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匆匆那年,評價如何
國產販青春電影一直在臨摹《那些年》,幾近被固化的套路已成模版,皆以青春愛情喜劇引人入勝,末尾以傷感的結局一展情懷,所不同的也就僅剩青春過往的呈現,對於《匆匆那年》心醉那淳樸的匆匆年華,卻又奈何那多年後狗尾續貂乏善的老梗。
如若電影能如其名般止戈於那匆匆年華,並更為夯實劇情,那麼這或將是一部真正值得憶青春的力作,《匆匆那年》開篇以彭於晏飾演陳尋的初戀回憶為引,將鏡頭聚焦高中時代的友情與愛情,暖色調逆光鏡頭契合青春賣點的運用使電影質感討巧不失唯美,已然陌生又熟悉的高中校園也方感有往昔如泉涌的共鳴,電影更有別於《同桌的你》搞怪的作態,神似《灌籃高手》的籃球教練,《還珠格格》熟悉的音律,還有那《愛情公寓》中陳赫飾演的曾小賢這次居然變身為了校園偶像,其勝在了真正以時代性的特點令人忍俊不禁, 而彭於晏與倪妮兩位年齡相加能過半百的主演,在那高中校園間亦無違和感,那股已然逝去的青澀在電影中才覺原是如此美好。
不明為何中國拍青春電影都不願去堅守一份始終如一的愛情,此絕非說悲劇性結局不可取,但當《那些年》初始能為之傷感,《致青春》尚能緬懷,到《同桌的你》已覺狗血,更不提那多入牛毛的小成本青春渣作,《匆匆那年》之失也正與此,電影後篇進入大學色調開始逐漸陰暗,分手早孕打胎三部曲如同照本宣科,雖為人傷感,卻以難生共鳴,煽情到點卻太為明顯生硬,這既破壞了前篇電影定位清晰明朗的風格,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中亦更難感受青春的純粹,愛欠缺實感的支離也標志著電影架構的崩塌。
青春是什麼?他可以是如《那些年》中甜蜜後的苦澀,但其不應該成為中國青春愛情電影一種僵化的指標,販青春更不應等同於速食快餐的前篇一律,初戀就一定要分手?就一定要是所謂長大成熟後的大徹大悟?宮崎駿筆下的青春之戀如《側耳傾聽》並沒有著這一切,卻將愛賦予了最生動唯美的形態,《星運里的錯》那跨越生死間的青春愛情,更絲毫未見刻板作態,生命奏響的愛樂是如此動人心弦,而我們對青春對愛情的一展為何就只能是這般的畫地為牢?
《匆匆那年》唯感那年太匆匆,這既是對電影著點青春契合命題的稱道,亦也是對這般難進真實造作而出劇情的亡羊之嘆。
2. 電影《匆匆那年》好看嗎
原著我沒有讀過,咱們光談談電影講的故事給我的感受。青春、愛情這種幾乎人人都有過的東西,最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懷舊永遠能打動人。片尾曲《匆匆那年》很好聽,王菲和林夕,聽得人哭得稀里嘩啦。這部片子有笑點也有淚點,很多情節能產生共振。點映時,在電影院里我後面有個姑娘全程多半的時間在哭。想來應該是有與片子里很相似的經歷吧。
1.美好的是青春,是逝去的時光,是那些已經改變又從未改變的人,也是那些深深刻在腦海中的愛的印記,甚至是後悔,那些證明我們存在於世的全部經歷:
當人們從一個原點出發,相逢又散去,投入到各自的生活洪流中時,片刻的駐足,懷念起過去,幾乎很多人都在習慣性美化它們,這大概和大腦的工作機制有關,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們忘記了很多傷痛,並且在懷念過去時上了濾光鏡。
陳尋回憶起高中時初識方茴那陣子,老師領讀古文的情節,讓人想笑。我記得來京工作第一年,在北京一所中學聽到朗朗讀書聲的時候,心裡感覺也是美滋滋的,可是我回憶起我的高中,並沒有覺得有多麼美。長大後覺得甜蜜的回憶,在經歷的當時,不過是一種平淡無奇的體驗。那時想著的可能是放學後干點什麼,也可能沉浸在被家長批評的煩躁之中,我們還不會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生活,也就沒有對生活的即時的審美判斷,只是認真而專注地活在當下。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那段經歷確實也是很美的,那時的悸動與後來我們成熟時的戀愛比起來,我還是更喜歡彼時的青澀和扭捏。年輕時我們無法想像將來會怎麼看待過去的自己,但是那些經驗和教訓化為記憶,存在我們的腦中,還是一點點地將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
