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潘多拉》
盡管存在大段頗為俗套的韓式煽情,但《潘多拉》依然稱得上是一部精彩感人的災難片。更何況,這部影片還有超越國籍的現實意義。當觀眾通過照片、新聞、史料,回想起那些曾經在異國發生過的可怕景象,便能嚴肅地意識到這絕非一個用來催淚的虛構故事。相反,它警示我們在地震、海嘯、山洪等天災對人類的威脅已由於預報和避難措施的到位而大大降低的今天,我們仍然面臨無法抵抗的滅頂之難,諷刺的是,這份威脅的來源正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的核能源。《潘多拉》中這場因人禍釀成的悲劇,將重新書寫我們的恐懼和無助。
影片把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將發展核電作為支柱產業的小鎮上,這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為發展做犧牲品的資源血汗工廠,以自身的凋敝和閉塞換來大城市的經濟騰飛。而當危險能源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亦埋下了活火山般不定時爆炸的隱患。隨著事態惡化無法控制,全體國民都被迫與這座核電鎮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同嘗了因追求過度發展而忽視乃至無視安全保障的慘痛代價。
2014年歲月號的沉沒讓世人看到,一場突如其來,死傷慘重的災難對這個小國的打擊有多大,這讓《潘多拉》中呈現的核泄漏後舉國陷入混亂和社會動盪的場景有了極高的可信度。輻射擴散的死亡陰影步步逼近,潮水般慌不擇路的逃命人群,轉眼淪為廢墟的家園故土,都成了人間煉獄的驚悚寫照。當人們嘔吐,出血,全身潰爛,即便穿上笨重的防護服也無濟於事時,才知道看不見的死神正悄無聲息地在大地上降臨。
和大部分韓國電影類似,政府與其工作人員形象再度在影片中一落千丈。具體體現為敬業的核電站長因為「妨礙公務」而被上級借故調走,正直的總統試圖全力救災卻被各方復雜勢力牽制無法施展手腳,均是典型的清醒個人在整體腐朽的體制中因為拒絕同流合污而被大型利益集團邊緣化的遭遇。
之後,無能的核電站新負責人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烏紗帽對領導言聽計從耽誤了事故處理進程,而政府在只顧封鎖媒體消息自欺欺人地營造安穩假象失敗後,終於引發了更大的亡國危機。把避災群眾反鎖在場地內的維穩人員也對上層失去了信任於是作鳥獸散,機場碼頭車站擠滿了想要立即逃離的恐慌人群。
同時,需要人員犧牲方能解決的核泄漏問題變成了倫理問題,作為成年人,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這套規則遷移到國家層面就行不通了。領導層決策失誤的後果卻由基層來承擔,前者能做的只有在實時傳輸的畫面前焦急凝視,沉默地低下頭,並將後者表彰為志願者,在他們犧牲後沉痛追悼。一群人害另一群人失去生命,卻得以遠離現場,毫發未傷。令人憤慨的是直到結尾,影片中也沒有哪位政客被罷免或問責。
猜一猜也大概清楚,要是在現實中,這些官員們定會痛心疾首地用「為了經濟發展」、「發生意外難免」給自己開脫。這副慣有嘴臉足以讓富有正義感的人們和逝者家屬當即產生一股怒火:冒著生命危險在第一線工作的又不是他們?他們用別人的生命做籌碼,卻得到了比這些出生入死的勇士們更多的安全、更高的地位與更大的利益。資本和權力暗中合謀,雙手沾滿罪惡鮮血的現實,除了令人感到氣惱,只餘下無盡的悲涼了。
核電是鎮上居民直接的經濟來源,盡管男主角在赫的父親和哥哥都因遭受輻射而去世,但他依然不得不去核電站工作,影片中,在赫想要擺脫核電站,卻無奈地發現自己被牢牢地捆綁在了這里——生於斯長於斯的親情與愛情套牢了他,讓他最終懷著外面世界的嚮往中死於斯。
在赫的最大痛苦是,想跑,跑不掉。在危機到來前,女友和母親反對他離開核電;危機到來後,眼睜睜看著同伴被困的他做不到一個人逃走;危機空前嚴峻後,已經被輻射的他用虛弱的身體做引爆器,與吞噬了他生命和夢想的核電站同歸於盡。
