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班傳說反映什麼精神
魯班傳說反映魯班精神。
魯班精神的本質是科學精神,其核心內容包括尊重科學的態度、敢於創新的勇氣、自我反省的魄力和樂於奉獻的胸懷。
學習魯班精神有助於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精神,形成尊重科學、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社會風氣,通過增強科技實力從而提高中國的綜合競爭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B. 在魯班造傘的傳說里魯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魯班(前507年-?),姬姓,公輸氏,名班,又稱公輸盤、公輸般,尊稱公輸子,是春秋末葉著名工匠家,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師祖。據說魯班出生於魯國的一個世代大家族——公輸族,由於他是魯國人,被稱為魯班或者魯般,後來,魯班此姓名被流傳得最為廣泛,成為通稱。
魯班生於約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40年後隱居於歷山(今濟南市東南,又名千佛山)。
由於在中國流傳著許多他對建築及木工等行業貢獻的傳說,被認為是他設計的工具及建造法則,被沿用至今,是以魯班被後世奉為工匠祖師,為中國上架行、中架行及下架行(合稱三行)工匠均敬奉的先師,戲班亦奉魯班為師。
因此魯班又有魯班仙師、公輸先師、巧聖先師、魯班爺、魯班公、魯班聖祖、魯班先師及魯班祖師等稱呼。在中國各地都建有魯班殿或者是魯班廟。
(2)魯班傳說電影好看嗎擴展閱讀:
魯班紀念館
魯班紀念館位於山東滕州龍泉廣場,佔地15.2畝,規劃建設面積1萬平方米。魯班紀念館主體建築以「繼承與發展」為設計理念,採用仿古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築風格,以魯班發明的卯榫結構為主,混凝土框架為輔,建設面積達8600平方米,設有祭拜大廳、航天廳、木器廳、石器館、魯班廟會、今日班門等展區。
魯班紀念館建設突出「百工聖祖」的特點,採用仿古式建築風格,以土木建築為主,混凝土框架為輔,構建飛檐畫棟、美輪美奐的古建築風貌,突出精巧典雅的靈性與特色。
魯班紀念館設有聖祖堂、公祭大廳、木工器械館、石器館、兵器館、建築廳、舟橋廳、青少年科技教育廳、魯班傳人成果廳等。魯班紀念館院內規劃建設以石磨、磨盤、碌碡、石槽等數千件石器壘成的石磨山和碌碡山。
滕州市魯班紀念館是全國建築體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紀念魯班的專門場館,並開放參觀,充分發揮了「科技發明展示中心、尋根感恩祭拜中心、愛國主義教育中心、旅遊休閑體驗中心、魯班文化傳承中心」的功能。
C. 有關魯班的電影和電視劇
魯班大師
魯班的傳說
十全九美
大匠魯班
魯班的詛咒
魯班傳奇
D. 傳說故事
①大禹傳說
古代民間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業績是治水。古籍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治水失敗,被殺於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經13年終於平復水患。後舜禪位於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傳說中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禹的傳說,原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被「歷史化」,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傳說人物逐漸脫離了本來面目,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禹治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合。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些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後世。
②愚公移山傳說
古代民間傳說。據稱: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鏟平這兩座山。家人、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誇、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③魯班傳說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間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工匠,名公輸般。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古籍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都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為一個傳說式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另一類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梁、殿宇、寺廟等建築的故事。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像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技師。舊時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奉他為「祖師」建廟奉祀。魯班傳說在教育團結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傳說
古代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孟姜女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將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相聯,使傳說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杞梁由為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 明清以後的故事將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其貌美,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復雜。 1928年,顧頡剛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該文集是研究孟姜女傳說的專集。對這一傳說歷史演變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結論,迄今仍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歷史文獻與民間口頭傳說聯系起來,進行歷史和地理的比較,對中國後來的民間傳說與神話研究都產生過不小影響。
⑤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則是天帝之女。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在兩人之間劃成一道天河,兩人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小雅·大東》中可以看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⑥白蛇傳說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許仙以傘相借,二人相識並定下姻緣。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顯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始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破壞,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 白蛇傳說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通俗小說,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法海成為惡勢力的代表。白蛇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說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寶卷、戲文等俗文學的影響。
⑦梁祝傳說
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其基本情節是: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傳說除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經過話本、戲曲再創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義。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了純潔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強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愛。
⑧劉三姐傳說
中國壯族的民間傳說。相傳桂西宜山地區下梘河中梘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劉姓女子,因名劉三姐,三姐系黃鶯投胎,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之對歌,無能勝者。青年李示田,勤勞朴實,要求向三姐學歌。財主莫懷仁,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僱人與三姐對歌,為三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三姐對唱。莫懷仁懷恨在心。最後使三姐墜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對歌,連唱3天3夜,飄然逸去。後又在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7天7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劉三姐傳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願望和創作才能。它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E. 有關魯班的電影
有關魯班的電影:《魯班的傳說》
劇情介紹:
春秋戰國時代,有位巧匠叫魯班,傳說中人稱「木匠之祖」。一日,魯班途經四川某地,看到一座建造中的大石橋。依造橋的趙掌墨師的設計,橋身不能合攏。
魯班鑿了一塊大石頭,送給了快要出嫁但買不起嫁衣的窮姑娘翠兒。在石橋合攏的關口翠兒獻出了石頭,橋造成了,翠兒的嫁妝也不愁了。
江南某地造宗廟,規定要用黃荊樹做正梁,硃砂石做亭蓋,造廟的張掌墨師很犯愁。魯班想出了「魚抬梁」、「土堆亭」的辦法,使宗廟得以建成。
皇帝要造四座宮城的角樓,規定每個角樓都必須有九根梁、十八根柱、七十二條脊。許多設計建築的掌墨師都無力達到這個要求,一連七個名師被皇帝所殺。最後,這項工程落到李掌墨師身上,可他也無能為力。魯班聞知此事,晝夜苦思,幾日之後,他請一個叫巧兒的姑娘按自己設計的尺寸,編成一個麥秸稈蟈蟈籠,送給李掌墨師。李得以啟發,終於將角樓建成。
F. 魯班的傳說的介紹
電影名,上海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著名導演孫瑜執導,魏鶴齡主演;其主要劇情為:影片選擇了造橋、建廟、角樓三個故事貫串而成,著重表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巧匠魯班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化身,證明了不平凡的奇跡都是從平凡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G. 魯班的傳說怎麼樣
詩人導演依然在這部電影看出,那一彎月。只是生不逢時,各種限制各種教育造就了頗有說教感的畫面。但是布景美工都很敬業ya~王漢倫的母親依然能看出年輕時的風韻,鳳凰的巧兒真是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