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記憶碎片》:45段敘事碎片還原弒妻真相,諾蘭巔峰燒腦經典,你怎麼看
(此文過分溺愛,沒看過電影的謹慎)
說到整部電影的懸疑和燒腦,只通過獨特的敘事技巧,粉絲朋友們會突然想到《無姓之人》《禁閉島》等電影。
拉里無法接受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於是把這個故事想像成自己處理的一個案件,從而達到逃避和延續仇恨的目的。
由淺入深的矛盾驅動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沒有矛盾都不可能形成一個「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完整結構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續和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紀念品》中,主要矛盾是在拉里的心目中,妻子是受害者,死了,復仇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整個故事是由拉里的復仇慾望驅動的。
(一)矛盾層次淺
拉里支離破碎的記憶和對妻子復仇的阻撓是一系列相關的矛盾,促成了劇情的發展。
每一個時間段下的進步狀態總會顯得模糊不清。當拉里去了某個地方,或者從某個地方醒來,他會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就是因為他失憶了,才會去調查大家和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可信。
這樣每一個岔路口都會有一個選擇,選擇之後就會有下一個岔路口,一步一步的往前推。
(二)深層次矛盾
最後,拉里的心理變化顯示了電影中深刻的矛盾。
兩個線索結合起來,拉里知道自己被泰迪利用去殺毒販吉米,吉米並不是殺害妻子的真正兇手。
當拉里在泰迪的照片中寫下「永遠不要相信這個人」時,拉里心中所有的掙扎和矛盾都顯現在他的臉上。
他一直認為妻子的復仇是活著的唯一信念。沒有這個信念,他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在他支離破碎的記憶里,只記得復仇。
電影結尾,旁白提示:「閉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拉里內心掙扎著說道:
選擇掩蓋真相繼續活在一次次報復的循環中,還是睜開眼睛接受自己殺了老婆的事實?
這種選擇的矛盾直接預示了故事情節的後續發展,為彩片的倒敘奠定了基礎。
(三)內在矛盾
拉里內心矛盾的選擇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拉里獨自搜索犯罪檔案以進行報復。他完成復仇目標後,會一張張燒掉自己的照片,把泰迪列為下一個行動目標,拉里刻意選擇。
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為了逃避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用這些「目標」來彌補自己的錯誤,減輕拉里的罪惡感,為自己設定一個活下去的目標。
正如電影結尾的旁白所說,「相信世界不是虛構的,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記憶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這種自我認同的價值是電影賦予每一個觀眾的。
影片也給觀眾帶來了幾個問題:生存的真正價值在哪裡?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又怎麼能自稱生活沒有浪費?
電影編劇兼導演在故事結尾選擇拉里的內心選擇,有兩個目的。
第一,為了保持故事的敘事結構完整,把觀眾期待的結果放在結尾,讓觀眾在影片結尾有一種滿足感,滿足觀眾的需求;
二是展示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主要精髓,促進公眾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問題的思考,讓公眾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交替替代視角
《紀念品》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兩種敘事視角,即「玩家視角」和「旁觀者視角」。
從「游戲里的人」來看,觀眾的思維是由導演和編劇控制的。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觀眾都能接受正常的講故事手法,有些倒敘和穿插也能被人理解。
但是這部電影打破了這種常規的方法,把整個故事倒著講給觀眾聽,這樣觀眾的「玩家視角」就會顯得沒有主動性,被引走。
觀眾不能通過小片段來考慮整個故事,只能順著拉里的視角。
這樣一來,觀眾就無法掌握更多的線索,期待拉里的表演帶領他們走出故事的迷霧。
作為一部電影,會給觀眾一定的代入機制,讓觀眾用主角的眼光去看待故事的發展。他們成為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敘事電影需要面對的某種情況。
就像電影《紀念品》里,觀眾把自己代入一個又一個的「拉里」,想像自己得了短暫的失憶,想像自己需要做什麼,想像如何找到殺害自己「妻子」的罪犯,以及未來會發生什麼等等。,並經歷拉里的痛苦和困惑。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完全沒有。
檢查員試圖利用他殺死毒販,並吞掉偷來的錢。毒販的妻子利用他殺死了敵人,更多的約翰·G死在了英雄的槍下。
當主人公知道約翰G已經死了,而他深愛的妻子實際上並沒有被犯罪分子謀殺時,他選擇了遺忘、關注和選擇。
因為活著一定有理由,活著一定有意義。
他把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刻在身上,成為了關於嫌疑人約翰·G的其他「真相」,開始了新一輪的謀殺和復仇,而這新一輪的復仇就是影片告訴我們的故事。
雖然影片只講述了一個殺死約翰G的故事,但卻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在此之前很久和之後很久殺死約翰G的故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電影張力。
很難准確定義「張力」這個詞。說哲學的意思恐怕更直白,那就是:
人生可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無意義的循環。為了生活,我們拒絕真理,我們不得不欺騙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目標,一個又一個意義...