方茴與陳尋從教室里出來,他們忽而男的在前,又忽而女的在前,兩個人旁若無人地一前一後像兩顆糾纏的雙星系統一樣,讓人覺得心裡真是甜滋滋的。我們都早戀過,知道那種神秘而美好的感情,我與我的妻子也有類似的經歷。陳尋打球的時候把校服反穿,就為了讓方茴一眼認出他來,少言倔強的方茴騎車總會繞道走,就為了多看陳尋一眼。年輕時的勇敢,總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來表達。
男主角陳尋故意少答13分的題,就為了能與方茴上同一所大學,他們在可控制的領域,各自在為自己的目標奉獻和努力。即便上了大學,物是人非,傷了意中人,再回頭看時,雖然後悔,但生活依然要不停向前。我們每個人都從過去的精彩或者不堪的經歷中獲得了很多。
2.讓人驚醒的是,時光一去不復返,我之為我竟是由那些平淡無奇的小決定導致的,當下我荒廢的,在意的,認真的,不認真的,都會對將來產生影響,那就不能不讓人想到那幾句偈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活著,一定要抓緊時間,過好當下:
這種強烈的感覺是在我看到大學時他們戀愛不順的時候產生的。作為當局者,會以為彼時發生的,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作為旁觀者卻明白,生活的精彩其實是無邊無際的。我喜歡方茴的執著,但我更喜歡沈曉棠的灑脫。我喜歡陳尋的放不下,但我更喜歡喬燃的不打擾。當陳尋還在問喬燃,方茴變了沒有的時候,喬燃說他去法國的大學看了她,但沒有說話,他悄悄地離開了。這種定力和對別人生活的尊重,值得人學習。
時間不停歇,你做每一個決定都會花費時間,你是打算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之中自怨自憐,還是自己去找尋新的生活?兩種態度,不一樣的人生。很多小決定,當時你以為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未來你才發現,巨大的分歧的緣起竟是源於那些不起眼的決定。比如,方茴從父親的自行車上下來,往操場跑去看陳尋的時候,我一直替方茴感到著急,怎麼就不能等人散了的時候,去找他呢?再比如方茴去上課時,在樓梯間,陳尋想和她唱歌,她怎麼就不能去逃課呢?再比如陳尋怎麼就會忘記方茴的生日呢?
但是轉念一想,就是這些東西和想像中的一樣,也難保他們就真能走到一起。生活無法假設,這是它殘酷的一面,我們必須選擇,並且為每一個選擇負責。過後再來審視,再來後悔,毫無意義。我們能做的就是抓緊時間,好好過好現在。哪怕我們初心不改,卻物是人非,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跟我們自己說,我努力了。
3.讓人感覺奇妙的是緣分,真的是不可言說,誰和誰認識,誰和誰再分開,誰變得智慧而豁達,誰被外物所奴役和束縛,誰曾勇敢向前,誰又活在過去,這些都在每個人心頭各自縈繞,眾生百態,億萬種靈魂自由滋長,妙不可言:
在一個高中,座位一定,挨的近的就容易成為朋友。這個組合到底怎麼決定的,某種程度上就是隨機。就像陳尋、喬燃和趙燁的友情,又像我們一生遇到的各種奇奇怪怪的人,很難說這不是一種命運,有時候所謂命運並不一定說的是那種註定的東西,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緣由的聚散,佛家把這種東西叫做緣。
