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
《消失的愛人》深度解析是:
1、電影的開始,是尼克來到酒吧,和自己的雙胞胎妹妹分析他的婚姻現狀,言語中充滿了對自己婚姻的不滿,以及對即將到來的5周年結婚紀念日,該送給妻子什麼禮物,表現的厭惡至極。隨著影片故事的推進,尼克和艾米從相識,相愛,到結婚的整個過程,導演通過大銀幕對觀眾進行了詳細的交代。原來這對神仙眷侶,在給大家展示的美好婚姻表象的背後,卻潛伏著種種危機。
2、如果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故事,這部影片只能算是及格。大衛芬奇總能帶給影迷們不一樣的感覺,他並沒有將故事就此打住,而是讓尼克和艾米都知曉了對方的目的之後,讓兩個人,通過法律和媒體進行了一次深度的互動。
2、如果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故事,這部影片只能算是及格。大衛芬奇總能帶給影迷們不一樣的感覺,他並沒有將故事就此打住,而是讓尼克和艾米都知曉了對方的目的之後,讓兩個人,通過法律和媒體進行了一次深度的互動。
3、婚姻是親情的保障,愛情的延續,是構造一個家庭的基礎。因此置身在社會的洪流中,也不免遇到各種問題,經濟的問題,小三的問題,個人自尊的問題,都是成為婚姻雙方之間溝通的障礙,然而這個時候雙方必須放下自尊,懂得適當妥協,要不然尼克和艾米的悲劇還會以不同的方式上演。
4、劇中的那隻貓,早就出現在片頭。其實這只貓是一個隱喻,在片中出現五次,男主對貓的關心把對妻子的關心還要好,另外一方面,貓其實很高傲的,你為它服務,你卻不能控制它,而且它時刻在防備你。
5、畫面中男主送給姐姐的是一款名叫Mastermind(珠璣妙算)的棋盤游戲,它是一種可供兩名玩家使用密碼破譯的游戲,剛好暗示接下來男主的妻子要和男主玩偵探破譯的游戲相結合。
㈡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
大衛芬奇的電影《消失的愛人》近日獲得第十八屆好萊塢電影獎最佳影片,有人說這是一部女權的電影,因為有人覺得那個叫艾米的是個彪悍的女人,如何在婚姻中佔有絕對的優勢,所以她是個女權婊,類似這種腔調。可是親愛的,我只想說你被騙了,被艾米婚姻的假象給騙了,你沒發現嗎,她的婚姻像個搖搖欲墜的小樹叉,隨時一陣強風就可能吹斷,她只是在用所有偽裝的強勢在掩蓋自己的虛弱,她在極力挽救自己的婚姻。
艾米不是變態女,更不是什麼女權主義者,她就是個需要愛的小女孩。
她一直在父母面前過著乖乖女的人生,在晚宴中保持舉手投足的淑女范兒,規規矩矩的東西在頭腦靈活的人眼裡向來很無聊,直到她遇到尼克,尼克是個油嘴滑舌的花花公子,不按規矩出牌,足以吸引艾米的眼光,即便艾米最初在電梯里識破了尼克的謊言,但她還是依然的選擇了他,他們步入婚姻的速度太快,這也是激情之下必然導致的後遺症,沒有經過時間的了解和相處,婚後開始產生厭倦感。最初是尼克,他有外遇了,一個身材豐滿腦袋空空的尤物,滿足了尼克對婚姻之外的所有想像,這是艾米所不能給予的。
㈢ 你怎麼評價《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情特別復雜,思緒萬千,沒有觀影過程中大起大落的情緒,只剩下無可奈何,黯然神傷。
主角撕開了婚姻中的陰暗面,告訴人們,婚姻里不只是你儂我儂的甜蜜,變質的婚姻里,有的是謊言,欺騙和陰謀,你不知道同床共枕的那個人腦子里是怎麼想的,不知道兩個人積攢了多少小矛盾,會在哪一天集中爆發,我很佩服女主的心機和勇氣,愛一個人時肯舍棄一切,我的錢你拿去盡管用,支持你的事業才是愛你的表現,錢沒有了可以再賺,只是你不該背叛我。
㈣ 電影《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溫馨提示:有劇透
看過很多懸疑片,但這一部不光是劇情上設置的耐人尋味,在視覺上也很有沖擊力。
有些懸疑片往往是在故事的結尾來一個大逆轉,而消失的愛人卻是在整個劇情上一波三折。
當你覺得快要看到真相的時候,劇情就逆轉了,每一次逆轉都能讓人吃驚。而兩位演員的演技也很贊,尼克的面癱,艾米麗的追求完美,這些都很好的推進了劇情的發展。
