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詳細介紹下電影《疤面煞星》。
在半個世紀之後,導演布賴.德.帕爾馬採用十分粗野暴力的手法重拍霍華德.霍克斯的經典作
《疤面人》以接近雙倍的電影長度想將本片拍成黑幫片的新史詩,可惜在大量火爆場面之外未能
呈現新的視野和思想深度,顯見奧立佛.史東編寫的劇本純粹從商業噱頭出發。劇情描述古巴難
民湯尼東來到了美國邁阿密,原先只是黑道的一個小混混,後來因從私酒買賣跳級插足毒品交
易,變成佛羅里達州黑社會的新貴,整天為了幫派利益而跟其他黑道分子伙拼。阿爾.帕西諾以
他一貫的大動作來詮釋容易暴怒的湯尼,米切爾.法伊弗演他的情婦,瑪麗.伊麗莎白.馬斯特
蘭托尼奧演他的妹妹。
㈡ 007電影好看嗎
很好看啊,我個人最喜歡皮爾斯·布魯斯南演的007,是最溫文爾雅和最具紳士風度的。
㈢ 傷疤韓國電影男女主角最後在一起了嗎
是的,太感人了
㈣ 張家輝主演的電影哪部最好看
《證人》最好看。
《證人》這部影片一共為他收獲了7個影帝,分別是2009年第五十三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2009年第一屆優質華語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2009年第四十六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2009年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2009最突出男演員、2009年第十三屆韓國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評審團特別表揚獎、2009年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2009年度第十五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男演員。
雖然只有一隻眼睛能夠看得見這個世界,但是透過他的眼神,依舊能夠看到那種兇狠與殺氣,張家輝在演繹洪荊這個角色的時候,動作放得很慢,眼神經常是隨著肢體的動作緩緩移動,在安靜中讓觀眾慢慢感受到人物眼神中釋放出來的張力。
按理說,這是一個乾脆利落的殺手,應該是風風火火,說一不二才對。然而,張家輝通過他的傳神演繹,把人物身上的那種絕望與希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㈤ 一個美國電影的人物臉上像縫針了的,都是疤痕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德州電鋸殺人狂>
㈥ 史泰龍身上的傷疤是真的么
這個是真的,而且絕對是真的,如果你看過史泰龍的電影洛奇就知道了,洛奇一二部胳膊沒有傷疤,第三部胳膊上有傷疤,而且洛奇三是在第一滴血後拍的!所以,如果是假傷口的話沒必要帶到別的電影里來!
㈦ 《疤面煞星》這部很man的電影,你看過嗎
這就是影史上最囂張的混蛋的結局。我要說的是,雖然我們不能學他那樣做盡惡事,自取滅亡,但托尼身上那種不怕死、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從不扯謊的勁頭卻是那麼鮮明;他愛自己的家人,把自己的妹妹視若神明;他一心愛著老大的女人並最終奪了過來,不棄不離。這個十惡不赦的惡棍至少是個爺們,是個挺起來的男人。
阿爾·帕西諾,這個矮個子,我的偶像,不知在哪兒偷來了那麼大的能量。有人說他的演技在這部作品中達到了囂張的極致,我倒不這么看,我分明覺得老帕是在用盡力氣來克制這個人物內在情緒的膨脹,囂張、乖戾、神經質的表演都是老帕的不得已而為之下的神來之筆。
如果說阿爾·帕西諾是個惡棍,那布萊恩·德·帕爾瑪就是十足的瘋子。有好事者統計,全片共165次出現以F開頭的字眼,而開篇就是電鋸鋸人的血腥場面也讓人無法忍受,充斥全片的吸毒、槍戰場面更是肆無忌憚,無所顧忌。看過他的一些片子《碟中諜》《粉紅色殺人夜》《情梟的黎明》《黑色大麗花》,這部也許是最變態的了,將一個惡棍的發家、成長、滅亡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看後欲罷不能。
㈧ 誰看過1983年阿爾.帕西諾主演的疤面煞星過來談談觀後感吧!
