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毛的電影
中外合拍電影《三毛》(2008年)
手機游戲《三毛流浪記》(2008年)
特奧會吉祥物陽光三毛(2007年)
網路游戲《三毛歡樂派》(2007年)
動畫片《三毛流浪記》(2006年)
新媒體卡通戲劇《三毛從軍記》(2005年)
虛擬導游三毛(2005年)
電影《三毛救孤記》(2004年)
舞台劇《三毛太空漫遊》(2000年,香港)
電視系列短劇《三毛新傳》(1999年)
舞台劇《三毛流浪記》(1997年,香港)
電視連續劇《三毛流浪記》(1996,1998年)
電影《三毛從軍記》(1992年)
舞劇《三毛流浪記》(1990年)
動畫片《三毛流浪記》(1984年)
電影《三毛學生意》(1958年)
木偶片《三毛流浪記》(1958年)
電影《三毛流浪記》(1949年)
有一個三毛網站,裡面很詳細!
⑵ 1949年上映的根據張樂平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是什麼
根據張樂平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是三毛流浪記。
《三毛流浪記》是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攝制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三毛流浪記》於1949年10月在全國公映。
《三毛流浪記》根據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展現了舊社會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不幸命運。
相關作品
1、1949年趙明、嚴恭執導電影《三毛流浪記》;
2、1958年,由章超群編劇,導演,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同名電影《三毛流浪記》;
3、1980年虞戡平執導的香港電影《三毛流浪記》;
4、1992年張建亞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大陸電影《三毛從軍記》;
5、1996年由羅寧導演、孟智超主演電視劇《三毛流浪記》,1999年出續集;
6、2000年李金熔導演的52集兒童劇《三毛新傳》;
7、2006年央視動畫《三毛流浪記》;
8、2010年動畫片《三毛奇遇記》。
⑶ 動畫片《三毛流浪記》一共有幾部
104集大型系列動畫片《三毛》計劃共拍攝《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三毛奇遇記》、《三毛歷險記》、《三毛旅行記》五部。全片將主要刻畫三毛正直善良、見義勇為、聰明機智、富有童趣的性格。為了能夠完美體現原作者對《三毛》創作意境,幾位老專家、老藝術家仔細回顧了當年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動畫片《三毛流浪記》時,同張樂平先生一起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以及張樂平先生對三毛內心世界的理解,從而用於今後製作中各個環節參考。第一天下午整整4個小時,大家放棄了中間休息,對每一個細節都給予了認真的推敲和論證。第二天,各部門對導演、編劇、配音、原畫、動畫、上色、合成特效、技術處理等專項工作方案進行了論述、研究與分析,與會專家們和製作人員各抒己見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及修改方案。最後,周鳳英總經理指出:「品質、質量、責任,是一部優秀作品的基本保障,為傳統動畫的振興做出貢獻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將不負眾望!」
⑷ 有哪些優秀的國產動畫電影值得推薦
《大鬧天宮》(1961年悔物)
這部電影歷時4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完成。它是中國動畫史上的經典代表性之作,屬於當時世界頂級的製作水準。
也是幾代人的童年回憶,尤其是孫悟空在天庭中和天兵天將打鬥的畫面,那種激烈緊密、抓在人心尖尖上的緊張感,太精彩了!
整體動畫風格糅合了中國壁畫、年畫、京劇等傳統藝術元素;動畫配樂講究,運用了文場三大件的京胡、月琴、弦子和武場三大件的單皮鼓、大鑼、小鑼等樂器。一經上映,獲得了六項世界大獎,是孩子認識《西遊記》,感受傳統文藝的很好切口。
《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年)
相信不少小朋友,一定都見碧者液過這兩個小朋友,一個做事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一個常常拿著一根竹竿做出一副不高興的模樣。
長大後,沒頭腦成了工程師,他設計的少年宮建成了,但是忘了電梯這回事,看演出的小朋友需要爬一個月樓梯才能去看演出;不高興當了演員,他演老虎時感到很不愉快,於是開始狂打武松……果然一切都亂了套。
這部動畫片非常幽默,一對活寶一定會逗得娃從頭笑到尾!
《三毛流浪記》(1984年)
大大的腦袋,豆芽兒似的身體,頭上耷拉著三根毛,這個四處流浪的男孩叫三毛。
原本幸福的三毛,因為在戰爭失去了親人和家園,他曾體會過短暫而幸福的人生,終究嫌指也逃不過成為孤兒的命運。
這部根據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先生同名連環畫改編的動畫片,能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明白戰爭帶來的傷害,也能喚起他們對當下生活的珍惜。
《葫蘆兄弟》(1986年)
《葫蘆兄弟》改編自《十兄弟》。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了,葫蘆兄弟與蛇精鬥智斗勇的故事簡直百看不厭。
這部剪紙電影融合了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的藝術形式,也能讓孩子在動畫片中看到傳統藝術的美。
葫蘆娃還有第二部《葫蘆小金剛》,也非常好看!
⑸ 《三毛流浪記》這動畫片講了什麼
漫畫家張樂平創作的連續性漫畫《三毛》。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漫畫,早在1935年就問世了。盡管是博人一粲,但還是受到了讀者的歡迎。抗戰勝利後,三毛漫畫又在上海的《大公報》連載,三毛形象在上海家喻戶曉,並成為了當時多數中國窮苦兒童命運的象徵,有較強的社會諷喻和批判意義。張樂平以機智的筆觸,精心地結構了一組一組的笑中帶淚的畫幅,描寫了瘦削矮小的三毛怎樣做報販、擦皮鞋、當學徒……總之,三毛聰明機靈、樂觀幽默而又不畏強暴的性格躍然紙上。三毛漫畫,受到了當時廣大讀者,特別是許多小朋友的熱烈喜愛。陽翰笙創作的《三毛流浪記》的電影劇本,盡管運用了三毛漫畫提供的許多情節,但還是一個嚴肅的正劇。後經過編導委員會討論、研究,大家認為這部影片應該搞成喜劇形式,盡可能與漫畫風格相接近。但此時陽翰笙已經離開上海,便由陳白塵代為修改;不久陳白塵也離開上海,又交給李天濟修改。最後,交由導演趙明、嚴恭寫出分鏡頭劇本,投入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