著下山的。
可是最終支老師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樣,在大山裡扎了根。 董支書帶著支老師參觀教室的時候,大山輕蔑地說「怎麼樣?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樣?」然後又嚮往地說「城裡的學校有單雙杠,學校里還有樹呢!」董支書便自豪地說「我們這也有樹,我們這也有花,滿山的野花,好看著呢!」
董支書對於泥洋小學的堅定的熱愛和自信,看了令人心生感動,無比動容。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教育、對學校充滿自信,相信教育和知識的力量是偉大的。 支老師在回宿舍的路上,停下來抬頭看了一眼夜空。鏡頭在天空停住了兩秒鍾。可這短短的兩秒鍾,卻能給我的內心帶來震撼。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干凈純粹的星空,黑夜黑得純粹,夜星亮得放肆。
支老師也笑著說「這兒的星星可真漂亮。」在這樣美的環境中,連蟲兒都不敢大聲叫。不由得讓人聯想,大山裡的山是綠的,水是甜的,小孩子是美的。簡朴的環境造就質朴的人,但正是因為小孩子的內心質朴純粹才更需要知識的存在。大山裡的交通與信息溝通都不如山外發達,許多人甚至幾十年都沒走出過大山,他們的眼中只有連綿不絕的山和需要解決的溫飽,認為山裡的男孩子能掙錢就行了,女孩子會幹活能嫁個好人家就行了,讀書的事情不重要。 在那個年代,支月英的存在就像是一個在前方封閉的山洞中奮力開挖的人。在她之前或許有很多人舉起鋤頭砸向閉合的前方,但是他們都沒有堅持下來。 有一名叫如意的學生讀書很認真,她很熱愛讀書。在有一天如意缺課沒來學校時,支老師在大山的帶領下去到了如意家。去如意家的路十分難行,從傍晚走到天黑還沒走到。大山說,山上的人都慢慢下遷了,但是如意的母親生病了,沒有搬遷。可是如意每天還是第一個到達班級的同學。因為如意熱愛讀書,就像董支書所說「若是心裡存了條下山的道,那就什麼都擋不住她下山的路。」 大山一直不信任支老師,認為她教不了多久,不僅處處與她作對,還在她的飯菜里放巴豆,把她最喜歡的紅色筆記本扔進廁所,在她的窗外放稻草人嚇唬她。直到支老師在如意與大山的陪同下,翻山越嶺地走了17家,一家一家地勸說那些家長,讓他們把孩子送去學校上學,大山才對支老師的印象有所改觀。在回來的路上,如意的脊樑挺得比以前更直了,連辮子也甩成了一首歌。大山心中對於這位新老師的偏見少了,多了一份敬意。 支老師離開時,她站在隨風飄盪的狗尾巴草中,回頭留戀地看著,這時,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在喊「支老師」。原來是那個牽著牛的小孩子,他來告訴支老師,他的爸爸同意支老師的話,打算讓他過年之後就去學校讀書,他給支老師保證,他會認真讀書。
小小的孩子,用勁全力地喊出來這些話,大山裡的風兒和野草野花也會感動落淚。支老師之前翻山越嶺地走訪,秉著「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去確保盡可能多的孩子能夠得到教育,雖然當時只有兩家含糊其辭地說會讓孩子去讀書,但在之後肯定會有更多的家長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就是支教的任務之一。大山深處的許多孩子,因為家裡貧窮無法讀書,但也有一些家長會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或許只是讓孩子去學校認識幾個字,這就需要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負起責任,勸說家長讓孩子接受教育。支老師的勸說改變了大山裡的一些家長對於讀書的偏見。 後來,那個喊著「大山報仇,十年不晚」的孩子考了全鄉第五,走過小河大喊「快樂」的如意考了全鄉第三,但是如意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沒能去讀初中。支老師陪著如意在山坳里坐了一宿。那晚的月亮特別亮,亮得沒人捨得哭。 大山大學畢業後回去看望支老師,這個時候的支老師已經變成與泥洋人民無二的一位教師了。她已經變成泥洋的毛竹,深深地紮根在了泥洋。那片留給畢業生的山坡已經栽滿了樹,那個最頑劣的孩子董大山已經走出了大山,那個曾經的「大姐姐」已經變成了泥洋小學的老教師。
她點亮了這座大山。支老師不僅改變了江西邊遠山區里的人們對於教育的態度,她也用一顆熱忱的心和堅定的信念,軟化了一個頑劣孩子的心,使他能夠走出大山,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支老師說「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了希望。」她說,「再黑的夜,只要我們抬頭就有月亮。」
一生只為一事來,教師只為教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