從影片可以看出尼克其實是一個挺懦弱的人,一遇到挫折就龜縮在姐姐家裡,當年為了追求艾米麗而努力塑造了一個完美的自己,卻在婚後顯現出了懶惰,膚淺的缺點。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確反映了現實,當兩個人在熱戀期,總是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現給對方,而一旦結了婚,很多缺點也就暴露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吧。
當激情褪去,兩個人之間如果無法相互磨合,就難免互相傷害。在消失的愛人里,尼克和艾米麗其實是互為傷害者和受害者,就好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傷害往往也是相互的,尼克的出軌,艾米麗的由愛生恨,從而自導自演的這一場戲,沒有什麼傷害是無根無據的。
看這個片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社會和人性。
當艾米麗失蹤後,當一切證據都指向尼克殺妻的時候,人們都是憤怒的,簡直恨不得直接把尼克判處死刑,而當尼克上了電視台坦誠自己的錯誤後,人們又紛紛原諒了他,而當在尼克姐姐的小木屋裡搜出那堆奢侈品後,人們又對尼克憤怒了,當艾米麗自己回來後,人們對尼克的態度又一百八十度轉彎。
不得不說人們其實是很盲目的,就好像現在微博上一有什麼報道,很多人就開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抨擊,一旦對事實真相進行披露後,人們又開始贊美,也許這就是現在很多網上的人的特點吧,發泄著自己的情緒,迷茫而躁動。
我不擅長寫影評,也無法從專業的角度來剖析一部電影,只是覺得消失的愛人在很多細節的處理方面很震撼人,整個故事的劇情發展一波三折,卻又很緊湊,是我看過的懸疑片里值得強烈推薦的一部。
㈤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
電影《消失的愛人》算是為狗血劇立了正名。男女主演本·阿弗萊克和羅莎曼德·派克猶如神助,在這個充滿謊言、陰謀甚至殺戮的婚姻故事裡游刃有餘,把一個出軌、啤酒肚微凸的文藝中年與出身不凡、試圖征服所有男性的優雅腹黑女之間的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看的人當然過癮,深感婚姻是天堂地獄的雙面體。這樣的劇情倘若放在內地電視劇里肯定會被斥為一灘狗血,可到了大衛手底下卻炮製出一場只是重口味的盛宴。影片把婚姻中的某種不易被人覺察的狡黠或無奈推到了極致。但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在大多數身臨其中的人看來,兩個獨立的人生活在一起,虛實結合才是游戲規則。總之,電影值得每一個成年男女去看,流流冷汗,排排矯情之毒。
1、選角和表演
有很多導演表示過,「Directing is 80 percent casting.」 意思是製作一部電影(或舞台劇)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選角。我以前一直不信,覺得那攝影啊音樂啊什麼的都不算嗎,看了本片才知道厲害,最後回味的都是人物。
不可否認小本依然有點面癱,但是就是很合適Nick這個軟弱呆瓜的工薪階級花花公子。人家長的就是很帥啊,在人群點蠟燭祈福那場戲里台下有個女的輕聲說」He is so hot」的時候一點違和感都沒有,在加上小本為了《蝙蝠俠大戰超人》變壯了不少,養眼指數瞬間爆表(拿gummy bear砸臉賣萌什麼的,你夠了)。這種獨特氣質讓後面人們恨他(出軌的花心大蘿卜),和人們喜歡他(真誠認錯的大帥哥)的兩個情節自然很多,更加強了社會批判性,因為這到底是個看臉的社會,隨便聽點故事,再來一張好臉,民眾就自娛自樂去了(我完全沒有在影射柯震東什麼的)。某種意義上小本的面癱也成就了Nick這個角色,因為這讓他「默哀」妻子的失蹤顯得很假,他說真話的時候亦是如此,更強調了婚姻里每個人的虛偽性,當真是人戲合一,可謂是利用面癱的最高境界。小本你欠芬奇叔太多了,順便吐槽你的短脖子。