觀眾的第二個視角是它最初的身份——「觀眾視角」。他們來欣賞這部電影,是導演故事的接收者。
他們用自己的想法欣賞這部電影,觀看拉里的角色表演,同時審視整個迷霧重重的故事情節,絞盡腦汁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利弊,抓住一些小細節來推斷劇中人物表現出來的真假。
這樣觀眾就能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了解故事的發展。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情緒波動,從而帶動他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
《紀念品》充分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剪輯鏡頭語言,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交錯,給電影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和體驗。
當然,也有離奇的故事,以及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層面的深刻思考。
就敘事結構而言,敘事和倒敘這兩種敘事技巧的結合將《森喜朗傳》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以前似乎不容易被大眾理解,但它並不能阻止大眾欣賞和感受這個故事帶來的深刻思考。
編劇從故事沖突的角度,充分展現了主角的淺層矛盾、深層矛盾和內心矛盾,使主次矛盾閃閃發光,卻不影響主要矛盾——拉里內心的糾結和恐慌。
從敘事角度來看,導演賦予電影觀眾雙重身份,即「玩家視角」和「觀眾視角」,讓電影觀眾在兩者之間遊走,體驗自身感受的變化,從而實現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這樣。這部電影本身不僅獲得了2002年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的雙重提名,還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事業推向了頂峰。但影片中無休止的燒腦後滲透的人生哲學仍在考慮中。
㈡ 諾蘭的電影為什的那麼精彩
他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打造出了3部現象級的電影;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奧斯卡獎項,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名字會蓋過任何一位大牌演員的光芒,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會被預設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諾蘭,要說這個名字偉大,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有如此之多優秀的作品,他誠然已經在偉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層人性,堅持膠片拍攝的寫實理念,商業與藝術的兩者兼得,打破傳統的類型片革新等等,而這些特點,鑄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諾蘭電影為何能如此高分
如果要把所有導演的電影(長片)評分打個平均分,然後列個排名,諾蘭導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會感到意外。無論是國內的豆瓣還是IMDb,他的電影基本都能維持在8分以上。能有如此高的評價,諾蘭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法寶,俘獲全世界觀眾的心呢?