你回憶一下過去,那麼多同學,為何成為朋友的是他們,其他人不可能成為朋友嗎?並不是,只是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定下,只有那些人來去你的生活。《閃電俠》里有一句台詞,也表達了這種困惑:人們因何進入我們的生活,又因何而離去?留下的人,與我們密不可分。一些友誼,能夠永存;還有一些友誼,結束得太快。並非所有朋友,都能陪伴我們一生。唯一永久的是,朋友離去時,我們的痛苦。
陳尋變成了會計師,喬燃變得更文藝,趙燁變成了土豪,而那個年輕時的籃球隊長蘇凱變成了勢力的副行長,見了同學就賣金融產品。他們一些人還在過去的經歷中不能自拔,但也有一些人懂得勇敢向前。而往前回溯,我們總是有一種那樣的感覺:他們在相識的當年,都是一些差不多的人,可是如今已經截然不同。我們不去評判他們的好壞,就說成長這件事,就讓人深刻意識到,每一顆靈魂都有自己的歸宿。凡事隨緣,會讓我們有一顆寧靜的心靈。
4.讓我困惑的是為何我們喜歡的人卻不喜歡我們,總是你喜歡他,他卻喜歡她,而她又不知道為誰心猿意馬,即便兩人相愛,可也有很多人不能永遠在一起,所以為何相愛的人不能永遠相愛,是世界變了,還是人心變了?抑或都沒有變,是愛情變了:
有時候,兩情相悅修成正果,除了緣分,還可能得有對愛情的信仰。我們周圍這種一見面就互生情愫,然後順順利利走在一起的案例太少。大部分的感情都是對付著、湊合著。要麼是一開始沒感覺,過著過著習慣了,要麼就是努力地愛,卻發現對方並不愛自己,自欺以維持生活或傷心訣別再不相信愛情。
可是為何就不能總是一對對的相互喜歡呢?為何就不能少一點多角戀的戲碼呢?如果說有上天,那上天為何不幫助那些深信愛情的人,一次性找到他們的另一半呢?生而為人,如果不能在情感上做一個富足的,能愛別人,恰好別人也愛自己的人,那生命還有什麼意思?為何這種求不得苦,必須要那麼多人去承受?
看電影的過程,我理解林嘉茉喜歡蘇凱,也理解蘇凱不喜歡她,但是我不理解為什麼林嘉茉喜歡蘇凱時,蘇凱不喜歡她。我理解趙燁喜歡林嘉茉,也理解林嘉茉不喜歡他,但是我不理解為什麼趙燁喜歡林嘉茉時,林嘉茉不喜歡他。我所不理解的是,兩情相悅為什麼那麼難,人們為何總是喜歡那些幾乎註定悲劇的事情。
電影里陳尋在大學喜歡上了沈曉棠,電影里有一句台詞說沈曉棠是天空,方茴是陸地。陳尋與方茴當然是相愛的,不然彼此之間不會有那麼多的放不下。但是為何在沈曉棠出現以後,他就拋棄方茴了呢?答案是貪婪。貪婪使人既嚮往天空,又想在累了在陸地上休息。但是這種事情太靠信仰了,太靠緣分了。愛得不夠深,又不懂珍惜,於是終於過去的誓言都成了謠言。方茴這姑娘太讓人心疼了。但是她除了逃避什麼都不做,她沒有一天聽到對方說分手,她就和別人說陳尋和她課表不一樣。
唉!相遇、相知、相愛,卻不能相守,其實只是因為人們不能不顧一切。為什麼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當然除了不夠愛,還有不懂珍惜。
5.所有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到生命的無常和我執的可怕。不知道哪一天,很多東西就和從前都不一樣了,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命運,就像一隻神秘之手,在歲月中把人打磨得遍體鱗傷或者圓潤光滑:
我最喜歡鄭愷飾演的趙燁。這個人有著踏實的生活智慧,有什麼說什麼,不逃避,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也不撕破臉。該幹嘛幹嘛,灑脫,自由。其次比較喜歡喬燃,他寫的那篇作文里有兩句話非常打動我:
我喜歡丁香花 白的 紫的 都喜歡
我喜歡你 是我的 不是我的 都喜歡
還有他在於陳尋聊起方茴時,說他去巴黎看方茴時,他只是看了看,沒說話就走了。這件事我代入了一下,覺得這個人真是了不起。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成就別人的生活,這裡面的犧牲精神令人動容。
而陳赫飾演的這個搞笑龍套,其實也讓人蠻心疼的。為了生活,變得無趣,老婆又被人帶了綠帽子。雖然誇張了些,但是也並不是就高於生活,君不見很多人每天都能聽到「你知道安利嗎」的段子嗎?
