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降臨》(Arrival)
《降臨》總體還是不錯的,影像化的外星生物形象,在配樂和環境氛圍的配合下,前期呈現出神秘恐怖,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怪異的造型又有些讓人心生親近,對露易絲和外星生物的接觸也不感到排斥,這已然是一種成功了。
外星飛行器的造型也很與眾不同,全景時夠震撼,有質感,內部運行的重力理論也很精妙,配上詭異的音效,效果奇佳。
最妙的則是對外星人語言的設計,在所有外星科幻片中外星人要麼哼哼啊啊發出怪異音節,要麼一口流利英語的境況下,七肢桶的這種涵義豐富的可視化語言非常有想像力。
盡管是在原著描寫基礎上設計的,但真正借用東方水墨的風格,設計出這種契合東方哲學周而復始哲學思想,又非常有美感的語言形象,依然是影片的成功之處。
劇情簡介: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現了十二架貝殼狀的不明飛行物,懸浮在十二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類發出了訊號,但人類卻並不能夠解讀。美國軍方找到了語言學家露易絲·班克斯(艾米·亞當斯飾)和物理學家伊恩·唐納利(傑瑞米·雷納飾),希望兩人能夠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語言之謎。
經過數次的接觸,露易絲發現外星人使用了一種極為特殊的圓環狀的文字,並逐漸了解了其中的奧妙。由於一直無法確定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國、俄羅斯等四國決定對外星人發起進攻,美方亦決定放棄研究將全部人員撤離,在這個節骨眼上,露易絲終於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圖。
❷ 如何評價電影《降臨》(Arrival)
評價如下:
這是一部虛構的既能回憶過去但更多能預見未來的文藝兼科幻片,主要講的是虛構的未來會突然出現在地球上的外星人。《降臨》的魅力就在於,在走近黑暗的銀幕前,完全不知道我將要面對什麼,其感受類似於路易斯第一次坐著升降車進入黑色的外星人飛船一樣,充滿著好奇和神秘。
影片一開始關於路易斯生活場景的接受,影調非常真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然主義。攝影師並沒有去修飾什麼,大多數場景,甚至包括「貝殼」之內的,依然是以真實光效為主。作為一個攝影師,我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把裡面的場景拍攝地更加具有戲劇張力,光效更加「絕妙。
但是他們沒有這么做。從我的觀點來看,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自信。他們相信他們所要表達的內容和信息,並且對它充滿了智慧,真實是悲憫。這就是差距,一種看不見的,巨大的,不可超越的溝壑,橫貫在我的電影和他們電影之間的東西。
影片最後,結束了一切危機,露易絲也意識到了之前那些閃回全部都是她所洞悉的未來,所以她問伊恩:如果已經知道未來,你會選擇改變還是接受?那時的伊恩可能還沒有完全掌握七肢怪星語,自然也沒有讀懂這句話的內在含義,但他倒是很直言不諱的對路易斯表白。
最幸運的不是看到外星人,而是遇見了你。」對於這樣一句話,我相信此時露易絲已經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正如她在旁白里所說,即使知道了生命的旅程,以及將走向何方,我依然選擇擁抱它,並欣然接受每一個時刻的到來。
整部電影在這里得到升華,正如羅曼·羅蘭那句話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如果你有注意到電影開頭的第一個畫面,是露易絲家裡面對湖面的客廳里空無一人,餐桌上放著兩支高腳酒杯。
而電影中最後一個畫面,是露易絲和伊恩在客廳里喝酒吃飯跳舞之後,最後決定去(卧室)做愛做個孩子,電影的首尾在這一刻形成了完美的閉環,也呼應了電影的主題,時間不是線性的,故事的結局也是故事的開始。
❸ 對於電影《降臨》(Arrival)應該如何進行評價
我一直覺得這一段有點詭異,但是也沒想明白,再加上打電話以及電話中那段戰爭不成就英雄的內容的確是「無中生有」(很多時間穿梭的故事都有這樣的悖論),但是我試著從降臨所構建的這個無因果律、時間非線性的框架下解讀一下。
首先,學了七文獲得七文認知能力的人的思維中,沒有因果,所以,因就是果,果就是因,互相影響,也沒有所謂的時間發生先後的問題。其次,商將軍應該是中方學會七文的一員(瞧瞧我國領導人的學習精神!),他的腦海中看到了未來的畫面,也像Louise一樣預知了未來,但是,他可能不確定自己的這種不可思議的第二認知能力是不是可信,畢竟他不是語言學家,沒那麼多語言學知識,他當時箭在弦上,值不值得為這樣一種非常奇怪的體驗而停下來?於是,他運用了自己的weapon證實一下他的假設,他看看美方是不是也有人破譯了七文有了和他同樣的體驗,於是,他在18個月後的酒會上,專程去見了Louise,專門告訴了Louise這番話和他的電話號碼。所以,他說:我並不是要炫耀我知道你的大腦是怎麼回事兒(因為我他媽的也是這樣的啊!!!),但我相信讓你看到號碼很重要(我想看看小妞你是不是也的確和我一樣!)