其實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幾個電影特色裡面。
1.對人類精神的探討
電影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自然不應該離開人類的精神。而諾蘭的電影也離不開這種精神內核,他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俠:黑暗騎士》(下稱《黑暗騎士》)、《星際穿越》,都是因為這種精神而讓作品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
《黑暗騎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夠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派,除了演員的極致表演,其根源還是在於他把人類最深層的本性揭示了出來,這種看不見的本性在哈維·丹特的身上得到具體呈現,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兩個面之間掙扎,就像電影最後的兩艘船,是選擇炸死對方,還是選擇自我犧牲。也許根本就不存在善惡,我們人類生來就是這樣,有著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著無私的大無畏精神,善惡本是一體,有所區別的只我們主觀的區分。
《星際穿越》則探討了人類最為可貴的精神,愛、探索精神。無論電影里的科學有多麼高深前衛,宇宙有多麼雄偉磅礴,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人的身上。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自身最強大的精神力量,再發達的科技也無法阻止末日。
如果沒有這種觸動人心的感情,《星際穿越》也只能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只能讓理科生激情滿滿,卻不能讓文科生有情懷共鳴。
所以諾蘭的電影能夠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是因為他找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擁有的卻又看不見的人性,並且激發了出來,我們也才能有如此強烈的共鳴,然後給電影打上5星。
2.對類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厭舊的,很多電影並不是不好,只是人們看膩了。諾蘭每一部作品都能獲得高評價,除了有精神內核支撐,同時也得益於他並不喜歡循規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記憶碎片》,用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事結構;隨後接手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顛覆了人們對超級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爾克》,又給戰爭片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他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沒有見過接觸過的東西,這種新鮮感也促使了他的電影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詹姆斯·卡梅隆負責電影技術的革新,諾蘭則負責電影結構上的革新。但如果認真回顧他的電影,其實像《蝙蝠俠》系列,《星際穿越》其實都是普通的線性結構,他的創新絕對不只是電影結構上了,更是類型片上的革新,而《敦刻爾克》還對配樂上有大膽的創新嘗試。
諾蘭是一位創新者,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給我們帶來一部又一部的驚喜,為什麼他的最新電影都被影迷列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於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3.對懸念的奇妙設置
當然一部電影要獲得觀眾的喜愛,「好看」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而能不能「好看」,懸念的設置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諾蘭的奇思妙想還體現在懸念的設置上,這也讓他的作品觀賞性十足。
他常常會先暗示你答案,然後拋出懸念,然後利用各種手法來迷惑你,你可以根據他給出的一些隱秘線索,自己試著去探尋真相,最後等待結局的答案;也可以索性跟著他的節奏,跟著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結局真相揭開,然後驚嘆地恍然大悟。
就連《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這樣可以其實靠砸砸砸就能取悅觀眾的超級英雄片,諾蘭也偏偏要在結尾來個大反轉;《敦刻爾克》這樣其實可以靠幾枚炸彈就能讓觀眾熱血沸騰的戰爭片,他也非得來個多線交叉敘事,來增加懸念,難怪有人覺得這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鮮感,還不缺我們人類的精神內核作為支撐,諾蘭的作品也有了讓人難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種大牌演員的頂尖表演,這樣的電影真的想一個撲街的理由都難。
封神之路
諾蘭與許多牛逼哄哄的導演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上過電影學校,沒有正式學過任何電影專業。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太多傳統電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像才得以最大程度發揮。
從他最早的短片《蟻蛉》,就能看出他的腦洞有多麼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較正式的電影《追隨》,沒有任何贊助,僅僅憑著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職業演員的閑暇時間,就殺進了豆瓣Top250。
因為這部《追隨》,他也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記憶碎片》也得到了廠商的大力支持,曾經出演《洛城機密》的蓋·皮爾斯成為了主角,還有《黑客帝國》的女主凱瑞·安·莫斯加入。
《記憶碎片》也成為了諾蘭打入好萊塢的敲門磚,這部電影也提名了兩項奧斯卡獎項。
不過,諾蘭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萊塢並不是一個好混的地方,兩年後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項目,這是最沒有諾蘭特色的一部電影,哪怕有「教父」阿爾·帕西諾和「船長」羅賓·威廉姆斯,最後還是成為了他執導的最低分電影的長片,但這並算不是一部爛片,影片依然是優良水準。
幸運的是,2005年華納重啟的蝙蝠俠系列幾乎全權交給了諾蘭,從編劇,導演,到製片,諾蘭本人親力親為,一部《黑暗騎士》震撼了全世界,真正意義上的顛覆,真正意義上的重新定義,也讓他瞬間就成為了好萊塢的一線導演。
而在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期間,他還拍了兩部極具個人風格的懸疑燒腦片,一部《致命魔術》,豆瓣高達8.8分,苛刻的IMDb8.5分;另外一部《盜夢空間》,引發全城熱議,是繼《黑暗騎士》之後緊接著的一部現象級作品,這時候的諾蘭,已經讓全世界影迷開始頂禮膜拜了。
2014年的《星際穿越》一舉奠定了諾蘭的影壇地位,當時應該有許多人都沒想到一個喜歡玩劇情玩懸疑的導演,居然能拍出這樣一部浩瀚無比的史詩巨作,也很難預料,已經有兩部9分的現象級電影之後,居然還能超越自己,短短幾年就讓自己再上一個層次。
所以也不必驚訝諾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腦殘粉,許多電影人傾盡一生,也只有寥寥幾部獲得認可的作品,如果以評分作為參考,能有幾部8分以上的,就已經是優秀了,能有一部超過9分的,大概已經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輩子了。
但是諾蘭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級別的電影,這是何等的壯舉。照這樣的態勢,《敦刻爾克》驚現「請跪著看」這樣的文章標題,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現實主義OR理想主義?
