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雷區的電影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丹麥當局迫使成千上萬的德國戰俘排除埋在丹麥海灘的地雷。這些年輕人只得用赤裸的雙手,挖掘數以百萬計的殘餘地雷。 丹麥與德國合拍片,根據二戰中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945年5月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年輕的德軍俘虜被交給丹麥當局,他們被送往西海岸。在那裡他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除雷。二戰期間,德國人曾在這片海岸布置了超過200萬枚的地雷。這群男孩們在丹麥軍官卡爾·萊奧博德·拉斯穆森(羅 蘭德·莫爾 飾)的率領之後,開始了這項極其危險的工作。據史料記載,共有2000名德國俘虜被迫進行人工除雷,其中一半失去了生命或者成為殘疾。
B. 充滿血淚的《地雷區》,為之動容的情節,人性會回歸在傷痛中嗎
影片《地雷區》根據少有提及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本身充滿了血淚,在地雷區為觀眾展現了一個足以讓觀眾動容的故事。尚未成年的士兵,冒著生命危險拆除前輩們埋下的地雷,死傷無數,也讓看管他們的丹麥軍士從開始對他們的憎恨到後來的人性覺醒“放”他們回家。人性最終在傷痛之中回歸,拋開種族國界的束縛,生命本值得尊重。
硬朗的寫實風格、唯美的西岸風光(那醉人的白沙)、出色的表情演繹(那群可愛的少年)都值得花100分鍾去品味。觀影過程中一直警惕著,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就會有爆炸,雖然猜中了幾個橋段,但還是心有餘悸,我們身處事外尚且如此,可想當時那些男孩們的極端處境。從頭至尾僅有5次爆炸就基本使劇情兼具驚悚的味道了,著實考驗你的小神經。
戰爭從來都是殘忍,骯臟的,更有人性所有卑劣屬性的集中爆發。可悲這世界上居然總有被假象和謊言愚弄而崇尚戰爭的人群存在。本片誕生有德國重回世界主流大國的因素,更可貴的是向人們展現了戰爭結束,人性回歸的心理歷程。
戰後的創傷無處不在,年輕的生命為此買單。丹麥人的恨,男孩兒們的無辜,無從指責也無力反駁,唯有無奈與心疼。美麗的風景和人性的黑暗對比實在強烈,男孩們手挽起手在沙灘上排雷,彷彿一場空前的默哀。導演極為擅長駕馭情緒,娃娃受傷的四肢、不斷重復的理想、直白粗暴的凌辱,軍士長情緒跌宕與人性的覺醒,甚至連男孩的一個眼神都傳遞出悲鳴。
《地雷區》是屬於丹麥與德國兩個國家共同對戰爭反思的力作,對人性的尊崇構築了電影深刻的內在縱深,最後那個違抗命令救出德國孩子們的卡爾中士與最開始的樣子相比已經判若兩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爾如何在與這群掃雷德國兵相處的過程中發生改變,這實際也象徵著人性在傷痛之中的回歸,拋開戰爭後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救贖。
C. 如何評價電影《地雷區》
面對仇敵,我們能否透過對方的「身份」,抵達對方的內心,這是衡量一個人平庸還是偉大的尺度之一。身份是對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遠周旋於表層身份而陷落於無盡的仇恨,而有些人則在日常相處之後,彼此產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於那些有著戰爭場面的二戰片,這部《地雷區》是平靜的,但是,那些荒涼而靜謐的日常之下,卻隱匿著隨時可能炸裂的危機。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處。
這是一段由真實歷史改編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二戰結束後,丹麥的海岸線附近還留置了大量地雷。2000多名德國戰俘被送往雷區,排除了丹麥西海岸150多萬顆地雷,代價是一半戰俘的傷亡,而大多數都是非常年輕的男孩兒。
《地雷區》講述的就是一個排雷小隊的故事,一個丹麥軍官,看押並帶領著一群德國戰俘男孩,在無人的海岸線上,冒著生命危險,排除一顆顆地雷。某種程度上說,讓這些德國士兵排雷是一種帶有極度惡意報復性的行為,他們曾經佔領丹麥五年,現在,丹麥軍人想看著這些敗寇被自己種下的惡果炸死,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加快意恩仇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情感特別容易理解
但是,對於監督這項工作的軍官卡爾來說,意識形態、仇恨和戰時的敵對情緒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處之後,看著這群年輕男孩兒飢寒交迫,又一個個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這群孩子的年紀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兒子。在心裡,他或許一次次告誡自己,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卻是一群盼望著回家與媽媽團聚的無助的年輕人。
人的情緒和情感是很奇妙的東西,當我們把人當做一個符號去對待,我們可以輕易地痛恨和殺伐,但是,當他們還原為一個個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不自覺地泛起微妙的波瀾。這種東西叫做同理心。某種程度上說,是同理心讓我們真的成為人,而不是冷酷的動物或者機器。我們對他人可以感同身受,無論他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我們的愛人。有時,這讓我們感覺內心充盈,但有時,也讓我們無所適從。比如,卡爾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從職業身份來講,他必須冷酷無情,這是軍人的本分,他應該把他們當做一個個工具和物品,但是,他們每天對話,交流,他不可能不動感情,而作為人的身份,他把他們當做普通孩子。從職業身份上反觀這種行為,「同情」就約等於「動搖」,尤其在這種戰爭剛剛結束,人們的氣憤遠未消除的時候。
納粹當年對於猶太人的清除,有一個前提性的基礎,就是一點點從語言和行為上將後者「非人化」,用臭蟲之類的比喻指稱對方,時間長了,潤如無聲地讓人們對後者下手時再無心理芥蒂。而如今,似乎一切都開始悄然翻轉。如果卡爾真的不把那群孩子當做人來看待,那麼他不就變成了自己反對和憎恨的人嗎?自己和納粹又有什麼區別?