演Amy的Rosamund也為本片獻出了不能忽視的表演。演員自己就是牛津文學系的高材生,符合Amy的高等教育背景。網上有人批判這位英國女演員高冷的氣質體現不出原著里Amy的美國甜心那一面,我倒覺得沒什麼。她身上那種獨特的恬靜的氣質以及稍微爺們點的嗓音讓她看起來很有力量和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管她做的事有多麼扭曲。這種氣質也給後面她做兩面三刀綠茶婊的行為增添不少可看性,因為前後對比很強烈,同時又深不可測,令人心寒。讓我覺得不管計劃中途有多少變數,她總能找到對策(潛台詞:不要上哈佛,不然出來就這樣) 。不過她發音上有所有英國演員的通病,他們在說美音的時候聲音會變輕。參照《豪斯醫生》里的Hugh Laurie。我聽過他用自己英音接受的各種采訪,聲音很實,但是在《豪斯》里說美音的時候聲音變虛了一點,就好像唱歌用假聲一樣。本片女主也不例外,聲音變的飄渺,時間久了真有點枯燥,但是又有獨特的韻味,感覺像一個魂魄在你耳邊細語一樣,使旁白令人不安。到底是恨的不夠深,您當初要是真能下定決心自殺,Nick也真的不一定有活路,她的自負成就了自己最後也毀了自己。
網上有人吐槽Desi那一幕完全是沒必要的噱頭,因為書裡面根本沒有這樣暴力色情加血腥。然後主創人員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在監獄里如果想要幹掉一個人,往往都會在操場,因為劇烈運動後心跳加速,這時候傷到主要血管,掛掉只是幾秒鍾的事,等叫人來早就晚了。Amy深知這個道理,因此這個戲劇處理很符合她psychopath的性格。我聽了之後脊背發涼。這個情節改編也算是為人物服務的。
其他角色都選的很好,Neil的千年備胎,Tyler Perry的淡定律師,Margo這個真性情姐姐,Amy的強控制欲母親,胸大無腦的小三,客觀公正的警探,誇張虛偽的真人秀主持...... 沒有人刻意去搶戲 (如《美國騙局》里的Jennifer Lawrence),都是各司其職,為故事服務。
2、攝影和音樂
靠情節取勝的電影,你很少會重復看。你往往來回看的都是攝影音樂等其他方面也比較耐看的電影。本片攝影師和配曲家都是和芬奇多次合作的人,把芬奇這位陰冷大師的獨特風范表現的淋漓盡致。預告片里女主沉入水中那個鏡頭我直接就醉了,開頭結尾的那個頭發和面部特寫我也是跪了,這種獨特美學風格真的是深的我心,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就喜歡於媽的大紅大綠古裝片,都是不同偏好而已。這種簡潔,精確,冷峻的攝影在大銀幕上有著獨特的光芒,是在任何電腦屏幕iPad手機上代替不了的體驗。現在移動產品和網路搶佔了很多票房,也減少很多觀眾去影院的動力。只是電影不僅僅是看情節那麼簡單,有些質感是只能去影院才能感受到的。
芬奇這種美學也體現在字體上。作為一位7年的資深果粉,我對字體非常敏感。海報上的字體就是我喜歡的現代簡潔風,片中運用的字幕也都是同樣大氣簡潔的字體,這些細節也是風格的一部分。
當年《社交網路》拿最佳配樂的時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這貨有配樂嗎?的確,它不像John Williams的管弦樂有那麼強的存在感,但對情緒和氛圍的渲染依然不可忽視。血浴情場那幕的配樂真是絕了,其他時候也都是默默的在背景里烘托氛圍,比如第一個小時後真相揭露時的音樂,沒有太過火,但也恰如其分,扣住你的心弦。顯著特點就是音樂往往是在後面備著,例如Amy給高富帥做早餐那場戲,一開始只是淡淡的渲染情緒,你可能都察覺不到有音樂,但是在她跑到窗邊攝像頭下假裝受害時配樂已經過渡到高潮,相當自然。配樂這個東西,很容易變得喧賓奪主讓人抵觸。反面典型《戰馬》,動不動就用煽情的音樂告訴你,來,這段要准備哭了哦,這就有點過。本片配樂是同樣獨特的現代風格,陰冷,無情,卻又抓人。最重要的是它沒有喧賓奪主,而是積極的為故事服務,實屬難得。
3、剪輯
剪輯師可以說是導演最親熱的夥伴。因為他們不像導演那樣天天在片場,對自己拍的素材有感情,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客觀性。如果有華麗的tracking shot但是卻沒有給故事服務,他們都會勇敢的減掉,而導演就不一定了:老子拍那個鏡頭花了那麼長時間你咋說剪就剪了呢?所以導演要分清楚,最終呈現的素材的效果和自己為這個素材付出的精力是兩碼事。
前一個小時的剪輯的特點就是「秒切」,不會在某種情緒里讓你沉澱太久。諸如Nick求婚那場戲,一亮出鑽戒,倆人剛親上就瞬間切回現實,一點也不讓你留戀他們的甜蜜,因為現實裡面正在發生的懸疑才是最重要的。還有Nick推倒Amy的那場戲,他剛剛用充滿內疚的眼神靠近她的時候又是秒切回現實,都沒給觀眾回味的時間,直接把過去發生的不安延續到現在。這種「不留戀」的剪輯風格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了失蹤案上,並且加重了倆人破朔迷離的關系,很好的在交代情節的基礎上營造影片氛圍。
