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會痛的17歲
會痛的17歲在獵奇和造夢的角度上分別給了社會人和少女們足夠的吸引力。
《會痛的17歲》是根據饒雪漫系列小說《我不是壞女生》改編的黑色物語網路劇,由江金霖執導,溫心、周遊、李煜、關曉彤、劉穎倫、盧蒽潔、王藝哲、周雨彤、蔣沁芸、魯筱冉等聯袂主演。
該劇講述了8個正值青春期的17歲女孩因童年缺失家庭關愛而導致的成長經歷,於2015年11月8日在優酷土豆上線。此外,該劇於2016年10月26日作為網路劇三類獎進入優秀網路視聽作品推選活動獲獎項目補助名單。
每個少女的心理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被教育」的過程,這又俘獲了大批已然或即將面對女兒青春期的中國家長。
然而,受眾層面多並不是它應該受到關注的原因,把可能發生的現實赤裸裸、毫不遮掩地擱放在每一個「中國式家長」的面前,讓他們成長,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2. 《會痛的17歲》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般情況下,生活在單親家庭或父母離異家庭里的孩子,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些許後遺症,成為其成長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或深壑,但也不盡然,這主要取決於因家庭問題產生隔閡的母女或父女間的溝通方法,表達方式。正確的溝通方式很容易將潛在的矛盾糾葛消弭的無聲無息,而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即使是溢滿著親人之愛,血脈之情,也很難將問題圓滿解決,或將問題湮滅於源頭,相反,對愛的表達方式的不正確打開方式還很容易激化甚至升揚母女、父女矛盾,從而使問題更加棘手,尖銳,乃至悲劇的發生。
《會痛的17歲》聚焦的就是這么一個問題重重,困難多多的家庭。葵之自小就沒有見過父親,而且母親又是一個喜歡結婚離婚甚至上癮的成年熟婦,在葵之成長的這不到20年中,其母就已經結婚了六次之多,而且遠沒有就此打住的意思。更可怕的是,母親還當著女兒葵之的面將陌生男人帶回家過夜,從未考慮過葵之的感受。變本加厲的是,母親不僅不知道反省,還以錯誤的方式企圖限制女兒的戀愛、生活、人身自由,母女間的矛盾瞬間如火山噴發般炸裂於這個本來就不圓滿的家庭中。母女惡語相向,大有仇人相見分外眼睜的感覺,哪裡還看得出有絲毫、半點血緣母女關系。幸好一個叫安全島的心理危機干預拯救機構的出現,才將這個雪上加霜且正瀕臨破碎邊緣的家庭拉上了正途。
葵之對母親不是沒有愛,從小就失去父親沒有父愛的她對母愛的渴望與堅守比常人更深,她對母親頻頻結婚離婚現象的不理解甚至用惡毒語言進行人生攻擊、侮辱,其起點是出於對母親的關懷——害怕被母親被壞男人騙,雖然對母親傾注了愛,但由於表達方式的不正確,卻大大加深了母女間的矛盾。同樣,母親對葵之也力圖盡到為母之責,但由於表達方式的粗陋、簡單,單單憑借一兩件情趣內衣內褲就盲目認定女兒葵之是一個不檢點的女孩,並藉此試圖限制女兒葵之的自由。一個是正值生理心理成長關鍵期的女兒,一個是屢經婚姻考驗打擊的中年熟婦,青春期撞見更年期,火花自然是爆棚的,效果自然是炸裂的,母女關系也很自然的就會被趨向破損、毀滅的邊緣。
就這個故事而言,母女間其實都是有問題的,但相對來說,母親的問題更大些,畢竟,身為母親,責任也是更大的。生活在離異家庭或單親家庭中的確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但如果掌握好愛的表達的方式方法的邊緣與界限,一切問題矛盾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誠然,一個母親結婚六七次固然是她的自由,也是法律賦予其的權利,但在處理自身婚姻大事的時候,能否考慮一下女兒的感受,尤其這是一個從小沒有父愛的女兒,而且還正處在青春期,一個反叛、忤逆的爆發期,母親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方方面面為女兒著想,而不能只為圖自己一時之快,更不能簡單將女兒鎖在屋裡,或沒收其手機,如此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對問題的解決是毫無意義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被當做成了父母的附屬物,父母對孩子也天然的擁有了佔有權,在這種大背景下,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就很難站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就好像《會痛的17歲》中,母親天賦人權般的覺得女兒是自己的附屬物,可以隨意管制,打之,罵之,控制之。這是一種很可怕的觀念,特別是在單親家庭中,父母更應該將孩子平等對待,將其當做自己的朋友,貼心交流、溝通,為此,愛的形式與內容才能有效往返於母女之間,成為聯結母女關系最緊密的那根紐帶。
沒人生下來就是壞人,即使一些人因為家庭原因,或其他種種因素變「壞」,父母也有責任幫助她,拯救她,而不是適得其反的將其推入深淵,就好像《會痛的17歲》中的母親對待葵之。劇中,葵之的「壞」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母親的失責所造成的。如果她真的能從女兒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解決矛盾,母女間也不像現在這樣劍拔弩張。家庭問題的出現,疏導是關鍵,任何對抗都只會讓矛盾急劇加深。而疏導的關鍵的則在於對愛的表達方式上,誠然,這是雙向的。這不僅需要母親家長這一方要學會事半功倍的愛的表達方式,身為已經成年或正在成年的17歲少男少女,也應該學會如何表達怎樣傾訴對親人的愛。單親家庭、離異父母絕不應該是17歲少年任性妄為的借口與理由,從這點看,《會痛的17歲》所提供的現實範本與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會痛的十七歲》是反映青少年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樣有電視劇版和電影版,而我更喜歡電影版。
電影從另一個維度詮釋了早戀的孩子是如何形成的(家庭和父母對孩子的愛注入不完整的時候,青春期的他們很容易把這種情感缺失轉移到異性同學甚至社會上的混混身上去找潛意識彌補,錯誤的把它理解成愛情。這是青春期都會有的問題,我們現在回顧,是不是覺得自己當時很幼稚呢?