更何況,除了這種個人精神層面上的人性困境之外,還有著來自現實層面的壓力。他的長官用一種義正辭嚴的方式遙控指揮,而底層士兵則把這群孩子當做發泄憤怒的劣等生命。卡爾對孩子們承諾,完成這次任務,就會很快回家。但最終,他發現,上級根本就沒想讓那群戰俘輕易地離開這里。卡爾接受不了自己變成一個「親敵者」,而他更接受不了同僚對於男孩兒們的毆打和捉弄,這關乎自己的良心。
這類把普世人性放置於特殊戰時對立中的設定,其實並不少見,而這部《地雷區》中,有著更為殘酷的場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們,經常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炸斷手腳,而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抱持著能夠完成任務就能夠回家的願望。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懷揣著願望走向了死亡。
《地雷區》有一種蔓浸無聲的情緒變化,最初,卡爾對那群孩子施以拳腳和責,後來,他坐下來和孩子們聊天、開玩笑,甚至給他們放一天假,在沙灘上一起踢足球,看起來更像來海邊度假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那漫無邊際的白沙灘,原本應該是一片風景,但現在卻意味著死亡。當卡爾從暴躁的軍官變成隨和的男人,我們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對,那一刻,戰爭才真的結束了。停戰,不只是現實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舊燃燒,戰爭就遠未結束。
最終,卡爾做出了一個選擇,他放走了那幾個倖存下來的孩子,讓他們越過國境線。從職業軍人的身份上說,他犯了個大錯,但從人的角度上說,他用自己的善舉,真正終結了戰爭,排除了心裡的一顆地雷。
D. 十大必看戰爭電影
十大必看戰爭電影如下:
1、《血戰鋼鋸嶺》
由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表現的是發生在沖繩島戰役中的真人真事,影片從正面展現了戰爭的血腥、殘酷,但本片的英雄卻是一位不願拿槍的醫護兵,主人公身上展現的人性的光輝與戰爭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地雷區》
《地雷區》是丹麥導演馬丁·贊里維特的作品,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表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俘虜在丹麥用生命排雷的故事。
影片通過二戰結束後的事件反思二戰,角度獨特。戰爭結束之後,看似和平降臨,生活應該歸於平靜,但我們從屏幕上卻看到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突然之間被地雷炸的灰飛煙滅,讓人震撼。
3、《冒牌上尉》
《冒牌上尉》是一部德國的二戰題材影片,表現的是在德國戰敗前兩周發生的故事。
講述了一名十九歲的普通國防兵威利赫羅德在二戰最後兩周內成為所謂的「埃姆斯蘭德劊子手」的故事。他憑借撿到的上尉制服而假冒軍官,將潰散的其他士兵聚集起來組成特別任務小組,一路搶掠地在行將陷落的納粹帝國大地上為所欲為,並以元首為榜樣掌握起逮捕和生殺大權。
4、《高地戰》
《高地戰》是一部韓國拍攝的表現朝鮮戰爭的電影,影片通過表現朝鮮戰爭停戰前南北朝鮮對L高地的爭奪,反思戰爭的意義。
5、《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這部英、法、美、荷四國聯合製作的電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任編劇和導演。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穿插敘述,多角度展現敦刻爾克大撤退,營造出了命懸一線的緊迫感和緊張感。
6、《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由李安導演的反映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影片通過正在經歷戰爭的比利·林恩回到後方與後方各種身份的民眾的沖突,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沒有親身經歷戰爭的人是無法理解上過戰場的士兵的感受的。戰爭的殘酷和其對於親歷者所帶來的影響,遠超我們的想像。
7、《小男孩》
《小男孩》這部美國拍攝的二戰片沒有從正面表現戰爭,而是通過後方的一個叫做Pepper的美國小男孩的故事來表現戰爭,讓我們思考戰爭與人性。
8、《戰馬》
《戰馬》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的一戰題材的電影,本片是戰爭片中為數不多的通過動物與人的關系表現戰爭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動。
9、《狂怒》
《狂怒》是一部英國和美國聯合拍攝的表現二戰末期在德國本土的坦克戰的電影。影片通過諾曼在坦克「狂怒」上的故事,展現了戰爭是如何改變一個人的。
10、《芬妮的旅程》
《芬妮的旅程》是一部由法國和比利時聯合拍攝的二戰題材的電影。影片改編自《芬妮的回憶錄》,真實刻畫了二戰時期,一個叫做芬妮的猶太小女孩,帶領其他八個猶太小孩逃離納粹迫害的經歷,過程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