這份不得已做出的犧牲顯得格外的壓抑。為了家人和同伴,在赫不能不走上被壓榨至死的道路。某種程度而言,這個明知危險驚人但仍大規模開發核電並低估其惡果的國家,和那些被他拯救的國民們一起剝削了他,之後再用深明大義這樣的褒獎去包裝在赫,感化更多人用生命為這個轟然開動的國家機器做燃油並認為這是值得的。《潘多拉》用這位不甘犧牲的「英雄」告訴人們:雖然人的生命可以為一些東西做出犧牲,但這種獻身絕對不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影片沒有將在赫塑造成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硬漢,而是將他還原成一個彷徨、脆弱的小人物,凸顯了他真實而糾結的性格。即便加入了自殺式維修的隊伍,他仍沒有成為救世主的自豪感,而是產生了極大的憤怒:「為什麼要我們為這個狗屁國家而死?」
接著質問遠遠地觀看他們小隊送死的權貴們「為什麼我就得這樣死,我做錯了什麼,我不想這樣死」。
最後,悲壯赴死的在赫泣不成聲地利用電視直播和家人告別,沒有展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而只有不甘心就此離開世界的委屈,唯有潸然淚下地嘆息一句「活著真是受苦了」。
至此,在赫的一生被核電吞沒,臨終的他用時日無多的血肉之軀最後一次飼餵了這頭可怕怪獸。影片的戲劇沖突在此刻走向了高潮:一個讓平民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犧牲,讓無辜者為死有餘辜者去死的國家,是不值得人民去愛的。哪怕在歷史的任何時候,需要英雄來挽救的國家都不是偉大的,而是不幸的。
亡羊才想起補牢,唇亡方明白齒寒,人類文明走到了今天,我們生存的最大威脅終於變成了自己。核電猶如一隻掐得所有與其相關之人喘不過氣的無形大手,直到攥得每個人緩緩窒息。它的毀滅何嘗不是象徵著欲求不滿的人類走向自我毀滅?
當換取發展的成本如此慘重時,我們是否仍應該一意孤行?
寓言里,打開潘多拉的盒子釋放了不幸和災難,但希望依然存在,被鐵絲網隔離的核電站成為了墓地,掛慢了亡者的遺像,接著充滿正能量的畫外音響起「不要因為害怕就閉上眼睛,不要因為畏懼就堵住耳朵」,為影片畫上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透過銀幕,我們看到了現實重演電影內容的可能性。
從《恐怖直播》、《釜山行》到《隧道》,當韓國電影又一次走在現實的前面,而沒有淪為意識形態的拙劣附庸時,光憑這一點就足以令我們送上掌聲。作為核電密度最大的國家,如何居安思危都不為過。我們遭受這一場災難的重創時,不要忘了預防下一場災難的發生。這是每一部優秀災難片所共同擁有的深刻主題。
⑵ 不可否認,它是好電影(潘多拉)影評
該片集懸疑和災難於一身,回顧以往韓國傳統的災難片套路,基本上都是不可預測的事件突然爆發後幾個不同身份登場的主配角面臨危機關頭各自的故事,但這次的《潘多拉》則有點不同,訴說兩位主角核電站人員的金南佶和總統金明敏之間的對抗,和各自的取捨更為主線,而這些平日觀眾也許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的核電站人員做著如何危險的工作也可以通過影片一一了解,並且這部災難片的可收看年齡段只要12歲以上就能入場,是走向更大眾的野心。
⑶ 潘多拉之心好看嗎
1.聲控最愛
奧茲.貝薩流士:皆川純子
艾莉絲:川澄綾子
鴉:鳥海浩輔
夏蘿.蘭茲華斯:花澤香菜
扎古席茲.布雷克:石田彰
文森特.奈特雷依:福山潤
基爾巴:坂本梓馬
艾歌:廣橋涼
尤其是石頭和福山~都是聲控的寵兒~
2.劇情
雖說「潘朵拉之心」的動畫版第一話(剛開始·一上來·二話不說·馬上就)出現了畫面崩壞,但是為此而放棄追看的觀眾,大概不會比沖著梶浦由記的音樂以及對漫畫原作的熱愛而持續欣賞的觀眾來得多。那自然是因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故事。原作者望月淳埋伏筆吊胃口的本領十分高強,諸如「愛麗絲是一百年前被基爾巴的弟弟文森特用剪刀殺死的」之類真相,非要教讀者把冬春夏秋水一起望穿了才捨得揭曉(喂這對於動畫觀眾根本就是劇透吧喂!)。
所以會越看越有味道的~放點耐心,按著順序看~
3.人設
望月淳的畫風極其細膩唯美,以美型人物為主~流口水ING~
4.音樂
梶浦由記大神的音樂,OST有著強烈的震撼力,每一首都堪稱神曲,不看你也要聽!
