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編導影視剪輯節奏知識
編導影視剪輯節奏知識
什麼節奏?即為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的完整運動形式。節奏變化為藝術美之靈魂。影片的節奏,即為影片結構、鏡頭長度的處理等元素所構成的一種節律。
關於這一點,從新影原來出品的紀錄影片中便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每一個時期影片所使用鏡頭的長度是不一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電影鏡頭都是規定長度,全景7尺、中景5尺、近景3尺、特寫2尺,一組畫面的組接順序也基本是全、中、近、特這樣一個遞進關系。這恰恰符合那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心理狀態。做一切事情都很規矩,事事都有眾多的條條框框。隨著改革開放人們思維概括能力的增強,對影片節奏的要求越來越高,剪輯的速度也不得不加快了。
任何事物只要是發展著的,變化著的就會有節奏,比如大自然的變化(季節,氣候,晝夜交替,潮漲潮落,植物生長,動物的賓士等等),社會活動(勞動,工作,戰斗等等),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緒等都有其各自的節奏。應是作為一門藝術也同樣具有節奏,因為它來源於生活,當然影視的節奏不是簡單的生活的復制,它是要經過藝術的加工處理,是高於生活的。節奏就是帶有規律,帶有層次,帶有韻律的變化過程。作為視聽藝術他自然包括視覺節奏和聽覺節奏,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影片的統一的節奏。這里要說明一點,節奏不是運動的速度,而是一種韻律。不同時期的影片節奏也是不同的,早期的影片由於社會,時代,人們思維,生活習慣的影響,節奏一般來說比較慢,現在社會生活步伐快了,人們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所以現在影視片的節奏也普遍的加快了,人們也喜歡看快節奏的影片,當然節奏的快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
節奏是自然界萬物呼吸的脈率,人的呼吸也是隨情緒和動作快慢有區別,該緊則緊,該弛則弛,需要長出一口氣時,半口氣的時間是違反生理規律的。影視就是通過鏡頭把生活片斷拆開來,再組合在一起。所以說影視片的節奏處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動頻率有直接關系。那麼構成鏡頭組接節奏的因素,除了鏡頭的長度及連接技巧以外,主要還是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鏡頭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和人的呼吸是一樣的,一段急促的呼吸之後,需要常出一口氣;一組景別角度大跳躍的短鏡頭組接完成後就要接一個長鏡頭。
在電影製作技術日趨數字化的潮流中,電腦和新媒體技術製作給電影帶來的是全新的語境和講述方式。
影視紀錄片,是以生活的原生態為記錄對象,並加以藝術表現;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一種媒介樣式。它記錄的不僅是生活本身的客觀真實,同時也蘊涵著更為豐富的人類理想和追求。
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不同影片的節奏剪輯。例如《周恩來外交風雲》,雖然是1998年做的,但其表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時代背景處於一個國際動盪的年代。選題的本身就決定了這部影片的龐大。它所具有的多線索、多層次、多視點以及它大跨度的時空交錯都決定了影片的節奏。
電影後期剪輯,即把一系列鏡頭組合起來的技巧,稱為“剪輯技巧”,又稱“電影蒙太奇”。通過鏡頭的剪輯,產生影片的節奏,調整觀眾抑制與興奮的觀影心理,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剪輯中的節奏,同樣也要體現出節奏的更替與變化,但是在安排節奏變化曲線之前,首先應該確立整體的節奏基調,只有在統一的節奏基調中求變化,才能構建統一的作品風格。
影視剪輯中對節奏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正如摩西納克所言,“最後確定影片本身價值的那種特殊價值還是節奏”,“是節奏,不然就是死亡”。那麼哈爾濱完美的動力我就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剪輯節奏的分類!
