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Ⅱ 電影版的羅生門,和原著比起來有什麼修改
修改談不上,更多的應該是對原著的尊敬。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是由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羅生門》改編而來,也就是說電影版的《羅生門》是結合了兩部優秀的作品,電影很好的將兩個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異樣而新奇的樣子,給我們講述了深層次的人性問題,他似乎好像在一步一步拉扯著你,進入到這個迷幻卻真實的世界。這兩部作品,看起來似乎就是編和導的關系。其實不然。
我們常常會僥幸,會因為逃過一些懲罰而暗自欣喜,但是心靈最深處最深處的內疚會慢慢長出來,不過有些人對這些內疚熟若無睹,他們麻木,他們冷漠,他們寧願永遠背負都不願承認錯誤,就是這么可憐,可憐到低處。性本善,這是永遠都無須懷疑的定論,只要相信人心終歸是向著善的,就不要覺得《羅生門》有多麼可怕,也不要害怕直面人性。
Ⅲ 羅生門的影片評價
黑澤明的《羅生門》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一方面是導演的傑出才能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導演以小說《羅生門》的構思為背景,以《莽叢中》的情節為主體,對原著進行了多處改編,不僅增加人物,改動情節,還以電影手法豐富和深化了原著內涵。
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莽叢中》和《羅生門》。電影的背景取自小說《羅生門》,情節方面則主要取自小說《莽叢中》。與原作案情的撲朔迷離不同,電影通過樵夫的第二次敘述給出了兇殺案的真相:真正的兇手是強盜多襄丸。然而,幾個當事人都自稱兇手,頗令人玩味,這件事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其實,弄清真相並不重要,導演黑澤明的意圖在於引導觀眾更多地關注人性,關注如何揚棄人性中惡的一面,走向光明的未來。(《電影文學》期刊評)
黑澤明電影《羅生門》結合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這些獨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樣的道理,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陽光下,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並通過講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靈魂,賦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內涵。(《電影評介》期刊評)
Ⅳ 怎麼評價電影《羅生門》
《羅生門》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一方面是導演的傑出才能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導演以小說《羅生門》的構思為背景,以《莽叢中》的情節為主體,對原著進行了多處改編,不僅增加人物,改動情節,還以電影手法豐富和深化了原著內涵。
Ⅳ 求《羅生門》的影評
羅生門》本是芥川龍之介的一篇小說,而黑澤明編導的同名電影,則取材於芥川的另一篇小說《竹叢中》,兩篇小說本來是毫無關聯的。影片借「羅生門」為場景,讓三個在這里避雨的人談論「竹叢中」的殺人案;而小說的結構,則是臚列案件的幾個證人和當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陳述記錄,除此之外,不著一字。影片結構上這樣重新安排,使案子當事者陳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過與案子無關的對話者逐個講述出來,更有效地喚起觀者的強烈懸念: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實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過對話者的議論「演繹」出這樣的意思:人對事實的陳述不可信,是由於人心的根本缺陷,而這缺陷幾乎不可克服;這意思在小說里是引而不發的。文字的藝術不妨「隱」,視聽的藝術則必須一定程度地「顯」。
說羅生門下的對話者與案件無關,其實多少有點關系,其中的兩位在巡捕官署做過證人:那個和尚三天前的中午曾在山路上遇見一個武士牽著馬對面走過,馬上坐著他的妻子,和尚認出胸口被扎過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那個樵夫則是首先發現死者的報案人,他說死者倒斃在離山路不遠的林子里。第三位對話者確與案件無關,但很重要,正因為他不住地追問,悲天憫人的和尚和心事重重的樵夫才把旁聽到的3個案情版本一一道出;這個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漢子還發揮了不少人間不如地獄、人性不如獸性的議論,以及事實真相不可得知的虛無主義「認識論」,竟使對人心之善尚存一線希望的和尚都差點同意了他。
3個版本分別屬於遠近聞名的強盜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話是借女巫之口說出的,這是藝術手法,可以信為死者本人想說的話,不必橫生枝節。強盜騎著武士的馬,帶著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獲,他當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廟里找到,兩人被帶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進行。強盜供認不諱,武士是他殺死的;女子則說,是她用自己的護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卻說,他是自殺的。