故事裡最光怪陸離的一點其實是,Louise是一個人類語言和七文的雙語者,她具有兩種認知能力,作為人類,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線性時間的長河中,可是一種和人類認知能力截然不同的第二認知能力如何改變我們,不就是腦洞可以開得地方嗎?
❹ 降臨怎麼樣,好看嗎
我覺得非常詫異 這部電影居然又這么高的評分,因為我個人覺得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槽點如下
1、美國人拯救世界的「拯救癌」一如既往的泛濫,科幻電影 但凡外星人光顧地球了 最後出面解決的一定是美國人。
2、一種比人類高出一個維度的外星物種,其語言能預知人類的未來,但不知為何是以八爪魚的形象出現,並且沒有任何衣服修飾?(真的很同情八爪魚,也他媽的是犯忌了 不知道怎麼得罪了好萊塢,但凡是個恐怖片 就有八爪魚)
3、人類向其演示文字時,居然是拿一個幼兒園的畫畫版和他們費力的使勁比和著,而不是拿現在至少高科技的平板電腦動畫的演示給他們看。
4.要說文字,漢語的表意至少是比英文的強吧,為什麼和外星人溝通用的是表音的英語呢?
5最後還是回到開頭的槽點,整部電影下來,還是在強調美國的科技和人才,飛碟降臨了在那麼多國家,最後只有這個女主角領略了什麼意思,並且明白了其中的奧義。雖然拋開這些槽點來說,主線的思想確實不錯 在明知道未來的情況 依然勇敢的不去迴避,很讓人感動,但是這些槽點也不能視而不見的啊。
❺ 對於電影《降臨》(Arrival)應該如何進行評價
我認為這部電影算是一般的。最近,我看了電影《降臨》。我本來是乘興而去,最後卻敗興而歸。因為看到之前大多數網友的評論都很好的,當然,也有持不同意見的。這幾天我在網路論壇上看到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好評如潮,說中國做不到,意境很高等等,不是為了與眾不同,而是真的很感同身受。我不同意好評。」《降臨》是由丹尼·維勒納夫執導的美國科幻劇,改編自一九九八年姜峯楠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電影明星包括艾米·亞當斯、傑瑞米·雷納等。
點評二:無論是原著還是編劇,只要這一點不能被打破,這就是一部爛電影,無論電影如何能夠遇見未來,無論外星人是一隻七條腿的怪物或章魚,無論電影如何描寫愛情或親情或所謂的世界和平,都是一部爛電影。也可以看出,所謂的好萊塢已經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最後還是希望他們可以恢復最初的良心作品。
❻ 如何評價電影《降臨》
如何評價電影《降臨》?
優點:
畫面非常美。
飛船設計在美學上minimalism得正合適,既體現了「非邪惡」,又當即表達了遠超人類的黑科技。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中國元素滿滿。那扇窗,那層霧,那五指(七指...)相印,那心有靈犀,墨色凝煉,再暈開來...只能用這句歌詞來形容了: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不知道中國砸了多少錢,飛船像是圍棋子,外星文字像是高階版漢字,認知的輪回和對稱...但最重點的是,雖然被黑的很無腦,但你何時見過美國的本土大片里,中國海軍被描繪得滿滿的美帝范兒,然後主動扮演了拯救地球的角色?
當然,最大的優點還是對Sapir–Whorf hypothesis的表達。當然,實際表達出來,也很符合「學術界很接地氣的理論,被外行解讀得腦洞大開」的典型範式 -- 這也沒什麼不好。
缺點:
節奏非常慢,太慢了,慢到幾次差點兒睡著。
稍微敏感的觀眾應該很快能猜到故事時間線架構,而一旦猜到,就會覺得電影圍繞平行時間線的剪輯很糟糕。
因為是軟科幻,必然無法迴避處理時間跨越的邏輯問題。電影處理得一般般,漏洞太大。
男主的長相氣質負分...