曾經在樹上刻上「永遠在一起」字樣的朋友們,最終都分崩離析了。曾經追求的人們變得令人生厭。曾經以為會永恆的東西都消失了。那麼人們執著的那些還有意義嗎?真的,很多東西都變得和從前不一樣了,我也不知道我們當下執著的到底在未來是否還有意義。
整部片子里我總是為他們每個人著急,語言雖然不萬能,但有什麼話都可以直說呀,可主人公們不是因為自卑而逃避,就是變得貪婪而不敢承認,有的缺乏勇氣,而有的又特別情緒化…於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在錯過。錯過等待的心,錯過可以挽回的恨,錯過那些破鏡重圓的可能,錯過本來可以解釋清楚的溝通。
可是時間不等人,後悔沒有用。時過境遷,你再不是從前的你,我也再不是從前的我,雖然說「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可是他們都刻在你的生命里,成為你抹不去的一部分。
3. 《匆匆那年》這部電影好看嗎
這是一部所謂的「80後青春懷舊戲」。這是近年來,繼「賀歲片」之外的又一種由中國人獨立創造的,具有本土核心知識產權的,中國特色類型片。電影界愈發發現,80後成為了社會消費的主力,不拍幾個片子把這幫人的錢騙到手,作為一個導演是失職的。所以,等著吧,在今後幾年裡,這類依靠各種懷舊歌曲串燒,配合戀愛失戀橋段的電影會大規模擠進院線。你看《匆匆那年》,肯定會想起《同桌的你》什麼的一類東西。差不多的套路。一代人的愛情與分離,成長與失去。懷舊么,就是那些事。但問題又來了。以前那幾部同類型電影都是依靠故事開頭的。《匆匆那年》勇敢地依靠一個廣告開了場!為了突出那個手機的拍照錄像功能,導演恨不得把那手機屏幕顯得比銀幕都大!從這開始,這部廣告片的征程就算走起來啦!電商、牛奶、保險、酒店、學校,裝修公司……一樣一樣突兀地出現在戲中,還生怕你不知道。不但植入logo還得侵入台詞。林嘉茉去小賣部買飲料,大聲嚷嚷「我要優酸乳!」1999年有這玩意嗎?張一白老師,我熱烈要求您給我們買一瓶1999年出產的優酸乳嘗嘗。非要喊著優酸乳也就認了,買完之後,鏡頭給角色一個側臉,還要求林嘉茉一點點把酸奶盒子舉高,正面沖向鏡頭!為了這么個酸奶,編好幾段故事,一會喝奶補奶,一會婚禮上叫快遞送一箱。有誰見過參加人家婚禮,送一箱牛奶做禮物的么?!要命的是,蘇寧易購的快遞送貨算一次廣告也就算了,打開那箱子裡面還套著一個酸奶的廣告?!這一個紙包打開又一個紙包的,張一白老師,你是從馬三立的相聲「撓撓」里得到的靈感么?一層一層打開,跟我這抖包袱呢是吧?
4. 你覺得《匆匆那年》電視劇版和電影版哪個更好看
《匆匆那年》我是先看的電視再看的電影,說實話電視劇比電影好看。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入為主的原因,就女主方茴我怎麼看倪妮怎麼別扭,倪妮給我的印象還停留在《金陵十三釵》里那個風情萬種的玉墨身上,實在是沒有辦法讓她跟溫柔安靜的方茴合為一體。
方茴,電影是倪妮,電視劇則是何泓姍,兩人在氣質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處就是長相十分漂亮,為了劇情的需要,在出演之前,演員還將長發剪了,甚至學生氣息就涌現出來,和小說人物也非常貼近,青春單純的模樣,讓周圍的人十分喜歡。
5. 匆匆那年好看嗎女生看完都很感動嗎抹眼淚了嗎
對不起原著 對不起觀眾 對不起倪妮
禍害王 2014-11-29 23:21:35
這部片已經變成和《分手大師》一樣可以檢驗你男/女朋友或者朋友和你三觀是否一致的試金石了 讓我們來一一細數這部電影的失敗之處吧 首先是選角 張一白不愧是「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具商業價值和最有商業眼光的導演」(來自網路知道) 選角很契合甚至是刻意選擇近期很火很有商業價值的演員 彭於晏最近很火,對他很帥,但他一點也不適合演陳尋,陳尋是典型北京大男孩,看.........
