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以前好了
一、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二、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這樣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但是如果此刻香港電影界奮力搏一搏的話,或許局面要比現在要好。
三、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2.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拍的好
我想大概是因為香港那邊回歸後,大陸電影市場的打開,香港電影為了迎合大陸而改變他獨特的風格,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還有香港電影製作人已經江郎才盡,也想不出什麼好點子,所以現在的電影許多片段的情節都是參照以前的老片,所以我們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失去了新鮮感,覺得沒什麼新意。我們才會覺得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拍的好。
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有什麼不對請見諒~~
3. 現在香港電影,為什麼沒有以前的那麼精彩了呢
審查合格的劇情缺乏新鮮感。然後是演員的問題,再之後是錢。電影屬於文藝娛樂事業,需要資本運營,資本方會把有名的演員和導演吸收,比如很多演員來到大陸,很多導演去了國外。另外就是競爭,現在大家上網比較多,不是看碟看錄像帶的時代了,所以國外的優秀作品都能看到。這時候比較而言就不是獨家了。
不過其實現在的電影有很多家投資方,所以都是聯合投資製作。也就是不自己單獨製作了。所以現在電影也不分地區了。
4.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5.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80 90 年代好看
因為現在的明星都不會演戲
術語視覺系 以前都是演技派
而且還要結合現在的香港環境
由於工作關系我經常出入香港
現在的香港年輕人 欣賞水平感覺是越來越不如以前
然後社會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少
在加上國外大片、盜版和網路下載對電影票房對沖擊,
電影業接替的也不是很理想。所以片子的數量越來越少。
幾十年前香港每年可以產片500部以上 現在卻可能連100部都不到
數量不多,票房不好,所以現在香港電影越來越商業化。
電影本身變成了廣告牌,自然而然的就不好看了。
然後香港現在的導演開始過分的追求意境【例如《旺角監獄》】
和過分追求效果【如《風雲2》】
這些都是香港電影開始走極端和商業的標志。
綜合多方要素,香港電影走下坡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PS:我想對之前的幾個回答者做出一點很個人的糾正
香港電影並且不是在轉折 是基本到頭了
因為香港片基本都是在香港本地拍攝 香港就那麼大點
可以拍的題材都拍過了 能在電影里被搶的銀行都被搶的差不多了
能被炸的警察局都已經在十幾二十年間被炸了好幾次了
連演員也是從小孩演到爺爺,從警察演到黑社會,沒得在演了
所以香港本土電影現在只能向商業廣告牌和內地發展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那麼多香港電影公司到大陸去拍電影
演員到大陸去接戲拍了。
我很個人的認為 香港電影未來都不會有多少起色了。
因為正統的港產片 是一定要在香港拍 拍香港的事情 才叫港產片的
6.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那麼經典了
以前中國除了香港其他地方的電影還不發達,那時人們熱衷香港電影,有市場,每年的產量非常高,許多大咖明星都是那時造就的,經典的電影也相對比較多。現在人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香港電影已經不新鮮了,市場變小,資金有限,加上各種題材、拍攝方式等沒有多大突破,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年產量已經很少,經典也較難呈現。
7.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好看了
電影的技術越來越多,沖淡了演員的表演能力,電影技術很大程度上佔用了導演和攝制組的精力時間,加上現代節奏又快,製片方都不及細細琢磨。
8.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9.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九幾年的時候那麼好看
香港本土電影的時代已經過去。這不僅是電影業的問題,它更多的是一個宏觀背景的縮影。
二十年前,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全亞洲都對香港充滿好奇和崇拜。無數東南亞投資者來到香港投資電影,全亞洲爭相從香港電影中了解香港。這直接造成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現如今,香港明星的繁華時代也已不再。「每部戲都得是劉德華。」有導演這樣抱怨。昔日的造星工廠TVB不停裁員,曾經輝煌的無線藝員訓練班逐漸變成傳說,造星工廠的衰敗直接導致了香港演員後繼無人
10.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有以前拍的好看了
原因如下: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4、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