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余華的活著和駱駝祥子那個好看
我覺得是《活著》。
《活著》的最大意義在於人生無所謂生與死,最大的幸福就是活著.《活著》是以「我」(一個文化工作者)的口吻寫成,以主人公「福貴」的敘述為主.少年時的福貴,生在福中不知福,好賭成性,對家裡的嬌妻「家珍」拳腳相加.最終福貴將家裡的祖業輸光了,氣死了父親,淪為了靠租地為生的佃農.地位的一落千丈並沒有使福貴意志消沉,然而母親的身體卻每況日下,一天福貴進城為母親抓葯,不幸的事發生了,福貴遇上了國民黨抓壯丁,被編進了隊伍,在這里他遇到了「春生」.幾經轉輾,福貴遇到了解放軍得以回家,而春生留在了解放軍的隊伍里.回家後的福貴難受極了,母親死了,女兒鳳霞因為發高燒沒得到及時的治療成了聾啞人.福貴的歸來是家裡的日子一天天好轉,但隨著兒子有慶的一天天長大,煩心事又來了.富貴和家珍商量著送有慶去上學,但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於是家珍和富貴決定將鳳霞送給有錢人家當丫鬟.鳳霞走了,有慶得以上學.一日鳳霞偷偷跑回家來,福貴再也捨不得讓她走.後來家裡養了一頭羊,有慶很積極,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羊,飼養羊的重任就在有慶身上了.家裡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可不幸又降臨了.有慶死了,死因是為縣長夫人即小學校長(春生的老婆)生孩子獻血,被抽幹了血.後來在村長的介紹下,鳳霞和縣城裡的偏頭工人二喜成了親,日子很美滿,而不幸又來了,鳳霞因生孩子難產死了,留下了一男孩,取名為苦根.孩子的名字寓意著命運的坎坷,家珍的軟骨病越來越嚴重,最後不治而亡.二喜在工地上遇難了,被兩塊水泥板夾成了肉泥.福貴將苦根接到了鄉下和自己相依為命,一天福貴為苦根煮了豆子便出去幹活,苦根因為太久沒有吃到好吃的,吃了太多的豆子被撐死了.可憐的福貴眼看著一個一個的親人死去,卻很平靜他為親手掩埋了親人的屍首而感的滿足.福貴買了一條很老很老的牛,就像他一樣風燭殘年,每天牽著老牛下田,福貴總是一遍一遍呼喚著親人的名字.
Ⅱ 《活著》好看嗎
在1998年的一次訪談中,余華先生說:「我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著。」這句話指出了一個事實,作出了有一個判斷。
一個事實:福貴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著。《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裡,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是一個痛苦致極的人,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余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
福貴是徐家的大少爺,可他卻是個敗家子,從而引出了他一生的悲慘,一生的孤單,一生的無奈和一生的「失敗」和「成功」。
「福貴」是中國農村文化中重要的一個比較全面的的因素,大多數農民追求的都在這兩個字里得到充分的實現,這在一定程度是我們牛耕民族的悲哀,同時這也是福貴的一生的悲哀。希望兒子既福且貴,他卻偏偏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別的反差,構成的悲劇命運正是福貴一生的寫照。
福貴的人生厄運是從他的墮落開始的,按照大多數人的說法,福貴的苦難和受罪,是他自作自受的結果。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敗家子,他的「美名」遠近聞名,被公認為註定「無葯可救」的人。長大後,他無師自通的繼承了父親惡劣的遺風,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整日沉溺於嫖娼與惡賭之中,最終將自己的祖業輸的一光二凈,至此他苦難的一生才真正的開始。先是父親掉進糞缸而死,接著是母親病死,然後是兒子有慶抽血過多而死,再是女兒風霞產後大出血而死,不久妻子家珍病死,幾年後女婿二喜遇難橫死,小小的外孫苦根也吃豆子撐死。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可他卻依然活著。
死亡是極其悲慘的厄運,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柔弱的福貴竟然在一次又一次滅頂之災的打擊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邊緣止步,於苦難悲傷的極限處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生命之重而無怨無悔地活著。不僅活著,而且越活越通達。這就讓人不得不就他活著做一番特別的研究了。
余華曾感嘆福貴是「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同時余華又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有這樣一種說法,說福貴是一個善於利用「精神勝利法」的人,說到底這也是現今大多數中國農民的基本世界觀之一。福貴的人生觀是活著,或者說是僅僅只為了活著而活著,而這也不全是他的人生觀,但他畢竟還是活著,這既宿命又有點自慰,是余華筆下比較常見的活在宿命中的人物,同時又不完全在宿命中完成自己所有的一切。從這里可以看出,福貴的不死,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余華賦予他存在的理由和活著的意義。余華是一個善於寫宿命的先鋒派作家,他的宿命觀往往會使他的作品的人物達到一定的高度,叩問人的心靈,闡述人生的意義。
亟待追述的是福貴的精神史。福貴的精神史是在有個億人性的層面展開的,這讓許多讀者有點意外。《活著》沒有將一部苦難史寫成革命史或思想史,卻寫成了朴質的生命精神史。福貴的苦難史折射出戰爭的血腥、政治的荒誕、精神的恐怖、飢餓與貧窮等等,這一切都是在福貴的苦難史和精神史的視域的展開的,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我們對福貴的精神史的追問。福貴的一生作為一部偉大的精神史,是一個永遠存在的實際,也將是永遠活著的現實,因此,福貴在作為精神史方面的存在有著他自身所無法估量的價值,也正因為如此,他活著,即使一度在死亡邊緣徘徊。
在解讀福貴的過程中,讀者往往會有這樣的追問:福貴為何不死?福貴為何而活?