1393/1480 有用 173回復
可以說臟話嗎?導演!——《匆匆那年》
電影符號學 2014-11-30 01:26:57
可以說臟話嗎?導演! 雖然已經接受過小白《一生一世》的洗禮,但還是對《匆匆那年》充滿了期待。 畢竟彭於晏在那裡帥著,曾小賢在那裡賤著,倪妮在《等風來》里的表現也差強人意,還有鄭愷這個演技派。 更何況原著故事好看,翻拍的同名電視劇好看,非要把這電影拍難看,也是相當有難度的。 不過,小白做到了! 影片劈頭蓋臉就把陳尋為了方茴高考放棄13分丟了出來.........
462/497 有用 135回復
這是一部詮釋了人類交配本能的偉大電影
Dr.希魯魯克 2014-12-01 20:16:47
看完《匆匆那年》,我覺得這個凄慘的愛情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人類是被交配本能所控制的生物」。 我們先從遙遠的億萬年前說起,在幽暗的大洋深處,第一塊蛋白質誕生了,海洋那麼大,那麼黑,蛋白質那麼小,於是它很害怕,小心翼翼地汲取著周圍的養分,試圖生存下去。轉眼幾十億年過去,它進化,分支,衍生出了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生命。中間歷經了數不清的磨難和危機,但是.........
273/338 有用 47回復
《那些年》讓男人回憶愛過的初戀,《匆匆那年》...
❤ 秋默殤戀 2014-11-28 11:14:50
為一部電影刷兩次朋友圈還屬例外,看完《匆匆那年》還是忍不住發了,一來是電影本身不錯,二是小夥伴參與的作品。 其實真正關注這部電影,還是那次發布會之後,同名主題曲成了各大榜單的頭號王牌。這類青春懷念系的電影近兩年來層出不窮,《那些年》多少男觀眾貢獻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簡短一句,那就是讓女人想起恨過的渣男。 狠狠恨過,也狠.........
371/442 有用 59回復
愛無常,恨無常,珍惜好時光
魔雲獸 2014-11-30 20:17:19
原著我沒有讀過,咱們光談談電影講的故事給我的感受。青春、愛情這種幾乎人人都有過的東西,最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懷舊永遠能打動人。片尾曲《匆匆那年》很好聽,王菲+林夕,聽得人哭得稀里嘩啦。這部片子有笑點也有淚點,很多情節能產生共振。點映時,在電影院里我後面有個姑娘全程多半的時間在哭。想來應該是有與片子里很相似的經歷吧。 我看的過程中感覺美好、驚醒、奇妙.........
193/207 有用 27回復
有意識的賤民 2014-11-29
終究不是一個年代的人,除了灌籃高手的主題曲,沒有任何的共鳴,而感到一絲悲傷的是大陸的懷舊青春片也變成了一樣樣的套路化,沒有任何的驚喜感,甚至連「情懷」都談不上,這樣一部難看的電影讓我難以想像小說有朋友嘴裡說的「還可以、挺好看…」今後的懷舊青春片想必開始有些壓力了,從匆匆那年開始。
166 有用Z A L E 2014-12-02
真想負分滾粗!毫無誠意的圈錢之作,看了這個才覺得別人小四韓寒也算誠意滿滿,想起致青春里的伊利廣告都夠覺得惡心了,這裡面的伊利廣告卧槽!幸好,電影票是朋友單位發的贈卷。不然真的是憤憤不平!(我家婁燁的推拿,竟被這種片子給搶了檔期!)
203 有用冰藍天空 2014-12-03
比網劇版差那麼多也好意思圈錢?