偏執狂Paranoia,醫學名詞,一種罕見的精神病,以緩慢發展的系統而牢固的妄想為臨床特徵,病程長,預後不良。靈床表現以被害妄想為主,以後出現誇大妄想,這兩種妄想可以彼此影響互為因果。病人常感到自命不凡,才華出眾,精力充沛,逐漸發展到自己是「發明家」,「音樂家」,「預言家」等,因此別人會產生嫉妒心理對其進行迫害。
一個昏昏欲睡的下午,看了一部3小時的電影。事實證明某些電影在對於睡眠的輔助作用的效果上不亞於精神鎮靜類葯物,例如戈達爾,伯格曼等大師的作品,這里無意於去貶諷大師,只能說明個人的素質決定了喜好的范圍。值得慶幸的是,這部影片無法讓我入睡,從始至終對我的腎上腺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壓力,不得不說是一種變相上的摧殘。
認識帕西諾還是在初中的時候,他在和約翰尼.德普出演的《忠奸人》中扮演一個黑幫小頭目的角色,此時的他已顯老態,稜角變得不那麼分明,但是精湛的演技讓他的風頭遠遠蓋過了德普,影評人開始稱他為老戲骨,我所聽過的各種評價中也只有摩根.弗里曼可堪此殊榮。
電影翻拍自霍克斯的經典之作《疤面人》,由大導演奧立佛.斯通重新編劇,典型的好萊塢黑幫史詩大片。阿爾.帕西諾把一個來自古巴的難民,後來在美國邁阿密的地下社會中游弋的黑幫分子演繹的淋漓盡致。毫不誇張地說,用任何描述崇拜程度的詞來描述北美甚至歐洲的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對Tony Montana--片中男主角的崇拜都毫不過份。在北美的poster市場,20年來每年銷得最多的是帕西諾在Scarface中的各種造型。最有名的是他叼著雪茄手持沖鋒槍,一邊說:「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eind 」 一邊瘋狂掃射的造型,整張臉因極度地仇恨、憤怒和喪失理智而扭曲變形。人們模仿著他在電影里的各種造型,津津樂道地談論他,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這里無意對電影的手法,阿爾帕西諾的演技作過多的探討,只是想通過對帕西諾所飾演的托尼這一角色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讓我們對偏執狂這類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
托尼的偏執分析起來可以用意志的絕對支配地位來解釋。
這是叔本華,尼采等人哲學思想的體現。世界只不過是意志的表象,而唯有權利意志才可以支配一切。托尼堅信權利可以帶來一切,但權利的到來完全歸功於它那強大,自我,充滿慾望,無限膨脹擴張的個人意志體系。意志的能量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覺察,舉個身邊的例子,就像熬夜,縱使你有著施瓦辛格般強健的體魄,沒有意志的支持也只不過是個美麗的空殼。這就不難理解擁有像我這般羸弱體質的人是如何熬過交設計之前的漫漫長夜的。
托尼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充滿自我的意志的支配下展開,他可以面對哥倫比亞人的電鋸,還可以把他罵的狗血淋頭。他可以不顧老闆的指示和SOSA簽訂了數目遠大於老闆想要的數目,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更好。他可以私底下下去追老闆FRANK的女人,因為他認為他比FRANK有膽識,只有他才配的上她。他可以毫無顧及的殺掉想要向自己收錢的警察,因為他認為敢向我TONY MONTANA發威的人只有死。他在別人眼裡可是說就是一個瘋子,而每件別人不敢的事情,他都十分完美地完成了。他想要的錢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地位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他也得到了,別忘了他最初只是個古巴的政治犯而已。
這種成功卻始終籠罩在毀滅的陰影之下。他的偏執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偏執趕走了他心愛的女人,其實這段感情的伊始就是那樣充滿托尼的個人色彩,可能女人的魅力在托尼初次見她之時征服過他,但是托尼需要的只是一個符號,權利,財富的象徵。而女人因長期吸毒造成生育能力的喪失成了這一切破滅的導火索。在高檔餐廳發生爭執的那一幕是影片的一個經典之處,在那裡托尼對種種壓抑已久的不滿的盡情地宣洩,這種宣洩建立與他個人的世界觀與世界格格不入充滿矛盾的基礎上。托尼開始懷疑,人的一生究竟在尋求什麼,eating,drinking,fucking,呼呼大睡,然後五十歲的時候大腹便便,但這些只是些抱怨,就像他對電視里的各種新聞發出的抱怨一樣,是不假思索,短暫而又無力的,當女人因無法再忍受託尼的言語攻擊而憤然離開時,一切都變成鬧劇,托尼繼而對那些來自上流社會的食客指責,你們需要我,因而你們說我是壞人,你們只會說謊,掩飾,而我始終在說實話,即使在說謊的時候,,,,托尼強烈自我的價值觀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對妹妹的畸形的情感,促使他殺死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曼尼,雖然他也不完全信任他,因為他相信的只有自己。曼尼的死對他產生了強烈的震動,但是這一切已成了無法挽回的結局,就像登上了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目的地是早已決定了的。
隨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托尼也走到了盡頭,他死在了「the world is yours」之下,就像他在這句話的背景之下開始成功一樣,充滿了戲劇性。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想起了另外一個角色,《憤怒的公牛》里德尼羅扮演的義大利裔拳手拉莫塔,相似的人物性格,相似的人生,相似的結局,只是拉莫塔最終還未到死亡一步。
偏執狂算是一種經典的精神疾病,那些恃才傲物的哲學家,藝術家,戰爭狂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症狀。典型的就有叔本華,他一生不相信任何人,拒絕去理發店,因為怕理發師的刀子靠近他的脖頸,睡覺的時候槍也帶在身上。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時候,因為過於的自信,非要把自己的課程安排在與當時鼎鼎大名的黑格爾同時進行,結果只能面對台下空空的座位。
在常人看來,偏執狂的結局都是不幸的,但是這只是以一種按常人的所謂幸福生活標准去定義,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往往是另世人難以想像的,而且對人類的貢獻不能僅僅以好和壞去區分。就像托尼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他,他們。
金基德的電影《空房誘惑》卻又展示了偏執狂的另一種結局——偏執的勝利。男主人公在獄中依然不息的渴望和與女主人公生活在一起的決心,感動了上帝,也感動了觀眾,讓我們覺得影片的結局不再荒誕,發而覺得這會是最好的結局。
偏執狂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是偉大還是渺小?是齷齪還是崇高?相信也不需要去給出一個答案。正是各種事物的存在才導致了世界的多極,文化的豐富。我們每每站在自己的價值觀去作出判斷的時候,不妨給與多些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