下面再次從作者余華方面,說說福貴為何不死。余華在創作《活著》的時候就沒有打算讓福貴去承載社會——歷史與啟蒙——革命的宏大意義。福貴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爺,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個生活在那個苦難時期的平凡的一個受難者。福貴的活著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現象,在《活著》中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福貴的活著而展開的,如果沒有福貴的活著,《活著》作為余華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高成就的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福貴的活著,註定是一種苦難,一種悲哀,一種現象。因此便有了福貴活著的另一個理由,福貴是一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一個時代具有存在意義的形象,福貴的活著,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一個群體——農民——的活著或者是存在。雖然這似乎違反了作者賦予福貴的形象的存在的意義,但卻在沒有承載社會——歷史與啟蒙——革命的宏大意義的前提下,承載了更多社會存在的意義。
福貴的生命意識以及精神史是在苦難—死亡的維度展開的,他的「活著」時刻遭受著苦難與死亡的威逼與誘惑,他沒有順從,也沒有屈從;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爭之爭」的方式,與苦難與死亡進行抗爭。就這個意義而言,似乎福貴更有活著的理由。這是一種人類存在的本性,一種人類比較贊同和欣賞的人生態度,一種人類存在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存在的重要表現。在這里,福貴代表的是更加高層次的人類存在的意義的一個叩問,這樣的叩問和這樣的意義將使福貴的活著更加有活著的理由,福貴的意義在這個層面上超越了余華讓福貴存在的本來的意義。
福貴活著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兩個女人在連在一起。他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家珍分別對他的前後半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福貴的母親對於福貴的溺愛,超出了常人可以想像和接受的范圍,也正是由於他母親的這一偉大「舉措」使得福貴前半生幸福無比,同時也埋下了福貴無師自通的繼承了父親惡劣的遺風,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整日沉溺於嫖娼與惡賭之中,最終將自己的祖業輸的一光二凈,致使他苦難的一生開始的種子。福貴在前半生是個一個名副其實的敗家子,是母親的過分溺愛使他這方面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他母親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福貴好好的活著,在很大程度上是母親的這個願望使他放棄了第一次死亡的念頭,從而在死亡邊緣都不曾有過死亡的念頭。活著的願望占據了他的思想中的大部分的空間。妻子家珍對福貴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妻子家珍對福貴的愛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體現,特別是家珍不嫌棄福貴落魄後的窮困潦倒,在生下兒子有慶後就回到了福貴的身邊,讓福貴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著。家珍是一個比較好的妻子,也是比較符合大多數眼中所謂的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家珍這一形象在《活著》中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她讓福貴的生存的慾望打倒所有的一切,從而讓福貴越活越豁達,越活越活得有滋味。福貴在妻子家珍的影響下,也終於明白活著對於自己存在的種種。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會有一個成功的女人,何況福貴有兩個「成功」的女人,因此福貴這個形象「活著」也就順理成章了。
福貴為何不死、為何活著,最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傳統文化性格的使然。假如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主幹——儒家和道家構建的人生論出發,追問福貴忍受苦難,進而化解苦難、超越苦難而活著的人生態度,就會發現福貴活著的歷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來源。福貴的活著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種特徵的重要表現。與此出發,特別是道家學說,闡述了「無為」「無為而治」等觀點,福貴在此作為小國寡民,活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的文化效果。
由此可得福貴活著,有著其存在的特別的人物形象意義。
Ⅲ 推薦幾部象<福貴>那樣的電視劇吧
電視劇《福貴》是根據余華的小說《活著》改編而成。
如果你喜歡這部電視劇,那你也一定會喜歡余華的另外兩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這三部小說並稱為余華描寫人生的三部曲,分別講述了童年,中年,老年。
我非常喜歡!!!