克里斯托弗·諾蘭似乎是個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在電影內容上不斷創新,一方面又在電影技術上刻板地堅守膠片電影;一方面讓電影更加真實化,一方面又有許多過於幻想的情節。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次畢業演講裡面,諾蘭鼓勵著畢業生們不要追逐夢想,而追逐現實,他一再強調現實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堅持真實拍攝,盡量讓觀眾得到更加真實的畫面一樣。
如果他這般重視現實,但為何不是去拍紀錄片,去拍些現實題材的電影,反倒更多作品是與現實不太接軌的科幻片呢?而且在《黑暗騎士》和《星際穿越》的結局裡,更多的感覺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現實化,小丑真不一定會失算,庫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進入超立方體發信息給到女兒的。
重視真實感的諾蘭為什麼會設定理想主義般的結局?他到底是現實主義,還是理想主義?
也許,他是現實主義,同時也是理想主義。因為我們不能忽視現實,也不能沒有理想。
《蝙蝠俠》三部曲里的高譚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人類社會,有小丑、貝恩這樣的極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俠這樣相信高譚市能改變的人。
蝙蝠俠是個超級英雄,但同時也是個普通人,和以往的同類型電影不一樣,這個超級英雄沒有出場自帶光環,自帶BGM,還很容易受傷,會做出錯誤判斷,有他的體力極限,有他無能為力的時候。
但他有著崇高的理想,許多普通人都沒有的精神意志,他堅信高譚市的現實,最後可以改變,說白了,蝙蝠俠就是個理想主義者。
就像蝙蝠俠一樣,諾蘭的理想主義是基於現實的。蝙蝠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軀,但這個基礎上,有著理想化的裝備,和過人的意志。為什麼要有理想化的裝備和過人的意志呢?
因為蝙蝠俠需要改變歌譚市的現實。相信諾蘭也一樣的,他想要改變當前這個社會的一些現實。
而要改變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如果你認為現實是假的,那何必去改變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的電影非常貼近現實,大可強行設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請來科學家做指導,從現實的科學理論出發,然後才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那些過於幻想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並不是一種妄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好嚮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電影的結局,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因為他希望看到改變,希望人類能用愛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現實走向滅絕,希望電影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對世界產生影響。
單純地相信現實,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也許正因為這樣,想要改變世界的諾蘭才更偏向於能夠具有更多想像空間的科幻題材,因為改變世界的,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
㈢ 諾蘭為什麼被稱為大神級導演
美國影評人和影迷給他的評價是「新千年的庫布里克,自希區柯克之後最有著裝品位的導演。
諾蘭是一位「采夢大盜」,電影的奇謀與意識的詭異在他的作品裡總是如雙蛇潛行、蹤跡莫測,而這位有著英國紳士矜持外表的導演卻在心中盡情玩味著這種蜿蜒不絕、糾纏不清。他似乎可以在夢境中醒來,又在電影中銜夢而飛。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諾蘭身處好萊塢這種充斥著類型化的電影製片環境中,卻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將一部部電影創作成烙著自己印記的作品,並且得到觀眾的稱贊。
(3)諾蘭的電影為什麼好看擴展閱讀: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父親是英國人,做廣告文案工作。母親是美國人,從事乘務員工作。克里斯托弗·諾蘭上有兄長馬修,下有弟弟喬納森·諾蘭是一名編輯。由於父母的關系,兄弟三人從小就在英、美兩國之間奔波。