4. 你覺得電視劇《會痛的十七歲》中關曉彤的演技怎麼樣
我覺得還可以演的,現在的關曉彤演技有所提升。關曉彤出生於演員世家,2005年因為在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中飾演「小傾城」而成名,出演霍建起導演的電影《暖》,該片獲2003年度中國電影金雞獎,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麒麟獎,2004年,由關曉彤擔綱女主角的電影《電影往事》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同年,她的另一部作品《驚心動魄》獲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獎。2014年2月16日,關曉彤與王志文、李小冉等主演的《大丈夫》首播。2014年3月19日,關曉彤與張嘉譯、閆妮主演的《一仆二主》首播。同年8月,加入蘇有朋導演電影處女作《左耳》飾演蔣姣。2014國劇盛典獲觀眾喜愛的新人女演員獎。2015年與夏雨共同主演電影《浪漫滿屋》。
原本以為關曉彤的後續發展一定非常給力,畢竟作為童星出道的她不僅沒長殘,反而越來越好看,一雙大長腿簡直不要太迷人,學業方面她也一直走的是學霸人設,以高分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就算正常發展,她今後的星途也不會差。
5. 《會痛的十七歲》電影介紹是怎樣的
高中生夏遠遠(徐嬌飾),是一個無法感知任何疼痛的失痛症患者。學習成績墊底的她,在超級學霸顧明耀(胡夏飾)的幫助下,漸漸對學習產生興趣,性格也變得樂觀開朗起來,然而此時,一個個誤解和質疑接踵而至,她也終於在十七歲時感受到了疼痛的滋味。
該片不同於市面上泛濫的疼痛類青春片動輒出軌、墮胎、車禍等劇情,該片中的痛點另闢蹊徑,首次聚焦失痛症群體,展現失痛症患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困惑、迷茫和蛻變,人物性格鮮明,極具代表性,電影以獨特的角度再現青春,會痛的十七歲,也是成長的十七歲。
該片不懷舊正青春的主題,獲得了大批觀眾的點贊,影片沒有歇斯底里的愛情,沒有語重心長的說教,有的只是校園生活和青春期的描寫,還原了最真實的十七歲。而片中夏遠遠和奶奶相依為命的戲碼也成為影片的最大亮點,夏遠遠學習成績不好,遭遇老師和同學的排擠,奶奶的陪伴和照顧給予了她成長路上最大的力量,這種祖孫關系的穿插,不僅牽動人心,也讓劇情更加貼近現實生活。
6. 如何評論電影《會痛的十七歲》
我覺得這部影片很好看,發人深省。
《會痛的十七歲》是一部根據饒雪漫系列小說《我不是壞女生》改編的黑色物語影片。由彭發執導,徐嬌、胡夏、魯諾領銜主演,蔡卓妍、王力宏友情出演的電影。
影片既有高考的壓力、暗戀的悸動、成長的困惑等青春內核,也將二次元、失痛症等影片特有的元素穿插其中,顛覆了以往青春片的固有模式,反套路的形式希望可以引發觀眾共鳴,並在電影中同樣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感悟。每個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這部影片也是對現實的直白寫照,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
你是怎樣評價這部影片的?
7. 會痛的十七歲電影好看嗎
是徐嬌主演的一部電影,
片子還是很感人的,從小長大遇到了那麼多的坎坷,有類似經歷的人看了更覺得有觸痛!
8. 電影《會痛的十七歲》為什麼收視率那麼高
青春誰都有過。《會痛的十七歲》中,由徐嬌扮演的高中女生夏遠遠如是說,故事也是圍繞這個叛逆的夏遠遠而展開,但夏遠遠又是一位得了「失痛症」的女孩,身體感受不到疼痛,可是,成長的傷楚,卻讓她痛徹心扉,這是青春之於她靈魂的印記。
青春,本就迷茫,一不留神,就會在岔路口走失,《會痛的十七歲》中的幾位少男少女莫不如此,但影片帶給社會更大的感受,就是有關「認同感」的問題,無論是家庭的親情,還是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是左右青少年們成長的重要因素,無意中的一次扶持,或者不經意間的一次打擊,都會給他們留下影響一生的印記,不是孩子們太脆弱,是他們正處於「塑形」期,最容易被外界與內心所左右,特別是類似夏遠遠這樣被貼上了「學渣」標簽的叛逆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