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李小龍1973年的龍爭虎鬥這部電影的高清版,無論是粵語 英語 還是國語的 謝謝
愛奇藝視頻 高清
⑵ 精武門國語好還是粵語好哪個版本好
看電視劇的話,就是八幾年的甄子丹主演的那個版本;電影的話,推薦兩部:李小龍的《精武門》和李連傑的《精武英雄》。還有,不管是電視還是電影一定要是原版配音效果才好。以上建議國語
⑶ 李小龍在拍幾部功夫片時,現場(原版)是說國語,粵語,還是英語
全部都是粵語的,香港拍攝.原本不會說英語的。青蜂俠那些就是英語,因為是在好萊塢拍攝的
⑷ 李小龍電影《精武門》和《唐山大兄》哪個不好看
都好看!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門》(1972年)
《猛龍過江》(1972年)
《龍爭虎鬥》(1973年)
《死亡游戲》(1973年)
中文名:精武門
英文名:Fist of Fury
導 演:羅維 Wei Lo
主 演:李小龍 Bruce Lee 成龍 Jackie Chan Jun Arimura 羅伯特·貝克 Robert Baker 陳會毅 Billy Chan Unicorn Chan Fu Ching Chen San Chin
上 映:1972年03月22日 ( 香港 )
地 區:香港 ( 拍攝地 )
對 白:普通話 粵語
字 幕:外掛簡繁英
評 分:6.6/10( 1306票 )
顏 色:彩色
聲 音:Mono
時 長:110 分鍾
類 型:劇情 動作
分 級:瑞典:15 阿根廷:13 英國:18 西德:18 美國:R 挪威:18 香港:IIB 韓國:15
劇情簡介:
民元前三年,武林大俠霍元甲其武功及其愛國之情,最為日本人所妒。便在傷害使用慢性毒葯將其毒死。霍氏的第五弟子陳真(李小龍飾)聞訊趕回武館,心情沉痛,終日首在師傅靈前。
次日,日本空手道館派人送來一塊寫有「東亞病夫」的牌匾,並揚言挑戰整個中華武術界。陳真因大師兄的阻攔而沒有出手。日本人走後,陳真隻身來到空手道館。憑借一身高強的中國功夫狠狠教訓了道員和教練。在這次打鬥中,李小龍第一在銀幕上展示了他的驚人絕技:雙截棍,令世人無不訝於其短小精悍,威力無比。當時有武術家曾驚嘆道,光是看李小龍舞雙截棍的鏡頭就已經值門票價了!
歸精武門途中,陳真路過一間公園,看見門外一塊木牌寫著「狗與華人不準如內」,經過門口的日本人慾奚落陳真,怒火中燒的陳真在中國人的面前收拾了日本人,令大家無不拍手稱快!
回到精武門,精武門已經被前來報復空手道館的人砸得亂七八糟,許多師兄第都受了重傷。日本人還令精武門叫出陳真,大家勸陳真離開上海,陳真只能表面答應。通過暗中調查,陳真得知師傅被害的幕後真兄。
一個深夜,陳真潛入空手道館,揮起憤怒的拳腳,將道館中的外國人打了個落花流水,這也是全劇的高潮,陳真使出比所有人都凌厲的身手,頑強的鬥志,以一敵眾,為死去師傅報了仇。雖然他最終死在圍攻精武門的警察槍下,但他卻留下了令所有中國人敬佩的史跡。
演員表:
李小龍 Bruce Lee .... Chen Zhen
苗可秀 Nora Miao .... Yuan Le-erh
田俊 James Tien .... Chang Chun-hsia
衣依 Maria Yi .... Yen
羅伯特·貝克 Robert Baker .... Petrov
Fu Ching Chen .... Chao
San Chin .... Tung
Yin-Chieh Han .... Feng Kwai-sher
Riki Hoshimoto .... Hiroshi Suzuki
Jun Arimura .... Susuki's bodyguard
Chung-Hsin Huang .... Tien
Quin Lee .... Hsu
田豐 Feng Tien .... Fan
Yin Chi Lee .... Li
Tony Liu .... Chin
外文別名:
Chinese Connection, The(1973) (USA)
Fist of Fury(1972) (UK)
Iron Hand, The(1972)
Laugh Track: Chinese Connection(2003) (USA) (video title (rebbed comic version)
School for Chivalry(1973) (USA)
中文名:唐山大兄
英文名:The Big Boss
導 演:Wu Chia Hsiang 羅維 Wei Lo
主 演:李小龍 Bruce Lee Chao Chen Hui-yi Chen Tso Chen San Chin Yin-Chieh Han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Quin Lee
上 映:1971年10月03日 ( 香港 )
地 區:香港 ( 拍攝地 )
對 白:粵語 普通話
評 分:6.2/10( 1131票 )
顏 色:彩色
聲 音:Mono
時 長:100 分鍾
類 型:劇情 動作
分 級:西班牙:18 澳大利亞:M 英國:18 阿根廷:16 西德:18 美國:R 荷蘭:12 挪威:18 美國:X 香港:IIB
劇情簡介:
鄭潮安被母親送去泰國,在一間冰廠做工手人。由於母親的叮囑,好打不平的他常在當地惡霸和監工的屈辱下忍氣吞聲,幸得到工友石大哥的幫助。誰知老闆以製冰為幌子,將毒品藏在冰里銷售,知道這個秘密的工人均一個個被下毒手,連武功高強的石大哥也在與老闆交涉時被殘忍殺害。
看著工友接二連三的離奇失蹤,工人開始對廠方產生懷疑,並進行罷工抗議。廠方糾集一幫打手,企圖鎮壓工人的反抗情緒,鄭潮終於忍無可忍,使出快速凌厲的腿功,將打手一一擊倒。鄭潮安決心查清真相,但一開始就差點陷入老闆設下的奸計。老闆見事情敗露,暗中派打手將餘下的工人全部殺死,並抓走一名女工。
鄭潮安深夜潛入冰廠電調查,發現被冰封的失蹤工友屍體,怒不可遏,與前來的打手展開誅死搏鬥,將打手和老闆大子全部擊倒。第二天,鄭潮安來到老闆家中,向心狠手辣的老闆討還血債,最後的決戰開始了……