《追隨》的成功贏得了艾瑪·托馬斯的芳心,兩人是大學同學,克里斯托弗·諾蘭與艾瑪·托馬斯在倫敦讀大學時相戀,畢業之後於1997年結婚,擁有三個孩子和一家製作公司,一家人現居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㈣ 諾蘭電影的豆瓣評分為什麼都那麼高
他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打造出了3部現象級的電影;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奧斯卡獎項,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
他的名字會蓋過任何一位大牌演員的光芒,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會被預設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諾蘭,要說這個名字偉大,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有如此之多優秀的作品,他誠然已經在偉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層人性,堅持膠片拍攝的寫實理念,商業與藝術的兩者兼得,打破傳統的類型片革新等等,而這些特點,鑄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
而要改變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如果你認為現實是假的,那何必去改變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的電影非常貼近現實,大可強行設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請來科學家做指導,從現實的科學理論出發,然後才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那些過於幻想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並不是一種妄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好嚮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電影的結局,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
因為他希望看到改變,希望人類能用愛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現實走向滅絕,希望電影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對世界產生影響。
單純地相信現實,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也許正因為這樣,想要改變世界的諾蘭才更偏向於能夠具有更多想像空間的科幻題材,因為改變世界的,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
㈤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
先說結論,諾蘭深刻地改變了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或至少參與了它在二十一世紀的變革。
但具體地說,諾蘭是個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導演。
說缺點的話,他在視聽語言的細節上存在問題。單場戲內,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看,剪輯節奏經常拖沓,有不少累贅鏡頭。有時候他喜歡用呆板乏味的對話來推進故事,對白也缺乏神采。
本質上,諾蘭是一個膚淺的創作者,他擅長精密復雜的思維游戲,為觀眾提供解謎帶來的快感。他的敘事結構精緻巧妙,但冷冰冰的沒什麼人味兒,看完他的多數影片,觀眾的感覺是佩服大於感動。
但說到對當代好萊塢電影的綜合影響,諾蘭在最近二十年來的導演中至少可以排在前三,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倫蒂諾可與之相提並論吧(斯皮爾伯格什麼的畢竟太老了,他們更屬於上一個時代)。我不是說這三人最好或我最喜歡,而是指對「好萊塢電影」這樣一個具體的對象所產生的影響,而且我的評判標准也不是票房。
諾蘭是主流商業電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還談不上是顛覆者。主流商業電影也不歡迎顛覆,它只是接受改良。
不過,對於創作來說,革新不是一件需要大加吹捧的事。有很多並不革新的好導演、好電影,也有很多作出革新但最終作品高度一般的創作者。一般來說,我們歡迎革新,但不能唯革新論。革新與好不好,畢竟是兩碼事。
