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阿Q正傳
阿Q的名字究竟怎麼讀
周思源
--------------------------------------------------------------------------------
前些時在北京電視台4套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阿Q的故事》中,各色人等均叫阿Q為「阿Gui」,字幕上打出的也是「阿桂」,唯獨假洋鬼子按英文字母讀法叫他「阿克有」。這不禁使我想起三年前的一段公案來,那就是,阿Q的名字究竟應該怎麼讀?看來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弄弄清楚。
倪墨炎先生在《阿Q的名字怎麼讀》一文
(《中華讀書報》1999年7月21日)中,批評有人認為阿Q的名字既可以「按英文字母的名稱音,把阿Q讀作阿『克育』」(周按:普通話擬音應為「阿克有」),也可以「叫他阿Quei(即『阿桂』)」,論證阿Q的名字只有一種讀法,即只能按照英文字母讀作阿Q。
倪說非是。因為魯迅在小說《阿Q正傳》中為自己的主人公設計的這個別具一格、寓意深長的名字,本來就有兩個讀法。即一個是小說中人物對話時的用法,接羅馬字母應讀作「阿Quei」,「阿」後面這個詞音類似「桂」或「貴」,即漢語拼音的「gui」,另一個是作者在敘述過程中的用法,因為「阿Quei」已經簡化為阿Q,Q就按照英文字母讀,當然就讀作是「阿Q(克有)」了。
其實如何讀法的問題,魯迅在小說開頭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樣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們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人再叫他阿Quei了」。由此可見:一,魯迅不是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麼讀」,而是由於漢字同音字太多而不知該「怎麼寫」,從而表明阿Q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連姓、名、籍貫、經歷等等全不為人知,於是更加突出了他身上的缺點就是普遍的國民性的弱點。二,這個問題是阿Q死後才出現的。阿Q活著的時候人們並不叫他阿「Q(克有)」,都叫他阿「Quei」即阿「gui」,死了以後沒有人叫了,作者寫成文字,拿不準是什麼「gui」,只好寫成「Quei」,簡化為「阿Q」。而《阿Q正傳》主要是寫他「活著的時候」,所以在別人叫他時自然是「阿gui」,而決不會是那個魯迅尚未創造出來的「阿克有」。
小說中人們在說話時叫他「阿Q(貴或桂等)」、「老Q」、「Q哥」的共18處,依次為趙太爺、頌揚他「真能做」的老頭子、和他玩笑的人們、賭錢的莊家、小尼姑、地保、老尼姑、酒店掌櫃、想要買便宜貨的女人們、趙秀才,還有夢中「白盔白甲的革命黨」和未庄的「一夥鳥男女」。我們可以肯定趙太爺等一幹人都不懂洋文,決不會叫阿Q為「阿克有」;假洋鬼子雖通洋文,可當時「阿Q」這個妙不可言的縮寫尚未出現。他若真叫「阿克有」,阿Q還不知是在叫他呢。總之在別人叫他的時候只會叫阿「gui」而不會叫阿「克有」,否則就滑稽了。電影《阿Q正傳》在阿Q名字的讀法上十分注意嚴格區別。由於是視覺與聽覺藝術,因此在人物對話中「阿gui」比小說中要多得多,如土谷祠老頭子、獄卒等稱呼他一律叫「阿gui」而非「阿克有」。只有以魯迅形象出現使用敘述語言的時候才讀作「阿克有」。
「阿Q的名字怎麼讀」的問題反映了由於閱讀方式不同而出現的讀音變化現象。在不出聲的情況下作家的敘述語言和人物話語,作為符號是沒有區別的,或者說其區別是被掩蓋著的。一般人在閱讀小說《阿Q正傳》時都是默讀,受者即讀者本人,因此「阿Q」的讀音在讀者腦海中是「阿克有」還是「阿gui」問題不大。但一旦閱讀方式變成朗讀,特別是讀者和受者不同而且是多人的情況下,人們就容易發現,原來「阿Q」的讀法在不同場合下應當有所不同。趙太爺們叫他「阿Q」時,「阿Q」已由作家的敘述語言變成了人物話語,因此應當按照人物身分、環境發音「阿gui」才是。筆者也是在教書以後大聲范讀課文時才發現這個區別的。
魯迅的這篇《阿Q正傳》發表至今已80餘年,但「阿Q」的名字究竟應該怎麼讀的問題竟然還是一段公案,並非我輩無知,實在是魯迅夫子精心設計的這個細節太巧妙,竟成了一個閱讀「陷阱」。實際上卓越的藝術品都有一些特別經得起反復咀嚼的細節,能經得住包括專家在內的讀者反復地品味式精讀和解剖式研究。由於它們往往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即使專家學者有時也不免落入這種閱讀「陷阱」之中。而人們一旦省悟,便會覺得格外有味。《紅樓夢》、《阿Q正傳》等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之作而不是一般的優秀作品,這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現在不少被捧為「傑作」之作,不僅極少或幾乎沒有這種特別經得起琢磨的細節,而且有的細節一琢磨就捉襟見肘,漏洞頓現,真讓人感嘆不已。
魯迅小說總共只有《吶喊》、《彷徨》26篇及《故事新編》9篇,和現在某些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年產幾十萬上百萬字的作家相比,數量上絕對小巫見大巫。但就在這有限的作品中卻為讀者提供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風波》、《故鄉》、《社戲》、《祝福》、《傷逝》等經典之作,這些作品歷經80多年的時光磨洗,幾個時代成億人的閱讀和最苛刻的批評家的挑剔,不僅其熠熠光芒未減,而且不同時期還釋放出新的閱讀能量,令人有常讀常新之感。因此魯迅的小說不僅是他那個時代的高峰,直到現在依然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的高峰。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在剛發表時也許達到高水平,但時過境遷,幾年之後便顯得一般,甚至湮沒無聞。這就是因為這類作品只是相對水平或相對價值高而絕對水平不高。而魯迅的小說則是藝術的絕對價值即絕對水平高,所以藝術生命力強。
人類幾千年歷史中所產生的藝術品如恆河沙數,為什麼流傳下來的只有十分有限的一些?究其原委最根本的就是,作品的絕對價值含量大不相同。真正歷經千百年依舊膾炙人口的,毫無例外都是那些藝術的絕對價值很高之作。藝術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是魯迅研究中的一個尚待開發的課題,也是藝術論和美學研究中的一個極有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的問題。它對於深入認識魯迅及其著作,對於推動當代文學藝術創作,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㈡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