在剪輯影片節奏中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
內部節奏,也叫心理節奏。剪輯出一部好的影片,創作人員的心理基礎很重要。剪輯一部影片的節奏與人的心理規律息息相關。例如;知覺的感受、記憶的再現、豐富的聯想、邏輯的思維,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在認識的過程中,心理上又會產生情感和情緒。那麼編輯影視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作人員通過影視作品的表現手段在折射自己的心理活動。這一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是有共性的。例如;音樂的旋律是按節拍分2拍、3拍、4拍幾小節。我們剪輯影片敘事中使用的鏡頭及鏡頭的長度和剪輯點跟音樂的節拍是一樣的。現在非線剪輯選擇剪輯點是看得見,摸得著,非常方便。而傳統電影畫面剪輯是通過手搖四連套片機搖出來的,完全靠心理節奏感覺的。音樂通過音樂編輯剪輯,音畫合成之後節奏點要能夠吻合,這便是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的共性。
外部節奏。鏡頭組接的節奏,是受制於影片的內容和結構的。因為內容和結構是影片的整體節奏,而鏡頭組接只是局部節奏。也就是說在依據整個節目內容和結構處理節奏的前提下,還要結合具體內容考慮外部節奏。
前邊說到的節奏處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動頻率有直接關系。一部影片從你接受這個題材開始通過采訪、了解、認識,便應該有了符合這一題材的表現形式和切入角度。對組成全片整體結構的控制都源於你對片中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理解,這便是你思維的心理過程,。在剪輯影片時,將多條線索的時空關系,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鏡頭組合,鏡頭數量和次序的安排,聲畫結合,每個鏡頭動作長度的取捨,整場戲(紀錄片稱段)快、慢節奏把握,段落的有機轉換都是通過剪輯技巧得到真實、合理地反映。所以說外部節奏是受內部節奏制約的,但內部節奏是通過外部節奏來表現的。應該說利用鏡頭組接產生的節奏是從情緒上感染觀眾的一種手段,也是你的心理過程在技巧中的再現。
;『貳』 有哪些快節奏的電影值得推薦
快節奏的電影就是萊昂納多演的盜夢空間,在這部電影裡面電影的情節非常發展的非常的快,也是快節奏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叄』 電影的節奏感
整個影片的節奏,是由劇情發展的快慢、蒙太奇各種手法的運用以及動作的不同處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說的不是整個影片的節奏,而是動作的節奏。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物體的運動(包括人物的動作)都是充滿節奏感的。動作的節奏如果處理不當,就像講話時該快的地方沒有快,該慢的地方反而快了;該停頓的地方沒有停,不該停的地方反而停了一樣,使人感到別扭。但在這里要注意是,這里是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分開的,「速度」是「節奏」的一種表達形式,但「速度」不等於「節奏」。
有人說「節奏」快了,是不科學的,「速度」可用快慢來衡量,而「節奏」則應以高、低、強、弱、緊張和鬆弛來衡量。這一手段是電影的靈魂,它體現了故事情節發展的脈搏。
『肆』 討論一下,快節奏生活和慢節奏生活,你更喜歡哪一個
我更喜歡慢節奏的生活,早上出去上班,下午下班之後,可以慢慢地品嘗美食,到了晚上,一個人出去散散步,回來時候,打開電視機,看著自己喜歡的電影,可以說,慢節奏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伍』 一部宣傳片應該是快節奏還是慢節奏
這得看你宣傳的什麼了,一般的宣傳片都是先緊後松的,前期節奏快,後期節奏變慢。
『陸』 慢節奏的《小森林》是怎麼做到評分這么高的
《小森林》是森淳一導演的兩部關於一個平凡女孩柿子遠離城市喧囂原理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與浮躁,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小森,日復一日的勞作,享受勞作後生活得到得到果實,豐富的田園生活帶來溫暖的治癒這樣一部慢節奏的散文電影。
《小森林》分為兩步分別是上部的冬春篇跟下一部的夏秋篇,電影得到內容看似類似,都是展示柿子返鄉後充實的生活,而這充實的生活帶來的無窮治癒魅力與其中蘊含的哲理便是這部電影的優秀所在。我個人看小森林這部電影優秀的地方有兩個。
其次就是小森林這部電影川大的精神,柿子逃離了浮躁又喧囂的城市生活,回到了生養自己的家鄉,在家鄉溫柔恬靜的生活,一餐一飯的所傳達的美感,讓這部電影具有格外的意義,他不僅僅是強烈了批判現代生活的的快節奏,人們在這種節奏下生活失去了自我,更多的是他是生活努力工作的一種贊美。尊敬食物,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享受勞動帶來的成果,這些簡單而又淳樸的精神,正式這個社會正在流失的。小森林這部電影的出現這是時候,在忙碌的生活中,認得到心需要這樣一所田園,放空自己,享受生命的本質。
『柒』 誰能推薦一部好電影,節奏慢一點的
個人看過的覺得節奏比較慢,沒有大動作戲但也還好看的電影:
《小森林:夏秋篇》《小森林:冬春篇》,
《肖申克的救贖》,
《走出非洲》,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127小時》,
《死亡詩社》。
我想起的暫時就是這些。
『捌』 《罰罪》強情節、快節奏,這樣快節奏的懸疑刑偵劇是否能夠抓住人的眼球
能。因為快節奏的懸疑刑偵劇在國內這類型的影視作品當中是比較少的,很多影視作品都是慢節奏,一開始就布下很多的伏筆,並且劇情全部合起來可能就一兩個案件,甚至是只有一個案件,雖然在懸疑這一部分確實是做的比較好,但整體的觀感並不會太好。劇情拓展的不多,都是圍繞一個案件,而且節奏也是比較慢的,很多時候到後面就已經猜到了案件的發展。
其實這部劇在開播之後口碑就一直上升,而且熱度也是比較高的,所以這種快節奏的懸疑刑偵劇是能夠抓住觀眾的眼球,也能夠受到觀眾的喜歡,並且這種快節奏的劇情才是市場當中真正需要的。
『玖』 我是男生,我晚上沒事乾的時候是看電視劇好還是看電影好
喜歡快節奏的話推薦電影,慢節奏就電視劇
喜歡觀看質感的就選電影,喜歡貼近生活的就選電視劇
喜歡經典的就選電影,喜歡新鮮的就選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