諾蘭的革新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他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在過去,這些是不被討論的。義大利學者艾柯曾經批評,既然超人有那麼大的能力,天天去抓強盜小偷有什麼意義?他完全可以改變世界運行的法則,真正造福人類。但好萊塢不會那麼拍,這決定了超級英雄電影本質上是童話。然而《黑暗騎士》三部曲中涉及到的一些沖突,在現實生活都可以找到對應版本。也就是說,諾蘭讓蝙蝠俠處理的是一些真正的社會問題,並不是超人面臨的那些偽問題。因此,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面世時,我們都記得,有很多觀眾在感嘆這是對人性探討最深入的一部「大片」。說一部漫畫電影多麼多麼深刻,難免有點誇張,但至少這說明,在之前的同類大片中,還真的沒有達到《黑暗騎士》的程度的,甚至它在這方面可以和某些藝術電影或社會題材電影一起討論了,諾蘭在主流大片廠出品的blockbuster中做到了這點。不過他採用的策略並不高深,他只是選擇了很多炙手可熱的大眾議題,扔到影片的敘事中,觀眾自然會從中發現他們關心的內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某些風格創新。更具體地說,是敘事上的風格創新。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電影,包括好萊塢在內,都開始迷戀起一種復雜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有時也稱為網狀敘事,或迷宮敘事,或碎片敘事,或拼貼敘事,或解謎電影,名稱有很多,典型影片包括《暴雨將至》、《低俗小說》、《穆赫蘭道》、《兩桿大煙槍》、《瘋狂的石頭》等等。
諾蘭屬於這股潮流,他不是最早的,但達到的高度應該是數一數二。
諾蘭主要的武器有兩種,一是人物的主觀視角限定,二是宏觀上的交叉剪輯。本質上這兩種技巧存在矛盾,因為交叉剪輯在不同場景之間跳來跳去,多少是帶有某種全知視點的,這和人物的受限主觀視點就沖突了。所以在諾蘭的作品集當中,有的是強調交叉剪輯,比如《黑暗騎士》三部曲和《致命魔術》,有的是強調主觀視角,比如《失眠症》。但在他最早的兩部個人化作品,即《跟蹤》和《失憶》中,這兩者卻結合得非常好。他犧牲了全知視點,將交叉剪輯的對象,限定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跳躍,有意打亂線性的時空連貫性,這就讓影片具有很強的解謎性質,尤其是《失憶》,也成為諾蘭公認最難懂的一部影片。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失憶》的敘事方法,全片有黑白正敘和彩色倒敘兩組畫面,一共是45個段落,正反相連,在揭開謎底之前,這種敘事方式絕妙地讓觀眾體驗到和主角類似的失憶感受,在洞悉門道前,我們完全摸不清上一個場景、下一個場景之間有什麼關聯,觀眾在頭腦中無法自己組成連貫故事。可能我們正在思索某個彩色的段落有什麼含義時,突然闖入黑白畫面,暫時抹去我們的記憶,緊張地開始新一段講述。
這種復雜的敘事方式要求非常高超的信息分配能力,你不能真的端出一盤散沙,編導必須在關鍵的片段上留下可供前後連綴的時空或因果關系。所以影片的每個彩色段落在開頭和結尾的鏡頭是互相匹配的,用這種純粹電影化的方式,開啟觀眾的記憶機關,具體是這樣:
彩1匹配1 + 黑白1 + 匹配2彩2匹配1 + 黑白2 + 匹配3彩3匹配2……
因為彩色是倒敘的,所以實際上只有每個彩色段落結束時觀眾才能意識到關聯何在。當觀眾明白這種設計之後,在每一個新的彩色段落來臨時,他一定會對開始的匹配鏡頭特別留意。
其他前後貫穿的線索不少,例如特別關鍵的美洲豹進出的鏡頭盡管從彩色變為黑白又變為彩色,但因為顯而易見的相似性,觀眾不難識別。
總的來說,《失憶》對觀眾主動參與的要求極高,我們必須善於發現各個碎片段落之間的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然後從斷裂的時空關系中找出故事的因果關系,最後在自己的腦子里組裝成完整的故事。
設計敘事迷宮是諾蘭的最強項,在這方面,他說過自己是受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鄉》的影響。其他擅長復雜敘事的導演,通常讓觀眾在看到最後一塊拼圖時,就對全局瞭然於胸了。但對諾蘭來說,這可能還不夠,有時你得反復多研究幾遍,才能知道每個細節的埋伏有什麼含義。
復雜敘事在當代電影中大肆流行,很多剛出道的導演都能學得有模有樣(比如寧浩)。難能可貴的是,諾蘭並未止步於自己玩過的花樣,他在《盜夢空間》中嘗試了新的東西。這部影片一是設計了非常復雜的套層結構,二是在把復雜設定向觀眾交代時,賦予了這個過程很強的趣味性,都非常難。
他應用了最擅長的交叉剪接和多個平行的最後一分鍾營救,以在主線上進行多層敘事的嵌套。較為有趣的是,讓不同夢境層面時間流逝速度不同,於是給影片帶來一個新奇的噱頭或者說成立的動機,再運用各種不同速率的高速攝影,來表現各層空間,放大緊張感,在視覺上造成很新鮮的沖擊力。此外,諾蘭把主要的懸念和敘事拼貼游戲放到了Cobb和妻子那條跳躍交代的感情輔線中。光看錶面,這條線索非常婆婆媽媽,兩人老在絮叨什麼要在一起死啊活的,但如果明白了話中的含義,就會知道那根本不是老套的情話,因為死亡會帶來夢境狀態的躍遷,那仍是進行敘事拼貼的托辭。這條輔線到影片臨近結束時才揭示謎底,叫觀眾恍然大悟。