演員表:
Yin-Chieh Han .... Hsiao Mi (The Boss)
李小龍 Bruce Lee .... Cheng Chao-an
田俊 James Tien .... Hsiu Chien
衣依 Maria Yi .... Chow Mei
Malalene .... Prostitute
Tony Liu .... Hsiao Chiun (Mi's son)
Quin Lee .... Li Quin
苗可秀 Nora Miao .... Miao
San Chin .... Hua Sze
Chao Chen .... Foreman
Chia Ching Tu .... Uncle
Tso Chen ....
Hui-yi Chen ....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 Ah Yen (Cheng's cousin)
Cheng Ying Tu ....
外文別名:
Big Boss, The(1971)
China Mountain Big Brother(1971)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literal title)
Fists of Fury(1972) (USA)
Fists of Glory(1971) (Europe: English title)
Tong saan daai fong(1971) (Hong Kong: Cantonese title)
⑸ 好崇拜李小龍大哥,好想聽聽龍哥說家鄉話粵語的聲音,怎麼視頻就沒有龍哥說粵語話的呢電影國語和粵語是
李小龍生在美國長在香港祖籍廣東。
他是長在香港後來再去美國的,本來就會說粵語啊。
而且沒聽說過他用配音的。
他在香港拍的用的就是粵語啊!
以下都是粵語
1940年電影《金門女》
1948年電影《富貴浮雲》
1949年電影《夢里西施》
1950年電影《細路祥》
1950年電影《凌霄孤雁》
1951年電影《人之初》
1953年電影《苦海明燈》
1953年電影《母淚》
1953年電影《父之過》
1953年電影《千萬人家》
1953年電影《危樓春曉》
1955年電影《愛》(上、下集)
1955年電影《孤星血淚》
1955年電影《守得雲開見月明》
1955年電影《孤兒行苦命女》
1955年電影《兒女債》
1955年電影《許癲納福》
1956年電影《早知當初我唔嫁》
1957年電影《雷雨》
1957年電影《甜姐兒》
1959年電影《人海孤鴻
1966年電視劇《青蜂俠》
1967年電視劇《蝙蝠俠》——客串
1967年電視劇《無敵鐵探長》——客串
1968年電視劇《破壞部隊》——武術指導
1968年電視劇《丑聞喋血》
1968年電視劇《可愛的女人》——客串
勇士的旅程1968年電視劇《新娘駕到》——客串
1969年電視劇《春雨中的漫步》——武術指導
1971年電視劇《盲人追凶》——武師
1971年電影《唐山大兄》
1972年電影《精武門》
1972年電影《猛龍過江》
1973年電影《龍爭虎鬥》
1973年電影《死亡游戲》——原《死亡的游戲》未完成,只有李小龍的片段剪輯,其他的是唐龍(原名金泰中)替身演出
1973年電影《死亡塔》——由於李小龍的突然辭世,嘉禾只能用李小龍在《死亡的游戲》中的一些剪輯片段加上韓國演員唐龍的演出拼湊而成。
2000年電影記錄劇《勇士的旅程》收錄李小龍真正的遺作
李小龍主演的電視劇:ABC電視台(美國)播出的電視劇《青蜂俠》,該劇也是李小龍在美國的成名之作。
⑹ 李小龍傳奇觀看感覺,李小龍傳奇的一生評論
李小龍原籍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屬龍,乳名細鳳,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據說是「振興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據說在李小龍尚在襁褓里的時候,好萊塢電影《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出鏡,抱去了李小龍。如果此事屬實,應該算是這位電影巨星的處女作吧。
他的父親名叫李海泉,李海泉是一位在廣東地區很著名的喜劇演員,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這也是李小龍降生在美國的原因。李小龍的媽媽何金棠有一半德國血統,容顏俊秀
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後直到十八歲,李小龍一直生活在香港。這是李小龍五歲時的全家福。
-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系,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雲》,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
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系,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雲》,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
李小龍參加電影拍攝多安排在學校的假期,有時也要在課余參加拍攝。為了不耽誤他的學業,導演盡可能把他的戲安排在夜間進行。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表現出極強的敬業精神,據家人回憶,若要拍電影,李小龍吃完晚飯就會上床休息,到了該去攝影棚的時候,母親一喚就醒,手腳利落地穿戴好行裝,精神抖擻地隨父親出門,拍戲從不遲到。但是作為學生的他,卻是個頑劣少年,上課不聽講,課下不讀書,經過多次退學轉校後,才勉強讀完初中。