畢竟是小說改編的電影,離不開用旁白來交代部分情節。前一個小時我們一直處於上帝視角來關注整個失蹤案的進展,Nick偷情都能看的到,本應該是很客觀的,但是又加入了Amy非常個人化的旁白。這種客觀主觀的來回切換可能才是讓我們欲罷不能的原因。Amy的旁白回憶部分未嘗不是一種扭曲的「新聞報道」,因為它也是在操縱我們的感情。
兩個情景交叉剪輯加速情節與懸疑的用法也很顯著,諸如Nick解出第三個線索和警察發現日記本的這個montage就運用了快速的交叉剪輯,可以說讓觀眾在期待中同時達到了兩個小高潮,緊接著就是Amy自述真相的大高潮,讓影片的前一個小時結束的汗徹淋漓。
我喜歡本片的剪輯因為它對節奏的掌控和各種variation。觀眾很敏感,意味著他們也很容易厭煩。前一個小時我們都已經熟悉了這種閃回+筆記本特寫+回歸現實的crosscutting模式,等真相揭露之後,這種剪輯模式又變了,這就比較有生命力。例如美劇《童話鎮》,永遠都是在現實和閃回倆方面來回切換,沒有任何變化,時間久了就真膩味了。另外一方面,本片中該切特寫的時候切特寫,該切中景的時候切中景,很流暢。最好的剪輯都是那種能讓你意識不到有cut的手藝。很多電影喜歡用establishing shot呈現人物關系卻忽略特寫,但只有特寫才能讓觀眾湊近人物內心,本片對特寫的各種合理運用大大增強了對人物的塑造。
4、故事
我沒有讀過小說,但是整體觀感總結為一句話: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以為結束了,但總是還有。我個人覺得真正的戲是在知道一切都是Amy自導自演這個事實時候之後才開始的,而那才在一個小時的位置,與以往的懸疑片都不一樣,不是靠一個在結尾的大反轉來滿足觀眾,因此對很多東西的挖掘都要深一點。如果你在結尾處展示反轉,觀眾忙著驚嘆呢,都沒有時間沉澱思緒。而Amy的計劃揭露之後還有一個半小時,給觀眾足夠時間去思考婚姻,媒體,並分析眾多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誠然結局部分可以再精簡一點,但是人編劇就是原書作者,你讓人刪豈不是和殺掉親生孩子似的。芬奇可以再大膽一點,多刪點東西,如果結尾能再精簡15分鍾左右的話真的可以成為年度神作。不過長一點的好處是觀眾會和片中的人物一樣身心俱疲,增加對他們無望感的認同。
這是一個讓人憋屈的電影,因為最後沒有給你一個正經的catharsis。她被繩之於法了嗎?沒有。他揭露她了嗎?沒有。最後這個婚姻像牢籠一樣緊緊的鎖住他們倆,比開頭的時候還難受。至少當時他倆雖然埋怨著對方,但依然有離婚的可能。現在卻要在恨的同時來裝和諧,演給別人看,真是比死罪還難受。這也是我看過的最讓人矛盾的結尾,因為從結構上導演用了前後呼應的手法像大括弧一樣優雅的把影片結束,觀眾得到了一種滿足感,但是從情節上卻讓人心寒,又是硬生生的把這個滿足感剝走。明知自己枕邊人是毒蛇,卻如牢籠般不能掙脫,更要在面上苟延歡笑,讓自己在虛偽和恐懼中度過餘生。芬奇不愧是冷峻大師,因為他知道死亡就是解脫,活著才是折磨。或許這才是吃軟飯又找小三的Nick應得的下場吧,比抓監獄直接槍斃要有意思,因為他陷入了婚姻的無期徒刑,真的和結婚誓言一樣,「唯有死亡才能讓他們分離」。
這個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沒有一個「反派」,故事本身就是大反派。Amy是施害者的同時又是受害者,媒體總是關注受害者那一方,因此把關注和同情都給她。而我們知道真相後Nick又成了受害者,所以我們的感情又移到他身上去了。其實婚姻未嘗不是如此,沒有人是干凈的,每個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
我沒有看小說,但是根據各種評價來看,小說好的地方是非常具體,對兩位主角的詳細心理描寫讓倆人顯得真實可信。有人覺得電影不夠真實,什麼警察為啥不徹查漏洞百出的Amy之類的,我反而覺得太認真你就輸了,因為這故事雖然發生在現實社會,但是明顯不是真正的「現實」,和《搏擊俱樂部》似的。為啥"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t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因為如果我們把自己的黑暗幻想暴露在陽光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合理性,並且意識到一切都始源於自己的自私與自戀。