女主一個單身的Linguistics教授,怎麼可能負擔得起那麼好的房子?!(別問我怎麼知道的2333)
總評:
為了那畫面,以及更為重要的,為了起始於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對「Human Cognition」在哲學層面的思考,還是值得看一下的。但相比前三年的年度科幻大作(Gravity, Interstellar, The Martian),撐死了能打6-7成的分數吧。當然,跟Gravity和The Martian相比並不公平,畢竟硬科幻要容易拍得多,硬科幻所涉及到的思維和情感也都是人們日常可以感同身受的內容。但不得不說,不論是對軟科幻必然會涉及到的時間線邏輯的處理,還是超越人們日常情感的精神表達,Interstellar確實要比Arrival要做得好得多得多。
最後想說的是,我個人始終堅信,人類的未來的終極發展是必然依託於fusion power和cognitive science的,特別是後者。而因為這種重要性,Cognitive Science早就該作為研究型學府的「學院」性質存在了,但目前依然普遍只是以「跨學科社群」的形式存在。個人的想法是,相關的學科還是需要進一步分拆,打破舊有的學科領域概念,把涉及Cognitive Science的部分,如CS的AI部分,Psychology的非社會非臨床部分,Linguistics的Acquisition部分,等等,單獨提取出來,再在Cognitive Science的目的框架下進行整合,相信才是更好的做法。(國內的所謂「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實質上還是心理學院。而在認知科學這事兒上,我們概念中的「心理學」也重要,但並不比框架內的其他領域更重要)
❼ 如何評價電影《降臨》
根據放出的預告片,綜合原著和好萊塢慣用套路來看,這部電影的劇情大抵是這樣:
寧靜的一天,女主在上課,學生看到新聞說外星磨刀石降臨地球,然後女主和男主被有關部門請去和外星人溝通。當然全球多個國家都有相關的學者和自己土地上的外星人嘗試溝通,但是溝通進展緩慢,一些國家溝通失敗後想訴諸武力。女主研究外星語言的方案非常感性,和物理學家男主偏理性的態度有沖突,但是男主在軍方開始不耐煩的時候又站在女主一邊。最後,在全球各國的溝通計劃都要失敗,軍方即將開始動手的時候,女主參透了外星語言,外星人離開了地球,全球危機解除。如果按照原著,危機的餘波會造成女兒的死。最後這一段,是參透了一切的女主看到的未來。
目前離上映還有好幾個月,預告片才剛放出來幾個,以上全是我推測。等更多預告片出來才知道我推測的對不對。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電影如何表現原著的那種「我看到你的一生但是毫無辦法」的復雜感情。如果導演比較高明的話,這些情節會和女主參悟語言的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能是以參悟過程中看到的片段出現,但是沒看過原著的人就會覺得情節比較迷。如果想省事的話,那就線性處理,先參悟,再預見。
❽ 電影《降臨》影評
電影《降臨》影評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傑里米·倫納聯袂主演的好萊塢燒腦科幻神作《降臨》正在全國熱映,上映4天便獲得近5000萬票房,日票房、上座率等均位列第一。下面就一起看看這部電影的影評吧!