兩條線索採用的視角有所不同。主線任務就是把觀眾帶入全知視角,觀眾只要跟著團隊往下走就是了,肯定不會丟;輔線則更多是女建築師Ariadne的受限視角,關鍵信息是向觀眾隱瞞的,主要由她來對主角觀察、盤問,帶領我們探索Cobb的內心隱秘往事。
同樣,這種復雜的敘事策略又是在主流大片中做到的。
諾蘭常常面臨這樣一種批評:他的電影是一種庸俗化、大眾化的現代主義,像是把嚴肅藝術中早就通行的一些手法處理成山寨版的,從而娛樂更多的人。確實,通過諾蘭的電影,普通觀眾也能夠舒服地理解並享受一些本來非常前衛的藝術理念。不過諾蘭電影的定位決定了它們始終缺乏那種迷人的曖昧性,而且並不打算真正挑戰觀眾,它們太像只有一種解法的積木游戲,精確、穩定,所以機械、冷漠。諾蘭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在馬里昂巴》。
無論如何,諾蘭通過《黑暗騎士》三部曲和《盜夢空間》的走紅,顯示了當今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確存在某種彈性空間,並為其他人指出了它容許的想像力邊界。他改造了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和超級英雄電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觀眾。
——————————————————————-
magasa,電影雜志《虹膜》主編
㈥ 你喜歡諾蘭電影的原因是什麼
一直以來這個執拗的英國男人都喜好用傳統膠片進行電影拍攝,諾蘭和他的團隊始終堅持不使用數字中間片來進行調色,這樣往往顯得更為飽滿,冷峻,厚重,雋永,有著別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美學風格。
㈦ 諾蘭的電影為什麼這么好看,我真的欲罷不能
諾蘭導演的影片劇情緊湊,富有張力。和高科技鉤掛,從人性、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
㈧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
有一種觀點認為,諾蘭拍電影是最能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既要口碑又要票房。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喜歡他和他的電影
㈨ 小李子經典巨制《盜夢空間》重映定檔!為何諾蘭的電影總讓你心甘情願掏錢
電影院逐步放開後,有許多經典電影重映,其中由小李子主演的《盜夢空間》已經重映定檔,很多人都准確去影院重溫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之所以讓人百看不厭,要歸功其導演諾蘭。諾蘭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大導演,他曾經導演過很多非常有名的電影,他的電影總是讓觀眾驚喜,人們每次在他新出電影之後都去電影院觀影。那麼諾蘭的電影究竟有什麼魔力,總是讓人心甘情願花錢呢?我個人認為諾蘭的電影非常燒腦,充滿了想像,他的電影堅持用實景拍攝,畫面非常震撼。
一、諾蘭電影非常燒腦,充滿了想像。
諾蘭的電影充滿了想像,他的電影會打亂順序拍攝,讓人對劇情看不透想不通,甚至到最後結局有些情節都想不明白。他的電影會有很多非現實主義的東西,這些概念在看他電影之前都無法想像,比如《盜夢空間》就讓觀眾大呼原來夢境可以這么演繹。人們驚嘆諾蘭的想像,對諾蘭的電影頂禮膜拜,看完直呼過癮。
㈩ 星際穿越重映票房破8億,為何這部影片如此出彩
截止8月6日,《星際穿越》國內票房已突破了8億大關,這部電影8月2日在國內重映。僅僅重映3天重映票房就已超4500萬,上映首日票房就高達1920萬,這也是疫情期間電影院復工後第一部票房單日突破千萬的重映電影。
除了引人入勝的劇情。星際穿越這部大片可謂是面面俱到,製作十分精良,片中幾乎所有地球上的場景都是實景拍攝人,諾蘭團隊在一個小鎮種植玉米,片中大風吹起無邊沙塵的鏡頭是用鼓風機吹動硬紙板粉末拍成的,當時整個小鎮都被“沙塵”覆蓋可是隨後又在兩天內清理得一干二凈。影片中出現了三種飛船,徘徊者號、登陸號和耐力號,諾蘭團隊為此研究了國際空間站的紀錄片,實地參觀了太空技術公司,都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可是在星際穿越中,他們有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做顧問,這位科學家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他的指導下影片實現了真正把科學編織進了電影,再加上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配樂,這讓這部電影的感染力再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