其實我覺得本片和《搏擊俱樂部》蠻像的,女主Amy和愛德華諾頓的角色Tyler都看破了社會期待的「完美」生活背後的假象,企圖用破壞來恢復秩序。而且兩部片子都影射了男性對「閹割」的恐懼。其實Nick多軟蛋啊,出事了也總是和姐姐Margo窩在一起,在集會上和訪談秀上總是看她的臉色,結尾處決定和Amy繼續生活的時候又跑到Margo那裡求安慰求肯定。至少《搏擊俱樂部》里Tyler意識到自己逐漸消失的男子漢氣概,並企圖用暴力來恢復,Nick則稍顯被動。
不管怎樣,從這些角度看,Gone Girl也註定是「假」的,這也無妨,觀眾能體會到屬於自己的問題就好。
本片驚喜的喜劇元素也是不能忽視的。我看的午夜場,觀眾隔一會就會大笑一次,很多人物對話詼諧幽默,這種在懸疑中穿插喜劇的手法我比較喜歡,很好的調節氣氛,但也沒有過火的變成無厘頭,可是黑色喜劇的范的確是出來了。
我評價一部電影好不好經常是通過對潛台詞的展現。反面典型《紅磨坊》,雖然是部挺好看的電影,但是「Love」這個中心詞出現次數太多了,沒有任何潛台詞空間,全都幫你說出來了。本片的潛台詞有很多,但都是給你呈現出來的,不是靠台詞硬生生塞給你的。對媒體的諷刺,對真相的戲謔,對幸福假象的批判,對婚姻的絕望,這些感悟都是觀影結束後自然帶給觀眾的(雖說有個別關於婚姻的台詞還是有點過於明顯的把主題塞給你),所以逼格很高。有好主旨,但是把這些大道理赤裸裸的扔在你臉上的都是一般的電影。好的電影都是在有好主旨的前提下讓你自己領悟和體會。
㈥ 《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消失的愛人》讓我想起了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們告訴我,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每個人都說,這是黃金守則。但如果愛真的毫無界限、毫無約束、毫無條件,那怎麼會有人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呢?如果我心知無論如何別人都會愛我,那又何來挑戰呢?我應該去愛尼克,盡管他缺點重重,而尼克也應該愛我,盡管我滿身怪癖。但是很明顯,我們雙方都沒有這么做,因此我認定大家都大錯特錯,愛應該有著諸多的條件和限制,愛需要雙方無時無刻保持完美狀態。無條件的愛是一種散漫無紀的愛,正如大家眼見的那樣,散漫無紀的愛是一場災難。這段話對這本小說,這部電影是一個最好的總結。
艾米和尼克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盡管在別人看來是如此,然而,在他們第五個結婚紀念日的時候,艾米突然消失了。此時的尼克,雖然惶恐,更多的似乎是一種解脫。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盡管艾米費盡心機的布置了一個尼克殺妻的陰謀,但是,陰謀的背後卻是蒼白的婚姻的真相。
大多數夫妻從相遇到相愛再到婚姻是一個非常圓滿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僅僅截止到那段激情的結束。當人們陷入愛情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讓自己發生改變,讓自己更加接近愛的那個人。一旦進入婚姻之後,這種改變顯得毫無意義,或早或晚,人們的真實面目總會在婚姻中暴露出來。當婚姻進入灰色區域之後,很多夫妻因為絕望而離婚,很多夫妻因為找到了彼此的相處之道而繼續妥善的經營著自己的婚姻,相互包容對方不完美的一面。不管是怎麼樣的選擇,都是人之常情,可是,艾米卻有著自己的打算。《致青春》中有這樣一句台詞記憶猶新,我們永遠愛自己,勝過愛愛情。任何一段愛情的開始都是來源於彼此之間的怦然心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怦然心動成了愛情,有些怦然心動成了仇恨,不管怎樣,這些怦然心動成就的永遠都是婚姻的雛形。艾米和尼克盡管完美,終究還是敵不過時間。愛情中的絕望總是有相似之處,而艾米選擇了一個最殘酷,最黑暗的方式來祭奠自己死去的愛情。影片中的復仇貫穿了始終,這也是大衛.芬奇最擅長的演繹手法。