Ⅳ 電影和電視劇你認為哪個更有感染力
我真的認為國產影視只是因為 21世紀互聯網發展而受到某種關注而已,互聯網和開放的、暢所欲言的網路環境和日趨自由的社會 沒有帶給國產影視任何一種的改變。
1、回味、經典。
你相信有人會專門翻翻 2009年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1997年的鐵達尼號、1992年的黃飛鴻系列、2000年的隱形人、2005年的金剛系列、2008年的2012,阿凡達等等!
答案:會
但你相信有人會專門翻翻,2006年的無極、2011年的關雲長、200?年 ? ?忘記了。。。
國產電影是帶給不了任何回味的經典的,就算是一個鏡頭。。。轉瞬即逝!~
沒有留下任何思想的火花!
2、藝術、音樂、回味、
我看過日本三國題材動漫,《蒼天航路》,和國產影視劇《新三國》那些所謂的龐大、民族、三國、古代的音樂不同。
日本人在創作三國音樂時,細心的賦予了三國時代獨有的、英雄的、悲壯的、個人的音樂!中國人是在流水般的訴說,日本人是用心、用藝術去演繹。
同樣是在說三國,日本人的三國更加深入心扉。在往後的生活中,你會時不時的回味一番,就像深入情景中!
3、表演、配音、群眾演員、
看過日本古裝片的人一定會被日本人那獨特的裝扮、精緻的單元所吸引,中國戰爭片總是忽略或者沒有「單元」「個人」的元素,所以在國產劇中變成了「點綴」的作用。
但是日本戰爭片中,幾乎細致分明,個人元素得到最大的體現,一個人、一個武士、一場廝殺,表現得淋漓盡致。
配音,你要是某天不小心轉台聽到 國內動漫配音、或許日本動漫大陸配音,相信你會起雞皮疙瘩。
Ⅳ 余華的《活著》好看嗎值得看嗎
《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廣闊與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他在書中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一部講述生活的小說,也許是作者太殘忍,也許是我無法接受這樣的情節,命運為何對那些善良的人如此殘酷,如影隨形的死亡讓我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助,但是與此同時穿插其中的短暫快樂又是那麼幸福與真實,那是一種歷經苦難而依舊未悔的親情,於是給予了活著的人活下去的勇氣,為生命抹上了一絲愉悅的色彩。其實有的時候,活著只是生命中的一種靜止的狀態,生命本身並沒有幸福或是不幸,生命只是活著,靜靜的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凄涼……
值得看,我看過,好看
Ⅵ 電視劇《富貴》是由《活著》改編的嗎
是的。
《富貴》是朱正執導的家庭情感劇,由陳創、劉敏濤、李丁及張鷹共同主演。2005年12月16日首播 。該劇改編自余華小說《活著》,通過地主少爺福貴一生的經歷,描寫了從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會幾十年中國農村的生活畫面和時事變遷。
《富貴》劇情簡介——
百無一用的地主少爺徐福貴出人意料地娶到了十分漂亮、知書達理的米行老闆千金陳家珍,卻在婚後賭掉了徐家的全部家產;一無所有淪為佃農的福貴,卻出人意料地脫胎換骨,開始真正擁有了親情和愛情;為徐少爺設下賭局的龍二爺接下了徐家的產業,
卻怎麼也沒想到會在土改時被鎮壓槍決;被拉壯丁上了戰場鑽進死人堆里的福貴,卻陰差陽錯地被解放軍解放,撿了一條命回來;親耳聽到槍決龍二的槍聲被嚇得尿褲子的福貴,卻意外被評上了貧農,分到了五畝好地;以為煉出鋼鐵來就可以天天在大鍋里吃到紅燒肉的福貴,很快就面臨大飢荒。
(6)活著電影和福貴電視劇誰好看擴展閱讀:
《活著》內容簡介——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
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
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Ⅶ 誰看過《活著》這本書
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為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嘆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裡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著,痛苦著。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飢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霉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為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裡痛斥大罵這個余華,為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著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的評價,艾米麗對《活著》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朴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余華在書中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盪,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余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著,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裡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