當時的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總是扮演一些問題兒童或是問題少年,舉止隨意,玩世不恭,神情動作上已經頗具後期李小龍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
十八歲赴美之前,李小龍在香港參演22部粵語電影,曾用過的藝名還有「李龍」、「小李海泉」等。評論界已經稱其為演藝天才。
人海孤鴻》,李小龍早期電影代表作之一。
早期的李小龍並未演過功夫電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藝片。這是在《雷雨》中扮演二少爺周沖。
)十八歲,李小龍進入聖芳濟書院讀高中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是個標準的時尚青年,一大愛好是交女朋友。另一大愛好是摩托車。
還有一個愛好是跳舞。李小龍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開賽的冠軍
當然,他最大的愛好還是武術。說起李小龍練武的緣由,並不因為他是天生的「絕世武學奇才」,恰恰因為他自幼身體孱弱,需要鍛煉調理,於是,身高僅有一米七三,近視高達一千度,兩條腿長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龍走上了武學之路。
他的啟蒙師傅是老爸李海泉,據說是一位太極拳高手,從李小龍七歲開始教其練習太極拳。
十三歲時,李小龍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師傅:詠春大師葉問。葉問對詠春的內涵頗有見地:「詠春強調的是柔和快,而不是力量……」在葉問的調教下,李小龍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等拳種,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邵漢生是李小龍的另一位師傅。他在采訪中說:「我和李小龍做了一個交易,我教他武術,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個星期才能學會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龍只用了三個晚上就學得滾瓜爛熟。但是他後來並沒教我跳舞(笑)……」
當時的李小龍已經成長為一位健壯的青年,曾經奪得香港校際拳擊賽冠軍,賽場之外,也經常和同學甚至高年級同學打架。據黃霑他老人家回憶,作為李小龍的同學,他也挨過李小龍的拳頭,多年以後他在電視節目中自嘲說:「現在才知道輸是必然的,誰能打得過李小龍啊??? 」據測試,成年李小龍的拳勁高達他本人體重的兩倍多,這種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時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勢不可擋。
十八歲讀高中的時候,李小龍的家人要他抓緊時間回美國,以便確認美國公民身份
事實上,因為李小龍打架記錄太多,隨時面臨警方檢控,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盡快離開香港的另一個原因
1959年5月,李小龍來到美國定居,以教人跳舞謀生。
9月,他遷到西雅圖,入讀愛迪生技術學校,白天上課,晚上在唐人街餐館當侍應換取食宿,開始半工半讀生涯。
這個時候的李小龍,突然變成了一位勤奮上進的好學生,雖然在課余時間繼續堅持練習功夫,但是不再打架。1961年,李小龍中學畢業,5月以優異成績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
李小龍熱愛哲學,善於思考,哲學思想滲透在他一生的事業和生活中,在他的許多言談中都有體現: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了解你自己。
——對某件事視作毫無價值,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同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麼便是畏縮了。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
——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了精修哲學之外,李小龍在美術方面也頗有天分,他的美術老師至今保留著他的作品。
)李小龍也寫過很多詩。以下這首叫做《我是誰》,他贈給了好友李俊九(韓裔美籍武術家,「美國跆拳道之父」)。可惜找不到英文原文,不能盡窺原貌,從外語翻譯過來的詩畢竟是挺別扭的。
段一:
我是誰?
這是一個老問題。
每個人都會這樣問自己,
反反復復,在此時或彼刻。
盡管他向鏡中端詳,
可以認出自己的面龐。
盡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齡與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了解,
我是誰?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視蒼生的豪傑,
還是封閉自感的庸碌之輩?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實足的紳士,
一呼百應的天生領袖,
還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動輒心驚的弱者?