愛情有時候只是一場幻覺,聰明人會享受這種幻覺帶來的快感,而愚笨的人只會在這種幻覺中沉淪。尼克和艾米的愛情也從一場幻覺開始,在短暫的快感和激情之後,留給彼此的是黑暗中的隱忍和面具之後的殘酷。生活繼續,兩個人都已經成了不能脫下面具的小丑,盡管這場鬧劇已經結束了,可是兩個人之間的表演永遠不會結束。
消失的愛人:
多面性是用來形容人的高頻詞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性詞,影片中的艾米是非常明顯的多面性人格的體現。和尼克戀愛的時候,艾米是一個十足的「酷女孩兒」性感,熱辣,風趣,幽默,睿智,個性,獨立幾乎是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面對這樣的女孩,尼克自然是蠢蠢欲動。婚後的艾米由於受到經濟壓力的驅使逐漸成了一個落魄的公主,由於她缺乏自理能力,沒辦法妥善的處理這段特殊時期的災難,導致她沒辦法融入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變成了怨婦。日記中的艾米是一個百分之百愛著自己丈夫的妻子,她善良,體貼,溫柔,是一個毫無心機的家庭主婦。其實,這些角色每一個女人都扮演過,時間久了,忘記了自己只是扮演,婚姻的悲劇也正是如此,很多女人入戲太深,了此終身。
PS:
本片給我的最深的感覺就是「女權」,盡管整個故事保持著獨特的懸疑的氛圍,可是,艾米的掌控欲卻非常的明顯。資產階級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讓很多知識女性無法忍受現實中兩性關系之間的不對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尼克出軌,而艾米要報復他的根本原因。女權主義在誕生的初期就帶有非常明顯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導致女權主義中情緒的宣洩遠遠多於理性的思考,甚至包括了牢騷,謾罵,詛咒等等形式。而艾米,也不過是生活的犧牲品,所以,她選擇了報復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活,對愛情,對婚姻的不滿。然而,這場博弈並沒有勝者,或者說兩個人都是失敗者......
㈦ 《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黃真真執導、王珞丹、黎明主演的虐心催淚親情電影《消失的愛人》中,黎明飾演的凱峰說過這么一句話:當人處於彌留之際,靈魂可以選擇留下或者是離開。這無疑慨嘆了影片的主題,即愛人消失,靈魂留下。
善以女性題材為催淚賣點的黃真真此次拋開純粹的愛情而聚焦家庭親情,據說是源於其自身家庭的一段親身經歷。黃真真有一次與繼母共餐時,繼母喃喃自語道「不知你爸爸(已經去世)來了沒有?!繼母還做了繼父愛吃的東西,把繼父的碗筷也擺的好好的......在繼母眼裡,她能看到繼父的靈魂,所以相信他沒有遠去就在身邊。而這,恰恰是愛的象徵。
《消失的愛人》中就有這么一個橋段,王珞丹靈魂附體,但只有愛的人才能看見她。所以當林俊傑告訴老婆張榕容她能看見已經消失的王珞丹時,張榕容表示非常驚訝,完全不理解,並認為林俊傑在鬼扯。從一般角度看,黃真真導演這種所謂的「見鬼」設計是難合常理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類似事情的發生。比如在各大網路的社會新聞里就經常能看見某妻子或丈夫在對方去世若干年後依舊相信他就在身邊,頓頓將飯為其做好,碗筷擺好,與其共進餐食。不過,必須強調的是,這不是所謂的鬼魂,在靈學上是有合理的解釋的。《消失的愛人》中,黎明正是依靠了靈婆的指教,才看到消失的愛人王珞丹的,並與其重享一家三口的融融快樂。