電影《阿Q正傳》觀後感:最深刻的是阿Q進城前和進城回來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女人們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後來搶著買他的衣服,強烈對比土谷祠堂的老頭對阿Q一如既往的好。各個人物角色的展現,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臉譜化風格影響;而在人物台詞的改編上,由於過於忠實於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現實感和生活感的轉化與改編。
該電影是1981年大陸上映的一部片長為125分鍾的劇情類電影,是根據魯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傳》改編而成。該電影到現在也是一部經典,豆瓣評分高達8.7分,該影片可以在芒果tv、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上進行在線觀看。影片由嚴順開主演,並獲得了國際喜劇獎項。該片講述了一個小人物阿Q結果陰差陽錯在未庄人眼裡成了手握重權的革命黨,這個憋屈半輩子的小人物總算暫時抖了起來……
㈢ 給一點魯迅的作品或關於魯迅的影視的 資源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具,此外須將家裡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⑵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弓京〕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電里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親站起身,出去了。門外有幾個女人的聲音。我便招宏兒走近面前,和他閑話:問他可會寫字,可願意出門。
「我們坐火車去么?」
「我們坐火車去。」
「船呢?」
「先坐船,……」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
「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⑺,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⑻似的,冷笑說: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那麼,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並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這樣的過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後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不得了,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後。
「他就是水生?第五個?都是生人,怕生也難怪的;還是宏兒和他去走走。」母親說。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鬆鬆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一回,終於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說:
「冬天沒有什麼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裡的,請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裡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台,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們這里煮飯是燒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夜間,我們又談些閑天,都是無關緊要的話;第二天早晨,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同來,卻只帶著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隻。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裡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後梢去。
宏兒和我靠著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風景,他忽然問道:
「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
「回來?你怎麼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
「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於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乩鐨λ�*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
⑵猹:作者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四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說:「『猹』字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讀如『查』。……現在想起來,也許是獾罷。」
⑶大祭祀的值年:封建社會中的大家族,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費用從族中「祭產」收入支取,由各房按年輪流主持,輪到的稱為「值年」。
⑷五行缺土:舊社會所謂算「八字」的迷信說法。即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字,合為「八字」;又認為它們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有所屬,如甲乙寅卯屬木,丙丁巳午屬火等等,如八個字能包括五者,就是五行俱全。「五行缺土」,就是這八個字中沒有屬土的字,需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等辦法來彌補。
⑸鬼見怕和觀音手,都是小貝殼的名稱。舊時浙江沿海的人把這種小貝殼用線串在一起,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認為可以「避邪」。這類名稱多是根據「避邪」的意思取的。
⑹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後來用以泛稱一般美女。
⑺拿破崙(1769—1821):即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一七九九年擔任共和國執政。一八○四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拿破崙一世。