總之:推薦《潘朵拉之心》,可以用情節詭異奇突,設定龐大完善,畫面精細華美等等贊譽之詞作為理由,然而,該作最值得讓腐女顫抖的目的,只需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是一部包含了各種類型美男子的漫畫啊!
參考資料1:http://hi..com/%D8%FC%BD%B4/blog/item/f62c8bfd384384f4fc037fb2.html(專題文)
參考資料2:http://ke..com/view/1442528.htm
⑷ 暴露人性!韓國新災難電影《潘多拉》中演員演技太過了嗎
個人感覺韓國災難片雖不如美國災難片場景畫面具有震撼力,但勝在更尖銳地揭露人性、社會制度的陰暗面,眾多演技派演員合作很到位,後半部眼淚狂飆。
電影《潘多拉》講述了韓半島遭遇史上最強地震,並引發核事故後,人們為了活命想盡一切辦法對抗災難的故事,該片是韓國首部涉及核事故的災難電影。
好吧,其實好看的電影我才回這樣客觀的去說,爛片我基本不說或者直接帶有強烈主觀情緒的噴了,所以電影其實很值得一看,幸好我這人善於分散注意力,不然早淚奔了。
歡迎大家討論評價!
⑸ 你怎樣評價韓國電影《潘多拉》
很感人
⑹ 韓國電影潘多拉好看嗎
親,超級超級好看
⑺ 韓國潘多拉電影怎麼樣
好看,講核泄漏的,後面挺感人的
⑻ 如何評價電影《潘多拉》
該片集懸疑和災難於一身,回顧以往韓國傳統的災難片套路,基本上都是不可預測的事件突然爆發後幾個不同身份登場的主配角面臨危機關頭各自的故事,但這次的《潘多拉》則有點不同,訴說兩位主角核電站人員的金南佶和總統金明敏之間的對抗,和各自的取捨更為主線,而這些平日觀眾也許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的核電站人員做著如何危險的工作也可以通過影片一一了解,並且這部災難片的可收看年齡段只要12歲以上就能入場,是導演走向更大眾的野心。
⑼ 如何評價韓國描述核災難的電影《潘多拉》
《潘多拉》該片是韓國首部以核電站為題材的電影。該片囊括了災難片應該有的東西,像體現家族之間的愛、無力小市民反抗變小英雄、友情和犧牲等等,就這些該片已經做得非常合格而且賺了不少觀眾眼淚,而另外一方面其實不少觀眾都看出了朴導演的用心,除了模擬一個恐怖的災難來臨給觀眾感受視覺沖擊外,對於核電、原子這些敏感話題也是給市民深深提了一個醒,韓國觀眾對於這個「貼心預告」都大贊它是一部善良的電影。
⑽ 電影《Pandora』s Promise》好看嗎
特殊環境,特殊立意,不同的觀賞目的,很難單純評判好看與否。
從客觀內容來看:
美國猶他州一年一度舉辦的聖丹斯獨立製片電影節上,羅伯特·斯通(Robert Stone)出品的《潘多拉的承諾》獲得了最廣泛的爭論和非議。因為這部紀錄片幾乎用不可能再顛覆的拍攝手法,記錄了幾位最激進最知名的環保主義專家,是如何的從極端的激進反對,冒著生涯與名譽的風險,站出來重新為核電發展背書。自從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以後,民眾對核電站安全的恐懼繼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後又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峰。在2011年,幾乎所有的環保主義者都認定:核電是一項危險的行業,它會導致更多的疾病和死亡,意味著更糟糕的環境破壞和傷害。 當時,核電發電量佔美國全部發電量的近五分之一,佔德國全部發電量的近四分之一,而在中國,僅占不到2%。可是在福島事件兩年後,人們卻突然發現,棄核並不像預想的那樣可以確保環境更安全更美好,至少在目前的階段不是。令人吃驚的是,雖然可再生能源比例越來越大,核電越來越勢微,但是整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沒有下降!而兩年過去,來自醫學界的消息是福島事件迄今只造成數人死亡,與此對應的卻是在美國每年因為煤電廠排放的廢氣而死亡的人數卻高達14000人。按照影片《潘多拉的承諾》裡面的說法,核電廠其實正在拯救約180萬人的性命,免得他們因為火力發電的空氣污染而斃命。盡管其數據缺乏驗證,但由此而引發的對核電作用的再度討論和審視卻是必須的。 而政府的成就也許不應該體現在黑白之間,向左還是向右走,而是建立起一個適合人們從各種角度研究並促進決定的決策體系,給各種觀點和發展方向都留有餘地,不急於高歌猛進,更不急於矯枉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