275 有用Lemon 2014-12-02
當一部片子只剩一群沒演技的當紅小生談著不著調的愛情,這樣毫無內涵的青春片還有什麼意思嗎?我的青春是淡淡的且充滿正能量的,是偶爾迷茫但認准方向就絕不回頭的,不是一大堆慢鏡、虛焦和懷舊金曲拼湊成的無病呻吟的青春。那些沒事兒就懷舊、看個爛片也淚流滿面的成年觀眾,你的青春是有多幼稚無聊。
6. 匆匆那年電影怎麼樣好看嗎
挺好看的,難得來一部青春校園篇。
7. 電影《匆匆那年》值得一看嗎
看完《匆匆那年》,我覺得這個凄慘的愛情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人類是被交配本能所控制的生物」。我們先從遙遠的億萬年前說起,在幽暗的大洋深處,第一塊蛋白質誕生了,海洋那麼大,那麼黑,蛋白質那麼小,於是它很害怕,小心翼翼地汲取著周圍的養分,試圖生存下去。轉眼幾十億年過去,它進化,分支,衍生出了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生命。中間歷經了數不清的磨難和危機,但是它一步步地走過來並且更強大了,憑的就是強大的生存的本能意志。在自然界中,動物和植物,以及各種微生物,都在不停地上演著生命的奇跡。經常看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為了生存,每種生物都使出了渾身解數,進化出了各種本能和形態,只是為了存活和交配。而人類,作為高等生命的一種,自然也繼承了延續生命,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的本能。雖然我們現在有了文明的偽裝,但那種本能仍牢牢地鐫刻在我們的每段DNA里。
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裡,三五個進入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荷爾蒙的驅使下,開始了對交配對象的追尋,男主角高大帥氣,女主角文靜溫柔,從外貌看,雙方都具有良好的基因,這決定了彼此的吸引。於是就這樣自然地,一對雄雌性人類陷入了熱戀中,像所有的動物一樣,他們有著快樂的熱戀期。
戀愛為什麼這么令人快樂,這都是由於基因所決定的,如果戀愛不快樂,交配不爽,那麼人類就不會去尋找交配對象,於是人類就會滅絕。
人自從生長發育進入繁殖期開始,就開始了對另一半的關注。那是因為你體內的每一段基因都在督促你:「喂,混賬,你TMD還能活多久啊!快給我找到一個更年輕的身體讓我存活下去吧!別磨蹭了!黃金生殖期可是18歲喲少年!」而陷入愛情後,我們的每段基因又開始彈冠相慶:「瞧這兩個傻瓜,被我們分泌的各種多巴胺迷得跟白痴一樣,這樣也好,我們就可以順利地移植到更年輕的生命上啦。」這就是戀愛為什麼特別令人愉悅,秒殺那些吃到一頓大餐,買到一個新手機,或者今天便便很通暢這些低等的快樂。是因為你的本能,你的基因實現了來到整個世界上的目的。
而故事繼續發展,男性和女性的區別就顯露出來了,基因決定了這個故事的悲劇走向。
故事中,男主角上了大學,開始變的花心,他文藝地說:「方茴是我的陸地,但沈曉棠是我的鳥……哦不,跟我一樣是鳥。」《挪威的森林》里是這么說的:「既覺藍天美麗,又覺湖水多嬌。」換成金鏈子大哥的話來說:「勞資就是沒玩夠,還想多操兩個。」
從生理結構上講,男人要想延續自己的基因(不管質量好壞),大范圍撒種,明顯延續後代的幾率更大。而女性若想使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則有必要精挑細撿,去尋找一個足夠強壯的伴侶來保證下一代的質量,增加存活幾率。
所以,基因決定了,大部分男人天生花心,大部分女人天生痴情,一旦喜歡上誰就容易死心塌地。
雄性動物學會珍惜愛情是一段很長的學習過程,於是在年輕的雄性動物學會珍惜之前,基因的悲劇就這么發生了。雄猩猩率先出軌了。
遭遇劈腿的女主角變得無比痛苦,雖然她有一個備胎,但這並不能減輕她的痛苦。因為愛情並不是一道精確的數學題,而是一道沒有答案的哲學題。