改編自這本小說的電影《降臨》已經在國內上映,促使我去看這部電影的純粹是一種好奇心——因為就我對這個故事的印象來看,這是個不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故事,所以可想而知改編難度很大。我很想知道它最終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在熒幕上。為了更客觀地評價電影,我又拉上了沒看過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的媽媽,期待看完電影以後結合我倆的意見,給個更中肯客觀的評價。
最終的評價在短評中提到了,四星。給分的話,我傾向於8.0分。
外星人突然降臨地球,十二艘不明飛行物毫無規律地降落在地球的十二個地區。它們降落的國家各自派出科學家與它們進行交流,期望探知它們降臨的目的。女主角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語言學家,與另一名物理學家一起被派前往人類靠近不明飛行物的營地,多次進入不明飛行物與外星客人“七腳怪”交流,破譯它們的語言文字。曾經有種科學猜測——“語言決定思維方式”,而女主角在學習、破譯“七腳怪”文字的過程中,也習得了它們非線性時空的思維。簡單來說,女主角不知不覺中擁有了外星人預言未來的能力,而她自己在混亂的、發生在未來的記憶碎片里迷迷糊糊,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了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同時,由於人類的語言就和人類的文明一樣混亂,女主角得出了外星人來地球的目的是“提供武器”,但她並不確定它們所謂的“武器(亦或是工具)”究竟是不是人類理解當中的用於自相殘殺的工具。不過其他國家也幾乎同時通過破譯“七腳怪”語言文字而得到了這個訊息,其中幾個國家拉響警報,決定脅迫“七腳怪”離開地球,否則將率先開啟攻擊。
戰爭一觸即發,女主角為了避免這一切,獨自進入了不明飛行物,與“七腳怪”交流。在這場交流中她得知“七腳怪”來到地球是為了“提供武器”、“幫助人類”,因為它們“三千年後將需要人類的幫助”。女主角詢問“你們如何知曉未來”?“武器”究竟是什麼?突然恍悟“武器”指的實際上是“七腳怪”給人類的禮物:它們的“語言文字”。習得這種“語言文字”則可習得它們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
最終女主角通過她預見的未來阻止了這次即將爆發的戰爭,並且也得知那個反復出現在自己記憶中的小女孩就是她未來的女兒。女主角已經預知她的丈夫就是那個同她一起進入不明飛行物與外星人交流的物理學家,他們會結婚,會擁有一個女兒,然後離婚……女主角陪伴女兒長大,而女兒將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女主角預見了未來,預見了所有的悲傷,卻選擇順其自然,沒有阻止這一切。
“它們是無法阻擋的。”正如她曾在未來對小小的女兒所說,“就像你。你也是無法阻擋的。”
故事結束,她似乎走到了結局,又僅僅是站在了開端。
總體來說,電影已經將原著所要表達的立意展現了出來。通過這種外星人降臨的方式,通過這類沒有時間束縛的語言文字……因為形式奇妙神秘,所以即便是個不那麼新的立意,也依舊讓人感動震撼。
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只感覺影片改編的手法類似於另一部電影《記憶碎片》,時空倒錯,生死交織,當下與未來如碎片般浮現腦海。影片最開頭就在未來揭示了女主角女兒的死亡,然後一切回到起點,故事剛剛開始。(這個部分我確信與原著安排的順序是一致的)
電影改編在後半部分添加了一些看過這類有關時空作品的觀影者都熟知的“套路”,我想也是為了讓沒能明白女主角能力的觀眾進一步理解。這樣的選擇似乎無功無過。電影將原著的“故事性”比較完整地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原著的“科學性”:女主角破譯這些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運用的理論,她是如何通過破譯這些語言文字而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的……這些在影片中都被削弱或者省略了。當然,這或許也是僅有文字才能展現的,影片無法做到。因此最開始,我好奇影片會如何改編,也是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除此之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改編過程中有些強化“中國危脅論”,影片里展現的中國形象也有些扭曲和愚昧了,感覺這是為了製造劇情沖突矛盾或者基於一些別的什麼民族原因而特意改編的,觀影過程中難免讓身為中國人的我感到不適。
最後還要贊嘆的是影片中的配樂,尤其是片尾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與這個故事的立意當中那種擁抱已知的未來、接受一切歡喜與悲傷的勇氣相契合。
我們何曾預見不到死亡?然而我們仍舊勇敢前行。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傑瑞米·雷納等主演的科幻電影《降臨》於今日(1月20日)在國內上映。