強盜供述:他在山路邊息涼,見那女子經過,便起了邪念。他將武士騙離山路,突然襲擊,絆倒武士,將其捆綁在樹上;又跑去騙那女子,說她丈夫突發急病,拉著她跑近武士身邊,當著武士的面強暴了她。強盜既遂所欲,想要離開,女子擋住說:「我不能在兩個男人的面前出醜,你們兩人必須有一個死。」強盜用長刀挑斷捆綁武士的繩子,武士立即跳起,拔刀應戰,經過20多個回合,強盜終於取勝,殺死了武士。
女人泣訴:強盜凌辱了她之後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聲痛哭,丈夫卻一言不發,那眼神既不是悲傷,也不是憤怒,而是充滿著鄙視,冷酷無比,令她戰栗。女人苦苦哀求,請丈夫原諒,那武士始終一動不動,一言不發,冷酷的眼光直誅女人之心。她從草間拾回反抗強盜時掉落的護身匕首,割斷繩子,遞匕首給丈夫,寧願他殺了自己,丈夫仍舊不言不動,眼光如劍。她絕望之下想與丈夫同歸於盡,便以匕尖對准了丈夫,自己昏過去了;醒來後看到丈夫胸口插著那把短刀。
武士的版本最離奇:那強盜完事後,又花言巧語引誘女人隨他去,做他的渾家,那女人不僅意肯言從,竟還指著被綁的丈夫要求強盜:「先殺了他!」聞言連強盜都大驚失色,一把將她掀倒在地,反問武士如何處置這個女人:「是殺了她!還是饒了她!」因這一言,武士從心底寬恕了強盜;女人逃走,強盜追之不及,回轉來割斷武士身上的繩索,也悻悻然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盡。
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羅生門下那個漢子的評論似乎可以作為總結:「人都自以為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這樣才心裡舒坦。」可不是嗎?人們說謊,往往並非有意說謊,而是真的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會啟動一種機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認的事情,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忘記掉,修改掉,以求得心裡舒坦。當事人各說各的,看來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然而,影片添加了小說中沒有的第4個版本,是屬於那個樵夫的。他其實躲在樹叢後面,目睹了案情的全過程,只因事後從案發現場偷走了那把嵌螺鈿、頗值些錢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開始不說,漏出的一句兩句被那敏感的漢子抓住,追問不休,才說出他的版本:強盜強暴過武士的妻子後,請求原諒,還請求女人跟他走,他願意金盆洗手,改惡從善,用勞動來養活她。女人二話沒說,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斷繩索,兩個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們用決斗來決定她的命運。但兩個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戰斗。武士說:「我才不願意為一個女人拚命呢。」還罵女人:「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為什麼不自盡。」那強盜也順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氣極,破口大罵,罵他們膽小鬼,罵他們名不副實。兩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準,一個砍進樹里,一個插進地里,拔不出來,決鬥成了毫無章法的扭打。強盜終於碰巧從地里拔出長刀,刺死了武士,自己還在索索發抖。
這個版本可以認為(也應該認為)至少是基本真實的,否則黑澤明添這一筆豈不成了蛇足?黑氏這一增筆似乎又轉進了一層意思:妨礙認知事實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礙,雖然難以克服,畢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認了自己的過失(偷匕首),他就不受過失的障礙了,他能夠道出事實的真相。影片末尾,羅生門後壁角下傳出啼哭聲,原來是個棄嬰,那個以「人人都在作惡,我也不妨作惡」為人生哲理的漢子,剝下嬰兒的外套就走。樵夫則抱起嬰兒,准備帶回家養,他對和尚說:「我已經有6個孩子,再添一個也不過一樣的辛苦。」和尚感謝他:「幸虧你,我還可以相信人。」
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筆,仍留下了問題,值得深思,即,強盜用來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長刀還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為基本真實,我們不妨以此作參照來分析一下強盜、女人和武士的版本,連帶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強盜的版本比較接近真實,因為確是他殺了武士。他把女人無言地割斷繩索,改為女人主動說要兩個男人決斗,是誇張了點,但女人確有這個意思。他的心理需要表現在把當時的怯懦怕死說成勇敢威猛,為此他還不惜誇贊武士的勇敢威猛來陪襯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當然不肯承認「決斗」中曾失手丟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長刀。
武士憎恨妻子,是因為受到強盜強暴其妻子得手過程(包括種種細節)的強烈刺激,從而把內心痛苦投射為無辜女人的「罪惡」,這是怯懦膽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頑固的男人常會有的心理指向方式。武士說是自殺,其實想怪罪女人殺了他,女人割斷繩子,要他與強盜決斗,確是他的間接死因。同時,他不肯承認輸給強盜,說為自殺,也出於這種心理需要。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識地編謊說事,分析起來,故事裡總會有一兩個事實的基點。武士說他死在匕首下,應該是事實,因為他臨死知道刺進胸口的是匕首,心理並不需要在這種地方說謊。