前面我們從基因角度講述了戀愛為何使人快樂,所以相反地,「失戀就會特別令人痛苦」。在日常的生活中,失戀帶來的痛苦,遠遠地超過了其他,非常容易令人喪失鬥志,消沉萎靡。在自殺的比例中,除了一些特別極端的例子,類型最多的是為情所困。正因為人的終極本能就是借尋得另一半交配,得以延續基因,所以失戀就特別令人痛苦,因為,我們存在的最終目的被否決了。失戀時,你的每段基因都在嘲笑你:「你個大傻X,這么一個好好的交配機會被你錯過啦!我特么要你這個皮囊何用!既然不能把基因遺傳下去,我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沒有一種自卑感能比失戀帶來的自卑感更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那是基因的自我否決。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陷入痛苦的雌性人類開始了自暴自棄,將交配權交給了另一個素不相識的男性。體現了人類初級階段的大腦局限性。
而看到本來屬於自己的交配權落入了其他猩猩手中,男生宿舍叢林中,兩只雄壯的大猩猩開始打得你死我活。
很多年後,回想起當初得往事,我們的大猩猩渣男主開始後悔:「其實最初的那個死心塌地的交配對象,其實是最好的交配對象。因為跟她在一起,我能保證我的孩子一定是我的。而現在夜店裡那些外圍,只能讓我喜當爹。」
而故事中的另一段感情,我們看到了一位年輕的女性痴迷於威猛的籃球男,這是因為在原始叢林里,一個雄壯的猩猩比一個弱小的猩猩更容易給母猩猩安全感。這種殘余的獸類本能大多體現在了年輕的少女身上。而等到進入了現代社會,一個聰明的頭腦往往比一個強壯的肉體更加游刃有餘。所以看到了當年的弱小男現在當了老闆,而當年的雄壯男去賣了保險,這個雌性只能對當年的選擇微微一笑。
而那些年我們錯過的,不過是荷爾蒙的一場錯亂。
另:北京人真是愛吹牛逼,一道十三分大題也逼逼。多少人當年多做了十道13分的大題,才換來了今天的北京戶口,讓自己的孩子少做十道大題也能上一本。
8. 怎麼評價電影匆匆那年
這其實不止是陳尋和方茴的故事,也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只是編劇和導演為了戲劇沖突,將我們許多人的戀愛往事加大加粗再灑上了狗血。
方茴第一次出場的時候,留著齊耳短發,站在丁香樹下,皮膚白皙,身形瘦弱,引得陳尋等人心神盪漾,在慢鏡頭之下,彷彿時光都被拉長了,在這時候,陳尋對她還僅僅只限於像欣賞一朵美麗的花那樣欣賞她。
最後的最後,方茴站在橋上,穿著紅裙長發及腰,風雨過後的方茴對著鏡頭笑得如釋重負,我們終於長大了,就算最後沒有和最開始愛的那個人在一起,也要相信,那份愛最開始的時候的悸動。
9. 求匆匆那年(電影)的劇情說明。包括男女主如何認識,中間如何,最後為什麼分手,不要網上直接摘抄的
女主轉學到男主所在高中,然後一起上學認識的。高中時關系逐漸親密,但是家長老師反對早戀。如願上了同一所大學,在大學中確立戀愛關系。男主由於音樂興趣吸引了另外一位喜歡音樂的女生。男女主上大學初期保持戀愛關系但沒有發生關系。
男主准備在女主生日時獻唱,此前做著積極准備,並和那位音樂女生一起合作排練。有一次在排練中未能接聽女主電話,但是女主意外從上鋪摔傷,接著男主又錯過了女主生日,女主覺得男主已經移情別戀,以養病為由暫時離開學校,雙方發生爭執,酷似分手。
(9)匆匆那年大陸電影好看擴展閱讀
《匆匆那年》是由張一白執導,彭於晏、倪妮、鄭愷、魏晨、張子萱主演,陳赫友情出演的校園愛情片。該片於2014年12月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作家九夜茴創作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群80後年輕人從步入中學到大學畢業長達十年的青春故事。
《匆匆那年》80年代生的張楠因大學畢業找不到好工作而留學澳洲,在那裡他認識了同樣留學的方茴。就在他被方茴的神秘感吸引時,卻聽說她竟然是同性戀。陰錯陽差,他與方茴住在了同一屋檐下,並且通過其他朋友知道方茴並不是真正的同性戀者,而是曾經深受傷害,有過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歷。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張楠的房間里,方茴給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方茴的回憶讓人彷彿再次回到了90年代末的北京,在時間跨度長達十年的敘述中有美好的青春校園生活,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探討警示,有建國五十年大慶、迎接新世紀、北京申奧成功的歷史事件,有大學時代的頹廢迷茫。