在強裝的笑顏後面,
是一顆瑟瑟發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裡迷路的小小少年。
段二:
我們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懼怕失敗。
盡管我們有能力,
將理想變成現實。
只有培養自然直覺的人,
才能建立自己的觀點,
卓有成效、令人欽敬,異彩紛呈。
堅信自己能夠實現目標,
信心終會獲得報償。
奮進,在這一過程中,
你會發現真實的自我,
如同透過鏡中反觀自己。
大學期間,李小龍始終堅持練功不輟,力求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雙截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在這個過程中,他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自創了一種拳術,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等都是他的絕招。
1962年4月,二十一歲的李小龍在西雅圖唐人街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功夫。起先問津者寥寥,後來他帶著幾個學武的學生,不斷去西雅圖的幾所大學做示範表演,情況終於好轉。有一次,李小龍在短短的11秒內就擊敗一名出言相譏的日本空手道黑帶三段武師,聲名鵲起;另一次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消息刊上報紙,影響非常廣泛,慕名投到門下的學生越來越多
練功與授課之餘,李小龍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一生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數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這是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國拳法》,他將搏擊術注入到中國基本拳腳,展示了深厚的武學造詣。
他的徒弟中,有一位十九歲的醫學院女學生,叫做蓮達·愛米莉。兩人很快墜入愛河……
1965年,兒子李國豪(Brandon Lee)於2月1日出世,七日後父親李海泉病逝。後來李小龍又得一女,取名李香凝。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當然,他教子女學習中國功夫……
1964年,李小龍在全美空手道大賽中擊敗蟬聯三屆冠軍的羅禮士,奪得冠軍,繼而應邀在加州長灘國際空手道大賽開幕式上表演蒙目截擊、寸拳等絕技,引起轟動。
正逢一家影視製作公司籌拍一部功夫連續劇,於是立即聯系李小龍試鏡。
這一年的李小龍二十四歲。雖然在試鏡中,他笑著承認自己被小寶寶吵得三晚沒睡覺了,但是鏡頭中的他,仍然精神抖擻,氣度非凡。
這段寶貴的試鏡很長,好奇的美國人要李小龍演示了中國戲劇的步法,解說武生和小生走路姿勢的區別,還在現場拉上一個美國老公公來當靶子,要李小龍演示武功招式。李小龍當然是只能虛晃。從鏡頭中可以看到,每次都是老公公還未來得及反應,李小龍的拳腳都已經收回了。
這次試鏡中,李小龍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武術的分析:
「功夫源於中國,是空手道和合氣道的淵源。它是一個更完整的武術體系,它比其它武術更流暢,更具連貫性,而不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但它有穿透頑石的能力,水沒有一定的形態,你既不能夠捉住它,也不能夠用力打它。每一個學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樣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可以根據對手情況做出變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堅硬的鐵棒,而中國功夫出拳,就猶如一條鐵鏈連著一個鐵球,剛柔並濟。功夫可以單獨或者兩個人練習,單獨練習的時候會模仿一些動物,比如說鶴、猴、或者螳螂等動物。……」
這部電視劇最後未能開拍,但是試鏡為他爭取了《青蜂俠》中加藤的角色。1966年6月,李小龍第一次出現在美國熒屏上
《青蜂俠》是一部每集半小時的連續劇,維持了30集,終因收視率不理想而擱淺。但是,作為配角的李小龍以出色的武術功底,風頭遠遠勝過主角,幾乎所有觀眾都記住了他的名字。因此他有機會繼續參與了其它電視劇的演出。
1967年8月,李小龍把自己創建的武術定名為「截拳道」(Jeet Kuen Do,簡稱:JKD)。
在他參演的一部電視劇里,李小龍大段介紹截拳道:「就是截擊拳。你要攻擊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給了我機會截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用最長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標,現在是,膝蓋。截擊拳比西洋拳更具殺傷力。……」