看黃真真版《消失的愛人》自然會聯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催淚大片《人鬼情未了》(英文名《Ghost》,本人更認同港台的譯名——《幽靈》《第六感生死戀》《生死第六感》。因為影片並沒有鬼,而是靈魂,幽靈。《消失的愛人》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消失的愛人》比之更加虐心、催淚。因為影片不只展示而小兩口的愛情婚姻,更是一家三口的伉儷情,母子情,父子情。可謂情情動人心,滴滴催人淚。片中,凱峰、秋婕及其兒子組成的溫馨一家人的暖暖真情,凱峰與父親的過往溝壑和沖突,凱峰、秋婕一家與表弟Jimmy、燕子一家及鄰里朋友的間隙與理解和包容,無不是現實社會普民常人間真情實感的縮影與再現。而且,很多時候,或許只有消失了以後再回頭,才發現,親情、友情是多麼的彌足珍貴。所以,珍惜眼前人,珍惜身邊人,珍惜來之不易的親情與友情,這或是我《消失的愛人》觀影後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了。
《消失的愛人》不僅在劇情上虐心、催淚,其結構更是燒腦。雙層甚至多層的靈異再現,消失後愛人靈魂的一次次復刻,以及不斷閃回的昔日過往,加之層層推進的入夢、解夢與破夢,都對觀者的智商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神級反轉更讓人看到了好萊塢經典大片《靈異第六感》的影子。影片使用了插敘、倒敘、正敘、補敘等多種手法,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內核捏碎了揉盡了交合在一起,雖看似有些凌亂,卻極大提升了戲劇的張力,以及情節的韌勁兒。絲絲入扣,環環相連,稍有分心就會有錯過精彩環節的可能。所以說,雖然這是一部劇情片而且偏點文藝范兒,更加沒有視覺特效的加持,但觀看全程基本上是無尿點的。
㈧ 為什麼我看不明白《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想表達什麼
《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我覺得有點悲觀,特別是結局的時候,和一般電影不同的是給人一種很傷感的感覺,不理解這樣的電影也是很正常的
㈨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Gone Girl)
看《Gone girl》之前預期這是一部像是《沉默的羔羊》或者去年的《the prisoners》一樣風格壓抑,講述psychopath綁架女主角的電影,但是開場不久就發現氣氛遠沒有那麼懸疑,整片下來不時出現的黑色幽默還讓觀眾頻頻笑場。看完才感慨電影的黑暗之處在於展示了人的內心能有多麼可怕,或者說是女人的內心。
古人雲「婦人之心」,不過這倒也未必:唯有絕頂聰明的女人才能提前兩年開始周密計劃,並在那天早晨天衣無縫地偽造自己的失蹤,騙過家人、警察、媒體和公眾,最後成功改變身份,躲在角落裡遠遠地目送著背叛自己的丈夫被送進監牢。這簡直就是聰明女人的狂歡,the revenge of the desperate yet smart housewife。擁有了美貌,智慧以及惡毒的用心,她們簡直可以征服世界。
㈩ 影評網友說它不止是相愛相殺的狗血片,怎樣才能看懂《消失的愛人》
《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是一部懸疑電影,但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元素,涉及了婚姻、感情、媒體、輿論、公眾等多個方面的電影,有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一一來理解。作為影片的女主角艾米,她從小是一個在家庭重壓之下,飽受摧殘的孩子,即使她從小就十分的優秀,似乎每天都有人對她誇贊,她就是這樣成長為一個哈佛女神,但她卻不認為那個別人眼中優秀的自己是本身的自己,她漸漸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她的天性一直在被壓抑。這讓她變成了一個被外界環境所綁架的人。跟尼克結婚以後,她覺得尼克被她喜歡的種種優點都變成了缺點,艾米也表現出自己極強的控制欲,在尼克亂搞女大學生的時候,艾米就徹底爆發了。她的計劃就開始了。她的高智商犯罪,讓她躲過了聯邦調查局的追查,在大眾面前也是永遠的好人形象,尼克的形象一波三折,雖然你可貪玩,但也不是絕對的壞人,只是一個普通人。這里也是影片對於公眾輿論影響案件的諷刺。女主的行為也是她控制欲得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