《降臨》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Ted Chiang)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作為2016年全球關注度最高的科幻電影之一,我被影片超凡的想像和創新吸引,原著表現得非常抽象,很難在視覺上表現,影片在視覺和氛圍方面的營造非常有特色,具有希臘悲劇的宿命感。原著小說的名字《你一生的故事》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的,而《降臨》有一個空間概念在裡面,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種空間概念給電影帶來了縱深感。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再簡單不過——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不受時間維度控制的語言,於是用這門語言交流思考的時候自我意識就可以超越時間維度,從而能夠感知從過去到未來所有自己已有的和會有的記憶。
影片一開始就展現出與那些“大戰外星人”科幻片迥異的獨特氣質,也沒有好萊塢大片開場戲愛玩的“三分鍾精彩”,而是完全像一部文藝片的開場,通過緩慢的鏡頭移動,憂傷的配樂,片段的閃回、感性的旁白,展現了艾米·亞當斯扮演的女主角作為一個母親,看著女兒出生、成長,最終又眼睜睜地看著她得絕症去世的人生悲劇。影片中用了一個非常美的全景長鏡頭——明媚的陽光照耀著蒙大拿州的曠野,晨霧像河流一般在曠野中奔涌,神秘的貝殼飛船就靜靜地佇立在那裡,這種大自然的美景同神秘的外星飛船相結合,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和愉悅度,絲毫不亞於許多科幻大片里的火爆大場面。
外星人的形象符合小說中的描繪——“看上去就像七條交叉的肢支起的一個桶。呈中心對稱狀,任一條肢都可當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沒有明顯的關節,解剖學者猜它們是由脊椎骨構成的。”;“每邊都有眼睛,每個方向都可稱為‘前方’”。——人類將之稱之為“七肢桶”,它們的形象超越了很多電影對於外星生物的想像,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魚,和人類不同的是,它們沒有深喉系統。盡管也能發聲,但在七肢桶的體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語言”。外星人的“八爪魚”形象、有如中國水墨畫和龍紋的文字呈現形式,以及艾米·亞當斯等人從語言學的角度同外星人進行“第三類接觸”的過程,也被營造得十分新鮮真實、生動細膩,充滿知識性與趣味性,同時帶給觀眾強烈的別開生面和身臨其境之感。
其實從頭到尾時間線只有一條:女主還沒有過孩子;學會外星語言之後知道了自己會有女兒,知道自己會和男主在一起,知道男主會離開,知道女兒會死;外星人離開後女主和男主在一起,然後生了女兒,然後女主告訴男主女兒會死,於是男主無法承受這個事實選擇離開,然後女主把女兒養大一直到她得病死掉。所有中途女主貌似穿越一樣的片段,其實都是發生在她腦海里的,和當下向前的時間線沒有任何沖突,她也不能隨意穿越到任何一個點上。
影片採用了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全片可以視作露易絲寫給女兒漢娜的一封信,不過這封信是先講果再究因,這也是該片故事結構的獨到之處。編劇故意在電影伊始,就用極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輯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結果,之後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為了完成“過程”。劇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與過程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的線性時間是編劇的伎倆,直到最後一刻,觀眾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環(漢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環),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關系都安排在精確的情節點上。
雖然這部片投資僅有4000萬美元,影片對於語言系統和貝殼飛船的描繪也是引人入勝,那鬼魅的音樂更是推波助瀾,甚至像是七肢桶語言的變奏。初登飛船時的引力戲,也打破了地平線構圖,甚至還極好地運用了Dolly Zoom的變焦拍法,來表現內部空間的縱深透視和炫目。整個美術設定和氣氛烘托極為出色,完美地將小說中的非線性文字用線性的影像表現了出來。
片中也有許多有關中國的彩蛋,甚至中國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星飛船降落的地方還包括了中國上海,中國還發動了東海寧波艦隊,甚至還擁有了航空母艦,遠處的東方明珠也實力搶鏡,中國的商將軍推動了劇情發展,為故事畫上圓滿句號有重要影響。
導演用一種安靜的美感和寫實的質感來營造影片的魅力。通過攝影、剪輯和節奏把控展現出的極具個性的藝術美感令人記憶深刻。影片對於觀眾最大的震撼,正是來自得知真相之後對這些情感戲的重新審視,內心所湧起的關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感慨與思考。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相當於通過本片做了一次“如何正確地燒腦”的演示,那就是當結尾揭示真相時,之前的所有劇情會在觀眾頭腦中重新排列組合,呈現出與此前的觀影感受完全不同的全新認知,從而使觀眾獲得“通過思考領悟影片妙處所在”的巨大快感,觀眾在影片結束之後,依然會充滿感慨、震撼與回味。女主角艾米·亞當斯的演技格外值得稱贊,不僅令人信服地塑造了語言學專家的這一專業形象,還將母親這一形象詮釋得格外感性與深情。同時,她在角色塑造和情感戲上的動人表演,也為影片染上了濃郁的情感色彩和動人魅力。
