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我覺得電影《1917》最好最能打動人的並不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而是在戰爭的殘酷下,人類是如何保有善良的。讓人不由反思,在到達了極限狀態之下,我們能夠依然堅定心中的信念,捨身忘我地朝前嗎?作為一個小人物, 成功,註定是默默無聞的英雄,失敗,則幻化成無人知曉的勛章。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反應了在殘酷的戰爭里展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人間的真情。
而我們也通過跟隨著這兩個小兵的腳步,看到戰爭的殘酷,血腥, 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感受到更多的血肉與人性的真實。 雖然在戰爭里每個人都命在旦夕,但他們卻能顧著他人的生死,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對於戰爭的深刻反思,雖然戰爭是殘酷的,可整部影片里充斥著濃濃的親情!
『貳』 電影《1917》你覺得怎麼樣
近日,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紐約動漫展上表示,由其執導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將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電影中飾演布雷克的英國演員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為角色做歷史研究時,讀過一本叫《西線日記》的書,那是一本關於一戰時期記錄士兵日記的合集,他驚奇地發現曾祖父的日記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騎兵,在戰爭中受到槍傷,在無人地帶躺了4天活了下來,戰爭結束後在一家養殖場工作直到去世。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查普曼去完成這部電影的拍攝。
『叄』 《1917》觀後感
《1917》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917》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院全線復工,除了一部還未上映的《八佰》,最為人矚目的電影應為《1917》。
《1917》榮獲第77屆金球獎劇情類、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獎。不必多說,《1917》值得一看。
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遲坦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他們清楚地知道這項任務有多艱難,但他們還是出發了。因為這訊息關系著前線1600個人的生死。
全片一鏡到底,長鏡頭到給人的是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觸。我們能體會到的,該領悟到的都是戰爭的殘酷。
「殘破的村莊,火焰下的廢墟,被砍倒的櫻花樹,飄滿河面的花瓣。」看著這樣的畫面每個人都會感到窒息與壓抑。
一路上可謂屍橫遍野,屍體隨處可見。河水中除了白色的花瓣,還有的是面容慘白的浮屍。鏡頭外的我們會感到害怕,但片中的士兵們卻無視這些屍體,面不改色。是啊,這是戰爭啊,即使是死亡都是稀鬆平常的。
但令人動容的是在這可怕的環境中的戰士的信念與勇氣,盡職與擔當。
布雷克明知任務艱巨幾乎不可能完成,為了完成士兵的職責,也為了自己前線的哥哥堅定地領命出發。
斯科菲爾德後來明明可以留在德軍遺棄基地的地下室,和另一位倖存者——一位美麗的姑娘安穩地生活,逃離這場可怕的戰爭。可他面對姑娘的挽留還是選擇走向殺機四伏的外面,繼續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電影的另一個觸動人心的點是兩個士兵的戰友情。
爬出己方戰壕時,斯科菲爾德主動打頭陣,讓年紀稍小的布雷克跟在自己後面。
布雷克被德軍士兵刺傷,臨死之前拜託斯科菲爾德將自己的信物帶給哥哥。而斯科菲爾德為了完成對布雷克的承諾,接下來的路再苦再難也走的毅然決然。
其實一開始兩個人的情誼並沒有多麼深厚,但一起走過了這一段生死之路後深情厚誼也悄悄建立。
斯科菲爾德最後坐在樹下,一張張看著自己家人的照片。或許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自己的親人了。他思念著親人,也思念著幾天前還一起並肩戰斗的布雷克。戰爭最是殘酷,但值得慶幸的是,他還活著,他還是那樣溫暖的人,不過變得更加的`堅毅沉穩。
這里的斯科是幸運的,他沒有成為冰冷無情,滅絕人性的殺人機器,也沒有被他人殺害。
但鮮為人知的可怕事實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爭。參戰人數達到6500萬人,1000多萬人喪生,2000多萬人受傷。而二戰中直接死於戰爭或輪旦桐者戰爭相關原因的)(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
中國人應該都對戰爭有著一種真切之感,我們忘不了的是當年日軍侵華滅絕人性的屠殺帶給我們民族深重的苦痛與災難。當年的抗戰老兵大都已經去世,但日軍的罪行永遠不會被洗刷干凈。
時至今日,這世界仍不和平。還是有人在紛飛戰火中失去生命,或者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園被毀而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國際爭端會一直存在,而戰爭不該再發生,惟願這世界不再有戰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希望2020年的我有所提升。年前給自己列了to do list,從學習、工作、生活、讀書、寫作、理財各個方面,希望可以克服困難,懶惰的毛病,堅持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年底。