多年以後的評論界稱:「截拳道是一種容納百川、取資東西拳術的搏擊術,並具有三個層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識,三才是技巧。前者便是李小龍創立截拳道時說的『以無法為有法』,後兩者則是『以無限為有限』,而這兩句指導截拳道修習者的警句,不但表現東西文化融合之成就,也體現了香港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精神,可以說,它是一種時代與文化的產物。……」「這種快速擊倒對手的拳擊術,在李小龍眼中不僅是一門搏擊術,更是一種人生觀或處世觀。人必須向善,卻不應拘泥於形式。正如一杯水放進茶壺便成茶壺之形,放進杯子便成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質。水清則人人皆喝之,水濁則人人皆拒之。」
李小龍創建截拳道,在當時的中國武術界是一件毀譽參半的事。一部分人認為李小龍另闢蹊徑可喜可賀;另一部分人,尤其是詠春門派,認為身為詠春門人的李小龍是欺師滅祖。
事實證明李小龍的截拳道不僅具備理論底蘊,而且非常有實戰價值。他在美國開設的截拳道班盛名遠揚,授課一小時收費275美元,仍然門庭若市,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連開了四間「振藩國術館」。
因為報名的人太多,李小龍需要精心地挑選學生。他的門下有許多知名人士,包括擅演西部牛仔、警探、強盜、體育健將等硬漢的好萊塢明星史蒂夫·麥奎恩,還有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美國國內各流派的拳師經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
之後他又接拍了《唐山大兄》、《香港功夫王》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
1973年7月20日,在他最後一部電影《死亡游戲》開拍前,這位一代武學宗師在情人家神秘的去世。至今死因不明。
⑺ 李小龍電影與他同一時期的香港傳統電影的區別與不同
當年,李小龍的功夫片在全球范圍內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功夫片熱潮,他的功夫片之所以如此轟動,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於其徹底顛覆了香港傳統武俠片的主體形象和觀念。
舊武俠片中的英雄人物更多地傳承了傳統儒家倡導的「家」、「國」、「天下」的責任感和歷史感,例如「黃飛鴻」系列電影中黃飛鴻的形象,承載更多的是傳統「父親」形象,很多時候人物更顯「符號化」。至於張徹的新武俠片,人物遠離了「符號化」而更趨近於「個體化」,但其英雄又並非單個人物,而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男性「兄弟」群像;另一方面,「他片中的英雄人物視死如歸,因為他們執迷於一套源自崇高武學價值觀和行俠仗義理想的道德標准。張徹曾指這套標准就是忠、孝、節、義。」這表明張徹影片中的人物仍脫離不了傳統俠義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影子,而並未達到純粹的「個體」境界。
而銀幕上的李小龍,則又有了新的變化,其一李小龍只是單個形象,雖然在《唐山大兄》中的鄭潮安和《精武門》中的陳真充滿了國仇家恨,但其復仇、決斗等行為基本上是他的個人所為;到了《猛龍過江》里的唐龍和《龍爭虎鬥》中的幼徒李,更是沒有被刻意安排的「家」、「國」負載或深仇大恨,而像一個帶有一定的頑皮和喜劇色彩的當代香港青年,獨自去漂洋過海、闖盪天下,顯示出了更為鮮明的個體特徵。
其二,李小龍出演的銀幕形象並未有刻意的俠義精神表現。盡管其形象中一直貫穿的對抗外辱行為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俠義觀和道德觀,也代表了長期受外強欺壓的中國人捍衛尊嚴的民族精神,但他並非為俠而俠,他的俠義完全是一種在緊急時期的個體行為,而不具有表達中國俠義精神的符號性;而影片中對民族精神的表現也並非為了刻意突出這一符號性主題,而是為了贏得更多華人觀眾的一種商業手段。
因此,李小龍電影中的形象更多是「個人」的書寫,是充滿了當代香港精神的個體,而非承載歷史厚重感和道德責任感的符號。這樣影片就被賦予了較強的現代氣息,貼近了當下的觀眾,認同感和娛樂性也隨之增強。
這樣的美學轉變是一個由概念群體形象向鮮活個體形象轉變的過程,更是一種由載道向娛樂的創作觀念的轉變過程。李小龍電影也因此影響了以後香港電影的娛樂性傾向,促使了香港電影的本土化轉型。
其次,李小龍的明星氣質和打鬥動作是其吸引觀眾的另一個原因。
雖然李小龍的功夫片數量不多,且其中僅有《猛龍過江》一片和《死亡游戲》的局部由他執導,但對於喜愛李小龍的觀眾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武功和形象。而李小龍神秘而傳奇的死,更是把這個永不言敗的英雄形象典故化了。