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作為主題的好萊塢電影已然走入墳墓,《降臨》的出現無疑於一次科幻電影的回歸本質。對於長篇大論的去描述地球文明與地外文明的碰撞和沖突的作品,已不再具備受觀眾寵溺的特點,雖然爆米花電影仍然盤踞著高額的票房比例,但久而久之,標准工業特效下形成的視覺疲勞足以使得類型片丟失大量觀眾。逢迎節假日還好,一旦沒有定額的觀影基數,最後恐怕老本都難以收回。
作為一部書改作品,影片在對小說的還原上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劇中沒有架構好復雜的世界格局之外,在對人物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上都有著可圈可點的地方。就片名來看,《降臨》並不是如普通的科幻大片那般有著淺顯易懂的標題,表面上是指地外文明造訪地球所產生的“第一類接觸”,實則是未來降臨而人類是否做好了接納和“順從”的准備,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影片就如同詩和散文一樣,能給人帶來洗滌心靈和思緒的力量。
類型片有著文藝片的風格,文藝片卻有著類型片的視野。從視效上來講,無論是“蛋殼”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結構,還是地外生命如八爪魚一樣的軀干樣貌,哪一點都算的上是當下好萊塢視覺工業的最高體現。而在敘事上,既定的未來和眼下生活之間的穿插閃進,在沒有連接成章的情況下,顯然讓影片具備了高智商燒腦的特點。不談英雄主義,不談人類中心論,只談反思,正如影片中所說的:溝通並不足以讓你脫單。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個不得不提的人,從《焦土之城》開始,影像風格便愈來愈趨向於個人化,《宿敵》、《囚徒》以及《邊境殺手》都是極具個人的頂峰作品,更是在審視和拷問人性的表達上做到了出神入化。《降臨》雖然沒有直接劍指人性層面,但卻以科幻的角度切入情感的表達,如此另類的做派,可謂是一種嘗鮮的方式,也是一種為科幻電影撐起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手段,甚少有人能與其媲美。
未來已至,過去不再。既不是IP產品,也不是有著世紀情懷的系列大作,新晉科幻電影一直死磕老本是沒有出路的,更不用說那些再三重啟的工業項目。總的來說,原著就是一部含金量較高的原創作品,加之風格化鮮明的導演接手劇本,保本和口碑是可以預先肯定的,若是想要榮登殿堂之座,還需在拍攝和執導上磨礪一番。《降臨》這次開辟分支,極有可能影響到後續獨立科幻片的發展,就算只有皮毛也好過愛國主義拯救全人類強。
❾ 電影《降臨》觀後感
《降臨》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傑瑞米·雷納、艾米·亞當斯等聯合主演的科幻片。該片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講述了12個神秘的外星飛船降臨在地球上時所發生的故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前幾天去看了電影《降臨》,我沒有看過原著,純粹是被這款全新設計的UFO而去看的。如果你是抱著看災難片的預期去看,那可能會失望而歸(裡面除了一次不具規模的室內爆炸和一些零碎的槍聲之外,其他都是文戲),因為我也是抱著這種預期去的,不過我並沒有失望而歸,反而讓我對命運選擇方面有更多深思。
《降臨》這部電影雖然票房不咋地,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它在國內已經上映7天,票房並沒有破億,但是評論數和豆瓣評分已經遠超同期科幻片《太空旅客》。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有點像用外星人作為引子,來包裝一個不同種族之間溝通的故事。影片用很大篇幅來講述與外星人溝通的細節,從聲音開始,再到文字元號,一步一步邁入有效溝通為止(獲知外星人的來意)。可能導演覺得這樣發展下去會有點拖戲,所以直接就幫女主角開掛,讓她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讓未來的她所有知道的信息,直接傳送給現在的女主角,讓女主角秒懂外星文來解決危機。為了讓開掛更合理,所以在影片中不斷穿插她在未來的生活和成就的片段。不過這些不是故事的重點,重點是想告訴你人類最大的問題源於誤解。
信息的誤解
整部戲最突出的部分是人類與外星人開始通過各自的文字來進行互相識別->理解->溝通的過程,畢竟是兩種文明,傳遞信息中所表達的意思很容易會出現誤解,例如片中外星人說的工具,可理解為技術,也可理解為武器。這究竟是想合作還是想開戰,這個真不好說,根據眾多科幻片的經驗來說,大家第一反應當然是想開戰,歷史上擦槍走火導致戰爭的事確實不少。
片中特別突出了中國的態度,刻意讓中國先發動戰爭,其實這也可以說明西方對中國也存在誤解,這個年代戰爭並不能獲得更多利益甚至虧損,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現在只有雙贏才是致富之道,跟片中最後外星人表達的理念是一致的。
未來的選擇
《降臨》除了講述與外星文明溝通之外,還有一個關於「選擇」的插曲埋在劇情主線內,在女主角習得預知未來的能力後,她知道未來自己有一段不幸的家庭經歷,但是她依然繼續選擇按照未來原來的路徑來走,這確實讓人有點費解,正常來說如果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好結果,很自然會選擇避免這個結果的出現。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讓我開始重新深思「選擇」這個的問題,一個已知未來不算太好的結果和一個嘗試改變未來成為未知的結果,當然未知的結果可能會更壞也可能會更好,你會如何選擇呢?