⑻華盛頓(1732—1799):即喬治•華盛頓,美國政治家。他曾領導一七七五年至一七八三年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勝利後任美國第一任總統。
⑼道台:清朝官職道員的俗稱,分總管一個區域行政職務的道員和專掌某一特定職務的道員。前者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行政長官;後者掌管一省特定事務,如督糧道、兵備道等。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政府也曾沿用此制,改稱道尹。
㈣ 想問魯迅的作品、電影和那些好看的書籍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已被納入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本)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含《風箏》、《雪》(收錄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6課)等作品)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雜文集。 魯迅文集選《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明天》《社戲》《頭發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眾》《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家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胡須》《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閑談》《論「他媽的!」》《雜憶》《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這些文章都被摘入《魯迅全集》。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浙江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法等50多種文字。
被選入課本的篇目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少年閏土》《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故鄉》、《春》、《阿Q正傳》等。 魯迅一生有很多作品:《魯迅全集》其中包括所有作品。
㈤ 阿Q正傳怎麼樣
不是阿飛或者阿甘,這電影還是讀書的時候學阿Q正傳這課文看的,劇本可以說是魯迅寫的,有這么好的編劇加上嚴順開精湛的演技,堪稱絕配。電影將阿Q那種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刻畫的入木三分,當時這小說也是表現舊中國國人的愚昧無知。81年的電影,那時候很少有這樣拍得還不錯的。美中不足的是電影里都喊阿
㈥ 《阿Q正傳》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阿Q正傳》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影片中以「阿Q」的故事來表現當時大多數中國人內心的醜陋。阿Q是一個貧窮沒有地位的農名,他在他的生活中可以說是受盡歧視。因為他地位低落,使得他失去自尊、金錢、工作、甚至是姓氏,也因為這樣,讓他變成了一個懦弱無能、又欺凌更弱者的無知的人。如同阿Q一樣,當時中國統治十分糟糕,像阿Q這樣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只能受到別人的欺負,被有錢人欺負,被鄰村人欺負??十分可憐,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很低,只能幹苦工,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陰暗,沒有權沒有勢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欺壓!
影片中阿Q在看似小人物的外表下,背後盡是悲慘的人生。他在生活中總是遭受眾人的冷諷欺凌,他試著替自己找尋出口來發泄自己所遭受到的屈怨。片中有一幕,他騷擾過街的尼姑。當他看到尼姑獨自走在街上時,他便大搖大擺地走向她試圖對她上下其手,其他人看到了也跟著起鬨,這時的阿Q從中感到一股莫名的成就感,他感覺到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弱者。他從戲弄尼姑中得到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足以蓋過別人對他的侮辱,當然也得到別人對他短暫的另眼相看。
影片中也突顯了很多人性的暗面。阿Q在比他更弱者面前表現得威風凜凜,但相比之下在強者面前卻是膽小如鼠,讓人看得又可笑又可悲。片中的角色就像是一條食物鏈,人們就像是食物鏈中的一環,每個角色都有其階級象徵。高階級層掌控著中產階級層;中階級層掌控著中下階級層;中下階級層掌控著低層。記得有一個場景經常出現在影片中,那就是阿Q好幾回要求一個趙家友人帶他到趙老爺家去,從言行衣著上,那個友人地位看似比阿Q高,故每當他幫阿Q完成「帶路任務」,總會用命令的口氣向阿Q要銀兩,只要他覺得今天阿Q有餘錢,就多要一點,反之就要少一點。至於他的身份地位也因面對的人有所不同,在阿Q面前他可以趾高氣揚,在趙家大人面前卻要低聲下氣。同樣的',阿Q只有在弱婦面前就驕傲了起來且為所欲為。這樣的矛盾,現在這個社會當中也是比比皆是,人心的陰暗面是與美好善良的本性一樣永遠存在的。
《阿Q正傳》這部作品將人性的醜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嘲笑阿Q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回觀自省,或許我們和阿Q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在很多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只會以「精神勝利法」的心態自我安慰、自欺欺人。在夢想與現實的沖突中,我們固執地幻想著無法達成的事物。很喜歡片中最後的旁白,他說:「阿Q雖然死了,但他沒有因此絕子絕孫。事實上,他的子子孫孫綿延不絕,至今到處皆是」。魯迅先生用短短的一句話暗喻社會和人類。在影片結束之際,讓年輕的我們從睡夢中驚醒,我們從來的有恃無恐,終於在阿Q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觀看了電影《阿Q正傳》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原因有二:一是為阿Q的滑稽表演所吸引,然而又不由的使我沉思起來……其二,就是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深刻觀察力和犀利的鋒筆不能不叫人稱絕!