李小龍出生於粵劇世家,其父李海泉為粵劇名伶,他自小便隨父親出入片場,耳濡目染,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小龍成為功夫巨星之前,就參與了23部粵語片的拍攝,與吳楚帆、黃曼梨、白燕等粵語片「大腕」們同台演出,頗受賞識;且「是個極有性格的好演員;無論演正派、反派以至喜劇角色,都能恰到好處,真的是渾身是戲」。他在《細路祥》、《人之初》、《慈母淚》、《危樓春曉》、《人海孤鴻》等經典粵語片中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因此,李小龍的表演經驗頗為豐富,在鏡頭前控制自如,銀幕形象獨具魅力,這也是他功夫片成功的基礎之一。
而李小龍的打鬥動作則是另一關鍵,他為詠春拳傳人葉問的弟子,在香港流行的南拳中,詠春拳不重拳道而重散手,有著更強的實戰效用,具有較高天資的李小龍很好地掌握了該拳術的精髓,但他又反對傳統武術界門戶森嚴、畫地為牢的限制,不為詠春拳的傳統所局限,在美國開設武館時開始研習新的拳術。李小龍在注重實戰效用的詠春拳基礎上。打破了其招式和套路的限制,充分吸收腳法凌厲的韓國跆拳道和注重徒手搏擊的日本空手道等拳術的優勢,自創截拳道拳術,將中國功夫發揚光大。這種拳術是「最能發揮打鬥功效的一種進取型招數,閃避敵人的每個動作本身,也同時爆發強大的攻擊力。
截拳道並非別樹一幟的門派,而是在基於實戰不能拘泥法則的前提下,集各派大成的一種武學」。這種拳術還融合了李小龍強調的「表現身體的藝術」特色,具有較強的表演性能,因此在銀幕上也頗具觀賞性。為了把打鬥場面拍得更好看,李小龍出拳極快,「銀幕上,李小龍從出拳到受拳往往只需6格畫面,相當於1/4秒」,而且動作靈活准確,總是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同時他還把上路踢腿的「凌空三彈腳」招式塑造為自己明星形象的個人標記,在出手前加進了一聲從日本空手道那裡借用的叫喊聲,不僅有助於他凝聚全身力氣,還提高了打鬥場面的戲劇性,這在他每部影片中最後的 「大決斗」中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此外李小龍影片打鬥場面的敘事方式也別具一格,每一次打鬥,有打前的蓄勢,有虛實的試探,有勝負的轉折,有死裡逃生或敗中求勝的驚險,有許多小高潮積累而起的大高潮。他的一舉一動都伴隨著人物的情緒,塑造出一個生動的性格,善於製造懸念和意外,突出他新奇的創造性,有強烈、鮮明、流暢的節奏感。
第三、因為李小龍功夫片中主題的表現。
他的影片都是表現中國人受到外強的屈辱而奮起抗爭的主題,而李小龍飾演的人物總是嫉惡如仇,對無理與強權充滿痛恨,在他的血液里流淌著對長期受壓迫的漢民族的頑強捍衛。這些都能使分布在世界各地華人看了之後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得到極大的宣洩,深受華人觀眾和長期受其他強勢欺壓的其他民眾所喜愛。
如在《唐山大兄》中,男主角鄭潮安背井離鄉,到泰國投靠親戚,他受盡屈辱後,身上所佩戴的相當於母親的玉石又被打碎,於是他奮起反抗,將欺辱他的毒梟及打手們消滅殆盡;在《精武門》中,陳真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匾踢碎,使受欺壓的華人情緒在剎那間得到了宣洩;在《猛龍過江》中,唐龍以截拳道大敗洋人,一方面證明了中國功夫的優越,另一方面展現出了在強勢面前,中國人保持民族尊嚴、決不低頭的英雄氣概。
第四、因為李小龍功夫片中精湛的電影語言。
李小龍的功夫片催生出了幾大經典的香港動作片語言模式,除李小龍本人外,《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兩片導演羅維、《龍爭虎鬥》導演高樂詩以及《猛龍過江》的日籍攝影師賀蘭山等人也功不可沒。這些經典語言模式雖然較多出現在了李小龍功夫片中,但它們卻是這一時期所有香港動作電影中經典語言模式的統一體現,這些語言模式成為香港動作片創作者所依賴的重要模式,並對後來香港電影的本土化敘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張徹、胡金銓、鄭昌和、劉家良等過渡轉型時期的著名動作片導演也為此付出了努力。
這種經典的語言模式包括以下3種:
第1種為「暴雨如注」的剪輯方式。
這種剪輯方式不光是指快速的剪接節奏,更重要的是靠剪接形成的連續密集的動作感,似「暴雨如注」。「這就是通過盡量縮小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使本來單個的、間斷的電影鏡頭形成一種完整的、連續的影像語言」。
其中最為經典的段落當屬《猛龍過江》片尾在古羅馬鬥技場中展開的「雙雄對決」,在這個高潮段落中,從貓叫的特寫開始,一直到唐龍擊敗對手為止,一共5分45秒,11個回合,86個鏡頭,平均4秒鍾一個鏡頭。盡管影像剪接的時間節奏並非很快,但靠剪接形成的連續密集的動作亦造成一種快速的剪輯效果,進而造成一種連續不斷的視覺影像激流,給觀眾形成一種「暴雨如注」的心裡效果,觀眾的心裡節奏在這個生死交鋒中顯得非常緊張。新武俠片的重要導演胡金銓亦是這類手法的促進者之一,詳見他的《龍門客棧》……