《降臨》改編自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我沒看過原著,但相比之下更喜歡小說的題目,覺得它更符合這個披上了科幻的外衣,談論自我的故事。
當然,我也很喜歡片中的科幻部分,這次外星人降臨地球時終於不再是憑著自己的高智商短時間學會的人類的語言,也不是更加神棍的用「心靈感應」粗暴的解決溝通難題。片中的外星人七肢怪的語言和文字與人類的體系完全不同,因此才需要女主角這樣的語言專家來破譯,在此過程中,作為觀眾和主角宜通從初次探索外星飛船,見到七肢怪,和首次通過文字與他們交流並破譯,的確是一段奇異的經歷。
片中提到學習一個新的語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而七肢怪的語言則可以改變一個人對於時間的理解,變成一個看到未來就像回憶過去一樣全知的人。但是一個人可以預見未來的話,就會陷入更大的疑問,如果未來已經確定的話,那我們是否真正的擁有自我意識呢。電影原作者特德姜在他的短篇小說《前路迢迢》中描寫這這么一個機器:「它是個小小的裝置,同開車門的遙控器差不多。外形上說,它只有一個按鈕和一個碩大的綠色發光二級管。你撳按鈕,綠燈就閃亮。唯一特出之處是燈會在你撳按鈕前一秒鍾亮起。」
小說中這個小小的裝置,使很多人覺得自由意識只是一個幻覺,唯有欺騙自己,才能避免因為不斷這樣的懷疑而使自我陷入昏迷。與《前路迢迢》不同的是,片中在學會七肢怪的語言後,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與過去,不過並未提到預見的未來是絕對不可改變的,這也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也是電影最後女主角問男主角的問題:如果你能看到自己一生中所有的經歷,你會改變它么?
對此,我也曾感到過困惑,我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了生活,還是冥冥之中命運早已做好安排,而我們只是產生了一種做出選擇的幻覺?雖然無法參透這個問題,但是如果面對那個問題,我想我的選擇是不會改變。並不是我不願去探索更多的可能,而是我覺得自己在一生中所經歷的開心的時刻,悲傷地時刻,憤怒的時刻,絕望的時刻等等所有這些,才形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也就是「你一生的故事」。
如果你發現故事的結尾不怎麼討人喜歡而改變了它,那整個故事的主角,還是現在的你嗎。就像《蝴蝶效應》中一樣,改變一個微小的決定,也許自己就成為了另一個陌生人。當然一定會有很多人無法理解這種想法,我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總是想維持一種安穩的現狀,如果他們真的可以預見未來的話,相信一定會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吧。就像片中,男主角無法理解女主角明知道女兒的早逝卻沒有改變這一事實一樣。她並未試圖反抗命運,改變女兒一生的故事,而是坦然接受它,感受它融入自己生命的過程。
再說回電影,導演在處理穿插對女兒回憶的片段時,一開始刻意讓觀眾以為這是女主角的回憶,在中途女主問道:「這個女孩是誰?」時,讓觀眾對此產生懷疑,在結尾處男主才出現在回憶里,說明了這是女主預見的未來,這時候相信大家早已搞明了故事的脈絡,不過還是會為這一反轉暗暗稱奇吧。在片中也看到了一些隱約和致敬成分,比如12個飛船讓人很自然的聯繫到12使徒,七肢怪來地球的目的是教授人類語言,在基督教中語言則認為是由上帝創造的。原作者特德姜作為華裔也在其中融入了東方宗教元素,除了片尾結尾處「托夢」的情節外(不知道原著小說中有沒有),七肢怪所使用的文字看起來很像禪宗中的「圓相」,這一符號含有真理及圓滿之意,也預示了他們的語言背後蘊含的力量。七肢怪的樣子還讓我聯想到了克蘇魯神話,尤其是主角看到它們san值狂掉的樣子,甚至還有路人因此發瘋,不過我相信作者本無此意吧。另外飛船的造型感覺很像2001漫遊太空中的黑色石碑,黑色石碑將工具的理念授予人類,七肢怪的語言將時間的理念授予了人類,果然大家都喜歡庫布里克。
還有一些與電影無關的吐槽,很高興這部電影並沒有將對於時間全知的外星人歸為「高維度生物」,我一直覺得各種創作中對於維度的討論實在簡單粗暴,比如提到高緯度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關乎時間。人類就連對於一維和二維的理解也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如果按照現在理解有一個二維平面上的生物卻能折疊時間的話,那他之於我們來說算是高維生物嗎。