阿Q是魯迅先生筆下成功塑造出的一個小農民,他生活在舊中國社會的最低層,深受封建主義和官僚的壓迫和毒害。他無知,迂腐,麻木,掙扎在反動勢力的魔爪之下不能自拔。就在那樣的社會中,那樣的環境下,Q有他絕妙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的本領。從而一次次地把Q從失敗轉為成功,從痛苦轉為歡欣,從恥辱變為光榮!—這就是Q君的精神勝利法。
被別人打了,自己無力反抗,眼見「仇人」就在眼前,自知久戰不能取勝,於是甩一句「兒子打老子,」得意洋洋,轉身便走,此時他竟十分榮耀,因為他是勝…利者,多麼可悲啊!
在當時的社會中難道只有一個Q君嗎?不,Q君何止一個?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化身滿神州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這套看家的本領——「精神勝利法」何時失傳了呢!
當滿清皇帝正在做「天朝大國」美夢的時候,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神州大門,立時,火燒圓明園,搶襲北京……清王朝無半點反抗的能力,遭到西方列強的凌辱,以致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大小條約,自1840—1949年間共有一千多項,中華民族的主權喪盡了,勞動人民的血汗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滿清皇帝卻說出這樣的一番話:「這是禮尚往來,以中華之物力討國人之歡心,我天朝大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對待朋友就應誠心誠意」。
好個禮尚往來,中華民族已身陷水火之中,還白天做夢,自稱「天朝大國」,這不是自誇自醉的精神勝利法嗎?
平民施用「精神勝利」法便要在無知中死去,國家施用精神勝利法,便會在自我陶醉中淪喪,這就是魯迅先生告誡世人的警語!
好在愚昧無知的阿Q時代已經結束,歷史的列車已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康莊大道,中國人民正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責任感的為四化大廈添磚加瓦,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使我們看到了祖國的未來。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使我們感到充實,我們再也不會使用精神勝利法自高自大,我們有了能力保護自己,武裝自己,放眼世界,世界人民向偉大的新中國投來了驚奇羨慕的目光,中國人民有了真正的棲身之所,再也不會委屈求全,歷史終將證明:阿Q及其它的秘訣已經化為推動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巨大動力!
《阿Q正傳》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浙江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示了當時貧苦農民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壓迫及思想奴役下,生活上走投無路,精神上遭受嚴重摧殘的悲慘情景。
一直以來以為正傳,正傳就是寫主人公的一本傳書,看了電影才明了魯迅先生說的正傳是「言歸正傳」的意思。
阿Q不知其姓名,不知其籍貫,曾信誓旦旦的說自己姓趙,卻因為趙太爺的教訓,便再也不敢提及了。阿Q同時又是一個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人,在他的世界裡,似乎永遠都是那麼美好,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未庄的人從不拿阿Q當回事兒,跟他開玩笑,戲弄他,只有當大戶人家需要幫忙時才會想起他來。整個影片看起來是悲壯的感覺。阿Q似乎就是人們招之即來,呼之即去的若有若無的人兒。
有人這樣評價阿Q,其一他是一個落後不覺悟,帶有精神病態,受到階級壓迫,被剝奪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其二阿Q又是一個深受封建觀念侵蝕和毒害,帶有小生產者狹隘保守守舊落後特點,不覺悟的農民。其三阿Q是一個性格樂觀,妄自尊大,用精神勝利法解脫現實中的煩惱。其四阿Q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農民的愚笨,無知,單純,淳樸,揭露了中國真正的革命,需要一場思想革命和覺醒了的人民。被當替罪羊,無知,不識字,臨死前都以為被送回家,表面仁慈,一副佛像的知縣大人,而實際在金錢地位面前,諷刺的還是人性。
在我看來,阿Q是個既想反對傳統,反對當時時代,但又無法擺脫時代的悲劇人物。整個人生似乎真心對他好的也只有大叔,大叔也似乎是一個明白人,但卻做一個糊塗人,安生的過好日子。
有人說我們需要阿Q精神,那什麼是「阿Q精神」呢?——網路告訴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所謂阿Q精神,究竟是怎樣呢?它的主要特點,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
我們可以具備阿Q精神,但是並不能一味妥協,而無原則。生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看開,想開的確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品質,願我們都能在這個時代做一個正常的「阿Q人」。
㈦ 《阿Q正傳》這部電影好看嗎
《阿Q正傳》這部電影好看 。這部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1年(本片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而拍攝),根據魯迅先生同名小說改編,嚴順開主演,影片以辛亥革命後的浙江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形象阿Q。通過這個典型人物,揭示了當時一些貧苦農民,在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壓迫下及其思想的奴役下,生活上走投無路,精神上遭受嚴重摧殘的悲慘情景。同時,也含蓄地指出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不徹底性。本片榮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嚴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