這種在電影視覺影像層面形成的標志性剪輯語法,正是中國武俠動作片的獨特美學風格所在,也是香港動作片的經典語法而被廣泛應用。
第2種便是被美國電影學者大為.波德威爾稱之為「構成剪接」的剪輯技巧。
「構成剪接即僅展現部分,卻能讓人明白整個完整的動作。用分鏡頭拍法,通常在顯示局部細節之前,先出現一個主景鏡頭。但構成剪接不會包括任何全景畫面,我們是把個別鏡頭所顯示的動作各部分,在腦海拼合而得出完整的印象。導演須細心設計鏡頭,以便剪輯後可清晰傳達動作內容。」
其實這也是典型的蒙太奇組接,但為了達到最後完整而凌厲的動作效果,單個畫面需要用近景去表現關鍵動作,表現的關鍵打鬥動作不但很有力度,而且清脆凌厲、鮮明生動、一目瞭然,鏡頭長度一定要控制但又不能不讓看清楚畫面所展示的各種關鍵動作,而且還需把握好剪輯點。這樣既能讓關鍵動作成為畫面的焦點,迅速切換的鏡頭又增強了節奏,呈現給觀眾的是不斷切換的凌厲動作,極大增強了武打片的審美情趣。
在李小龍的功夫片中,既有用長鏡頭和遠景展示其高超拳腳功夫的打鬥段落,也有大量用構成剪接技巧營造出的快節奏打鬥段落。如《精武門》中陳真與日本眾武師在武館中打鬥的一場戲,開始的一段是遠景長鏡頭,而後來表現幾個日本武師試圖偷襲,但均被擊倒的段落則是「構成剪接」的傑作,這一段落讓比武場面更加生動有趣,也增強了節奏感。此外一些如飛身、躍空等高難武功,以及踢飛等危險但很有賣點的打鬥場面,也可由此種技巧輕易完成。如在《龍爭虎鬥》中的高潮打鬥段落中,石堅飾演的反角在李小龍狂踢之下飛出畫面的鏡頭就是由「構成剪接」來完成的。「構成剪接」也成為其他武俠片或新武俠片的常用敘事手法,如張徹影片中對肢解等血腥場面的處理均靠這種模式完成敘事……
此後,「構成剪接」成為香港動作片創作中的重要技法,它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深遠的意義,以至於得到了如此評價:「構成剪接可以視為香港動作片全面掌握國際電影技法的其中一個標志,沒有這套技法,港片不會這樣賣埠, 也不會有這種特殊的感染力。」
第3種是在快速打鬥段落中用切換停頓來營造出節奏感。
「香港功夫演員的打鬥動作,通常都不是連續不斷的。他們先來一輪急攻閃避,或連串拳打腳踢,或一陣刀光劍影;隨之稍息,時間通常選在一拳被擋,或雙方皆靜觀其變之際,那也許只半秒光景,之後再展開另一輪惡戰。結果,整體在銀幕上便出現有如打擊樂的節奏,短暫的停頓起著把動作分段的作用,帶來如同斷音的效果。靜止時刻是對比襯托,使動作看似打得更快。而每一停、打、停的布局,皆可配合不同的打鬥節奏。」
香港電影人創立的這種停、打、停的經典敘事模式使打鬥效果化、打鬥場面極致化,本來難以表現的混亂打鬥場面經過這種方法處理後變得如打擊樂般明快、清晰,觀眾盡可享受其中的招式和樂趣。
在《猛龍過江》里,這種方法被多次使用,如在男主角唐龍及同伴與當地黑惡勢力的打手們打鬥的一場戲中,唐龍為同伴解了圍,然後一拳打在對手的關鍵部位,對方痛苦至極慢慢彎下身子,這時突然停頓片刻,然後唐龍將對方推倒在地。這一停頓不但使混亂的打鬥場面變得有序而清晰,而且觀眾對惡勢力的仇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洩。在本片另一場小巷裡的打鬥場面中,在表現唐龍用木棍制伏黑手黨時多次出現片刻的停頓,唐龍的動作,就讓觀眾感受到擊鼓那種停、打、停的細微節奏。而他的每個姿勢都非常簡潔,前後都有靜止時刻分隔,令整個場面產生了輕微舒緩的節奏,觀眾欣賞到的這一打鬥場面就像聽一首打擊樂那樣輕松、明快。
這種追求清晰與節奏感的敘事方式,帶來了豐富的表現力,亦成為後來的香港影片爭相使用的敘事手段,而且在8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時期,動作片以外的文藝片也大量使用這種技法,足見其對香港電影的敘事產生的深遠影響。
摘自《香港電影史》
⑻ 李小龍的電影
《精武門》
基本信息
【類型】:動作/故事
【上映時間】:1972年3月22日
【香港票房】:HK 435,8928
演職員表
【出品人】:羅維
【監制】:鄒文懷
【導演】:羅維
【武術指導】:韓英傑
【音樂】:顧嘉輝
【攝影指導】:陳清渠
【剪輯】:張耀宗
【製片】:劉亮華
【演員】:
李小龍�飾�陳真
田�豐�飾�大師兄
苗可秀�飾�小師妹
羅伯碧亞�飾�皮洛夫
魏平澳�飾�胡翻譯
羅維�飾�探長
電影簡介
《精武門》,在美國上影時名稱:《The Chinese Connection》。是香港1972年嘉禾電影出品的一部武打功夫電影,由李小龍主演,羅維執導。這也是李小龍第二部主演的電影,在當時香港票房收超過四百萬。