女人其實未逃走,而是極度恐懼地旁觀戰斗。她看到匕尖對准丈夫時嚇得昏死過去,醒來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這場戰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斷繩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責自罪,認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她的心理需要是強調自己的行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視的眼光,以稍稍減輕一點自己並沒有的罪責。這女人的心理需要實在很可憐,她完全不必要地自己跳進18層地獄,惟一的需要是往上升一層。而刺死武士的是匕首,這一點她也沒有必要說謊。
這樣看來,扭打中強盜幸而到手的不是長刀,而是短刀,樵夫到底還是說了謊。樵夫是說了謊了,所以當武士說到「我死了,一個人的腳步輕輕地走來,從我的胸口拔去匕首」時,他坐不住了,霍地跳起,大聲抗辯:「不對不對,他說的是假話,插在他胸口的是長刀不是短刀。」武士的假話多了,樵夫何以獨獨抗議這一條呢?是長刀還是短刀的問題,對別人不重要,對樵夫卻最關重要。因為若是短刀,那麼他的偷,就不是從草間順手牽羊地拾取,而是從死人血淋淋的傷口拔取,性質要嚴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認,自己竟會這么忍心,所以他對和尚說:「有時候,我連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
小說《竹叢中》的最後一節是「借巫師的口,死者幽靈的話」,而他的話最後一句也是:「我感到胸口的匕首被拔了出來,我的鮮血汩汩地往外冒。我就這樣死了。」不管芥川寫這句話是就事論事(刀總要被拔出來),還是另有寓意讓讀者去推演想像,電影《羅生門》的所有增筆,就是靠這句話與小說完美無縫地貼接在一起。小說是完整的,又是開放的,沒有終止符;電影把小說的意思深進了一層,也是完整的,又仍然是開放的,同樣沒有終止符。人心缺陷與認知事實真相的關系問題,黑澤明並未給出最終的答案。
Ⅵ 《羅生門》這部電影,真的值得那麼高的評價嗎
我很久之前看的這部電影,我覺得它的評價也沒有那麼高,在我看來不是我喜歡的電影的類型,我比較喜歡治癒系的青春題材,而這部電影明顯不合我的口味,但是我也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
Ⅶ 有看過人間失格和羅生門的嗎好看嗎想去買
人間失格更直白更有故事性,羅生門是短片小說,本身就很短,有興趣都可以看看,感覺芥川的文章隱喻多些,更難看懂
Ⅷ 《羅生門》到底值不值得看呢
我們比較詳細的了解下對基本事件的四種不同的說法。當事人描述的前三種說法不僅在許多細節上有出入,而且對基本事實的說法也是矛盾的,只有少數總的前提看起來似乎一致,例如,強盜制服了武士並把他困到樹上,再當著他的面玩弄他的妻子。而且這三種說法有一個不可否認的共同點,就是講述人都想美化自己在事件中的表現。說法是強盜多襄丸講的。這個強盜向糾察使說明,他怎樣機智的誘騙武士夫妻跟他走進森林深處。他經過搏鬥制服武士後,企圖強行佔有武士的妻子。她拚死抵抗使他欽佩她的堅貞剛強,但是女人忽然發現這個強盜是很有魅力的,於是主動獻身給他。到這時為止多襄丸講的故事使他顯得精明勇武、洞察世事、而且富有男性魅力。多襄丸接著說武士的妻子在此事件中要堅持維護自己的榮譽,要麼是她的丈夫死,要麼是她的情人死。於是自己大義凜然的割斷困住武士的繩索,同他進行公平的男人間的決斗,最後通過自己高強的武藝殺死了武士。多襄丸就這樣承認自己殺了人,因為他早已經是一個罪行累累、惡名昭彰的強盜,即便他在此事件中無罪,也最終會被處決。他設法贏得了人們的同情,使大家認為他的本性是英勇庄嚴的。
Ⅸ 羅生門電影賞析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於1915年發表的一部精緻短篇小說,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第十九卷「羅生門樓上遇屍記」,雖是舊題材卻賦予了新意。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
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婬盪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
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欲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裡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
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一陽一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Ⅹ 羅生門 這部電影講得是什麼啊
該片是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而成,影片以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日本平安朝代為背景,主要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
羅生門:
本意:
「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由於古代日本常年戰亂,屍橫遍野。許多無名死屍,被拖到城樓丟棄,待年久失修,頹敗之後,繼而顯得荒涼陰森。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羅生門」是通向地獄之門這一鬼談幻象之說。
寓意:
由於「羅生門」這一詞誕生時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後來演化成事實真相在「真相」與「假象」之中徘徊: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同時又都難以拿出第三方公證有力的證據,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最終陷入無休止的爭論與反復。
電影很好看,看完很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