越不做越不會
很多事情月不做越不會,越不會就越不想做。然而追求一顆上進的心是讓自己提升的最好良葯,無論是否會做,做的好不好都請行動起來吧,讓自己在行動中不斷提升和成長,用行動說話,而不是每天的臆想。只要你肯定付出時間臘坦和努力,用心去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發朋友圈是一件多麼隨意而又普通的事情,但當你長時間不用文字表述心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闡述一段文字就要揣測好久,oh no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振作起來吧,就從今天開始,從寫觀後感開始,從一點一滴開始一點新的旅途。
凡事要持之以恆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兩明僅僅16歲的英國士兵遞送戰報的故事。影片開端,士兵們正在休息,這時一名士兵Blake被叫到,要求帶一個夥伴一起完成一項任務,隨後Schofield出現,兩名士兵隨後到作戰指揮中心接到緊急任務,要求在8小時內將信件送達,這信件不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還包括Blake的親哥哥。
接到任務後的Blake迫不及待的並且不顧一切的就出發了,但Schofield卻認為需要稍作整頓進行籌劃,兩人邊行進邊爭論,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卻可以一致對外保持高度的目標。然而在行進的過程中比想像的還要艱難,跋山涉水困難重重,始終沒有讓兩位16歲的少年退縮過。不幸的是,在遇到空軍作戰擊敗德國戰機時,被擊垮的德國飛行員卻將善良的Blake襲擊致死,留下Schofield一個人。此時的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僅為了Blake,還有作為一名士兵必須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樣的鮮活生命。在如此艱難、糧食緊缺的情況下,Schofield遇到了女人和嬰兒時還是將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來,他不分晝夜、穿越敵人戰壕,掉進河水沖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著,爬過無數具屍體,終於到了岸邊,到達了目的地。
但是這名士兵的目的不僅僅是將信件送到,而是要讓這次的進攻撤回!在Schofield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將士的忠告,必須要在旁人在場的情況下阻止這次進攻,「某些人就是喜歡大戰」,這讓他有了勇氣向上級進行挑戰,並能順利完成最終的使命,挽救無數無辜的生命。
影片結尾,當進攻成功被阻止後,還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沒有完成,親自找到Blake的哥哥,並告訴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並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許給他們的媽媽寫一封家書,告知真相。
16歲的我們是什麼樣子呢?無論哪家年代,和平社會是最幸福的。我們卻身在福中還未自己找各種借口和理由,抱怨現實的不公、吐槽老闆、抱怨工資太少加班太多、攀比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浪費時間消耗情緒,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學習一門外語、練習寫作等,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肆』 電影《1917》怎麼樣
這部電影其實還是非常好看的,首先能夠給人非常深刻的思考,也有很多道理
『伍』 什麼電影好看
2020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導演Sam Mendes也被評為本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1917》當然也是技術流的電影,不僅僅是導演Deakins,還有完美的音效、視覺效果和Lee Smith的編輯。這些並沒有淹沒MacKay和Chapman的表演,他們的勇敢、恐怖、忠誠、決心和絕望在鏡頭前表現得非常到位。
Mendes也安排了一些名演員飾演軍官,除了Firth,還有Benedict Cumberbatch, Andrew Scott, Richard Madden和Mark Strong。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在簡單的對話中給大家留下印象,每個人都成為重要的故事節點。
《1917》在國內的上映日期還沒有排定,相信和音影同盟一樣期待的人很多吧!
『陸』 有人看過電影《1917》嗎,是否值得推薦
時長的限制逼迫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必須擁有存在的意義。小到使情節連續,大至“一葉知秋”。電影《1917》的細節處理真是太可以了,我認為絕對值得一看。
很厲害的電影,戰場的細節,主旨的深刻,技術的選擇,有些畫面也是美的。不止流於觀看時情緒的追隨,也在於之後一次又一次的突然理解吧。
為《1917》打call,余韻十足,值得一杯奶茶的錢來換取一種身臨其境的警醒。人是需要時不時被敲敲的,一本著作,一部電影,配上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夠了。然後是沉溺的歡愉,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