其他演員包括:苗可秀、劉永、金山、馮毅、田俊,甚至還有李小龍的外國徒弟羅伯碧亞等等。顧嘉輝配樂。後來成名的成龍及洪金寶於戲中擔任武師,有被李小龍痛打的鏡頭,不過看不見面孔。電影中李小龍飾演陳真。精武館的創辦人,陳真的師傅霍元甲逝世,陳回到上海一心想跟青梅竹馬的師妹(苗可秀飾)結婚,回來卻得到師傅逝世的消息,好不難過。日本人辦的虹口道場派人來霍元甲的公祭,送上「東亞病夫」牌匾;陳真不甘侮辱,瞞著眾師兄弟,獨自將橫額送回虹口道場,以一敵百,以「迷蹤拳」及雙節棍打敗日本人;並且在公園內凌空踢碎「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告示牌。當時陳真身處在公共租界,精武館上下知道陳真闖禍,力勸他離開上海暫避。就在臨行前的晚上,陳真無意中發現精武館有兩個日本人派來的奸細,並且就是毒殺師傅的元兇。於是陳真殺了二人後,改變初衷,決定留在上海,找出殺死師傅的幕後黑手報仇。最終打探到是虹口道場的日本人乾的,盛怒之下血洗虹口道場。而正在此時,道場的人找來了租借巡警,為了不拖累精武門,陳真英勇就義。
經典對白
* 「胃病會不會死人?感冒會不會死人?」 -師兄們引述醫生的說法,指師傅霍元甲是因為「胃病轉做感冒」而死,陳真感到十分荒謬,質問師兄們時這樣說。
* 「中國人不是病夫」 -陳真把「東亞病夫」牌匾交還虹口道場,並把館內高手都教訓一頓後這樣說。
* 「為什麼?為什麼還要迫我?」 -陳真向一位漢奸(胡翻譯)查證師傅霍元甲死因後,本來想放他一馬,但這個漢奸竟想從後襲擊陳真,陳真一拳打死了這個漢奸後,說了這句話。
* 「我讀得書少,你不要騙我!」 -陳真問警官如果他向日本領事自首,精武門是否真的可以逃過被封館一難時這樣說。
《精武門》兩個國語版的區別
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確實存在兩個台詞差別很大的國語版本。
第一個版本的人物台詞基本和粵語原版一樣,我們估且叫它「原配版」吧。第二個版本不知是何時何地配的(肯定不會是台灣),台詞變更了不少,使故事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原配版強調精武館和虹口道場之間的恩怨,是「中日之間的民族恩怨」,而重配版則將其定位為「兩個武館之間的私人恩怨」,具體如下:
區別一:李小龍的經典台詞:「中國人——不是病夫!」
原配版:李小龍飾演的陳真第一次到虹口道場踢館時,打敗了所有日本拳手後,確實說的就是這句「中國人——不是病夫!」(和粵語版完全一樣),這句話可謂慷慨激昂;
重配版:不過,在重配版里就改成了「精武館的人絕對不會是病夫」。
區別二:羅探長的諾言
原配版:故事結局,羅探長向陳真承諾精武館絕不會有事,他說了句:「我也是中國人!」;
重配版:這句話改成了:「我和你們是一樣的人」。
區別三:關於主人公一方的身份
原配版:顯示主人公們是「中國人」,例如日本武師對羅探長說的是:「你們中國人只會幫中國人」;
重配版:這句話改成了:「你們自己人幫自己人」(重配版強調了「大日本」,卻淡化了「中國人」的概念)。
區別四:踢碎「狗與華人不得進入」的牌子
原配版:和粵語版一樣,完整地保留了這段情節;
重配版:有刪節,將其演繹為陳真受到日本人的污辱後出手還擊,結果差點招來麻煩,並沒有這塊牌子的鏡頭(不過,某些VCD版本還是完整地保留了這段情節)。
幕後製作
本片是李小龍的第二部功夫電影,至今仍是功夫電影代表作之一。本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狹隘的復仇主題,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以其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起廣泛共鳴。例子是陳真飛腳踢碎租界公園大門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將「東亞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著名情節。在打鬥中,李小龍第一在銀幕上展示了他雙截棍的驚人絕技,短小精悍,威力無比。李小龍盡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輔助設備,不用替身。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以男性為主,女演員戲份很少,感情戲也很少,起不到什麼作用。李小龍性格粗放,大大咧咧,見到女性就拘謹害羞。本片中苗可秀是女主角,她在《唐山大兄》中尚為女配角。苗可秀與李小龍是世交,自幼相識,是與李小龍合作最多的女演員。影片中,師徒兩代人俠肝義膽,為正義與國家不屈不撓,無堅不摧,體現了中國人高貴的武俠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操。影片故事曲折緊張,武打動作設計高超,拼殺場面兇狠激烈。尤其是在影片的結尾,陳真一個凌空騰起,畫面突然停格,成為功夫片中經典畫面,給全世界的觀眾以震撼。
⑼ 李小龍先生哪部電影好看
李小龍
曾經演過的電影
共(9)部
我覺得是龍爭虎鬥最好。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9D%8E%E5%B0%8F%E9%BE%99&restype=-1&id=10000001&ty=0
⑽ 李小龍不是不會說國語嗎 我看他的電影 粵語版的 感覺非常不自然
你的題目我表示很疑惑,你是想表達聽他的粵語版感覺非常不正常還是聽他的國語感覺非常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