在本片中時間作為一個人類能感受到無法理解的存在,舉一個不太貼切的例子就好像一個天生聽不到聲音的人,他無法理解聲音的存在,也無法理解以聲音的形式存在的表達事物的方式,但是聲音一直都在,只是他無法理解,就像片中的人類無法理解時間一樣。這世界上是否有很多就在我們身邊卻無法感受的東西呢?如果真的存在高維世界的話,我想那其中一定有我們這種低維生物無法理解的奧秘,否則的話豈不是太無聊了。
《降臨》並不是一個傳統的科幻電影,但是它神秘又迷人,我很喜歡,同時對原著小說也充滿了興趣,一定會在最近找來看看。
年前看了電影《降臨》,講述了一群學者與造訪地球的外星人溝通的故事。女主角在接觸、學習外星語言的過程中,漸漸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陸陸續續看到自己的一生。自己將會與現在一位同事步入婚姻,生下女兒,被丈夫拋棄,女兒早夭……
電影的結尾,女主角對未來的老公,一個尚無預知能力的物理學家,問道: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from start to finish. Would you change thing?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有不同程度的預知。近如手頭的工作任務啥時做完,晚飯幾點吃,吃什麼;遠如自己和身邊的人親人將會經歷老、病、死……只是不知道這些事情發生的確切時間點罷了。
正因為不知道,未來的每一天都是新鮮、刺激、有趣的,盡情地生命,體驗新經歷,品嘗新食物,玩新游戲,看新書,發現新世界……
也正因為不知道,生命充滿了隨時會暴發的苦。口渴肚飢是輕微的苦,生病受傷是劇烈的苦。世事無常,歡聚會結束,美食會變質,衣物會褪色破爛,高樓會倒塌,富豪會變窮人,愛人會變心,親人會衰老死亡,生命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失,也許下一刻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
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這些遲早會發生的意外?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已經遭受的不幸?
去年看過不少抑鬱症病人寫的內心獨白,不少人的想法是:我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是我!能成功走出抑鬱症的人,無一例外都拋棄了這種消極的想法。過去已經無法改變,怨天尤人沒有任何意義。把做壞事與生病聯系出因果關系,更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人做任何事,都是先有想法再有行為,有行為才有變化。這想法可能是潛意識,也可能是細微到很難察覺的心識。倘若思想打成了死結,放棄自立自救自強,人就只能隨波逐流,看天吃飯。甚至情緒也取決於外部環境,嘗到甜高興,吃到苦悲傷,這與動物、植物、死物有什麼分別?
人和它們最關鍵的區別在於有思想、會思考,能用理智超越慾望和情緒。這種靈性,即是儒家所謂的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相對於禽獸有這么獨特的優勢,又如何能修身煉己、行義達道,成為一名君子呢?
但許多人放棄了這一優勢,每天所思所想所作,無非是如何滿足自己的各種感官和口腹之慾,不如意則難過、惱火、埋怨、慎恨。一生的情緒註定起起落落,得不到解脫。這樣的心態,面對女主角的抉擇,只會痛苦地過會後半生。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女主角的自白瞬間升華了電影主題,深感共鳴。兜兜轉轉這么多年,直到前段時間才真正明白這既是生活應有的態度,也是修道當秉持的心法。根器愚鈍,這么簡單的道理,從「會說」到「明白」,花了近八年。也體會到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誠非虛言。
電影中還有句台詞,解開了我一個心結:Trust me, you can be very good at communication, but still end up single.
確實是這樣。事後看影評得知還有原著小說: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讀來別有一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